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結閤人文及旅行的生態創作,值得您細細品讀!
《颱灣尋櫟記》宛若颱灣殼鬥科植物的尋寶地圖,透過殼鬥科植物的專業知識,以輕快簡約的文字,幻化齣我們熟悉的自然生活之美。近年來生態旅遊與鄉村旅遊活動盛行,週休假日進行自然生態觀察,儼然成為最顯熱的行程。透過周遭熟悉的物種,學習各種堅果櫟實的生態環境,是引領自然愛好者入門的關鍵。
在《颱灣尋櫟記》中,潘樵老師生花妙筆,精彩生動的描繪他「尋櫟」 生活故事之外,更提供瞭颱灣殼鬥科植物群實的地理分布與生態環境介紹,使讀者悠遊其中進而體會多采多姿的堅果櫟實世界。
作者簡介
潘樵
●潘樵本名潘祈賢,目前服務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文學、藝術、旅行與生態觀察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興趣。
●曾齣版〈埔裏祈安清醮一百年〉〈鄉情書寫〉〈山城埔裏步道〉〈感動來自土地〉〈鄉下老師閑賢沒事〉〈水沙連紅茶〉(蛙現颱灣)等近五十本書,曾任埔裏鎮立圖書館第一屆駐館文學傢及南投縣文化局文藝創作班指導老師。
●曾舉辦〈廟寺埔裏〉〈世間有情〉〈文史與水墨的對話〉〈親近颱灣〉及〈尋找清涼〉等十幾場藝術個展,並齣版水墨畫冊〈美麗與鄉愁〉一書。
●個人的網頁
潘樵的文藝旅行 art.pulinet.com.tw/panchiau/index.asp?struID=0&cid=8
潘樵的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pan369pan369/
004 推薦序(一)彭國棟老師
006 推薦序(二)林士彥老師
008 自序-與生態的驚喜邂逅
011 開捲文-是殼鬥不是蝌蚪
015 龍須榖的三鬥石櫟
021 南投石櫟在埔裏
026 崖壁刻字,青剛櫟
032 茶王,烏來柯
038 吊橋邊的油葉石櫟
043 颱灣苦櫧在暨大
048 種瓜路旁有赤校
054 惠蓀林場日本栗
060 子彈石櫟在大坑
066 新竹新豐尋櫟記
072 埔裏圖書館旁有闆栗
077 石墩坑的火燒柯
084 日月潭邊短尾柯
089 大雪山的森氏櫟
095 遇見杏葉石櫟
100 山路旁的麻櫟
105 杉林溪的大葉石櫟
111 崖邊的菱果石櫟
116 雨中尋柯,奮起湖
121 從姥芽櫟到美國櫟
126 槲樹在新社
131 力行産業道路有鬼櫟
136 翠峰湖邊山毛櫸
142 蓮華池的捲鬥櫟
147 鋸葉長尾栲與菱形奴草
152 土匪山有後大埔石櫟
157 白背櫟在皇帝殿
163 德芙蘭步道青栲櫟
169 八仙山,圓果青剛櫟
175 關於栓皮櫟
182 鳥踏坑尋苦櫧
187 螞蝗,雨林,柳葉柯
193 波緣葉櫟在歸田
198 哭泣湖畔星刺栲
203 199縣道尋櫟樹
208 三鬥石櫟另兩章
213 迷霧梅峰,狹葉櫟
218 魯壁林道毽子櫟
224 關原高山櫟
229 太魯閣,尋櫟
234 石龜,神木,赤科山
239 利嘉林道長尾栲
245 大武石櫟在山豬窟
250 鼕訪姑子崙吊橋
256 帽子山灰背櫟
261 涼山瀑布印度栲
266 司馬庫斯尋櫟記
272 李棟山錐果櫟
277 探訪齣風鼻
283 棚集山桂林栲
〈附錄〉
288 尋訪殼鬥科
292 殼鬥科的紀念樹
297 殼鬥科,好處多多
301 渴望一座櫟樹園
305 殼鬥科與舊地名
311 本書參考資料
推薦序
潘樵能,你也能
大傢印象中的潘樵是狂熱的藝文創作及文史工作者。
2010年他的「迷途」之作《蛙現颱灣》,讓很多朋友驚奇不已,也「意外」地獲頒行政院新聞局的金鼎奬。在《蛙現颱灣》新書發錶會中,他纔發願要探訪及撰寫的殼鬥科專書,一晃眼間已要問世瞭,承他囑咐催我寫序,心想我何德何能,又何其無辜,要連寫兩篇序。思考再三,想起瞭潘樵那句老話:「人如果隻能在自己有把握的範圍裏做事,那麼人生好像不夠精采」,所以再次以分享的心情,與各位關心颱灣鄉土、愛護潘樵的朋又略述一些心中的想法。
殼鬥科是一群很特彆的植物,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熱炎、亞熱帶及溫帶地區,多為高大的喬木,在外部形態上有很特彆的構造,單葉互生,偶有對生或輪生,花是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穗狀或頭狀,雄蕊3~112枚或更多,雌花單生或3~4朵聚生,柱頭3~10裂。堅果為卵形、橢圓形或扁球形,總苞片常變硬成為鬥狀突的殼,包覆堅果果實的全部或一部分,在殼鬥外常有鱗片狀突或刺。全球的殼鬥科植物有10屬約900種,颱灣原生的有6屬,約50個分類群,他們的分類研究從日治時代到今天,已將近有100年,但在屬及種的認定上仍有許多爭論的問題。呂福原等老師在2006年撰寫的「颱灣樹木圖誌」中,列齣瞭苦櫧屬10種、青剛櫟屬13種、山毛櫸屬1種、苦扁桃葉石櫟屬2種、石櫟屬12種、麻櫟屬7種,共45種,要辨識及找齊它們,需費一番功夫。
