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諾伊的怨訴

波特諾伊的怨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浦.羅斯
圖書標籤:
  • 自傳
  • 文學
  • 小說
  • 俄國文學
  • 社會批判
  • 階級
  • 諷刺
  • 幽默
  • 曆史
  • 迴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11曼布剋奬、諾貝爾文學奬熱門得主聲名大噪之作 美國當代圖書館20世紀百大小說作品 1923-2005年時代雜誌百大最佳小說 粗魯真話是接近真理的唯一途徑 一位猶太男子羞恥卻又狂放的自我告白 波特諾伊滔滔不絕地嚮他的精神科醫師獨白自己的傢庭背景。他憶起從小到大所麵臨的睏境,父親望子成龍的期待、母親的溺愛……極端的性慾讓他透過各種「創意」的方法尋求釋放,卻帶給他極大的羞恥感,並且對自我價值及身為猶太人的荒謬命運感到睏窘。 醫生,我這是什麼病呢?這就是我從前老是聽到的猶太人的苦難嗎?這就是從大屠殺和大迫害一直傳承到我身上的枷鎖嗎?它源自這美好的兩韆年以來,非猶太人贈與我們的嘲弄和侮辱嗎?哦,我的秘密,我的恥辱,我的心悸,我的臉紅,我的汗水!我對單純人生裏世事變遷的反應方式!醫生,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無端的恐嚇瞭!賜給我男子氣概吧!讓我勇敢起來!讓我堅強!讓我完整!我受夠當個優秀的猶太男孩,一會兒在人前討好我的父母、讓他們高興,一會兒卻在背地裏抽動著!我受夠瞭! 【波特諾伊的怨訴】一種身心失調病癥,病癥為心中強烈道德感和利他衝動,與極端的性渴望交戰,患者通常為性格乖僻者。心理學者相信許多癥候皆可追溯自由母子關係中建立起來的聯係。然而,在真正的性滿足中既無幻想亦無行為問題,隻齣現壓倒性的羞恥感,以及特彆對以去勢形式錶現齣來的懲罰感到懼怕。 羅斯高竿地使用心理治療案例,如此便能隨心所欲書寫粗俗、辱罵的言語,不緻讓作品流為情色猥褻之作,而性慾露骨的描寫是源於60年代末期性解放議題的靈感。狂放的文筆與《再見,哥倫布》的含蓄寫作風格大相逕庭,身為作傢,羅斯不僅成功地自我突破,並挑戰讀者的閱讀經驗。逗趣的散文、性挫敗、及自我意識的獨白,也成為他後期作品的特徵。 本書特色 菲利普.羅斯為2011年曼布剋奬、福剋納小說奬、美國國傢書捲奬得主 入選美國當代圖書館20世紀百大小說 1923-2005年時代雜誌百大最佳小說 作者簡介 菲利普.羅斯 Philip Roth 20世紀美國最具代錶性的猶太作傢 第三位在世時作品入選美國經典文庫的作傢 2011曼布剋奬得主 諾貝爾文學奬熱門人選 羅斯齣生於1933年美國紐澤西州的紐華剋,芝加哥大學英文研究所畢業後,原計畫攻讀博士,但在24歲時放棄研究,專攻寫作,自此筆耕不斷,源源不絕的創作能力在美國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至今年近八十的他,有旺盛的寫作精力,筆鋒猶健,每年一部高質量的作品持續影響文壇。 身為文壇長青樹的他,獲奬無數。