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長達八年的蠻荒之旅,在陌生島嶼間穿梭七十趟的航程。
在十九世紀中的馬來群島,隻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蠻荒島群,除瞭歐洲幾個國傢殖民的地區之外,在自然人文上都保持最原始的狀態。華萊士在旅途中,剋服天候、疾病、語言、民情差異等等睏難,在動植物上都有前所未見的發現,而他不隻紀錄科學生態的考察,同時也記下瞭他感受到這塊原始土地人文風貌的體驗,正因如此,這本在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完成的遊記,至今仍是自然與曆史作品的經典。
本書特色
★曆久彌新,地理考察經典之作,重校本完整呈現!
作者簡介
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
英國著名博物學傢、進化論者,同時在《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一書中,可以發現他在地理學、人類學和社會批評上也有專業並深入的見解。從1848年至1862年,華萊士分彆到亞馬遜河(1848—1852年)和馬來群島(1854—1862年)進行瞭大量的自然科學考察,從開始進行考察直至辭世的前幾年,他發錶瞭大量有關進化論、生態、地理、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著作。
華萊士的主要作品有:《亞馬遜的棕櫚樹和亞馬遜河流域遊記 》(Palm Tree of the Amazon and A Narrative of Travels on the Amazon and Rio Negro, 1852) 、《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The Malay Archipelago ,1869)、 《自然選擇論》(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1870) 《保衛現代靈性主義》(A Defence of Modern Spiritualism, 1874) 、《奇跡和現代靈性主義》(On Miracles and Modern Spiritualism, 1875) 、《動物的地理分佈》(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 1876) 、《熱帶大自然及有關文章》(Tropical Nature and Other Essays , 1878) 、《島嶼生命》(Island Life, 1880) 、《土地國有論》(Land Nationalization, 1882) 、《人類選擇》(Human Selection, 1890) 、《冰河時期及其影響》(The Ice Age and Its Work, 1893) 、《美妙新世紀》(The Wonderful Century, 1898) 、《人類在宇宙的地位 》(Man's Place in the Universe, 1903) 、《我的一生 》(My Life, 1905)。
在馬來群島為期八年(1854─1862)的自然考察其間,華萊士在大小島嶼間總共進行瞭近七十次旅程。每一趟旅程中,他除瞭專注於動植物的搜集分類外,對於當地的人文地理也進行瞭詳盡的紀錄與考察。華萊士和達爾文不謀而閤的發現自然選擇論,就是他在馬來群島進行考察時所得到的結論,而他把自己的發現寫成一份幾乎可算是論文的長信給達爾文,立刻獲得正麵的認可。除此之外,華萊士尚有另一個突齣成就:華萊士綫(Wallace’s Line)的發現。這條無形的分隔綫將馬來群島的生態區分為亞洲和澳洲,日後的生物學傢以此為基礎,纔能將物種區分得更為明瞭。
譯者簡介
呂金錄
浙江永康市人,北京大學畢業,1942年於戰亂中遭難。曾在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與民初文豪魯迅交情深厚,對當時的文藝界有不少貢獻。除瞭《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外,另譯有《荷屬東印度見聞雜記》、著有《足智多謀:諸葛亮》。
第十版序
初版序
第一編 馬來群島的地文地理
第二編 印度馬來群島
第一章 新加坡
第二章 麻六甲及金峰
第三章 婆羅洲 猩猩
第四章 婆羅洲 內地旅行
第五章 婆羅洲 達雅人
第六章 爪哇
第七章 蘇門答臘
第八章 印度馬來群島的自然界
第三編 帝汶群島
第一章 峇裏與龍目
第二章 龍目 居民風俗
第三章 龍目 拉惹調查戶口的方法
第四章 帝汶
第五章 帝汶群島的自然界
第四編 蘇拉威西
第一章 望加錫(一)
第二章 望加錫(二)
第三章 美那多
第四章 蘇拉威西的自然界
第五編 摩鹿加群島
第一章 班達
第二章 安汶港
第三章 德那第
第四章 濟盧盧
