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深入研究颱灣黑熊生態的女性,第一手的心路實境筆記
◎女性觀點的山林故事與冒險紀錄
◎黑熊保育十五年足跡紀念
◎王春子故事情境手繪圖十餘幀
我把人生最精華的年歲
毫無保留地給瞭蠻荒、黑熊、原住民和孤寂,
可以死而無憾瞭。
─黃美秀
一位年輕的女性,決心獨力挑戰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除瞭得忍受可怕的蜂螫、山崩、斷橋、颱風,還有會突襲營地的大黑熊,這一切究竟所為何來?
黃美秀,第一位針對颱灣黑熊進行長期野外研究的女姓,乍看平凡宛如鄰傢女孩,卻擁有不凡的見識與勇氣。一九九六年起,投身颱灣黑熊的研究,進入人跡罕至的玉山國傢公園深處,逐熊而居,追蹤黑熊的動嚮,身曆險境,卻不以為苦。
本書源自於黃美秀從事野外研究期間的記錄手劄。除瞭一窺黑熊習性、研究方法、原住民文化,也從一位年輕女子的心情點滴,看見她如何堅持理念、擁抱夢想。
終究,黃美秀衷心期盼的還是,在世人對颱灣黑熊有更多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後,尊重與珍惜能取代莫名的恐懼,自私和貪婪的食用和捕獵從此不再。
作者簡介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因博士論文的機緣,自1996年起,黃美秀緻力於瀕臨絕種的颱灣黑熊的研究及保育,成為颱灣第一位長期深入人跡罕至的山區且行蹤不定的黑熊研究者。原住民以「熊媽媽」稱呼她。研究期間,她成功捕捉係放十五隻黑熊,也成為國內第一個使用人造衛星發報器和直升機無綫電追蹤的研究者。
黃美秀對黑熊保育的熱誠和執著,不僅引起許多媒體的關注,也深獲國際的肯定。2009年榮獲國際熊類研究暨經營管理協會的主席奬(The 2009 President's Award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ear Research and Management)。現任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IUCN/SSC)的亞洲黑熊專傢群共同主席(2006年迄今),也是國際熊類研究暨經營管理協會的常務理事(2009-2012)。
她的研究室(簡稱熊窟)目前發展聚焦於颱灣黑熊,以及亞洲其他熊類的研究和保育推廣。雖無法如過去一般頻繁上山,卻已培訓齣一批熱愛山林、刻苦耐勞,且具備保育專業的研究生,持續蒐集各項颱灣黑熊相關的研究資料。
在深山捕捉係放十五隻黑熊的過程中,發現竟有半數以上因為曾誤中獵人非法設置的陷阱而斷掌或斷趾,讓她無法釋懷。麵對國寶級黑熊的未來令人堪憂的窘境,她積極和許多單位密切閤作,希望能夠整閤有限的保育資源和專業人士,有效推動颱灣黑熊的各項研究和保育。近年,先後與國內相關單位共同舉辦「颱灣黑熊研究與保育研討會」(2007年)及「2009年亞洲黑熊保育國際研討會」,促進國內及國際熊類保育的經驗交流,讓國際看見颱灣對於黑熊保育所做的努力。
在一群關心颱灣自然土地和颱灣黑熊朋友的支持下,2009年1月成立「颱灣黑熊保育協會」,希望鼓勵及強化民間力量,共同參與和推動颱灣黑熊的保育。這是國內目前唯一專門針對颱灣黑熊保育而設置的民間非營利組織,目前會員約二百人。目的為推廣颱灣黑熊的保育及研究,並與國內外保育組織或單位閤作及交流,提升我國及其他地區熊類的保育水準。
最終的期望是:颱灣黑熊和其他野生動物都可以永遠快樂地徜徉於颱灣的山林裏,與人和平共存。
目錄
序一 保育,先從瞭解開始∕洪 蘭
序二 加入美秀,守護颱灣黑熊∕李香秀
序三 追熊女俠的求道之旅∕範欽慧
專文推薦
我愛黑熊,熊愛颱灣∕小 野
值得一看的好書∕李偉文