自26歲發錶第一部作品《再見,哥倫布》時,即獲得美國國傢圖書奬,在寫作生涯中曾三次獲選福剋納小說奬、兩次獲得美國國傢書捲奬、兩次書評奬、美國筆會/福剋納奬、白宮頒發的美國國傢藝術奬章、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最高奬-小說金奬等的殊榮, 1998年以《美國牧歌》這部作品拿下普立茲小說奬,擊敗同時入圍的唐.德裏羅。 美國國傢圖書館在2005年齣版他的係列作品,將他生平中所有作品選入「美國經典文庫」永久保存,此舉動錶示已將羅斯與梅爾維爾、霍桑、費茲傑羅、福剋納等美國名作傢並列,他也是繼歐朵拉.韋爾蒂(Eudora Welty, 1909-2001)和索爾.貝婁之後,唯一在生前就獲得此殊榮的作傢,甚至在比他們二位還要年輕的時候,就被選入文庫裏。 2011年,羅斯獲英國曼布剋國際文學奬,多一個奬項對他的作傢聲望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但受到國際肯定,重新證明瞭他作品中人性描繪的普世價值。 譯者簡介 鄒海侖 曾任中國《世界文學》雜誌編輯、編委,副編審。譯著有《馬其頓民歌》,湯瑪斯.哈代長篇小說《林地居民》,奈波爾長篇小說《抵達之謎》(閤譯),柯慈長篇小說《邁剋爾.K的生活和時代》、《慢人》等十多部文學作品。 陳婉容 或翻譯或寫字,與文字為伴、自娛娛人。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暨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任外文編輯。
《光陰之錨:失落文明的碎片》 內容提要: 《光陰之錨:失落文明的碎片》是一部宏大敘事的曆史懸疑小說,它以二十一世紀初的考古發現為引爆點,將讀者帶入一個橫跨數韆年、涉及三大洲的隱秘曆史長廊。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個被主流曆史學界徹底遺忘的、名為“阿卡迪亞”的古老文明展開。這個文明的興盛與驟然覆滅,如同宇宙中的一次巨大閃光,隻留下零星的、難以解讀的碎片。 主人公,年輕而富有爭議的語言學傢兼密碼破譯專傢,艾莉亞·文森特,在一次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常規考古挖掘中,意外發現瞭一塊刻有未知文字的黑色玄武岩碑。這塊碑文的齣現,瞬間打破瞭她平靜的學術生涯。通過數月的秘密工作,艾莉亞成功破譯瞭碑文中的部分內容,揭示瞭一個驚人的事實:阿卡迪亞文明並非神話,它曾擁有遠超同時代文明的技術與哲學體係,並在人類曆史的關鍵轉摺點上扮演瞭舉足輕重的角色。 然而,隨著破譯工作的深入,艾莉亞發現自己並非唯一對這些知識感興趣的人。一股由國際精英組成的秘密組織——“守夜人議會”——開始介入。這個組織聲稱自己是阿卡迪亞的閤法繼承者,其使命是確保這些“危險的知識”不被濫用,並對任何試圖揭示真相的人進行嚴密監控乃至清除。 小說的主綫情節圍繞著艾莉亞追尋阿卡迪亞遺失的“核心三件套”展開。傳說中,這三件物品——“時間之沙漏”、“萬物之鑰”和“和諧之律”——是阿卡迪亞文明科技與精神力量的物質載體。它們被分散藏匿於地球的三個極端角落,並由復雜的謎題和近乎不可能的機關守護。 第一部麯:迷霧中的綫索 故事始於艾莉亞的導師,一位年邁的考古學傢,在收到一封匿名信後神秘失蹤。信中隻附有一張模糊的地圖殘片和一句古老的箴言:“當星辰歸位,錨方可放下。” 艾莉亞通過對箴言的分析,結閤碑文中的天文學數據,鎖定瞭第一個綫索的所在地——位於安第斯山脈深處,一座從未被發現的地下神廟。 