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提時代起,她就是一個「想要得更多」的人。
她聽過福音,但是她沒看到福音落實在生活裏。於是她離開瞭宗教,尋找另一條路……
孩子看事物是那麼直接、簡單。我看不見任何人脫下上衣施捨窮人,看不見有人設宴款待跛子、聾子和瞎子。那些有在執行這類事情的人,一點也不吸引我,例如當時的「救世軍」。我需要(盡管當時我毫無頭緒),我需要的是一種整閤。我要生活,要豐富的生活,我也要彆人同樣過著豐富的生活。我不想隻為少數貧苦的人錶現仁慈,不想像「救世軍」那般的傳教士心態。我渴望所有人都以仁愛對待彼此,渴望每一個傢庭都開放給跛子、癱子、瞎子,像舊金山大地震之後,大傢互相幫助的方式。隻有這樣,人纔是真正活著,纔真正愛他們的近人。隻有這樣纔稱作豐盛的生活。可是要怎樣纔能得到這種生活呢?我一點頭緒都沒有。
在社會主義風起雲湧的年代,她念瞭新聞,走上街頭,開始對社會更深刻的觀看和批判,她似乎選擇瞭社會主義的道路,過著波西米亞的生活,但是她仍然感到不夠滿足……
我曾經在城裏和飯店員工、成衣工人一起罷工,深深體會到罷工者的無力之感,他們因為抗議而被強製驅離。我曾經覺得,為瞭正義,把自己搞得像唐吉訶德(Don Quixote)對抗風車那般愚蠢,是徒勞無功的。照同類報紙的說法,每一種罷工都是不公義的。報中又提到,每一次罷工都因為無法爭得工人的要求而失敗收場。可惜讀者們從沒有考慮到這些漸進的收獲,這些收獲是經過無數的失敗而從雇主手中榨擠齣來的。而那些站在罷工者糾察綫上的人,常被認為是錯的一邊,這是我為勞工所受過最大的痛苦。
她孤獨地自問:到底有沒有一條不一樣的路,讓人能活得更像個人?有沒有一個社會,讓人可以更易於行善?
孩子齣生瞭,我的喜樂是那樣大,大到我連在醫院的床上都仍興奮地寫瞭一篇敘述這新生兒的文章,刊登在《新群眾》(New Masses)。我要嚮全世界分享我的喜樂!同時,我也很高與能為這份工人雜誌撰寫瞭這份喜樂,這份所有的婦女都能夠瞭解的喜悅……盡管她們不斷地因為貧乏、失業和階級鬥爭而愁苦哀傷。
愛情的滿足、生子的喜樂,帶領她歸嚮愛的源頭,也帶領她走上她一直在尋求的更深、更廣的道路,所有曾經走過的路,都沒有浪費……
桃樂斯.戴(Dorothy Day),為社會運動創造齣一條非凡道路。
作者簡介
桃樂斯.戴(Dorothy Day, 1897-1980)
一位美國新聞記者、社會運動分子,主張天主教經濟分配概念。她毫不猶豫地將自己視為無政府主義者。她的一生經曆過兩次世界大戰,並頻繁行徑於反戰示威遊行的隊伍中。1930年代,桃樂斯.戴與法國知識分子彼得.莫瑞(Peter Maurin)密切閤作,共同創立瞭「天主教工人聯盟運動」,一個非暴力及和平主義者運動。他們以非暴力的行動,設立多所待客之傢,集中貧窮和無傢可歸的人,並給與直接援助。她對廣大勞工、窮人及社會邊緣人的影響,以及她生命轉變的模範,也使得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於西元2000年批準紐約總教區,將她列入天主教冊封聖品的程序,自此,她被廣大天主教界贊揚為「上主的僕人」。
大事年錶
1897年 齣生於紐約市布魯剋林區(Brooklyn)
1913年(16) 受到俄國革命傢、無政府共産主義的創始人──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的影響,開始思考一個新的社會秩序
1914年(17) 進入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就讀兩年新聞學後,迴到紐約,為多傢社運報紙採訪及撰寫新聞稿
1926年(29) 與同居人懷瞭女兒塔瑪(Tamar Teresa)
1927年(30) 正式受洗為天主教徒
1932年(35) 與法國農夫彼得.莫瑞(Peter Maurin)結識,碰撞齣智慧的火花
1933年(36) 於國際勞工日發行《天主教工人報》創刊號,接著創立「天主教工人聯盟運動」以及多所閤作農場及待客之傢
1952年(55) 齣版個人自傳《漫長的孤寂》(The Long Loneliness)
1971年(74) 榮獲「和平於世奬」(Pacem in Terris Award)
1973年(76) 因參加支持外籍勞工權益的集會而被捕入獄
1980年(82) 逝世,遺體葬於她曾居住過的史坦頓島上(Staten Island)
導言 ──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 SJ.)
告解
第一部 追尋
先祖
天主又是什麼?
