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是當代經濟社會中至關重要的行業,而銀行業是金融業的核心部分。從全球來看,金融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銀行國際化發展突飛猛進,雖然銀行業在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一般人,甚至新一代銀行傢對中國銀行業曆史的認識都十分皮毛。本書共八章,旨在尋找中國銀行業的本源和脈絡,抽絲剝繭,以史為軸,討論中國銀行業的方方麵麵。範圍從認識銀行的始祖票號、貨幣發展、討論中國的外資、華資和中央銀行,到更大的課題包括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如何從百年前中國的巨大變遷中走到今天?香港如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銀行格局發生瞭那些變化?颱灣銀行業走的路和大陸又有什麼區彆?
本書選取的資料力求客觀平實,期望在有限的篇幅內,以簡單易明的文字及珍貴的曆史圖片,深入淺齣地與讀者一同分享中國銀行業發展史中具代錶意義的人和事,鑑古知今,為大中華銀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啓示。
作者簡介
區慕彰
區慕彰博士於香港理工大學商學院完成工商管理博士課程,專門研究企業管治及金融發展,進年開始研究金融業的發展史,區氏從事香港金融業逾40年,早於60年代中期入職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NT ﹠SA)香港分行;70年代後期加入新鴻基地産集團,其後任職鴻□財務之董事及行政總裁。區氏早年曾任華資財務公司工會主席;註冊接受存款公司公會會長;香港企管局的執行委員會成員;更曾被港府偉認為香港按揭證券公司的董事。區氏於今年3月退居幕後,現任新鴻基地産集團顧問。有關中國法律的意見。
羅文華
羅文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獲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其後取得英國Brunel大學碩士學位、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理科碩士學位、澳洲Monasn大學商科(會計)碩士學位及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羅氏亦持有香港銀行學會會士及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專業資格。他在保險及銀行業工作逾30年,曆任南洋商業銀行副總經理兼董事及中銀香港財務部總經理。羅氏曾任華商銀行公會義務秘書、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替任董事、香港大學會計及財務學係、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學係顧問委員會委員,現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並為香港銀行學會考試評審委員會委員。
序1
我做研究工作及寫這本書是受兩位導師影響。首先是何炘基教授,他是我的碩士論文導師,除在課堂上的正規課程外,我也愛讀他於《信報》發錶的短文。有段時間,他的短文涉及「行為經濟學」的內容,讀後我會用電郵跟他討論,學習他的心得。後來何教授將他的短文結集成書《情是何物》,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我第一時間買來拜讀。這是一本由經濟學傢寫「情」的書,觀點與角度有彆於其他作者「煽情」的著作。我曾這麼想,什時候我可以齣版一本有意義的書呢?
另一位影響我的是辜飛南教授(Professor Ferdinard Gul),他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我跟他學習嚴謹的學術研究,知道下筆從文不要花巧,盡量不用形容詞,要句句屬實,如屬前人意見要註明齣處,如屬自己意見要有數據支持。我的論文內容主要探討「企業管治」問題,而我的導師是這方麵的專傢,指導瞭我不少。論文撰述完成後,我發現學者的學術性長文往往隻重在國際性的英文學術刊物發錶,一般讀者鮮有機會閱讀;為此,我想寫一本麵嚮大眾的書。與此同時,在我研究內地企業管治問題時,在搜集資料期間,我瞭解到中國的第一間股份製公司是於晚清洋務運動時成立的「輪船招商局」,此外,還有「大清銀行」如何演變為「中國銀行」的相關資料。作為金融行業的從業員,這些資料激發瞭我追尋中國銀行業發展史的興趣。
我在金融界工作超過40年,朋友中有不少是同業先進,我也認識瞭不少較年青的銀行傢,與他們交談時,我發覺他們對自己所屬的銀行的曆史不甚清楚,對整個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更無從掌握。友輩中有資深的華資銀行傢或中資銀行傢,他們知道我對搜集銀行業曆史資料有濃厚的興趣,都很樂意提供珍貴的資料,東亞銀行彭玉榮先生曾嚮我提齣寶貴的建議。在此,我謹嚮曾協助這項研究的同業先進敬禮。有數間具曆史背境的大銀行分彆於上海及北京自設博物館,有些隻供內部高層培訓及嚮特彆貴賓開放。為瞭研究中國銀行業發展史,我曾拜訪數間大銀行,有幸獲銀行高層安排參觀瞭他們的博物館,得到一些珍貴的資料,在此謹嚮交通銀行上海總行的博物館楊德鈞館長,以及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博物館負責人李慶先生緻以衷心的感謝。
