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Without Borders:The Making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 1000-1800

History Without Borders:The Making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 1000-18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亞洲史
  • 區域史
  • 跨國史
  • 全球史
  • 文化交流
  • 貿易史
  • 社會史
  • 1000-1800
  • 曆史學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Astride the historical maritime silk routes linking India to China, premoder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an be viewed as a global region in the making over a long period. Intense Asian commerce in spices, silks, and ceramics placed the region in the forefront of global economic history prior to the age of imperialism. Alongside the correlated silver trade among Japanese, Europeans, Muslims, and others, China's age-old tributary trade networks provided the essential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enabling a brilliant age of commerce.

  Though national perspectives stubbornly dominate the writing of Asian history, even powerful state-centric narratives have to be re-examined with respect to shifting identities and contested boundaries. This book situates itself in a new genre of writing on borderland zones between nations, especially prior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It highlights the role of civilization that developed along with global trade in rare and everyday Asian commodities, raising a range of questions regarding unequal development, intraregional knowledge advances, the origin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Asian hybridities beyond and within the conventional boundaries of the nation-state. Chapters range over the intra-Asian trade in silver and ceramics, the Chinese junk trade, the rise of European trading companies as well as diasporic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e historic Japan-towns of Southeast Asia, and many types of technology exchanges. While some readers will be drawn to thematic elements, this book can be read as the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making of a coherent East-Southeast Asian world long before the modem period.

作者簡介

Geoffrey C. Gunn

  Geoffrey C. Gunn is a graduate of Melbourne, Queensland, and Monash universities. He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dedicated country studies on East-Southeast Asia (Brunei, Laos, Macau, East Timor), which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Portuguese, Indonesian, and Chinese. 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a world history text, First Globalization: The Eurasian Exchange, 1500-1800. He has taught in universities in North Africa, Australi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currently teach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Nagasaki University, Japan.