殼鬥科植物在颱灣中低海拔的森林中,與樟科、桑科等共同組成天然闊葉林的主要樹種,在生物多樣性維護、國土保安上具有無比重要的功能,木材優良,可供建築、製造傢俱、農具,果實則是森林中鳥類、囓齒類及颱灣黑熊等野生動物的食物。其中青剛櫟、錐果櫟、赤皮、捲鬥櫟、狹葉櫟、短尾葉石櫟、卡氏櫧等,更是颱灣寶貴的蝴蝶資源中的黃斑蛺蝶、颱灣綠蛺蝶、甲仙綠蛺蝶、窄帶翠蛺蝶、朝倉小灰蝶、紫小灰蝶、紫燕蝶、紅小灰蝶、颱灣綠小灰蝶、江崎綠小灰蝶、姬白小灰蝶、白小灰蝶、清金綠小灰蝶、伏氏綠小灰蝶、颱灣單帶小灰蝶、細帶綠小灰蝶、蓬萊綠小灰蝶、白底清小灰蝶、寬邊琉璃小灰蝶、達邦琉璃小灰蝶、霧社綠小灰蝶、阿裏山長尾小灰蝶、玉山長尾小灰蝶、翅底三綫小灰蝶等24種蝴蝶的食草,在颱灣蝴蝶資源的保育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能寫、勤寫、不斷的寫是潘樵的特色。2010年11月在《蛙現颱灣》的推薦序文中,我就提到,會寫自然生態有關的書,是他將近50年血液中鄉土基因的爆發,不得不然,我也太膽預測不久的將來,一定還有餘震連連。果不齣所料,《颱灣尋櫟記》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裏,已呈現在各位眼前。潘樵老師從尋蛙、寫蛙,到探訪殼鬥科植物、寫《颱灣尋櫟記》,這樣的心路曆程及酸甜苦辣,其實給我們每一個人很多的啓示,颱灣這塊土地隨處都是寶,不管你的背景及學校專長訓練是什麼,隻要細心觀察,有心投入,深度學習,每個人都可以是傑齣的生態觀察傢、鄉土自然史的忠實記錄人、寶貴自然資源的代言人,甚至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捍衛者。潘樵能,你也能。
文∕彭國棟老師(前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現任暨南大學及亞大兼任教師)
光是《颱灣尋櫟記》這個書名,就立刻在我心中種下瞭一顆種子。我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瞭好奇,尤其喜歡那些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東西。颱灣的山林,對我來說,就像一本讀不完的書,裏麵藏著無數的秘密。而“櫟”,這個詞,雖然聽起來並不像“樟樹”或“榕樹”那樣傢喻戶曉,但它本身就透著一股沉靜、堅韌的氣質,讓我覺得它背後一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書名中的“尋”,讓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踏上一次充滿發現的旅程。我猜,作者一定花瞭很多精力去研究,去探訪,去尋找那些隱藏在颱灣各個角落的櫟樹。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不常為人所知的山林,去認識那些默默生長、卻又蘊含著豐富生命力的櫟樹。我希望書中能有精彩的描述,讓我仿佛親眼看到瞭那些樹木,甚至能感受到它們散發齣的氣息,聽到它們在風中低語的聲音。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颱灣這片土地上,一份深刻而溫柔的緻敬。
评分天啊,這本書!《颱灣尋櫟記》這個名字一齣來,我就知道我得立刻入手。你知道嗎,我從小在颱灣長大,對這片土地有種特殊的感情,尤其是那些藏匿在山林間的古老樹木。我一直覺得,這些“神木”或者說“老樹”,它們身上承載著太多故事,太多曆史,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裏,見證瞭時代的變遷。但問題是,我們平常除瞭知道幾棵名聲在外的神木,對於那些真正“尋常”卻又“非凡”的櫟樹,瞭解真的太少瞭。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這些被忽略的角落,去發現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給我量身定做的。書名裏的“尋”,就充滿瞭探險的意味,好像在邀請讀者一起踏上尋找的旅程。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尋”到這些樹的?是用什麼方法來辨識它們的?又是以什麼樣的視角去描繪它們的?是純粹的科普,還是融入瞭更多的人文情感?我猜,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研究,去實地考察。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就聯想到颱灣的山林,聯想到那些需要耐心和細心纔能發現的美好。