在秘魯雨林中,艾莉亞與一位精通當地原住民曆史的嚮導,馬科斯,組成臨時的團隊。他們不僅要對抗險惡的自然環境,還要應對“守夜人議會”派齣的專業追蹤小組。在神廟的深處,他們找到瞭第一件遺物——“時間之沙漏”。這並非一個真正的沙漏,而是一個復雜的能量聚閤裝置,它似乎能夠記錄和模擬特定曆史時刻的能量波動,暗示著阿卡迪亞人對時間流的深刻理解。 第二部麯:文化的衝突與重構 “時間之沙漏”中的信息引導艾莉亞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腹地。這裏的綫索隱藏在一座被沙漠掩埋瞭數韆年的綠洲城市遺址中。在這個階段,故事引入瞭另一位關鍵人物,曆史學傢兼社會人類學傢,塞繆爾·陳。塞繆爾對阿卡迪亞文明的社會結構和哲學體係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阿卡迪亞的覆滅並非自然災害,而是一場由內部意識形態衝突引發的“精神瘟疫”。 在沙漠的探險中,他們遭遇瞭“守夜人議會”的直接對抗。這次衝突不再是簡單的追逐,而是涉及到知識産權和曆史詮釋權的激烈交鋒。艾莉亞和塞繆爾必須運用他們對古代符號學和建築學的知識,破解沙漠遺址中隱藏的迷宮和防禦係統。他們成功獲取瞭第二件遺物——“萬物之鑰”。這件物品像一塊無瑕的水晶,能夠與特定頻率的物質産生共鳴,被推測為阿卡迪亞人進行遠距離通訊或物質重組的關鍵工具。 第三部麯:真相的代價與最終抉擇 最後的綫索指嚮瞭故事的起點——地中海。但這次目標不再是陸地,而是深海之中一處被地質活動保護起來的巨大海底結構。通過聯閤一位持有先進深潛技術的海洋生物學傢,艾莉亞的團隊終於潛入瞭阿卡迪亞文明的核心區域。 在這裏,他們不僅發現瞭第三件遺物——“和諧之律”,一個復雜的聲音共振裝置,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瞭阿卡迪亞文明最終自我毀滅的記錄。原來,阿卡迪亞人掌握瞭能夠徹底統一人類意識的技術,他們試圖以此消除衝突與不公,但最終發現,這種強加的“和諧”剝奪瞭人性的復雜性和自由意誌,導緻文明在極端的完美主義中走嚮僵化和崩潰。 “守夜人議會”的真正領袖現身,他是一名來自古老貴族傢庭的哲學傢,堅信人類尚未準備好迎接阿卡迪亞的全部知識,必須由少數精英來“引導”曆史的進程。 小說的高潮部分,艾莉亞必須做齣抉擇:是按照“守夜人議會”的意願,將這些知識重新封存,確保世界的“穩定”;還是冒著引發混亂的風險,將阿卡迪亞的經驗——關於技術與倫理平衡的沉痛教訓——公之於眾,讓後人自行選擇。她激活瞭“和諧之律”,不是為瞭強製統一,而是為瞭嚮全世界廣播阿卡迪亞文明覆滅的真相,以警示所有追求絕對力量的野心。 主題與風格: 《光陰之錨》是一部融閤瞭曆史解密、高智商冒險與哲學思辨的小說。它探討瞭知識的本質、文明興衰的周期性規律,以及技術進步與道德責任之間的永恒張力。敘事風格兼具古典探險的嚴謹與現代驚悚的節奏感,文字細膩,對古代文明的描繪力求基於嚴謹的考古推測,同時又不失浪漫主義的想象力。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將曆史的重擔交給瞭讀者,讓他們去思索,真正的“光陰之錨”究竟是束縛還是指引。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導讀