她的影子在大分∕邱一新
山裏的快樂時光∕林淵源
熊媽媽黃美秀與我∕張富美
願下一代也能寫齣自己的「尋熊記」∕蘇秀慧
前 言 深入有熊國
第一章 叢林裏的活百科
第二章 有熊國「大分」
第三章 捉熊,談何容易
第四章 齣師不利
第五章 第一隻熊
第六章 熊兆
第七章 研山、研友、研我
第八章 人熊捉迷藏
第九章 盼熊的日子
第十章 山居睡月
第十一章 在山上,把心安住
第十二章 曆劫歸來
第十三章 六隻熊和三個臭皮匠
第十四章 麯終人將散
後 記 重返有熊國
附錄
序一
保育,先從瞭解開始∕洪蘭
我在美國念書時,一開始念的是動物心理學,田野觀察是必修,所以知道背幾十磅重的設備,脖子上再掛著五磅重的望遠鏡、照相機,爬三十七度斜坡去叢林中觀察動物的辛苦。但是再怎麼辛苦也比不上本書作者黃美秀。除瞭要背幾十公斤重的設備,還得爬中央山脈,而且觀察的是可能會吃她的黑熊,不像我觀察的是會唱歌的白冠麻雀。所以對她的勇氣,除瞭敬佩還是敬佩。一個女孩子能深入山林幾年去研究颱灣瀕臨絕種的黑熊,真是太瞭不起瞭,這個推薦文是一定要寫的。它代錶我對為研究奮不顧身的學者所能做到的最小服務。
黑熊雖然被我們票選為「颱灣最具代錶性的動物」,但是中國人良心歸良心,嘴巴歸嘴巴,一邊喊保育、一邊吃山産的人多的是。要真正保護這些瀕臨絕種的動物,唯一的方式就是像作者這樣,深入瞭解牠們的生活習性,不破壞供應牠們食物的生態環境,一方麵保育,一方麵喚起民眾的意識。因為,隻有瞭解纔會有認同,有認同纔會有行動,有行動纔會有結果。
颱灣最近經過幾次大天災後,慢慢感到「人定勝天」是不對的,人必須與自然共生共存。這本書齣版的正是時候,它很適閤做為國、高中生暑期的讀物。當學生瞭解黑熊在山林中是如何自由自在的生活後,就不會想要吃牠或把牠抓來關在動物園裏。我知道動物園有其教育的必要性,但我還是很不能接受把動物關在籠子裏的做法,尤其像老虎、獅子等大型動物,沒有給牠馳騁的空間,等於是在虐待牠。我自己很愛狗,但因隻住得起公寓,所以不敢養狗,怕對牠不公平。
我去小學帶閱讀時,曾把作者「收集黑熊的糞便,看牠吃些什麼」的這一段唸給小學生聽,他們臉上都露齣嫌惡的錶情,認為「髒死瞭」。我利用這個機會教育他們說:「髒不髒是在你的心中,你小時候媽媽替你換尿布髒不髒?做什麼事,如果有目的,髒就不是考慮。醫生和護士是不是要清病人的大小便?其實我們怎麼知道恐龍吃什麼?是不是從檢查牠的大便纔會知道?許多種子是靠著鳥獸的糞便纔得以傳播。如果你想要知道某個時代的人怎麼過生活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他的垃圾桶,那些嘴巴說他都不喝酒的人,如果垃圾桶中都是酒瓶,你就知道他其實是有喝酒的。」
小學生是最受教的一群,他們馬上瞭解,隻要是自然的東西,都沒有髒的。我希望透過這種實際觀察動物的書,讓我們的孩子關掉電腦,親自到大自然中觀察,因為「觀察」是做科學傢的第一個基本條件。
孩子的觀察力是可以訓練的,它會因經驗而愈來愈敏銳。一開始時,作者要靠她的嚮導告訴她熊曾經來過這裏,地上有淡淡的足跡,久一點以後,她的眼睛就能分辨瞭,不再需要彆人提醒瞭。我看到這一段很感慨,如果每天把孩子關在教室裏念書,我們怎麼能要求他有觀察力?難道我們四體不勤、五榖不分的孩子還不夠多嗎?
這是一本老少鹹宜,能夠打開孩子感官的敏感度、鼓勵孩子接近大自然的好書,希望大傢都去看它,同時也都能效法作者,把保護颱灣的原生物種當作自己的使命!(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序二
加入美秀,守護颱灣黑熊∕李香秀
初聞「黑熊媽媽」黃美秀之名是在二○○六年,那也是我首次意識到颱灣有黑熊這件事。當時雖還未曾謀麵,我的腦海馬上浮現齣一位女性孤獨地在中央山脈追熊的身影。更令我好奇地,是什麼樣的意誌力讓一位女性在荊棘又崎嶇的中央山脈險境中翻山越嶺,隻為瞭颱灣黑熊!?
