從淺顯趣味的角度,分享達人觀察密技,
用簡單的方式親近自然。
結閤作者多年帶隊經驗,精細的插畫與攝影,
帶動新的自然觀察風潮!
對一般人而言,翻開一本本由專傢撰寫的圖鑑就是頭痛的開始。光是生物特徵的描述就足以讓人卻步,也抹煞瞭大多數人對自然觀察的興趣。作者將多年帶隊自然解說與觀察的經驗集結成書,並將各種生物分門彆類,從淺顯易懂且富饒趣味的角度,以精細的插畫與攝影作品,說明各種生物的辨識方式與觀察要領,並在每一篇章介紹一位大樹文化的達人作者,讓每位作者用簡單的一句話與讀者分享屬於他的觀察秘技。
本書希望以學術性的基礎下,用非學術性的方式,讓一般人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親近自然、瞭解自然,並延續《自然老師沒教的事》與《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二書所帶動的自然觀察風潮。全書包括五感先修班、自然觀察選課、達人特訓班、達人充電站等精彩又實用的內容,不論是喜愛植物、鳥類、昆蟲、蛙類或哺乳動物,都有專屬的特修班,讓每一個喜愛大自然的讀者觀察功力大增,也使走入自然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樂趣來源。
作者簡介
黃一峰
擅長以攝影、插畫、視覺設計等專長記錄自然生態的藝術工作者。喜愛用自然素材來當成創作元素,以美學觀點將枯燥的科學記錄方法轉化成活潑的自然創作。創作過程中見於生態環境日漸遭受破壞,1997年加入荒野保護協會,並開始以影像及創作記錄逐漸消逝的大自然。1998年於颱北舉辦「設計自然」創作個展,之後便行腳於海內外各地,指導民眾用簡單的方式認識與記錄大自然之美,並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希望藉此為所愛的大自然盡一分心力。目前從事自然生態齣版品、活動、展覽相關之設計工作;曾榮獲金鼎奬—最佳美術設計個人奬;颱灣齣版設計金蝶奬—整體美與裝禎類榮譽奬。著有《自然野趣DIY》、《婆羅洲雨林野瘋狂》、《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以及繪圖作品《老鼠博物學》,還有攝影作品《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以上均由天下文化齣版)、《苦苓的森林密語》(時報文化)等。
Chapter 1 五感先修班
Lesson 1 視覺體驗課
Lesson 2 味覺體驗課
Lesson 3 觸覺體驗課
Lesson 4 嗅覺體驗課
Lesson 5 聽覺體驗課
Chapter 2 自然觀察選課
日間部的自然觀察
夜間部的自然觀察
居傢周遭的自然觀察
Chapter 3 達人特訓班
賞鳥專修班
哺乳動物專修班
賞蛙專修班
賞蟲專修班
植物觀察專修班
Chapter 4 達人充電站
北部
東北部
中部
南部
參考書目
推薦序
我原本不該幫他寫序∕苦苓
記憶中,我好像沒有幫任何人的書寫過序。
寫作多年,總覺得寫序是一件「大事」:第一、你一定要比對方厲害,至少是輩份比較高,不然憑什麼昭告天下?第二、你要把人傢的書看得很仔細,還能看齣許多好處來,尤其是彆人看不齣來的好處,不然憑什麼昭告天下?第三、幫人寫序就好像名人幫産品代言,很有「掛保證」、「一定贊」的意思,不然憑什麼昭告天下?
所以多年來遇到有人託我寫序,不管舊雨新知,我一概推託,實在是因為生性怯懦、怕事、沒有擔當所緻,請所有被我拒絕過的作者們原諒,真的不是你的書的問題,完全是我的問題。
如此說來,我更不應該幫一峰寫序。
這是一本自然觀察的書,以對自然生態的知識、經驗、熱情和貢獻來說,一峰強過我何止百倍(這絕非客套話,大傢都知道我一嚮隻愛罵人、極少稱贊人的),我哪有資格在這裏說三道四?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發齣一聲滿足的長嘆,我唯一能做的,也隻是找到兩個錯字而已(那還是拜自己中文係齣身,當過編輯所賜)。
而這本書的好處也不用我來看,隻要你「鬥膽」翻開,鐵定愛不釋手。在雪霸國傢公園服勤,常常看見被父母逼著來「接近大自然」的年輕朋友,嘟著嘴、皺著眉、不情不願的抓著手機走步道,在滿天星光的營地裏打電腦,瀋迷在虛擬的世界而無視身邊的一草一木……。如果他們能看到一峰這本書,被啓發對自然的第一點興趣,相信必定會「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就會成為大自然的熱愛者吧!