紐澤西的卡夫卡∕伍軒宏

  90年代美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影集《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陸譯:宋飛傳,港譯:宋飛正傳)裏麵,有兩對截然不同的紐約猶太父母。 主角傑瑞的父親不太管他,母親認為自己的兒子什麼都好,「怎麼會有人不喜歡你?」另一方麵,傑瑞好友喬治的父母則認為自己的兒子什麼都不行,當喬治的未婚 妻告訴他母親,說很愛她兒子,喬治母親大惑不解,「我可以問為什麼嗎?」

  《歡樂單身派對》是情境喜劇,運用搞笑的方式呈現紐約市猶太傢庭的親子張力,我們在伍迪艾倫早期中期電影裏麵也常看到。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的1969年小說《波特諾伊的訴怨》(Portnoy’s Complaint)讓我們瞭解,其實猶太父母認為自己的兒子既是傑瑞又是喬治,什麼都好,也什麼都不行。即使你什麼都好,父母還是有不滿意的地方,如果不配閤他們要求,那你就變成不及格的兒子。

  羅斯筆下的艾曆剋斯.波特諾伊(Alex Portnoy)在做什麼事都很厲害的媽媽與做什麼事都不成功的爸爸(包含解便,因便秘)教養之下,除瞭沒有進棒球校隊(那不是問題,反正不是猶太人的運 動)與尚未成傢(這很嚴重,事關傢族種族延續,以及麵子)之外,盡量符閤父母和鄰居社群期待,一路考第一,名校畢業,擔任紐約市政府要職。但是,他的成長 經驗中,有太多壓抑,有太多必須妥協的格格不入,有太多跟猶太傳統和猶太身分的衝突,使他深覺受睏,必須尋求精神分析的協助釋放自我,讓他訴說隱藏的慾 望、祕密、不滿,成長過程中充滿的荒謬、限製、鬱悶,以及溝通的不可能。他需要好好抱怨一番。

  他可不是娓娓道來。整本小說模仿佛洛伊德「話療法」(the Talking Cure)中被分析者的告白,麵對(或背對)醫師訴說一切。由於精神分析論述以「真相」為本(如拉岡愛說的),必須是「誠實論述」,艾曆剋斯的陳述因此沒 有遮掩,沒有隱瞞,沒有美化,沒有轉彎,除瞭事件的交代,情緒的發洩也呈現其中。於是,艾曆剋斯的憤怒、不滿、輕衊、惡意、怨懟完全釋放,謾罵、揶揄、嘲 弄、大呼小叫充分發揮。雖然我對羅斯後期小說裏喋喋不休的敘事人格有意見(如某些「祖剋曼小說」),但在這本書裏,在最早期的羅斯,透過艾曆剋斯.波特諾 伊之口,他的確成功建立瞭無比活潑鮮明的敘事聲音。

  如此一來,《波特諾伊的訴怨》已經超越一般「告白體」小說,成為「抱怨體」小說的經典。

推薦序
伍軒宏

  90年代美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影集《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陸譯:宋飛傳,港譯:宋飛正傳)裏麵,有兩對截然不同的紐約猶太父母。主角傑瑞的父親不太管他,母親認為自己的兒子什麼都好,「怎麼會有人不喜歡你?」另一方麵,傑瑞好友喬治的父母則認為自己的兒子什麼都不行,當喬治的未婚妻告訴他母親,說很愛她兒子,喬治母親大惑不解,「我可以問為什麼嗎?」

  《歡樂單身派對》是情境喜劇,運用搞笑的方式呈現紐約市猶太傢庭的親子張力,我們在伍迪艾倫早期中期電影裏麵也常看到。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的1969年小說《波特諾伊的怨訴》(Portnoy’s Complaint)讓我們瞭解,其實猶太父母認為自己的兒子既是傑瑞又是喬治,什麼都好,也什麼都不行。即使你什麼都好,父母還是有不滿意的地方,如果不配閤他們要求,那你就變成不及格的兒子。

  羅斯筆下的艾曆剋斯.波特諾伊(Alex Portnoy)在做什麼事都很厲害的媽媽與做什麼事都不成功的爸爸(包含解便,因便秘)教養之下,除瞭沒有進棒球校隊(那不是問題,反正不是猶太人的運動)與尚未成傢(這很嚴重,事關傢族種族存續,以及麵子)之外,盡量符閤父母和鄰居社群期待,一路考第一,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畢業,擔任紐約市政府要職。但是,他的成長經驗中,有太多壓抑,有太多必須妥協的格格不入,有太多跟猶太傳統和猶太身分的衝突,使他深覺受睏,必須尋求精神分析的協助釋放自我,讓他訴說隱藏的慾望、祕密、不滿,成長過程中充滿的荒謬、限製、鬱悶,以及溝通的不可能。他需要好好抱怨一番。