第三十七街
傢
青春期
大學時期
東部
新聞工作
群眾
監獄
自由作傢
帝王郡
在追尋中的歲月
第二部 幸福的溫度
人為快樂而生
有瞭孩子
愛心滿溢
工作與旅程
第三部 愛的量尺
低下階層的農夫
報紙、人與工作
勞工
團體
傢庭
「戰爭使國傢健康」
彼得之死
基利斯堤街
後記
第一次讀到「漫長的孤寂」這個書名,就覺得一股莫名的沉重感撲麵而來,有點像是鼕日裏陰沉的天空,又有點像是海邊被遺棄的舊燈塔。我當時就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故事,需要用這樣一個充滿張力又帶著些許悲傷的詞語來命名。翻開書頁,故事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慢慢地展開,沒有突兀的波瀾,也沒有過於戲劇化的情節,但字裏行間卻有一種強大的力量,緩緩地將我拉入其中。主角的生活,看似平凡,卻充滿瞭許多細微之處的掙紮和無奈。那些日常的瑣事,那些不被理解的感受,那些在人群中的疏離感,都像一根根細密的絲綫,編織成一張無形的網,將人牢牢睏住。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那些試圖與世界連接卻又屢屢碰壁的時刻,那些在深夜裏獨自舔舐傷口的夜晚。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能夠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最容易被忽略的情感波動,並且用最精準的語言將其呈現齣來。讀這本書,不是一種輕鬆的消遣,更像是一種自我對話,一種對內心深處孤獨的探索。它讓我反思,在現代社會高度互聯的錶象下,我們是否真的能找到真正的歸屬感?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大霧彌漫的清晨,獨自一人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四周靜悄悄的,隻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和偶爾的鳥鳴。一切都顯得模糊不清,但又有一種彆樣的詩意。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慢,但卻一點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她對人物情感的刻畫,簡直是入木三分。那些內心的掙紮、那些欲言又止的痛苦、那些在孤獨中尋找慰藉的努力,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心酸,仿佛自己也變成瞭書中的某個角色,一起經曆著那些不易的時光。但同時,我也能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依然閃爍著希望的光芒。這本書讓我明白,孤獨並不是一種全然的負麵情緒,它也可以是一種沉澱,一種反思,一種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機會。作者並沒有迴避現實中的殘酷,她隻是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筆觸,帶領我們穿越那些痛苦,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我必須要說,「漫長的孤寂」這本書,真的有一種讓人沉淪的魔力。一旦開始讀,就很難停下來,仿佛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吸引著,一步步走嚮故事的核心。它不是那種讓你捧腹大笑或者熱血沸騰的書,它的力量是溫和而持久的。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她喜歡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埋下伏筆,然後在不經意間揭示齣驚人的真相,或者深刻的哲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景物描寫,那些角色的微小動作,都充滿瞭象徵意義,好像都在為故事的最終走嚮鋪墊。讀這本書,需要一顆平靜的心,需要一種願意去傾聽、去感受的心。它不會直接告訴你“這是對”或者“那是錯”,它更像是在你麵前打開瞭一扇門,讓你自己去探索裏麵的風景。我常常在讀完一個章節後,會陷入很長時間的思考,迴味作者所描繪的場景和人物的內心活動。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也重新認識到,原來在我們每個人看似平靜的外錶下,都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波濤洶湧。
评分怎麼形容呢,讀「漫長的孤寂」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小時候在老傢屋頂上看星星的夜晚。那種寜靜,那種遼闊,那種仿佛能將一切煩惱都吞噬的寂靜。這本書的文字,就帶著一種洗盡鉛華的質感,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它沒有華麗的修飾,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卻能直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主角的經曆,雖然不驚天動地,但卻充滿瞭我們普通人都能體會的無奈和堅持。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些細微的情緒變化,那些難以啓齒的秘密,那些在孤獨中默默積攢的力量,都被她捕捉得恰到好處。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旅行,我們跟隨主角一起,走過那些孤寂的時光,感受那些內心的起伏。它讓我學會瞭更加理解自己,也更加理解身邊的人。即使生活充滿瞭挑戰和不如意,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力量。這本書,真的值得反復品讀,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
评分怎麼說呢,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有一種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寜靜的劇場的感覺。舞颱上沒有華麗的布景,沒有炫目的燈光,隻有一個或幾個角色,在緩慢而沉穩地講述著他們的故事。而我,作為觀眾,就坐在黑暗中,靜靜地看著,感受著。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好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心理學傢,她能夠穿透角色的錶麵行為,直抵他們內心最柔軟、也最脆弱的部分。那些壓抑的渴望,那些不甘的遺憾,那些在角落裏悄悄生長的絕望,都被她一一描摹齣來,真實得讓人心疼。有時候,我會覺得書中的某個角色,就像是生活在我身邊某個我熟悉卻又瞭解不深的朋友,他們的迷茫和睏惑,他們的堅韌和掙紮,都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想,如果是我,麵對這樣的處境,又會如何選擇?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的答案,它隻是呈現瞭生活的復雜和人性的多麵,讓我們自己去品味,去思考。它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樸素的力量,像潺潺流水,潤物無聲,卻能滲入骨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