我在銀行及金融界工作瞭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期於華資集團旗下的金融公司工作,因所屬的公司不是銀行,所以銀行界的朋友視筆者為友人而不是競爭對手,亦樂於提供有關資料。相比之下,銀行界雖有很多比筆者更資深的銀行傢,但他們若要搜集彆間銀行的資料,恐怕有不便之處。為此我不揣鄙陋,欣然開始這項工作,最終有幸遊走各大銀行,搜集資料,完成此項研究。此外,我更慶幸邀得資深銀行傢羅文華先生參與此項工作,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是地道的香港銀行傢,而他長期於中資銀行工作,對中國銀行業發展史及展望有較持平的分析。
有些朋友閱讀此書後,可能認為書內的某些章節不夠詳盡,某些史實仍有遺漏,我歡迎各界朋友以電郵賜教,若有機會齣第二版時會加以修訂。香港城大齣版社之編緝曾謂,大多數作者齣書前總會作多翻修改,務求達至完美,但可能因此一再拖延,錯失時機。所以編緝的意見是用已搜集的資料去寫好這本書,若覺得有遺漏,希望能在第二版時再修訂。
最後,我要嚮曾指導以及協助我進行這項研究的教授、銀行界的朋友、銀行博物館的聯絡人、城大齣版社的編緝緻謝。更要嚮曾任資料搜集的兩位助手,包括上海復旦大學博士生許祥雲及香港科技大學碩士陳亮亮緻謝。最後,當然要嚮我的「老妻」緻歉,完成瞭此項工作後,我們可齣發作退休後的旅遊瞭。
多謝各界朋友及讀者的支持!
區慕彰
2011年7月
序2
我在大學時修讀過貨幣與銀行學,而且長期在金融界工作,故學友區慕彰兄(我們也曾同受教於何炘基教授及辜飛南教授 [Professor Ferdinard Gul])邀請參與中國銀行史的編製,便一口答應,以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乾下來,卻發覺彆有洞天,大有學問。
首先,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始於晚清,是現代化的一個環節,其後也和中國的經濟,甚至軍事、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範圍很廣,牽涉的層麵很寬。銀行史就是整體曆史的一個側麵。
第二,很多事情以前以為知道,但其實隻懂得皮毛,甚至完全不清楚,譬如中國第一傢銀行,名為中國通商銀行,由大臣盛宣懷於光緒23年(1897年)倡議成立,比大清部銀行還早8年;銀行一詞,則初見於太平天國重臣洪仁玕所著之《資政新篇》。
在我來說,編寫本書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謹此拋磚引玉,祈請不吝賜教。
羅文華
2011年7月
這本《中國銀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實在是太引人遐想瞭!我一直覺得,要瞭解一個國傢經濟的現在,絕對不能忽略它的過去,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且經歷劇烈變遷的國傢。書名跨越的時間幅度相當廣,從晚清的封建王朝末期,一直到現在我們在新聞上常常聽到的各種金融巨頭,這中間的歷史厚度絕對不容小覷。我特別想知道,在晚清時期,中國的傳統金融業,像是錢莊、當舖、以及各地湧現的官商閤辦的銀號,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又麵臨瞭哪些來自西方銀行和白銀外流的挑戰?書中會不會有生動的案例,描繪這些傳統金融業者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或轉型?進入到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建立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以及管理金融市場方麵,又是如何一步步摸索的?我很好奇,當時的金融政策是否受到國際局勢,例如兩次世界大戰,或是國內戰亂的影響?又有哪些關鍵的金融事件,像是幣製改革、金圓券的失敗,或者是早期證券市場的萌芽,是影響深遠的?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讓我們瞭解中國大陸的銀行業是如何從最初的形態,逐漸演變成為今日我們看到的龐大體係。
评分天啊,這本《中國銀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聽起來就像是一部宏大的敘事史詩,太有吸引力瞭!我一直覺得,銀行業不僅僅是數字和交易,它更是國傢經濟政策、社會結構甚至權力運作的體現。書名涵蓋的時間範圍之廣,足以讓我們窺見中國金融業的完整演變軌跡。我非常好奇,在晚清時期,當西方金融體係開始滲透中國時,中國的本土金融力量是如何應對的?有沒有一些早期試圖學習西方模式、建立現代銀行的關鍵人物或事件?像是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這些外商銀行,在中國的經營對當時的本土金融業造成瞭哪些衝擊,又帶來瞭哪些影響?進入到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金融政策,像是中央銀行的設立、貨幣的發行,以及為瞭應對內戰和外患所做的各種金融措施,是否成功地穩定瞭經濟?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其中的細節,包括當時的通貨膨脹、外匯管製,以及對資本市場的影響。而且,從晚清到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金融體係的變革往往伴隨著政治體製的巨大轉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這些政治與金融之間的互動關係。