你所不認識的美麗新世界,常常就在那一扇門的後麵,缺的隻是開門的那把鑰匙而已。
而這本《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就是一峰用他多年心血所鑄造的一把鑰匙,我其實是有點忌妒的:如果這本書早十年齣版,我這麼久以來在「自然之路」上辛苦摸索的過程,應該可以輕鬆許多、也更充滿樂趣吧。
因此,我得以理直氣壯的幫一峰寫序,因為對我而言,「黃一峰」就是「品質保證」—這樣會不會太過溢美瞭?其實我已多年不藏書,看過的書隨即送人;與其把書睏在屋中不用,不如讓它齣去流傳,多幾個讀者、發揮更大價值。所以我傢是沒有書房的,隻有一個書架。
書架上麵全是一峰寫的、畫的、以及編的書,因為太好看瞭,沒事就會忍不住翻一翻;因為太有趣瞭,每多看一遍都會有新發現;因為太漂亮瞭,即使光擺在那邊,也像是精美的藝術收藏……。很抱歉,一峰打破瞭我不藏書的習性,真是對不起那些曾經被我擁有、現在流傳在外的「書們」呀。
初見一峰,是到荒野保護協會演講那次,他騎機車載我去捷運站,一邊興奮的說著他的雨林經曆,他最近編寫的新書、他剛剛體會的「自然小感動」…。其實大部份的話都已隨風飄散在滿街的呼嘯聲中,但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在我前麵的,是一個充滿纔華、熱情以及遠大理想的年輕人。
感謝一峰讓我為他的新書寫序,這是我的榮幸。
前言
寫給自然觀察初學者看的書∕黃一峰
每次帶活動或演講時,都會有人以為我唸書時是學生物相關科係的,每當我說我唸的科目是「美術設計」,大傢都會發齣一聲驚嘆!其實不是我很厲害可以認齣很多生物,而是我能說很多有趣的生物故事。我隻在國中上過生物課,也都打混摸魚過關,對於自然的喜好,全然都是興趣使然;還記得小時候我媽媽常跟我說的一個故事,小學的我是和妹妹睡上下鋪,我睡在上鋪。有一個晚上,我躺在床上,死命的嚮天花闆伸長手腳,媽媽見狀,連忙問我說:「你在做什麼?」我迴答說:「我看蚊子都會倒立站在天花闆上,我也想試試!」「那你試試看!」媽媽接著說。我用盡所有方法,完全沒辦法像蚊子一樣吸附在天花闆上,媽媽就告訴我:「下次你再看到蚊子,仔細觀察看看牠是怎樣吸的!」我就這樣接連觀察瞭蚊子好一陣子,現在迴想起這段早已模糊不清的記憶,還是覺得非常有趣。當時媽媽不曾阻止我這旁人看似白癡的舉動,再加上對生物的知識不足,無法告訴我答案,隻能陪我做觀察,雖然沒有解開我的疑惑,但也開啓瞭我對自然觀察的開端!有時想想如果那時候媽媽很博學的直接告訴我答案,或是要我趕快睡覺不要浪費時間,或許我現在對自然生物反倒是興趣缺缺也說不定。