二○一○年六月,一直躊躇著要不要將紀錄片從海洋議題 跨入山林主題的我,終於有瞭行動,決定以黃美秀老師研究黑熊的故事為開端。在美秀老師的協助下,讓我有瞭一次徹底的山林體驗,也進一步促成「黑熊森林」紀錄片的製作契機。
為瞭進一步貼近美秀老師在山林做研究的心境,我認真閱讀老師的尋熊手記。這本書不僅勾勒瞭颱灣黑熊在中央山脈活動的境況,更是一位有著無比勇氣與毅力的女性麵對自我與反省生命的真實故事。這些經曆深深吸引著我,也因此期待能將這段獨特的曆史經驗從文字化為影像。
因為製作紀錄片之故,這兩年與美秀有數次同行進入玉山國傢公園大分地區的機緣。這段時間的相處,讓我親眼目睹瞭美秀齣入山林的優良條件。她總能輕盈地走在山林裏,甚或爬樹也難不瞭她。我在山裏的笨拙之於美秀的敏捷,使我更加相信老天爺賦予美秀適得其所的美意與重責。美秀潛意識地深信自己的前世為打熊的獵人,到今世來贖罪。這位前世獵人不僅在今世成為研究黑熊的科學傢,也是培育下一代研究者的老師,更是黑熊保育的積極行動者。如同她所說的,血液中或許有原住民的血統,抑或是獵人技能在靈魂裏滾動。在我看來,她更像是山中女俠,挺身捍衛颱灣黑熊的生存權利。
一九九八至二○○○年的捉熊曆程使美秀的生命顯得光彩,然而光彩背後所付齣的代價,是旁人無法理解的。在多次的紀錄片訪談中,哽咽的語調裏透露瞭許許多多隱忍的淚水。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美秀在書中亦慷慨而毫無保留地描繪瞭原住民珍貴的生態智慧。難能可貴的是,掌握學術發言權的美秀,懷抱著知識分子的謙卑與坦率,總是不忘疾呼眾人好好地珍惜與保存這份可貴、稀有的資産。
美秀的研究為颱灣黑熊揭開瞭神祕麵紗,也為颱灣黑熊研究奠下基石。因為有「黃美秀」,颱灣黑熊有瞭守護者。疼惜美秀,也疼惜所有追隨她甘冒風險在山林齣生入死、一起為颱灣黑熊研究奮鬥的學生與誌工們。藉由書本的傳播力量,希望有更多人與美秀為伍,加入瀕臨絕種動物的保育行列。(本文作者為世新大學廣電係助理教授、「黑熊森林」紀錄片導演)
序三
追熊女俠的求道之旅∕範欽慧
我想,如果當初美秀的父母,知道將來女兒長大,會成為第一個活擒颱灣最大的野獸--颱灣黑熊的女性時,可能會想幫她取一個更剽悍的名字吧。
人生總是充滿未知,但是我相信,當初美秀做瞭這個決定的同時,對她自己或是傢人而言,無疑得麵對充滿戲劇性的挑戰。然而,劇情愈有反差,愈是有趣。對看戲的人而言,你一定會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女孩,會有這樣的膽量,除非是女俠。
小時候看電視,總覺得那些武功高強,在山林間奔走的女俠,為什麼總是穿得一身潔白,看起來精神奕奕的模樣?當然那是假的,真正的女俠原型,可以在美秀的書上看到。那就是一路抓著腳上吸血的螞蝗,鎮日接受小黑蚊的無情肆虐,還能在無數風雨交加的夜晚,裹著潮溼的睡袋過日子,盡管身上韆瘡百孔(這是我的想像),最後她終於如願以償地活擒瞭十幾隻的颱灣黑熊。
女俠之所以身懷絕技,正因為她是一位訓練有素的科學傢。那是由大學時代登山社的爬山經曆,與研究所在福山溪榖研究食蟹?的曆程,和在美國活擒美洲黑熊的種種訓練,所纍積下的深厚實力。但是,當她開始麵對著傢鄉深山中的颱灣黑熊時,她悵然發現,原來所有的學習都得重新開始。
這時候,讓她跟這片土地頻率校正、開啓對話的重要界麵,正是一路幫助她完成夢想的布農族獵人。於是,那古老傳承而來的山林靈魂,開始跟文明訓練下的科學思維産生瞭相互震盪,而這一切,正是本書所展現最迷人的麵貌之一。
我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製作廣播節目自然筆記時,就聽聞過美秀的事蹟,當我想要採訪她時,纔知道她在美國。沒想到,十五年後,我卻有緣拜讀到她的第一手田野報導記錄,讓我能非常純粹地,從她的文字視野中,好好認識這位科學傢。
美秀的這本追熊記,與其說是科學研究記錄,更像是人類學傢的田野心得。其中的脈絡詳細明確,人物鮮活,場景真實,故事更是精采動人。
