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餘光中
浪漫主義在歐洲的發展,約在十八世紀末葉與十九世紀初期之間,大緻上始於德國的狂飆運動,而終於法國的1840年代。英國的浪漫主義,若以華茲華斯與柯立基的《抒情歌謠》初版為準,當始於1798年,若以法國大革命為準,則始於1789年;而其結束則沒有異議,當在1832年,因為那一年通過的改革法案,大幅調整瞭下議院的席位,廢除瞭萎縮選區的選舉權,並增加瞭新興市鎮的名次。
在英國文學史上,浪漫時期緊接新古典主義時期而來,三十多年後卻被維多利亞時期所取代。英國浪漫時期的文學,主要貢獻在詩,而其主要詩人之齣現,可分兩代。第一代的先驅是華茲華斯和柯立基;遠在蘇格蘭的彭斯和近在倫敦市隱的布雷剋,對當時的影響比較邊緣。第二代的後秀,依其齣生為拜倫(1788-1824)、雪萊(1792-1822)、濟慈(1795-1821),比起前一代平均要小二十多歲。巧閤的是:這三人都夭亡,但晚生的卻早歿,正如濟慈自己弔柴德敦(Thomas Chatterton, 1752-1770)之句:「夜色忽至,緊追你的朝霞。」(Oh! how nigh was night to thy fair morning.)
這三位詩人在文學史上往往相提並論,因為不但年齡相近,而且都客死他鄉。但論身世,則前兩位都是貴族,濟慈卻屬於平民,中産以下。論教育,拜倫齣身劍橋,雪萊齣身牛津;濟慈未能入名校接受人文通纔教育,所以讀古典名著要靠英譯。論經濟,前兩位都世襲傢産,無須工作,若竟欠債,則要怪自己揮霍過度。論健康,拜倫雖有小兒麻痺癥,緻呈微跛,卻以騎泳無礙來補救;雪萊敏感多病,溺海而死,拜倫早夭,則是自己糟蹋的結果;濟慈卻是患瞭肺疾,母親和弟弟均因肺疾先他而歿。論感情,則拜倫與妻不閤而艷遇過剩;雪萊再婚,法院因他不信國教而判他不得養育前妻所齣,其後他一直追求「理想女性」而一再幻滅;濟慈與芬妮?布朗(Fanny Brawne)訂瞭婚,卻未能終成眷屬,深感挫摺。論親情,則拜倫與雪萊從不詠及父母,拜倫更與母親不閤,雪萊雖有姊妹,筆下也未提及;濟慈與兩位弟弟加一位妹妹的手足之情卻可見於三首贈弟之詩,其中〈贈吾弟喬治〉採用瞭?行詩體,竟長達140行。論名氣,則拜倫名滿天下,銷路空前,甚至深受歌德推崇,身後更與拿破崙相提並論。雪萊生前和濟慈一樣默默無聞,死後卻享譽極隆,但在二十世紀初年卻橫遭逆轉,毀多譽少;濟慈身後則先受冷落,不久評價持續上升,迄今不衰。
三位青年詩人之中,拜倫與雪萊友情頗深,彼此評價亦高。濟慈在英國病重,準備去意大利養病之際,雪萊曾邀濟慈去比薩和他同住,但為濟慈婉拒。濟慈在羅馬夭亡後,雪萊又寫瞭一首長近500行的輓詩﹙Adonais﹚來悼念。不到一年半,雪萊自己溺於地中海見,屍體漂上沙灘,已經麵目難認,僅憑袋中濟慈送他的詩集可以辨識,足證他對濟慈的看重。至於拜倫,應該沒見過濟慈,對他所知很淺。李衡在迴憶錄中說他勸拜倫一讀〈希臘古甕頌〉與〈夜鶯頌〉。拜倫不解何以有「聽不見的音樂」,而「滿杯溫潤的南方」又應作何解。濟慈倒是久仰拜倫的盛名,甚至在十九歲時用十四行體寫瞭一首〈緻拜倫勛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