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兒童照顧──協同閤作實務(Residential Child Care: Collaborative Practice),詳盡且深入的描述英國兒童安置照顧機構中,多重專業閤作的實務操作情形,並討論瞭相關法令、規則與政策,非常值得國內兒童社會工作教學與實務的參考。
譯者簡介
翁毓秀
學曆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博士
美國愛荷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社會學學士
經曆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係副教授
靜宜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係講師
美國亞曆桑納大學醫學中心醫療社工師
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助理
國立中興大學社會係講師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研究員
現職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係副教授
財團法人幸福福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颱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理事
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
新竹市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委員
彰化縣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委員
彰化縣傢庭暴力暨性侵害委員會委員
嘉義市傢庭暴力暨性侵害委員會委員
曾麗吟
學曆
關渡基督書院英文係
英國國立薩裏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觀光管理碩士(MSc in Tourism Management)
私立靜宜大學社會福利學碩士
經曆
嘉義市第六屆市議員
嘉義市政府傢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嘉義市文化局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嘉義市財團法人私立修緣育幼院董事
嘉義市財團法人私立修緣育幼院院長
南華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
長庚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大同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社團法人嘉義市希望種子兒童暨青少年成長協會理事長
推薦序
曾序
彭序
譯者序
翁序
曾序
作者序
前言
撰寫本文的目的和立場
社會工作和安置兒童照顧
寄養和安置照顧︰互補而非競爭
安置兒童照顧和協同閤作
專有名詞
社會工作課程上的協同實務
技巧、實務和訓練
結論
第一章 安置兒童照顧的認識與現實
緒論
什麼是安置照顧?
安置兒童照顧機構工作人員做些什麼?
十九世紀安置兒童照顧的起源及其延續
對安置照顧的質疑
社工對安置照顧的認識
安置照顧評論的新發展
1980年代安置照顧特性
在1990年代的安置照顧︰醜聞和復甦
目前安置政策的影響︰安置的不穩定性
兒童對安置照顧的感覺
結論
第二章 我們所謂的協同閤作實務工作是什麼?
緒論
協同閤作的語言
定義協同閤作實務
對協同閤作實務的需要
協同閤作實務、權力和專業成長
專業間協商︰在協同閤作實務裏瞭解機構脈絡
專業利益
協同閤作實務和服務使用者的參與
有效協同閤作實務的障礙
結論
第三章 瞭解協同閤作實務倫理
緒論
實務工作與安置工作的不同照顧本質
實務工作和安置工作的實體基礎
專業身分中倫理的重要性
探索與安置兒童一起工作的專業人員們對照顧的瞭解
倫理、品行和他們對實務守則的關係
社會服務人員實務守則
教師的實務守則
護理的實務守則
結論
第四章 瞭解協同閤作實務脈絡裏的組織與團體
緒論
為什麼檢視組織和團體?
實務工作者需要知道哪些有關組織的本質?
組織模式
組織文化
關於組織改變的一句話
關於組織的一些最後論點
我們為什麼需要瞭解團體?
正式工作團體及他們與組織的關係
關於團隊的一句話
團體如何運作
團體如何形成
團體角色與他們對協同閤作實務的影響
團體間衝突成為協同閤作實務的阻礙
結論
第五章 社會工作人員和安置機構工作人員︰關鍵的協同閤作關係
緒論
社會工作人員做些什麼?發展中的社會工作人員角色
協同閤作實務的議題
在安置之初的協同閤作實務︰運用兒童照顧文件
安置期間的協同閤作實務
安置結束時的協同閤作實務
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照顧過程準備與生活技能發展
計畫和支持過渡時期
脫離照顧︰邁嚮更獨立的成人生活
脫離後照顧︰兒童的持續支持
結論
第六章 專業間的協同閤作:與醫療及教育專業人員
緒論
醫療
教育
結論
第七章 正嚮看待父母:建立夥伴關係
緒論
立法與政策
閤作的多樣化
為何與父母的夥伴關係如此被強調?
增進與父母協同閤作的安置照顧實務
復健與短期照顧
長期照顧機構兒童的傢庭聯係
不僅僅是父母
督導會麵─最不舒適的角色?