當我身處捷運上或餐廳的角落,盡管在城市氛圍的環繞下,我還是深深地被吸引到那八通關古道東段上的種種畫麵裏。我在想,如果我能年輕個十歲,或是我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我一定自願要當美秀的助理,跟著她去聆聽夜晚黃魚鴞的歌聲,去跟步道旁的黃喉貂相遇,當然還可以去感受黑熊迎麵的吼聲。這對於一個喜歡自然的人而言,有此一遭,人生真的死而無憾。
但是,如果一路把故事讀完,你會發現,故事絕不是那麼浪漫。因為在不同年齡下,有著不同的煩惱。盡管每次上山,美秀得背負三十公斤的背包行李,但是我看到的,原來真正瀋重的,卻是每個人心中的韆斤萬擔。那是包括瞭論文考試、研究經費、傢人、團隊信賴與協調,還有山下或是在天涯外那些魂縈夢牽的情事。
盡管身處紅塵之外,終究要麵對的還是人性的種種掙紮。於是這樣的追熊之旅,成為一段追尋生命的行旅。但是我感受到,身邊這群研究猛禽、毒蛇、毒蜂、猛獸的朋友,在他們身上總可以反映齣那絕對的堅持、勇氣,以及超凡的溫柔與耐心。我透過瞭美秀的黑熊之旅,不僅讓我看到那深山中等待保護、傷痕纍纍(經常中瞭獸夾)的黑熊,也看到這群田野工作者在麵對如此睏頓窘迫、冒著生命危險的研究調查上,所能獲得的有限支持。而他們的調查資料,對颱灣生態係的經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實在需要獲得更多的理解與重視。
或許正如美秀說的,人生總是要做一件讓自己可以一輩子懷念的事。我相信,在山上研究黑熊的曆程,對美秀來說,絕對隻是一個開始,那曾經走過的驚險與刻苦,正是未來無數力量的來源。在此,感謝美秀與團隊的努力付齣,也期待因為她的研究成果,能讓颱灣山林獲得更全麵的珍惜與保護。(本文作者為生態作傢)
前言
深入有熊國
我之所以會做颱灣黑熊的研究,完全是機緣所緻。
一九九六年,決定至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保育生物研究所就讀之際,正好兩位教授皆有意收我當博士班學生。其中一位願意讓我自由發揮,選擇任何我有興趣的研究題材,這讓我十分高興,因為我亦有意繼續深入我剛完成的碩士論文研究,即一種小型靈貓類動物食蟹?的行為生態,這是我十分熟悉的動物。另一位,大衛.賈塞利斯(Dr. Dave Garshelis)卻告訴我,他隻收做熊的學生,黑熊是我唯一的選擇,我則興趣缺缺。
到瞭美國,繼續與兩位教授聯係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大衛治學十分嚴謹,著作等身,而且總能及時並清楚迴覆我提齣的問題。他刺激瞭我做黑熊研究的動力,因為我渴求一個能夠讓我跟隨的學術典範,而且他也願意認真指導我從事科學研究,而非放牛吃草。所以,我決定選擇一條不好走的路,大衛成瞭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黑熊成瞭我朝夕相隨的夥伴。
這本手劄寫的是正我在進行博士論文期間,從事颱灣黑熊野外研究的故事和心路曆程(一九九七至二○○○年)。裏頭記錄著我個人於此段曆程的成長,以及與颱灣山林、黑熊和布農原住民共處的經驗。書中內容主要摘選自野外研究時,野外所記錄的十本洋洋灑灑的手記。手記中,我盡量挑選對我個人有重要啓示作用,以及富故事性、教育性的情節。在成書的過程中,忠實地呈現手記中記錄的故事情境及當下的心情點滴,是首要的原則;之後的文詞編輯與潤飾,目的在於增加全文的連慣和流暢性,並提供讀者一些額外的重要資訊。此外,我也於最後增寫瞭一篇迴國之後繼續漫步熊徑上的心得 ,藉機檢視這些日子以來的變化。
有一分認識,就多一分疼惜
在那段「逐熊而居」的日子裏,我「好像愛上寫東西或記錄,它變成是一種冥想的方式,一種習慣,思考與獨處的過程」,「好像它能讓我重新審視這刻骨銘心的生活,為自己記錄生命軌跡的同時,也讓心靈瀋澱淨化。這樣一對一的對話,最後反成一種苦難中的莫大享受。並不是為瞭以後要齣書而寫,而是當下的一種曆程。這使我想起一些在集中營或牢獄的人,會利用時間偷偷寫作,這是一種寄託,也是一種生命的展現。每個人都有能力去選擇安置靈魂的方法。苦讓生命深刻瞭……」(二○○○年八月五日16:20)。如今,我方瞭解這種自我對話本是一種自我治療、安撫、激勵的過程,尤其是當深處於不確定及睏難的環境中,比如捉或追不著熊、三番兩次遇到颱風、病痛求助無門等。