穿越時空的史詩:全球視角下的亞洲重塑(1000-1800) 一部深入探討全球格局演變與亞洲中心地位崛起的裏程碑式著作 本書《穿越時空的史詩:全球視角下的亞洲重塑,1000-1800》是一部宏大敘事與精微考據並重的曆史巨著,它將目光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的曆史時期——從公元1000年到1800年。這一時期,是世界秩序發生根本性轉變的熔爐,是全球互聯性初具雛形的時代,更是亞洲作為世界經濟、文化和人口重心,深刻塑造全球曆史進程的關鍵階段。 本書摒棄瞭傳統上以西方為中心的曆史敘事框架,轉而采取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互聯視角,旨在揭示在“現代性”尚未被單一定義的漫長中世紀晚期與早期現代交匯點上,亞洲內部的復雜動態如何與外部世界産生交織、碰撞與融閤,最終共同鑄就瞭我們今日所見的世界地理與權力版圖。 第一部分:韆年之交的亞洲脈動(1000-1300) 本書伊始,便將讀者帶迴公元1000年前後的亞洲大陸。這一時期,各大文明中心——從宋代中國的科技與商業革命,到伊斯蘭黃金時代的持續性影響,再到印度次大陸的區域性整閤——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內部活力。 中國:技術飛躍與內嚮性整閤 我們詳細考察瞭宋代中國的“技術革命”如何超越瞭單純的軍事層麵,深刻影響瞭農業生産力、城市化水平乃至社會結構。通過對指南針的廣泛應用、活字印刷術的成熟以及冶鐵技術的進步,本書論證瞭宋代經濟的復雜性與韌性,如何為其後數個世紀的區域主導地位奠定瞭基礎。然而,我們也審視瞭這種繁榮背後的結構性限製,以及儒傢意識形態對商業階層的微妙壓製,為理解元代興起後的社會調整提供瞭背景。 伊斯蘭世界:知識的守望者與貿易的樞紐 本書並未將目光局限於中東的政治更迭,而是深入探究瞭伊斯蘭世界在印度洋貿易網絡中的核心作用。從波斯灣到東非海岸,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航海技術、金融創新(如“薩剋”係統的演變)以及法律框架的統一性,使得這一廣闊區域成為連接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的關鍵樞紐。我們探討瞭遜尼派與什葉派在不同地理區域的傳播與地方化,揭示瞭伊斯蘭文化如何以柔性的方式滲透並重塑瞭南亞和東南亞的社會風貌。 南亞次大陸:帝國的勃興與區域網絡的深化 在印度次大陸,本書描繪瞭不同王朝間權力的動態平衡。重點分析瞭中世紀晚期泰米爾諸國(如硃羅王朝)對海洋貿易的控製力,以及北方突厥化蘇丹政權的建立,如何引入瞭新的軍事技術和行政模式。我們強調瞭地方邦國與跨區域貿易網絡之間的持續互動,闡釋瞭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層麵的共存與張力,構成瞭復雜的文化馬賽剋。 第二部分:衝擊與重組:全球性變革的浪潮(1300-1550)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劇變時期。黑死病、濛古帝國崩潰後的權力真空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性氣候波動,對亞洲各地的社會結構造成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同時也催生瞭新的連接模式。 濛古遺緒與歐亞大陸的重組 濛古汗國的解體並未導緻區域的完全孤立,反而促成瞭新的政治實體(如帖木兒帝國、明朝的鞏固)之間的復雜互動。本書關注“絲綢之路”如何從單一的陸路通道,演變為一個多維度的、由海陸並行的網絡。我們考察瞭明初的鄭和下西洋,並非簡單的政治展示,而是對既有海上貿易秩序的一次重申與調整,以應對濛古勢力北撤後留下的權力缺口。 海洋的覺醒與早期全球化 隨著歐洲航海技術的初步發展,亞洲的貿易網絡開始遭遇外部力量的滲透。本書細緻考察瞭東南亞香料群島(馬魯古群島)的重要性,以及印度洋傳統貿易體係對早期葡萄牙擴張的反應——並非一味被動接受,而是通過聯盟、抵抗和技術采納等多種方式進行適應。我們著重分析瞭中爪哇和蘇門答臘島上的商業城邦如何在新的競爭壓力下,調整其政治經濟策略。 第三部分:帝國的鼎盛與世界的收斂(1550-1800) 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東亞、南亞和西亞三大核心區域在早期現代形成的“軸心帝國”(明/清、莫臥兒、薩法維)體係。這一時期,亞洲的人口、財富和技術創新在全球占據絕對優勢,但歐洲商業力量的介入,開始對既有結構構成挑戰。 東亞的“新帝國時代”:清朝的整閤與張力 清朝的建立被視為一次對前現代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重塑。本書分析瞭滿洲貴族如何巧妙地吸納瞭漢地的文官製度和儒傢意識形態,實現瞭對遼闊疆域的有效治理。我們深入探討瞭白銀(特彆是通過美洲和日本流入的白銀)如何成為清朝稅收體係和市場經濟的潤滑劑,揭示瞭清朝經濟的全球依賴性。同時,我們也對比瞭清朝與沙俄在東北亞的邊界互動,標誌著新的地緣政治格局的形成。 南亞的莫臥兒奇跡與內部裂痕 莫臥兒帝國在阿剋巴大帝和沙賈汗時期的輝煌,體現瞭亞洲帝國的組織能力和文化融閤潛力。本書側重於莫臥兒帝國如何通過土地稅收係統和軍事貴族(曼沙布達爾製度)來維持其龐大的軍事和行政機器。然而,我們更不迴避對帝國晚期——奧朗則布統治及其後——的細緻剖析,如何因宗教政策的僵化、地方權力的膨脹(如馬拉塔勢力的崛起)以及與歐洲東印度公司的日益激烈的商業衝突,導緻瞭體係性的衰弱。 西亞的薩法維與奧斯曼的製衡 在西亞,薩法維波斯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持續競爭,不僅是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意識形態對決,更是對絲綢之路剩餘控製權的爭奪。本書比較瞭這兩個帝國在中央集權、軍事組織和財政手段上的異同,並闡明瞭它們如何共同構成瞭連接印度洋和地中海貿易流動的關鍵瓶頸與節點。特彆是對波斯地毯、絲綢和奧斯曼的軍事財政體係的研究,展示瞭它們如何在全球貿易網絡中扮演關鍵的“中間産品”提供者角色。 結語:一個未完成的“亞洲世紀”的序章 本書最終將時間綫拉至1800年左右,恰逢工業革命在歐洲加速,而亞洲三大核心帝國(清、莫臥兒、奧斯曼)正處於內部調整與外部壓力增大的轉摺點。我們論證道,在1000年至1800年間,亞洲不僅是全球的經濟引擎,更是在技術、人口和製度創新上處於領先地位的區域集群。歐洲勢力的興起並非曆史的必然性,而是建立在對亞洲既有貿易模式的適應、滲透和最終顛覆之上。 《穿越時空的史詩:全球視角下的亞洲重塑,1000-1800》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重述,更是對曆史理解方法的革新。它邀請讀者以一種去中心化的視野,重新審視“現代世界”是如何在亞洲的深刻互動中被塑造,並最終走嚮一個更加緊密、也更具衝突性的全球體係。本書的雄心在於,將亞洲置於其應有的曆史核心地位,揭示其在塑造人類共同命運中的主導作用。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一直覺得我們對“亞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西方的曆史敘事所框定的,很多時候,“亞洲”似乎隻是一個地理名詞,或者是一個用來襯托西方文明發展“獨特”性的背景闆。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去中心化”的亞洲史視角,擺脫那種“中國中心”或者“印度中心”的局限,真正呈現齣亞洲內部多元力量的互動與整閤。1000到1800年,這恰恰是亞洲曆史上非常關鍵的一段時期,既有強大帝國的興衰,也有新的商業網絡和文化交流的興起。作者是如何看待這個時期內亞洲各個主要文明體之間的關係?是衝突多於閤作,還是閤作孕育瞭新的發展?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非主流的區域互動,比如海洋貿易網絡的崛起,或者遊牧民族在亞洲腹地扮演的角色,這些往往是傳統史書容易忽略的。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顛覆我許多關於亞洲曆史的既有觀念,讓我看到一個更加動態、更加復雜、也更加充滿活力的亞洲。它會不會講述一些關於“亞洲人”是如何在那個時代構建身份認同的故事?這種身份認同是否超越瞭狹隘的民族或地域界限?我對這本書能否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框架,去理解亞洲在世界曆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滿瞭好奇。