媽媽的引導開啓瞭我走嚮自然的一扇窗。小時候的我曾翻遍爺爺傢後巷所有鄰居的水錶箱,隻是為瞭看一看住在箱子裏的蟾蜍;也曾經在鉛筆盒裏飼養紋白蝶的幼蟲,把隔壁女同學嚇的花容失色,但我不是調皮想嚇人,反骨的我隻是不想在自然課跟同學一樣,都飼養在福利社買來的白胖蠶寶寶!這些我從小做自然觀察的過程,雖然早已淹沒在泛黃的歲月中,寫這本書時卻一一重新浮現腦海,也依舊記憶猶新。國中時唯一上過的「生物」課,原本我滿心期待,卻被「細胞核」、「細胞壁」等諸如此類的考試資料完全打敗!雖然如此,我對大自然還是抱持著濃厚的興趣。一直到退伍之後,我加入荒野保護協會,在生態攝影傢徐仁修老師的引導之下,纔真正對自然有所認識,很多人以為徐老師教我的是生態攝影,其實,他真正教我的是「自然觀察」,他的自然觀察是在觀察中學習而不是背書和死記。
在我學習自然觀察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自然觀察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件特地去完成的事,每當我親身帶領大傢做自然觀察時,纔發現要養成自然觀察的習慣,好難!因為每個人看到一種特彆的生物時,第一個問題多半是問:「這是什麼?」大傢都希望知道牠(它)的名字,但幾乎沒有人仔細地觀察和欣賞牠(它)的模樣。我曾做過一個實驗,在帶自然解說活動時,不斷迴答大傢詢問的生物名稱,等到活動結束前,我詢問所有學員剛剛見到哪些物種,大傢左思右想,想齣來的物種名稱往往不到三分之一,而且擠齣來的名字還有一半是常見的物種。所以奉勸想做自然觀察的朋友,多多觀察自然生物的美好,像是造型外觀、色彩、行為等都是值得深入欣賞的特點,「名字」反而應該是最後的資訊。自然觀察不是學生時代的背書考試,所以暫時先拋棄名稱的迷思吧!不要做一個隻是懂得背誦生物名稱的「百科全書」,那是多麼可惜的事!我們可以透過自然觀察,看見生物的美和大自然的生命智慧,就跟認識朋友一樣,為瞭應酬而強記的人名,一會兒就忘光光瞭,但是如果我們對他們有所瞭解,名字自然就能連結,也能夠記住瞭。而且觀察能讓你看見生物許多不為人知的行為,這些也是在與人分享時最有趣的部分,而唯有仔細的觀察,纔能說齣生動的自然故事!
這本書裏有很多是我自己的自然觀察經驗談,以最輕鬆、有趣的方式來告訴大傢各種生物的自然觀察,不過礙於篇幅所限,無法將許多物種囊括在內,隻能先以一般人最常觀察的鳥類、昆蟲、蛙類、哺乳動物和植物等五大項目來與大傢分享。這本書是寫給初學者看的,我將許多生物專書裏生硬的知識,以自身的經驗,化做有趣的文字,甚至以擬人化的描述方式,希望讓讀者馬上就能懂,也馬上能派上用場,雖然可能會被專傢貶為不專業,不過無所謂,「自然觀察」不就是要我們自在的觀察大自然裏的美好事物嗎?
這本書隻是一塊敲門磚,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你敲開自然的門,不要被深奧的自然科學打敗而望之卻步。大自然是一本深奧的書,當你真正深入其中,纔會發現自己對大自然的瞭解完全不夠,此時自然就會邁嚮更專業的學習之路瞭!
準備好瞭嗎?讓我們一起開心地追尋與觀察大自然的奧妙吧!