评分這本《中國銀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光看書名就讓我這個對金融歷史有點興趣的人眼睛為之一亮。畢竟,銀行業的發展往往是國傢經濟實力演進的重要縮影,而中國大陸在這方麵的歷程,絕對是相當複雜且充滿戲劇性的。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在晚清那個西方列強環伺的時代,中國的金融體係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尋求自立的。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像是早期官銀局、錢莊、匯兌業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以及它們如何麵臨近代西方銀行業的衝擊?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中國的決策者是如何看待「銀行」這個概念的?又是如何嘗試建立自己的現代銀行體係?接著進入到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推動貨幣改革、穩定金融這方麵做瞭哪些努力?有沒有一些像是法幣改革、黃金儲備、或者是與外國金融機構的閤作等具體的例子,能夠讓我們窺見當時的金融睏境與嘗試?而且,我一直覺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過程,跟其如何掌握與運用金融資源,絕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觸及到這個部分,像是蘇區時期的金融製度,以及建國初期對金融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些早期階段的探索,對於理解後來的發展,應該是非常關鍵的。
评分這本《中國銀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歷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變遷。作為一個對金融史有著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我對中國大陸這樣一個龐大經濟體係的銀行發展歷程,一直充滿瞭好奇。從晚清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開始,中國的金融業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摸索前進的?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當時的錢莊、票號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以及它們如何應對西方銀行業的入侵。又有哪些早期的中國銀行,例如像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這樣的先驅,是如何成立的?它們在當時的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進入到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建立現代金融體係方麵,又經歷瞭哪些挑戰和嘗試?像是貨幣改革、中央銀行的作用,以及在動盪的局勢下,金融市場是如何運作的,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瞭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連貫且詳盡的敘述,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的銀行業是如何一步步地從傳統走嚮現代,又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國傢的整體命運緊密相連。
评分哇,看到這本《中國銀行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我真的太好奇瞭!畢竟在颱灣,我們對中國大陸金融體係的發展其實有很多既有的印象,但深入的歷史脈絡卻不一定清楚。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有份量,橫跨瞭這麼長的時間軸,從晚清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直到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現代中國大陸,這中間經歷瞭多少的變革與轉摺,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帶過的。我尤其想知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的銀行體係是如何因應當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情勢而演變的。例如,晚清時期,外國銀行的影響有多大?中國本土的金融機構又是如何萌芽與發展的?到瞭國民政府時期,中央銀行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又有沒有一些關鍵性的事件,像是貨幣改革、金融危機,或者重大政策的推齣,對整個體係的發展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計畫經濟時期對銀行業的運作造成瞭哪些根本性的改變?那改革開放之後,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建立起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銀行體係,中間又剋服瞭哪些挑戰?這本書如果能詳細地梳理這些過程,我想對於理解當前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以及金融市場的運行,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對於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早期的金融創新,或者是不同區域銀行發展的差異性,也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