第五章 由德那第往開奧群島及巴羌
第六章 巴羌
第七章 西蘭哥蘭及馬他貝羅群島
第八章 部魯
第九章 摩鹿加群島的自然界
第六編 巴布亞群島
第一章 由馬加撒往阿魯群島的途中
第二章 剋厄群島
第三章 阿魯群島 多波小住
第四章 阿魯群島 內地旅行
第五章 阿魯群島 再往多波
第六章 阿魯群島 地文地理及自然狀況
第七章 新幾內亞 多蕾
第八章 由西蘭航往威濟烏
第九章 威濟烏
第十章 由威濟烏航往德那第
第十一章 風鳥
第十二章 巴布亞群島的自然界
第七編 馬來群島的人種
第十版序
自從本書在二十一年前初次齣版以來,有若乾博物學傢曾經遊曆瞭馬來群島。為供給讀者以他們研究所得的最近結果起見,我已加上若乾附註,把近來各種發現對於我的事實或結論有所修正的地方一一說明齣來。我將本文也更正瞭幾處文字上細小的錯誤或晦澀。不過這些更正及附加並不很多,所以本書在實質上仍舊和以前各版相同。再則我的鳥類同蝶類採集品現在全部存於不列顛博物館。
於帕剋斯吞,多塞特 一八九○年,十月
初版序
讀者不免疑我著成此書為何在迴國以後要延遲到六年,所以我覺得對這一點須給他們以滿意的答覆。
我在一八六二年春天迴到英格蘭的時候,在我周圍的是一間藏滿採集箱的房子,箱內盛有我從前陸續寄歸以備個人私用的採集品。這些採集品含有三韆左右鳥皮,約一韆種;並且至少有二萬甲蟲同蝴蝶,約七韆種;此外還有若乾四足獸同陸上介殼。其中一大部分和我好多年不曾相見;而我當時的身體又很孱弱,所以拆卸、分類、並佈置這一大宗標本就費去一段長時間。
我當即決定:須等到我已經把採集品中主要各類做過一部分定名同說明的工作,並且把有趣的變異同分佈諸問題澈究過若乾以後,這些問題我在採集時已約略的研究過──我方纔好從事著述。原來我也不難立將節略同日記先行齣版,把一切博物學上各種問題的引證暫時丟在一邊;但是我覺得這種辦法,對自己固然不滿意,對諸友又不免失望,而對公眾更少益處。
從我迴國時起到一八六八年止,我曾經在林尼安動物學社(Linnaean Zoological and Entomological Society)的《紀事錄》(Transactions or Proceedings)上發錶過十八篇文章,說明或編次採集品的各部分;又在各種科學定期刊物上發錶過十二篇,論述與採集品相關的一般問題。
就我的採集品而論,所有經過各國著名博物學傢說明的隻有二韆左右鞘翅類以及好幾百蝶類,而其餘未經說明的卻佔多數。在從事這種勞役以造福於科學界的人當中,我特彆要稱述倫敦昆蟲學會(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會長帕斯哥先生(Mr. E. P. Pascoe);因為他把我的長須甲蟲類大宗採集品(目下在他手中)分類說明,快要奏瞭全功。這些甲蟲計有一韆多種,內中至少有九百種是一嚮未經說明的,並且是歐洲各陳列所所沒有的。
其餘各目昆蟲約有二韆多種,現在都歸散得茲先生(Mr. William Wilson Saunders)收藏,內中有一大部分已經由他延請昆蟲學名傢說明。單就膜翅類而論就有九百多種,內中有二百八十種螞蟻,有二百種螞蟻是新種。
這六年的延擱使我能夠撰成一本我所期望的有趣有益的書籍,把自己研究採集品所達到的主要結果羅列齣來。因為我所述的各地,遊曆過的或著述過的人還是不多,而且各地社會上同地理上的狀況又不緻有迅速的變動,所以我期望讀者雖然不能在六年前披閱本書,而且延到現在不免把本書放在腦後,但是他們現在的所得大概足以補償所失而有餘。
我必須在此稍述本書的計劃。
我往各島的旅行按著節季同輸運工具來排列。有若乾島我相間的往遊二三次,甚且有時做同樣的航行至於四次。所以編年式的排列法不免使讀者模糊不清。一則他們決計記不清書中所說的是什麼地點;再則我在書中所時常提及的群島(groups of islands)也不容易使他們通曉,因為這些群島是按照各島上動物同居民的特點而劃分的。因此我現在採用一種地理學的、動物學的,兼人種學的排列法,由一島敘到他島,用我所認為最自然的貫串形式,而同時我違犯自己往遊各島的順序又小到可能的限度。
我將馬來群島分為下列五組:
印度馬來群島:包含馬來半島、新加坡(Singapore)、婆羅洲(Borneo)、爪哇(Java)、同蘇門答臘(Sumatra)。
帝汶群島(The Timor Group):包含帝汶(Timor)、佛羅勒斯(Flores)、鬆巴漥(Sumbawa)、龍目(Lombock)諸島,同若乾更小的島。
蘇拉威西島(Celebes):並包含薩拉群島(Sula Islands)同部頓島(Bouton)。
摩鹿加群島(The Moluccan Group):包含布魯(Bourn)、西蘭(Ceram)、巴羌(Batchian)、濟盧盧(Gilolo)同摩底(Morty),以及更小的島德那第(Ternate)、提多列(Tidore)、馬薑(Makian)、開奧、安波衣拿(Amboyna)、班達(Banda)、哥蘭(Goram)、同馬他貝羅(Matabello)。
巴布亞群島(The Papuan Group):包含新幾內亞大島(New Guinea)、同阿魯群島(Aru Islands)、密索爾(Mysol),薩爾瓦底(Salwatty),威濟烏(Waigiou),及其他若乾島。剋厄群島(Ke Islands)雖然在動物學上同地理學上應該屬於摩鹿加群島,而為人種學上的關係,也在本組一併敘述。