然而,對於此書的齣版,我一直有幾分惶恐,除瞭涉及私人劄記的公開以外,將自己過去做研究時的種種錯誤、遲疑、惶恐,以及批評意見如此昭告天下,也是很恐怖的事。但是,如果說我在黑熊的研究過程中,是不斷從錯誤中學習,從挫敗中站起來,自是盼望其他後學亦能從我的經驗中減少日後嘗試錯誤的機會、進一步瞭解野外研究的可能實況。
另一方麵,也希望這些故事能讓讀者認識所謂的「野生動物研究者」,絕非鎮日身著迷彩裝、脖掛望遠鏡、背負背包,在風光明媚的山林裏終日與研究的動物為伍,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逍遙模樣。在真實世界裏,野外工作有時麵臨的是最基本的求生訓練,而長期離群索居、週而復始的研究工作,有時也絕非單純地個人興趣可以支撐或解釋的。藉著分享我於野外研究第一綫上的見聞和心情故事,期望國人對颱灣深山這後花園的蠻荒原始與寶貴,以及瀕危的颱灣黑熊多一分認識,進而對我們共同生長的這片土地多一分疼惜。這纔是齣版此書的最重要的動機,雖然並非最初動機。
原本以為難登大雅之堂,但十年前首次發錶時卻意外地收到很多迴響。這些「黑熊粉絲」從國小低年級學生到退休人士都有,職業和性彆不拘,以至於我也無從定位起這本書的屬性,究竟是動物科學、女性主義、探險旅遊、環保,抑或科普人文。十年過後,我已從博士班研究生變成瞭大學教授。當年的手劄得以全新麵貌再次齣版,我的心中有著十分復雜的感受。
坦白說,我並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我的故事會讓人感動,甚至還得瞭一些奬項、被機關學校列為推薦讀本。也有些評論指齣,這本書雖具科學專業度,但談不上文學代錶之作。還有一位我很敬佩的資深女性動物生態研究者,曾在與我閑聊時語重心長地錶示,「過度強調野外環境的惡劣和研究的艱辛,有時反會勸退一些有興趣生態研究的年輕學子。」若真有這樣的情況,那就不是我的原意瞭。
充其量,這本書隻是我個人成長的一小段曆史罷瞭,其中更不乏錯誤的學習,以及曾被網友無意點齣的「難搞」性格。野外生態研究的麵貌十分多元,難度和樂趣皆不一,我的故事不過是因為研究動物和環境的極端特質,加上個人求好心切的急躁個性,而為這篳路藍縷的求道路上,憑添瞭幾分驚險。另一方麵,我也看到許多令人鼓舞的書評或網路留言,讓我不禁懷疑,這些活生生的故事經驗是否比我辛苦收集的科學數據,更能讓人願意瞭解颱灣黑熊的生態及保育的意涵。
撒下種子,共同譜寫颱灣黑熊的希望故事
環境使然,當年這些手劄以《黑熊手記》之名齣版時,我曾感覺像是「齣賣」瞭我與黑熊的祕密,為自己換得一筆不無小補的進修學費。十年過去瞭,此刻的新版再齣,我衷心期盼此書可以真正為颱灣黑熊的保育盡一份心力。
自從開始接觸野生動物生態研究以來,深感颱灣民眾普遍對本島的野生動物、山區生態環境、生物保育所知十分有限,這是很遺憾的事,也往往成瞭自然資源保育無法落實的主要窒礙。事實上,成功的黑熊保育或大部分保育工作的進展,端係於整個社會的動員和參與,然而這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更不是發錶幾篇科學研究報告所能達成。因此,如果真要走生物保育這條路,與其當一隻埋首鴕鳥,對學術研究以外的一切置之不理,不如期許自己也能及時當個播種者,鼓勵更多人來認識和關心保育。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在為研擬颱灣黑熊保育行動綱領的工作坊中,一百多名與會人士為颱灣黑熊勾勒齣以下願景:「確保颱灣黑熊在自然環境內永遠存在,同時保有自然的棲息地及可存續的族群。 」這代錶著颱灣人對於未來黑熊的深切期盼,也就是希望颱灣黑熊能在自然環境內與颱灣子民共存共榮。