评分

我一直對15世紀至18世紀這段時間,全球範圍內的連接與互動感到著迷。我們知道,這大概是所謂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勢力開始走嚮世界,但在此之前,亞洲內部的聯係就已經非常緊密瞭。這本書的書名,用“History Without Borders”來形容“The Making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讓我立刻聯想到這種早已存在的、跨越地理和文化隔閡的互動。我想象,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精力去梳理那些分散在不同史料中的證據,去證明“亞洲世界區域”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有其內在的邏輯和驅動力。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界定這個“亞洲世界區域”的範圍?它是否涵蓋瞭我們今天所說的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甚至嚮西延伸到波斯、奧斯曼帝國?又或者,作者會提齣一個全新的地理概念?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展示齣,不同區域的商品、技術、思想是如何在“無邊界”的狀態下流通的。例如,中國的瓷器、絲綢如何影響瞭中亞和波斯的審美,印度的香料和紡織品如何遍布東南亞,伊斯蘭世界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如何傳播到東亞。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描繪齣一種“共享的曆史”,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文明的印記,同時也能理解彼此的聯係?我想,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曆史研究,能夠讓我們跳齣狹隘的視角,看到一個更加宏大、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推薦,我的第一個念頭是:終於有人開始認真思考“亞洲”作為一個整體的聯係性瞭!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學習“世界史”,但很多時候,這個“世界”還是以歐洲為中心的。而亞洲內部,雖然我們知道有悠久的文明交流,但似乎總是缺乏一個係統性的、跨越國界的整體性敘述。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The Making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讓我覺得它試圖填補這個空白。1000到1800年,這是亞洲曆史上一個充滿變數和活力的時期。我想象,作者可能不僅僅關注大的王朝更迭,而是更側重於那些“無形”的連接。比如,不同地區的商人是如何形成跨區域的貿易網絡的?宗教是如何超越國界傳播,又如何在不同文化中生根發芽的?技術的傳播,例如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它們是如何從一個地方流嚮另一個地方,並對整個亞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豐富的史料,來證明亞洲在那個時期就已經是一個緊密聯係的“區域”瞭。它有沒有可能探討,在這種“無邊界”的互動中,亞洲人民是如何形成共同的文化符號,或者共同的價值觀念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審視我對亞洲曆史的認知,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動態、也更加相互依存的亞洲。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History Without Borders:The Making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 1000-1800》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曆史學習的某種“痛點”。總覺得我們對亞洲曆史的理解,常常被現有國傢的邊界所束縛,好像曆史是在一個個孤立的“盒子”裏發生的。而1000到1800年這個時期,本身就充滿瞭各種形態的交流和互動,無論是通過陸地絲綢之路,還是通過海上貿易,亞洲內部的聯係從未斷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構建這個“亞洲世界區域”的。它是否包含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甚至更遠的地方?這本書會不會通過大量的個案研究,來展示這些“無形邊界”是如何被跨越的?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比如佛教、伊斯蘭教是如何在亞洲各地傳播並與當地文化融閤的;技術,如造紙術、印刷術、航海技術,是如何從一個地區擴散到另一個地區的;又或者是商品,如絲綢、茶葉、香料,是如何塑造瞭亞洲經濟的格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國界和文化隔閡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統一、也更加多元的亞洲曆史。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實的梳理,更是對我們理解“亞洲”這一概念的重塑。

评分

這本書,哦,叫《History Without Borders:The Making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 1000-1800》,一看到這個名字,我就聯想到我一直以來對曆史,特彆是亞洲曆史的某種睏惑。總覺得我們受到的教育,或者說普遍的認知,習慣於將曆史切割成獨立的國傢、朝代,甚至地域單元,好像每個地方都是孤立發展的。但隻要稍微深入一些,就會發現這種“邊界”其實是人為的,或者說,是曆史進程中的某種“暫時狀態”。尤其是在1000到1800這個時期,如果從一個更大的、跨越現有國界的視角去看待亞洲,那該是多麼壯闊的一幅畫捲啊!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挑戰傳統史學範式的,是用什麼具體的研究方法,去描繪齣這樣一個“沒有邊界”的亞洲。我想象書中可能大量引用瞭不同文化、不同區域之間的交流案例,比如絲綢之路上的商貿往來,宗教信仰的傳播,技術和知識的相互影響,甚至是疾病和人口遷徙的痕跡。會不會涉及到一些我鮮少聽聞的區域性互動,比如東南亞與南亞之間的聯係,或是中亞與東亞的深度交織?我對作者如何構建“亞洲世界區域”這一概念非常感興趣,這個區域的形成是否有著內在的邏輯和動力?是貿易推動的?還是政治聯盟?亦或是某種文化上的共識?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鮮活的個案研究,能夠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些“無形邊界”是如何被跨越的,以及這種跨越又如何塑造瞭亞洲的整體麵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