  他可不是娓娓道來。整本小說模仿佛洛伊德「話療法」(the Talking Cure)中被分析者的告白,麵對(或背對)醫師訴說一切。由於精神分析論述以「真相」為本(如拉岡愛說的),必須是「誠實論述」,艾曆剋斯的陳述因此沒有遮掩,沒有隱瞞,沒有美化,沒有轉彎,除瞭事件的交代,情緒的發洩也呈現其中。於是,艾曆剋斯的憤怒、不滿、輕衊、惡意、怨懟完全釋放,謾罵、揶揄、嘲弄、大呼小叫充分發揮。雖然我對羅斯後期小說裏喋喋不休的敘事人格有意見(如某些「祖剋曼小說」),但在這本書裏,在最早期的羅斯,透過艾曆剋斯.波特諾伊之口,他的確成功建立瞭無比活潑鮮明的敘事聲音。

  如此一來,《波特諾伊的怨訴》已經超越一般「告白體」小說,成為「抱怨體」小說的經典。

羅斯的真正起源

  如果說1959年的《再見,哥倫布》建立瞭羅斯的名聲,獲國傢書奬,10年後《波特諾伊的怨訴》則為他帶來銷量與爭議。這本小說除瞭前麵提到的謾罵、揶揄、嘲弄、大呼小叫之外,最引起爭議的是對傢庭倫理的挑戰,以及大量身體器官和性相關活動的大膽描寫:乳房、陰部、經血、口交、三人行、戀物、自戀,有一章節就叫 Cunt Crazy,而青少年艾曆剋斯抓著陰莖到處手淫亂射的文字畫麵更是露骨。此外,羅斯與羅斯小說人物對女性的態度,顯然惱火不少女性主義者。

  寫於全世界青年普遍要求變革的60年代,齣版於68巴黎學生運動的次年,鬍士托(Woodstock)的同一年,《波特諾伊的怨訴》是兒子們反抗父親權威年代的産物。紐澤西州紐華剋猶太傢庭的親子倫理衝突呼應整個時代氛圍。艾曆剋斯的父親受教育不多,工作委屈,在傢沒地位,無父權威嚴,卻常常需要代錶猶太傳統要求兒子做這遵守那,恰好彰顯體係的儀式與現實間的落差,及其式微。而且,艾曆剋斯的情況扭麯,父母親角色互換,他又愛又恨的是的母親,想要抗拒的也是愛打麻將的母親。

  對羅斯而言,這本小說不僅是當代青年集體反叛的一部份,也是他找到自己之處。雖然這是羅斯齣版的第四本書、第三本小說,從他後來整體作品(oeuvre)的風格來看,《波特諾伊的怨訴》纔是羅斯「起源」。相對於中規中矩的《再見哥倫布》,這次他在艾曆剋斯.波特諾伊的身上找到自己的聲音和語調,樹立自己的風格,建立自己的文學身分,讀者熟悉的羅斯從此誕生。不再中規中矩,而是大剌剌地暢所欲言,百無禁忌,口無遮攔,「真正」的羅斯從此開始。

  書寫的風格丕變,當然不是為瞭增加銷量。批評傢布萊德利(Malcolm Bradbury)指齣,羅斯在題為〈書寫美國小說〉(Writing American Fiction)(註1)的短文裏說,當代美國曆史的荒謬性與非真實(unreality,這個字齣現在布萊德利的討論,羅斯原文裏好像找不到)成分越來越強烈,已經不是傳統寫實小說形式可以妥善呈現。小說傢發現自己難以掌握「真實」,為瞭要有效刻畫當代生活中的「非真實」,不適閤繼續採用固有的形構來創作,羅斯於是轉嚮告白與幻想的方式,越來越質疑傳統的猶太身分,也越來越接近卡夫卡。(註2)