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設計”好的世界裏,習慣瞭城市裏的整齊劃一,習慣瞭科技帶來的便利。久而久之,我們似乎離那種“野性”的、原始的自然越來越遠。我記得小時候,夏天的時候,夜晚的田野裏總是充滿瞭蛙鳴蟲叫,那種聲音是如此生動,又如此富於生命力。現在,這種聲音已經很少聽到瞭,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鳴笛聲和城市的喧囂。這本書的標題,《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城市病”患者量身定做的。它讓我聯想到,也許這本書會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重新連接到那種更古老、更本真的自然狀態。我好奇它是否會強調一些“耐心”和“專注”的重要性,因為我知道,觀察自然需要的是一種寜靜的心態。我也希望,它能教會我們如何去“聽”懂大自然的聲音,如何去“看”懂它的語言。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幫助我,或者任何一個忙碌的都市人,重新找迴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樂趣,那它絕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書。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上寫著《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看到這個名字,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我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傢的景象。那時,天空是真正的深邃蔚藍,夜晚有數不盡的星星閃爍,田野裏隨處可見忙碌的昆蟲和跳躍的青蛙。我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就為瞭追逐一隻翅膀閃著金屬光澤的鍬形蟲,或者看一群螞蟻如何搬運比它們身體大上好幾倍的食物。那時候,我並沒有什麼“養成術”的概念,隻是純粹的好奇心驅使著我,讓我覺得周圍的一切都充滿著無窮的奧秘。現在迴想起來,那種未經雕琢的、最原始的自然探索,纔是最寶貴的童年迴憶。我總覺得,現代的孩子們是不是太少有機會體驗這種純粹的快樂瞭?每天不是對著電子屏幕,就是被安排各種補習班,連抬頭看看天上的雲是什麼形狀都成瞭奢侈。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覺得它可能提供瞭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重新找迴那種與自然連接的感覺,不隻是大人,也包括那些在城市裏長大的孩子們。我很好奇,它會如何引導我們去發現身邊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又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我們重新拾起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评分老實說,我一直對“達人”這兩個字有點模糊的概念。在我腦海裏,他們總是那種在某個領域有著超乎常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我本身並不是那種天生就對自然科學特彆敏感的人,甚至可以說,小時候的地理和生物課,對我來說都有些枯燥乏味。但是,我內心深處一直對大自然有一種莫名的嚮往。我喜歡那種站在山頂,俯瞰整片綠色海洋的感覺;我喜歡那種在森林裏,聽著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的聲音。這本書的標題,《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讓我産生瞭一個大膽的念頭:是不是任何人,通過係統性的學習和實踐,都能成為一個“自然觀察達人”?我不太確定這本書的內容會是怎樣的,是偏嚮理論知識的科普,還是更側重於實踐操作的指導?我更傾嚮於後者,因為我更希望從中獲得一些可以直接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法,比如如何在一次短途旅行中,就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動植物,或者如何在自傢後院,也能觀察到各種令人驚喜的生物活動。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我對“達人”的高門檻印象,讓我相信,即使是普通人,也能通過努力,點燃對自然的探索熱情。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是不是越來越“脫節”瞭。以前剛開始接觸露營的時候,對各種植物、動物都能說齣個一二,雖然稱不上專傢,但至少能分辨個大概。可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我感覺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力在不斷下降。每次去郊外,看到一些美麗的野花,心裏雖然贊嘆,卻叫不齣名字;聽到鳥兒清脆的鳴叫,也隻能感嘆“好美的聲音”,卻不知道是哪種鳥在歌唱。這種“無知”讓我覺得有點焦慮,好像錯過瞭很多精彩的東西。所以,當看到《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這本書時,我immediately被吸引瞭。《養成術》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方法論的感覺,它暗示著有係統、有步驟地學習和實踐。我不期待讀完這本書我就能立刻變成什麼“達人”,但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比如如何辨認常見的植物,如何通過聲音來判斷鳥的種類,或者如何觀察昆蟲的行為模式,那對我來說就已經非常有價值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重新打開感官,讓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不再隻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是能真正地去“看”和“聽”,去理解和欣賞。
评分我一直都覺得,颱灣這片土地有太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珍視的自然寶藏瞭。從小到大,從北部的陽明山到南部的墾丁,再到離島的澎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生態係統和迷人的風景。我喜歡在假日的時候,帶傢人去爬山、去海邊,看著孩子們好奇地指著礁石上的海螺,或者驚嘆於山間盛開的野花。可是,如果父母也隻是“陪玩”,而不是能夠引導孩子深入瞭解,那未免有點可惜。這本書的名字,《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觀察,更像是提供瞭一套完整的“養成”計劃。我很好奇,它是否會涵蓋不同地區的自然特色,或者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提供相應的學習建議?我尤其關心的是,它是否會強調一些“看見”的技巧,比如如何從細微之處發現生命的跡象,如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如果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們如何更深入地去“讀懂”這片土地,讓我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對這片土地的生態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那將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