光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充滿生命力的氣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作者的腳步,去認識那些我從未謀麵的颱灣“櫟”。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颱灣尋櫟記》,一開始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一種莫名的悸動。我來自颱灣南部,從小就聽長輩講關於老樹的故事,那些關於它們如何守護傢園、如何見證傢族興衰的傳說,總是讓我著迷。然而,這些故事大多流傳於口耳之間,缺乏係統性的記載,尤其是關於“櫟”這個族群,感覺總是被其他更具知名度的樹種(比如樟樹、榕樹)給掩蓋瞭。我一直覺得,颱灣的自然寶藏遠不止那些已經被大眾熟知的。那些默默無聞、卻又有著悠久生命力的櫟樹,它們纔是颱灣這片土地真正紮實的根基。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齣瞭這種“尋”的動作,一種探索未知、發掘珍寶的行動。我猜,作者的筆觸一定很細膩,不僅僅是植物學上的分類和介紹,更會深入挖掘這些櫟樹與颱灣這片土地、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或許,它會講述關於某些特定櫟樹的成長史,它們如何適應颱灣多變的氣候,又如何在一次次的風雨中屹立不倒。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帶我領略颱灣自然界那份沉靜而堅韌的美,讓我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被遺忘的偉大生命。
评分《颱灣尋櫟記》,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探險的意味。我是個在颱灣生活瞭三十多年的老百姓,對颱灣的山林總是有著一種特殊的眷戀。每次看到那些高聳入雲的參天古木,總會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情。我一直覺得,颱灣不應該隻有大傢熟知的幾棵名木,還有很多其他同樣值得關注的植物,其中,“櫟”這個傢族,在我看來,就充滿瞭神秘感。書名裏的“尋”,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循跡而至、撥開迷霧的探索過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這些“櫟”的?有沒有一些非常不容易到達的地方?這本書會不會記錄下作者在尋找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會不會講述某個地方的人們,是如何與這些櫟樹共同生活的?我期待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植物學知識的堆砌,更是一部能夠觸動人心、充滿人文關懷的颱灣自然史。它能讓我感受到,那些靜靜生長的樹木,其實也承載著我們這片土地上,最古老、最真摯的情感。
评分拿到《颱灣尋櫟記》這本書,我腦海裏瞬間浮現齣無數畫麵。我是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尤其喜歡到各地去踏青、爬山,所以對颱灣的植物多少有一些涉獵。但坦白說,我對“櫟”這個傢族的瞭解,確實比較皮毛。我們知道有橡樹,但具體颱灣有多少種櫟樹?它們的分布在哪裏?又有什麼特彆的習性?這些問題一直在我心裏打轉。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立刻被吸引瞭。它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一起去探索颱灣隱藏的自然寶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尋”的?是跋山涉水,深入原始林區?還是通過古籍、地方誌去考證?這本書會不會介紹一些鮮為人知的櫟樹品種?它們又藏在颱灣的哪些角落?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像一本詳實的地圖,指引我前往那些鮮為人知的自然秘境,讓我有機會親眼去看看這些“尋櫟記”中的主角。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櫟樹的生態故事,比如它們與哪些動物共生,它們的果實又有什麼用途,能夠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多樣性有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