  布萊德利認為,《波特諾伊的怨訴》講的也是成長故事,卻是「佛洛伊德化的《再見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 Freudianized),呈現由內外翻的世界,血肉暴露,人欲橫流,不再是倫理秩序清晰可辨的客觀世界。羅斯也越來越脫離嚴格控製的形構,走嚮開放的文學形式。(註3)由於本書註記羅斯的重大轉摺,是羅斯的「真正起點」或「真正羅斯」的起點,批評傢總不忘提點《波特諾伊的怨訴》的核心地位,視之為打開大部分羅斯小說的鑰匙。

粗魯真話

  在強調虛構、質疑真理的二戰後年代,羅斯仍然相對「寫實」,即使「現實」已經越來越難掌握,「真實」越來越「非真實」,即使他必須修改傳統寫實主義的路綫。那時候,後現代主義風起雲湧,小說文類在數度被宣佈死亡的威脅下力圖振作,以「後設」策略突圍:遊戲、迷宮、鏡子、分身成為主流,小說的存有在質疑存有的過程中存活下來。雖然羅斯寫過具後現代小說風味的《對照人生》(The Counterlife)(註 4),但整體來看他選擇堅持寫實的路綫。如同2010年齣版的《索爾.貝婁書信集》所顯示,貝婁(Saul Bellow)與羅斯他們不是不知道小說的虛構性,隻是他們的關切重點不是本體的質疑,而是倫理睏局的探索。

  文字遊戲過去瞭,玩膩瞭。花樣玩完,招數用老,善玩遊戲的後設小說終於退去。留下來的,像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並不隻會玩遊戲;至於巴斯(John Barth)等人作品,可能已經被人遺忘。這麼多年下來,沒有追逐潮流的羅斯似乎頂住瞭,撐瞭下來,堅持自己的路綫。想起來,他的堅持並不容易,他的堅持,就像波特諾伊的怨訴一樣,打死不退,不辯解不道歉。

  堅持,是為瞭說真話,不管代價是什麼。《波特諾伊的怨訴》書中,艾曆剋斯想起小時候因直言並拒道歉而引起責難,認為傢裏「上演鬧劇版的《李爾王》,由我扮演柯蒂莉雅公主的角色」。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三姊妹中最小的柯蒂莉雅公主,因拒說不實言語而被排除繼承,父親李爾王無法分辨真言與假話,導緻傢族與王國分崩離析。艾曆剋斯處於充分世俗化的當代,沒有那麼悲壯,隻能演鬧劇,但求真的企圖可以比擬。雖然男女有彆(他是傢裏的小王子),他也完全無意繼承,隻想說真話。

  抱怨,是想說真話。不顧一切,毫無顧忌,犯禁(transgression)也在所不惜。不隻是告白,而是坦白,甚至是不顧顔麵、難堪的坦白。為瞭要更道地傳達「在地」的「抱怨」感,羅斯從英文complain轉到意第緒語kvetch(抱怨連連),好像如此纔能抓住那種感覺:「我隻會抱怨(complain),反感太深,感覺好像會沒完沒瞭下去。…… 我有說齣真話嗎?還是隻會抱怨連連(kvetching)而已?或者,對像我這樣的人而言,抱怨連連就是一種真話?(Or is kvetching for people like me a form of truth?)」在無法確定語言內容是否為真的情況下,不斷訴說,隻有語言行動本身,也許是唯一接近真理或真相的途徑。

  在晚近最重要的羅斯研究,《羅斯的粗魯真話》(Philip Roth’s Rude Truth),波斯納剋(Ross Posnock)告訴我們,羅斯窮半生之力想要做到的,就是維持「不成熟」:就是「不正經、輕浮、不負責」(註5)。波斯納剋引用愛默生(Ralph Emerson)的期許,「應說粗魯真話」(rude truth),避免完善教養言詞的誤導,來說明羅斯希望在文學上獲緻的「不成熟之藝」(the art of immaturity)。粗魯、魯莽、質樸、無禮、缺教養、少假飾,這些都指嚮美國文學裏極重要的《頑童流浪記》「哈剋」傳統。那是「壞」或「不乖」的積極意義。難怪,在一段內心獨白裏,艾曆剋斯想要理直氣壯使「壞」:「媽,當壞孩子,要花一番工夫纔行;要壞,也要享受壞的樂趣」,因為「我太乖太好,跟你一樣,媽,我太講道德,都快要爆掉瞭,跟你一樣。」

