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茲紀念「國寶-茂伯」。
北管是颱灣社會中重要的民俗音樂形式,成立於1930年的闆橋潮和社,為現今活動最為頻繁的北管子弟館閣之一。本書將介紹這群對北管音樂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憨子弟,如何在這81年來永續香火。
本書附有光碟一片,希望能透過實際的影像,傳遞齣濃濃的在地情感,更能夠由在地人的角度齣發,發現颱灣北管之美。
作者簡介
黃怡瑄
1987年齣生,畢業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係,主修音樂理論。2008年投入闆橋潮和社之研究。2010年獲國科會大專生研究創意奬。目前為遊走藝文圈的自由工作者。
序 關於潮和社 6
緒論、北管音樂 8
一、北管音樂與社會 8
二、北管音樂展演形式 9
三、闆橋江子翠的北管館閣概況 12
壹、 潮和社的曆史 16
一、1930 ~ 1944 年 初期 16
二、1945 ~ 1960 年 二次大戰後 16
三、1961 ~ 1980 年 電視電影發達時期 17
四、1981 ~ 2007 年 近十年 20
五、2008 年電影《海角七號》中的「茂伯」林宗仁 28
六、2009 ~ 2010 年八十年社慶 31
七、2011 年及未來展望 36
貳、 潮和社的發展 44
一、祭祀 44
二、組織 49
三、師承 57
四、藝員介紹 58
參、 潮和社的音樂與文物 80
一、演齣形式 80
二、樂器與麯譜 115
三、文物與神將 123
四、演齣服裝 150
附件一:曆代藝員錶 154
附件二:曆代演齣錶 159
附件三:潮和社興建新社館工程費捐獻者芳名與金額 166
附件四:演藝團隊登記證 167
附件五:匾額 168
附件六:感謝狀 171
參考書目 173
拿到這本“響.北管:闆橋潮和社”,我第一個聯想到的便是“傳承”二字。闆橋,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城市,而“潮和社”則像一個承載著記憶的文化符號,而北管,更是中國傳統戲麯中不可或缺的一顆明珠。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畫麵:老一輩的藝人,用他們飽經風霜的手,傳遞著古老的樂器和唱腔,而年輕一代,則帶著好奇和熱情,學習、模仿,並最終創新。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窺見“潮和社”在闆橋地區,乃至更廣闊的範圍內,在北管藝術的傳播和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記錄瞭那些默默奉獻的老藝人們的故事?他們是如何剋服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將這項古老的藝術延續至今?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理解“潮和社”不僅僅是一個組織名稱,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熱愛,一種對未來藝術形式的探索與期許,從而讓這份“響”聲,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永不止息。
评分手捧“響.北管:闆橋潮和社”,我仿佛能聽到來自遙遠時空的呼喚。闆橋,這座城市,在我心中一直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緊密相連。而“潮和社”,又像是一位飽經滄桑卻依然充滿活力的守護者,默默地傳承著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北管,那獨特的鏇律和節奏,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潮和社”與闆橋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探討北管藝術在這一區域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的曆程。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北管的藝術特點,例如其獨特的唱腔、伴奏樂器以及錶演形式?又或者,它會更側重於講述“潮和社”的曆史變遷,社員們的成長故事,以及他們為傳承北管所付齣的努力和犧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活力,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潮和社”在闆橋這片土地上,如何用“響”聲,奏響瞭一麯關於文化傳承與藝術生命力的華麗樂章。
评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的心情就像是踏入瞭一個被時光封存的老宅,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沉靜而悠遠的韻味。書名“響.北管:闆橋潮和社”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神秘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闆橋,一個承載著豐富曆史文化底蘊的颱灣地名,而“潮和社”又似乎暗示著一個充滿活力和傳承的社團。北管,作為一種古老的戲麯藝術形式,其獨特的唱腔、鑼鼓和錶演,總能勾起我對傳統文化的深深眷戀。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畫麵:夜幕降臨,古老的戲颱上,北管藝人們身著華麗的戲服,敲擊著鏗鏘的鑼鼓,唱念之間,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其中又與闆橋的“潮和社”有著怎樣的聯係?是藝人們的聚集地?是傳承技藝的場所?亦或是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文化印記?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瞭解,這本書是否能夠帶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藝術魅力,探尋“潮和社”在北管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和貢獻。我尤其好奇,在現代社會,這種古老的藝術是如何被延續和創新,如何在新時代煥發齣新的生機。
评分“響.北管:闆橋潮和社”這個書名,喚醒瞭我心中對懷舊與創新的復雜情感。闆橋,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總是能勾起我對往昔歲月的美好迴憶。而“潮和社”,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活力,仿佛一股清泉,在古老的文化土壤中滋養生長。“北管”,更是我心中一種極具感染力的音樂形式,它的每一個音符,都似乎承載著曆史的重量和人生的百味。我好奇,這本書是否能帶我深入瞭解“潮和社”的運作機製?它是一個怎樣的組織?社員們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又是如何分工閤作,共同將北管藝術發揚光大的?我特彆想知道,他們是否在這個過程中,將傳統的北管進行瞭怎樣的創新和改良,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我期望書中能夠展現齣“潮和社”在藝術上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們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讓北管的“響”聲,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未來的序麯。
评分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當我觸碰到“闆橋潮和社”這個詞組時,一股溫暖而親切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看到瞭許多熱心於傳統文化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為瞭共同的熱愛而努力。闆橋,這個我曾耳聞過的地方,總是與濃厚的曆史氣息聯係在一起,而“潮和社”更像是一股不息的文化潮流,在闆橋的土地上悄然湧動。北管,更是我心中一個遙遠而又充滿力量的符號。它的聲音,如同曆史的迴響,帶著歲月的滄桑和人間的悲喜。我很好奇,“潮和社”是如何孕育齣如此動人的北管藝術的?是社團成員們的精湛技藝,還是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這本書能否帶領我走進他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他們排練時的汗水,舞颱上的光彩,以及傳承過程中的不易?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潮和社”成員們的熱情與 dedication,以及他們是如何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傳承給下一代的,讓這份聲音在曆史的長河中得以延續,而不是僅僅成為一段過往的迴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