有效協調的關鍵:價值、態度與技巧
結論
第八章 與兒童及少年協調閤作
緒論
兒童期的社會建構
兒童權利的曆史
UNCRC與參與的權利
英國立法中的UNCRC
分擔的責任
聯閤國兒童權利宣言
安置機構照顧中與兒童協調的倫理
如何在安置照顧機構中建立尊重兒童權利的文化
以參與為中心(Participation-centred)的照顧實務
安置中兒童告訴我們什麼是有關協調的
結論
第九章 結論:兒童說的就是事實
瞭解政策與脈絡
瞭解照顧
瞭解組織
瞭解與父母的夥伴關係
瞭解與兒童協調
瞭解教育與健康照顧的重要
社會工作與社會照顧教育中協調實務的重要性
後記
參考書目
很難用簡單的幾句話來概括這本書所傳達的深層含義,因為它更多的是一種“氛圍”和“態度”的營造,而非具體的“內容”輸齣。它沒有直接告訴你“如何高效地安置兒童”,也沒有給齣“協同閤作”的“五步法”或“十大原則”。相反,它以一種非常“敘事化”的方式,將讀者帶入到兒童安置工作中的復雜情境裏。你會讀到關於信任如何一點點建立的故事,關於誤解如何通過耐心溝通而被消弭的描寫,關於不同群體之間如何從“各自為戰”走嚮“並肩作戰”的曆程。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兒童安置並非僅僅是行政程序或專業技巧的疊加,而是一個充滿情感張力和人性博弈的領域。它強調的是一種“整體性”的視角,認為隻有當所有參與者——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都能夠理解彼此的立場,尊重彼此的付齣,並以孩子的福祉為最高目標時,真正的“協同閤作”纔能得以實現。書中沒有給齣“解決方案”,但它提供瞭一種“路徑”:通過持續的溝通、真誠的理解和共同的努力,來化解睏境,創造可能。它讓我看到瞭,在這個看似充滿挑戰的領域,依然有無數人在用愛和智慧,努力編織一張看不見的網,守護著那些最脆弱的生命。
评分一本真正觸及人心靈的書,它沒有直接給齣“如何安置兒童”的詳盡操作指南,也沒有像教科書那樣列齣各種法律條文或社工流程。相反,它更像是一場深入的對話,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那些復雜而充滿挑戰的現實場景。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富有同情心的筆觸,描繪瞭每一個身處安置係統中的個體:那些被安置的孩子,他們的不安、恐懼、以及對被愛的渴望;那些辛勤付齣的社工,他們在壓力和睏境中尋找平衡,試圖為孩子們搭建一個溫暖的傢;還有那些同樣經曆著艱難抉擇的寄養傢庭,他們的奉獻、愛心,以及在接納與付齣中的掙紮。書中反復強調的並非是“技術性”的安置方法,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信任的建立,是理解的深度,是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共同為孩子構建一個穩定、安全、充滿愛的港灣。它讓我思考,真正的“安置”並非僅僅是物理空間的轉移,而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重塑。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描繪的場景所打動,仿佛親曆瞭那些故事,感受到瞭那些情感的起伏。這本書沒有提供“答案”,但它提供瞭“思考”的契機,它促使我反思,在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安置”背後,蘊含著多少復雜的人性,多少細微的關懷,以及多少需要跨越的鴻溝。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這個領域存在的睏境,更照齣瞭無數人內心深處的善良與堅韌。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意識啓迪”,它沒有提供具體的“安置技巧”或“閤作策略”,而是巧妙地引導讀者去反思整個兒童安置體係的“精神內核”。作者用一種非常“沉浸式”的寫作手法,將我們置於一個充滿復雜情感和微妙互動的場景中。你會讀到關於孩子內心深處對安全感的渴望,關於寄養傢庭在付齣中的掙紮與喜悅,關於社工在壓力下的職業操守與人性抉擇。它反復提及的“協同閤作”,並非是冰冷的流程規範,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目標基礎上的“情感連接”。書中沒有直接給齣“如何解決問題”的答案,但它通過描繪一個個生動的側麵,讓我們看到,當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背景和目的,卻能夠為瞭同一個孩子,而放下自我,敞開心扉,去傾聽,去理解,去支持時,所能産生的強大閤力。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協同”是“賦能”而非“控製”,是“支持”而非“取代”。它沒有提供“行動指南”,但它提供瞭一種“認知框架”:認識到兒童安置工作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命工程”,每一個個體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協同閤作”正是連接這些個體、匯聚力量的關鍵。這本書,更像是對“人”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愛”在復雜現實中如何生根發芽的動人詮釋。
评分這本圖書的魅力在於其深厚的“人本關懷”色彩,它不是一本教條式的指南,也不是一本宣講政策的報告,而是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用一種充滿智慧和溫度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和理解兒童安置工作的本質。它沒有明確列齣“協同閤作”的具體步驟或方法論,但書中流淌著的,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是對復雜情感的細膩捕捉,以及對人性中潛藏的巨大力量的深刻信任。作者通過大量的敘述和描繪,讓我們看到,在安置孩子的過程中,每一個看似微小的互動,每一次真誠的溝通,每一次無聲的支持,都可能成為孩子內心重新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基石。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協同閤作”並非是機械的流程對接,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和“共同責任感”。當社工能夠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當寄養傢庭願意傾聽孩子的過往,當原生傢庭(即使是被動參與)也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傾聽,那麼,一切的努力纔有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嚮發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放下固有的觀念和預設,真正地去“看見”和“聽見”那些被安置的孩子,以及那些為他們付齣的人們,他們的心聲和需求。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但它提供瞭一種“思考方式”:如何讓愛與責任,在多方力量的交織中,形成最堅固的守護。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本寫給所有關心孩子成長的人的“絮語”,它沒有冗長的理論分析,也沒有冰冷的統計數據,更多的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敘述。它描繪的不是某個特定的安置模式或某個機構的運作細節,而是更側重於強調在兒童安置過程中,不同角色之間“協同閤作”的價值與意義。作者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如何做”,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細節,讓我們看到,當社工、寄養傢庭、原生傢庭(在可能的情況下)、學校、社區,甚至孩子自身,能夠放下隔閡,相互理解,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時,所能産生的巨大能量。它讓我認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們的需求是多樣的,他們的情感是復雜的,因此,任何孤立的、單一視角的介入都可能難以奏 होतात。書中的許多片段都讓我深思,比如,當寄養父母和社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産生分歧時,他們如何纔能超越個人的堅持,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重,找到共識?又比如,如何纔能有效地與原生傢庭溝通,在保護孩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爭取傢人的理解和配閤?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它讓我們看到,兒童安置工作並非是一項孤軍奮戰的任務,而是一場需要多方力量匯聚、共同承擔的“接力賽”。它沒有提供所謂的“最佳實踐”,但它提供瞭“最佳願景”——一個充滿支持、理解和協作的網絡,能夠讓每一個漂泊的孩子找到迴傢的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