  抱怨連連(kvetching)就是說「粗魯真話」,就是使壞、不正經。隻有透過抱怨,大聲「喊叫」,纔能把父母親注射到他身心的「罪」感,通通吐齣來。

紐澤西的卡夫卡

  艾曆剋斯嚮往成為沒教養而自由的哈剋,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像蛻變成蟲、與傢人疏離的薩姆撒,卡夫卡〈變形記〉的主角。艾曆剋斯把自己的境遇跟卡夫卡的故事連結,點齣以卡夫卡為代錶,眾多猶太男孩的睏境:「Why, the shades of Gregor Samsa! Hello Alex, goodbye Franz!」他想像自己是「變形的孩子」(the metamorphosed child)。批評傢譚納(Tony Tanner)錶示,羅斯強烈認同卡夫卡,《波特諾伊的怨訴》可視為是當代美國版《緻父親的信》(註6),卡夫卡那封從來未曾被嚴父閱讀的長信(因母親不敢轉交)。

  無論是卡夫卡或艾曆剋斯,他們在傢中遭遇的,不僅僅是一般人子的睏境,而是猶太傢庭的愛恨情仇。羅斯在小說裏運用大量意第緒語詞(對中譯者的挑戰不小),意在提醒讀者:這是關乎猶太身分危機的故事。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討論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時,曾評論德裔猶太知識份子身為人子的難局(註7;班雅明與卡夫卡是經典案例),但此難局正是美國人艾曆剋斯不斷抱怨、想要打破的。艾曆剋斯痛恨「猶太人的狹窄心靈」,極度厭煩猶太人常說「這是異族的,那是異族的」(goyishe this and goyishe that),壞事就說是異族(goyim)搞的,好事就說是猶太人做的。他認為那是很野蠻的想法,徒然曝露自己的恐懼而已。在知道白晝黑夜不同、冷熱差異之前,父母親最早教他認識的,是猶太與異族之彆。

  《波特諾伊的怨訴》齣版後,著名猶太學者批評羅斯是「反猶太」的猶太人。如果他「反猶太」,肯定不是一般意義的「反猶太」。羅斯筆下的艾曆剋斯擺盪在「猶太人」與「人類」之間,「猶太人」與「異族人」的之間,尤其是「猶太男」與「異族女」(shikse)之間,一心想逃離「狹窄心靈」的限製。除瞭「口腔反抗」抱怨連連之外,在強大欲力(libido)驅使下,艾曆剋斯對「異族女」全身上下的無限渴望(尤其是盎格魯撒剋遜主流社會女子;小說的後半段訴說關於她們的故事),是他打破「責任,紀律,服從」等束縛(包括kosher的束縛)的主要動力,也是無數傢庭衝突的焦點。乖乖當猶太好孩子,死路一條;要夠壞,纔能存活。

  羅斯後來寫過「卡夫卡式」(Kafkaesque)小說,如變形敘事《乳房》(The Breast),以及迴返卡夫卡故鄉的《慾望教授》(The Professor of Desire)。他還寫過一則「卡夫卡式」故事,幻想如果卡夫卡沒有寫《審判》、《城堡》、〈變形記〉等故事和寓言,如果「卡夫卡博士」逃離納粹迫害,移民美國,成為希伯來學校老師,他的一生會如何?他的死亡會有什麼意義?羅斯筆下的「卡夫卡博士」跟我們知道英年早逝的作者「卡夫卡」,有什麼不同?卡夫卡的「對照人生」(counterlife)會是什麼?(註8)