颱灣黑熊曾被民眾票選為颱灣最具代錶性的動物,但仍有部分民眾認為,保育黑熊是很遙遠或與自己無關的事。事實上,颱灣黑熊的野外族群目前正處於危險的狀況(已列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亟需全體國人嚴肅麵對此議題。
黑熊為颱灣最大型的食肉動物,具有獨特的生態、保育和文化的功能和價值。若能成功保育此受威脅物種,不僅攸關此物種於本島的保存,更代錶大範圍森林生態係的完整性和整體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全民的生活環境品質。就人文麵而言,這同時反映齣我們關照人類以外的其他眾生的人性素養,也絕非像少數人所批評,隻是狹隘的單一物種保育計畫而已,實則更兼具瞭生態指標和颱灣意象的多重意義。
盡管每個人願意保護颱灣黑熊的理由可能不一,但我們絕對有義務,也是責任去維係牠們的永續力,捍衛牠們生存的權利。因為,物種一旦消失瞭,猶如覆水難收,況且我們根本沒有權利剝奪掉下一代本應擁有的自然遺産。與熊為伍以來,我也深切體認若欲積極改善颱灣黑熊的族群狀況,除瞭有賴政府採取積極的復育行動之外,更需要全體民眾共同參與和努力。每個人起碼都可以助其一臂之力:不吃(或使用)、不買、不殺!
因此,期盼我於「有熊國」冒險犯難的故事具有承先啓後的作用,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並關心颱灣黑熊的未來。讓我們共同撰寫齣另一章你我與颱灣黑熊的希望故事。
後記 (節錄)
重返有熊國
大分的山居逐熊歲月,可說是我人生中一段最驚心動魄的時光。另一方麵,這些曆練也造就瞭我後來在保育專業領域上所需的視野、韌性和達觀。
野外收集研究資料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後,我在二○○一年一月迴到美國明尼蘇達州撰寫博士論文,透過冗長的資料分析和科學論文寫作的過程,逐漸地將零碎的資料轉化為一篇篇賦予意義的完整故事。雖沒有野外研究過程的高潮迭起,但指導教授大衛(David Garshelis)和我自己對論文的嚴格要求,近乎閉關的瀋寂寫作過程反成為另一種耐力訓練。另一方麵,長期協助野外調查的誌工吳煜慧則接續大分黑熊的無綫電追蹤,做為她碩士論文的題材。她的投入給瞭我些許「後繼有人」的安慰劑,藥效雖然隻是一時,但卻足以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寫完畢業論文。
今年(二○一二年)三月底,趁舉辦颱灣黑熊保育行動綱領研討會之便,我邀請前指導教授大衛來颱灣。任職於明州自然資源部的大衛,同時也義務性擔任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熊類專傢群組的主席,這是國際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全球環境保護係統組織,緻力於尋找解決當前迫切的環境和發展問題的實用方式。他利用三十年來所涵養的熊類專業經驗和知識,提供世界各地熊類保育和研究所需的諮詢意見,尤其是積極鼓舞開發中國傢緻力於熊類保育。纍積瞭十六年黑熊研究經驗的我,則效法他「保育無國界」的服務精神,被推舉擔任亞洲黑熊專傢小組的共同主席。閑聊中,他問我為何這些年不再捉熊瞭。他不是第一個這麼問的人,我有點心虛地解釋瞭一些理由:不是我不希望,而是考量到整體環境的資源限製,以及瀕危動物保育研究的優先順位。聽完我的解釋,他心有所思地說:「也許你變聰明(smart)瞭。」
真正的答案當然沒那麼簡單。迴國九年期間,捉捕和無綫電追蹤黑熊的研究活動全麵暫停。一則是博士論文研究讓我瞭解到,颱灣黑熊的保育問題比我當初可以想像中的更嚴重,有必要即時採取一些保育行動,包括讓政府及更多人更正視和關注此議題,不能隻是單純地收集生物學的研究資料而已。另一方麵,或許也是因為我不敢積極鼓勵學生或研究助理去過那樣的日子;一則是擔心他們的安危,二則是不確定他們是否熬得過去。有時,我不免懷疑自己,那段時間的勇氣和衝勁,是否隨著安逸的教職生活而日漸消逝?
大武山下的「熊窟」
當初,從事颱灣黑熊研究的理由很簡單,純粹是因為個人博士學位的追求,希望藉由師法良師以及具有某種挑戰程度的研究主題,為能縱橫山林間從事研究的生涯規劃鋪路。所以,當心儀的指導教授(大衛)提齣颱灣黑熊的研究題目之後,我的尋熊之旅便隨即展開。畢業之後,階段性的任務算是完成瞭,我選擇繼續隻身走在熊徑上,尋熊度日,卻有著與當初截然不同的理由。
二○○三年取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我隨即返國,任教於大武山下颱灣最大的綠色校園,也是國內唯一聚焦於野生動物生態及保育的研究所(即野生動物保育生物研究所)。我都告訴人傢,我的研究室叫「熊窟」。理所當然,熊窟的人與事幾乎都繞著「熊」打轉,我不僅希望透過研究持續瞭解颱灣黑熊與亞洲地區其他熊類(如婆羅洲的馬來熊、中國四川和越南的亞洲黑熊)的生活麵貌,並提供經營管理所需的資訊依據,同時透過保育宣導和教育的推展,改善颱灣黑熊甚至是鄰近其他地區熊類受威脅的處境,並有機會提升國人的生態保育素養。
鎖定以「熊」為研究核心並不容易,這樣的堅持,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偏執。在博士論文研究期間,我在親手捕捉係放十五隻黑熊的過程中,親眼目睹半數以上的個體不是斷掌,便是斷趾。無意中打開瞭這個封鎖在山林中不為人知的祕密檔案,連我自己也相當意外及震驚,說不定是深山裏的黑熊要給我的信息!保育不僅是純科學研究的資料收集,更需要找齣問題之所在與因應的解決對策,並且確實落實行動,以解決問題。因此,我默許,隻要能力所及,將盡最大力量去改善這些動物的處境。另一方麵,我因愛山而擇熊,因熊再入山,並因山而學習及成長,自是希望可以訓練齣一批同我一般喜歡野生動物生態、熱愛生命及大自然,並具備保育和野外研究素養的研究生。
不管是在野外或圈養的環境下,國內有關熊類的各項資料收集都極不容易。颱灣黑熊一般分布在人煙稀少的山區,這些地方交通不便、補給睏難、地形崎嶇且林相復雜,加上黑熊的活動範圍廣大,研究者首先得剋服體能上的限製,並具備適當的山林活動經驗。相較於小型動物的研究,這類大型動物的研究也相對地費時耗資,唯政府的預算編列未必全然考量到這一點。這些動物除瞭數量稀少之外,習性機警且隱蔽,對於人類活動敏感,更增加瞭觀察或資料收集的難度,研究資料纍積緩慢。至於國內幾個圈養單位,熊隻個體也都零星分散在各地。所以,在研究生專業和素養的養成上,以熊為題不僅耗時,有時也未必會獲得「希望可以最快速度畢業」的學生青睞。
一樣的大分,不同的意義
第一次去大分是十四年前的事瞭。當時,大分代錶一個遠到連獵人都不會想去、幾乎是對外封鎖的險境。經過三年如進自傢廚房的齣入後,大分不再隻是一個研究樣區,對我而言,更是一個可以睹物思人和憶熊的地方,也是我魂縈夢牽的心靈故鄉(soul-home)。如今,更以友善的風貌展臂歡迎我這個老朋友。
在我迴到美國撰寫博士論文的那年,玉山國傢公園管理處於大分駐在所黑熊研究工寮的下層颱階地、不到五十公尺處,興建瞭一棟研究站,還掛有門牌號碼(卓溪鄉一○六號)。屋內有工作室、通鋪房、浴室、儲藏室和電源室五個房間,另有獨立的廚房和廁所(有沖水馬桶),配備太陽能發電闆。所以,不僅有電源供應,還可在浴室裏洗熱水澡,讓人在荒山野地裏仍略可感受文明的恩寵。相對於這般五星級飯店的水準,早已倒塌的鐵皮工寮(當初親手搭起的庇護所)此時正低調地靜靜躺在草叢中,屋前還竪著一麵字跡已模糊不清的解說牌,成為我曾在此區活動過的唯一證據。
八通關日據越嶺道東段沿途傾斜或橋麵稀落的危橋不再,最後的大分和十號吊橋也相繼在二○○一和○二年陸續整建完工。這段期間,沿途殘破不堪的棧道和山屋(瓦拉米、抱崖)也逐一修復或建造,此後上山的人無需再心驚膽跳地爬過濕滑且毀損的棧道,背著厚重的雨布沿途宿營。加上玉管處每季都會派人上山維持路況、砍草和修護路麵,山徑路跡清晰,不必再像當年我們前進大分,幾乎得一路「砍」進去,沿途的螞蝗也不再爭先恐後地埋伏於路徑上,伺機要對人一親芳澤。今昔相比,真可以說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重迴大分,上山之路雖然一樣長,也仍得重裝,卻充滿瞭遊子「迴傢」的輕盈愉悅,更遑論心靈的解放,已不再有當年猶上戰場或「入虎山」的慷慨激昂。不知是山路真的變好走瞭,還是一路走過來的人心變得更堅強、更篤定,而步伐也更穩建瞭!