  也許艾曆剋斯(或羅斯)跟卡夫卡的人物K.(或卡夫卡)天差地彆,一個聒噪、暴跳如雷,一個被動承受體係擠壓,但《波特諾伊的怨訴》似乎告訴我們,他們看來很遙遠,卻非常接近。至少他們的睏境同源。艾曆剋斯與K.互為「對照人生」(counterlife),布拉格和紐澤西之間的距離也許沒那麼遠。羅斯運用新的語言,轉化「卡夫卡」相關符號,探索新猶太身分的可能性,不是老歐洲的猶太人,也不是「返迴」巴勒斯坦建國的猶太人,而是在美國紐澤西試圖掙紮齣路的新猶太人,紐澤西的卡夫卡。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波特諾伊的怨訴》這本書,讀起來像是在聽一段即興的單口喜劇,但又包裹著一層淡淡的憂傷。主角的絮絮叨叨,有時會讓你忍俊不禁,有時又讓你陷入沉思。他對生活的不滿,對社會的批判,都通過他獨特的視角,展現在讀者麵前。 書裏對於猶太社群的描寫,也相當有趣。那種獨特的文化背景,傢庭觀念,以及與外界的互動,都為故事增添瞭不少色彩。雖然我不是猶太裔,但也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社群認同感,以及在這種認同感下,個體所麵臨的約束和自由。

评分

《波特諾伊的怨訴》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一種復雜的情緒交織。它既有對青春期躁動不安的坦誠記錄,也有對成人世界種種不如意的戲謔嘲諷。主角的“怨訴”,與其說是對外部世界的抱怨,不如說是他內心深處對自我認同和生活意義的追尋。 讀這本書,你會發現,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人類所麵臨的睏惑和掙紮,在很多方麵是共通的。那種渴望被理解,渴望自由,卻又時常被現實束縛的無力感,是如此真實。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影子。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個老舊的照相館,翻看泛黃的相冊。每一頁都定格著一個時代的片段,一段充滿迴憶的人生。雖然故事發生在遙遠的地方,但那種情感的共鳴,卻能跨越時空,觸動人心。主角的童年,他的叛逆,他與父母的拉扯,以及他對未來的迷茫,這些都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經曆過的。 尤其是在處理傢庭關係的部分,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那種既親密又疏離的復雜情感。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會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而孩子對父母的叛逆,背後也隱藏著對理解和尊重的渴望。這種雙嚮的情感拉鋸戰,是許多傢庭都難以避免的。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運用瞭大量的內心獨白和意識流的手法,讓讀者能夠深入主角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樂。這種寫作方式,雖然有時候會顯得有些跳躍和碎片化,但恰恰也最真實地反映瞭主角雜亂的思緒和情感。 主角對生活細節的描繪,也相當到位。無論是食物的味道,還是身體的感受,亦或是人際交往中的微妙變化,都被他捕捉得一清二楚。這些細節的堆砌,讓整個故事更加生動,也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主角的生活之中。

评分

讀到《波特諾伊的怨訴》,真的有種像是坐在自傢客廳沙發上,聽一個認識瞭很久的老朋友,用有點誇張又有點無奈的語調,碎碎念他那些關於成長、性愛、傢庭、以及人生各種雞毛蒜皮小事的獨白。書裏的主角,他的煩惱,有時候真的跟我身邊某些朋友遇到的狀況,簡直是如齣一轍。那種青春期對身體的懵懂、對異性的渴望,還有跟父母之間永遠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都刻畫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描寫傢庭主婦的母親,那種過度關愛又帶點控製欲的形象,更是讓人會心一笑,仿佛看到瞭自己傢裏的某個長輩,或者童年時期的自己。 書裏對於性愛的描寫,大膽而直接,但又不落俗套。它不是那種為瞭煽情而寫的床戲,而是更像是主角內心世界的一種宣泄,一種探索。透過這些描寫,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對於自身欲望的掙紮,以及在那個年代,社會對於性態度的壓抑和好奇。這種直白的敘述方式,在當時絕對是一種突破,也讓讀者得以窺見主角內心最深處的隱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