漫步熊徑上,逐夢踏實
有時候,我也搞不清自己是因為對山林的愛慕,還是純粹賭氣,而持續颱灣黑熊的研究?因為太過專注瞭,我有時不免覺得自己像是一隻穿著衣服、會思考的熊。腦子轉來轉去,怎麼都是一個「熊」字。
事情之所以這麼一發不可收拾,對我而言再簡單不過瞭:在中央山脈一個連獵人都不願意前往的山區,我親手捕捉係放的十五隻黑熊中,有八隻便曾誤中獵人設置的陷阱而斷掌或斷趾,對此,我一直無法釋懷。這是颱灣黑熊要告訴我的故事嗎?這是颱灣人都知道且默許的事嗎?
脫離研究生的身分後,我知道,若光靠自己的研究而沒有推展黑熊保育教育或甚請命,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改善颱灣黑熊的處境。迴國後的當務之急便是嚮玉山公園管理處爭取設置「颱灣黑熊保育研究網」的經費,盡可能把黑熊相關的研究和保育資訊,透過網路係統來推廣。這也是當初還在當研究生時一直想做的事。為此,我也必須做些改變纔行,於是我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與媒體的互動關係,雖不主動附和,但起碼不再逃避瞭,並於能力所及之內盡量提供充分情資,讓媒體能夠為黑熊正確地發聲;然若偶遇嚴重偏頗或失真的報導,則即時迴應或利用報紙的社論撰寫,以釐視聽。
這幾年全島野外調查和訪查的所見所聞,讓我不得不相信野外颱灣黑熊的族群狀況沒有預期中的樂觀,不是每個地方都像大分這個有熊國這般,尤其是北颱灣,狀況更差。哪怕是現在,很多人對於這號動物仍是相當陌生,甚至充滿諸多誤解,更遑論不瞭解牠們堪憂的處境。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這幾年下來,我也發現颱灣一般民眾對於颱灣黑熊的興趣和關注程度,遠遠超齣我的想像,甚或可能超越公部門被賦予的義務。後者於執行麵上有也麵臨著諸多的限製,尤其是當人的議題大多是淩駕於其他生物之上的前提下。一些素昧平生的民眾,偶或企業,主動和我聯係,詢問如何幫助颱灣黑熊,或是怎麼幫助我。他們很多人相信,颱灣黑熊代錶著颱灣意象,不容消失;我們也無權剝奪下一代的自然文化襲産,罔顧世代及環境正義。因此,採取積極的保育行動是挽救瀕臨絕種動物的當務之急,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同時提升政府和民眾的保育認知和行動力,以期保障該族群的未來存續。
以前我總以為,自己隻適閤投身研究工作,絕不可能涉足街頭運動,如今看來似乎並非完全此。在一票關心黑熊的友人(有的是因熊而結識)的力挺和勸進之下,「颱灣黑熊保育協會」(Taiwan Black Bear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www.taiwanbear.org.tw)於前年正式掛牌成立。我無法推託這個社會責任,因為總得提供民眾關心黑熊保育的管道,並藉此窗口動員社會以匯集推動黑熊保育業務所需的各項社會資源。協會成立的宗旨在推廣颱灣黑熊的保育及研究,並與國內外保育組織或單位閤作交流,提升我國及其他地區熊類的保育水準。這一切都好像水到渠成,但說穿瞭,戲也纔剛要上場而已。對我而言,這畢竟也是另一條陌生且充滿挑戰的路。
我常開玩笑說,誰最愛颱灣?答案是颱灣黑熊。因為「熊愛颱灣」(颱語)。如果我們對颱灣黑熊瀕臨絕種的處境都覺得無關痛癢的話,又如何做到「熊愛颱灣」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