所有敘述每一組的各章後麵,都有一章論述那地方的自然界,因此本書可以分為五部分,每一部分敘述馬來群島自然區分的一組。
第一章 是導言,論述全地域的地文地理;最後一章 論述本群島同四周各地的人種。在本書開端既然有這一段解釋,書中又附有地圖可以參考,我可以擔保讀者始終明瞭書中所述的地點及遊曆者進行的方嚮。
我明知本書篇幅太少,不足以闡發我所涉論的各項問題。書中所涉述的僅是一個大概,但是處處都極力求它正確。一切敘述的同描寫的部分差不多都在當地撰成,除文字上的潤飾以外,很少彆種更改的地方。論述自然界的各章,以及其他各處的許多段,在求讀者對於物種原始同物種分佈所牽涉的各問題發生一種興趣。其中有幾處,我把自己的見解詳細解釋齣來,但在其他各處,由於問題更為復雜的緣故,我僅僅敘述該問題所有比較有趣的各項事實,把該問題的解決方法讓給讀者在達爾文先生著作裏麵各項原理上去搜羅。書中附圖頗多,可使本書增加多量的興趣同價值。這些附圖或由我自己的描畫製成,或由攝影或標本製成;所選的材料都以實際上可以指證書中的敘述或描寫為主。
我感謝窩爾忒(Walter)同武德巴立(Henry Woodbury)兩先生,我在爪哇同他們認識很是欣幸,因為他們貢獻我一大宗風景同土人的攝影,對我極有用處。散得茲先生替我描畫若乾奇異的有角蒼蠅,帕斯哥先生藉我兩種很稀奇的長須甲蟲描畫在婆羅洲甲蟲的附圖上,我都十分感激。至於其他一切描畫著的標本都是從我自己的採集品製齣來的。
我遊曆馬來群島的主要目的,在於採集博物學的標本以備自己個人的收藏,並供給副本於各博物館同鑑賞傢,所以我應當把自己所採集的標本數目概括的敘述一番;這一切標本運到傢中,是件件完好的。我必須首先聲明的是:我通常僱用一二個或三個馬來人相助,並有一位英國少年阿倫先生(Mr. Charles Allen)為我效勞三年。我離開英格蘭從頭到尾剛有八年,不過當我在馬來群島內地旅行一萬四韆哩左右,航行六十次或七十次的時候,每次航行各有預備上及航程上時間的損失總計實際從事採集的期間大概不能超過六年。
我的東方採集品計有:
我還該感謝一切以助力或意見貢獻我的諸友。我特彆要感謝的是皇傢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的評議會(Council),承他們有價值的推薦,我由本國政府同荷蘭政府獲得重要的補助;其次是散得茲先生,承他好意贊助我的初期旅行,我獲得很多的益處。我又要特彆感謝斯提汾茲先生(Mr. Samuel Stevens),因為他做我的經理人,既然承他照料我的採集品,並且承他始終殷勤的供給我以有用的消息同一切必需的物品。
我可以自信的是:以上諸友並其他對於我的遊曆曾經發生興味的一切友人,由於披閱本書,可以對於我當時在書中描述著的種種景物中間所享受的快樂,發生一種微弱的反映。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濃厚的時代感,那種手繪風格的插圖,搭配上泛黃的紙張質感,瞬間把我帶迴瞭那個充滿未知與探索的年代。光是看著它,就仿佛能聞到海風的鹹味,聽到熱帶雨林的蟲鳴。我一直以來對東南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曆史都頗感興趣,總覺得那裏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本書的書名“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更是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想象著那些探險傢們,帶著簡陋的儀器,冒著未知的風險,深入叢林,穿越海洋,隻為揭開自然界的奧秘。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單從書的裝幀和書名,我就已經腦補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穿著探險服的科學傢們,在原始森林裏采集動植物標本,在海邊礁石上記錄潮汐變化,與當地原住民交流,學習他們的語言和習俗。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過去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看到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勇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踏上這場跨越時空的科學探險之旅,去感受那份純粹的好奇心和嚴謹的科學精神。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為我自己的研究項目尋找靈感。我是一位植物學愛好者,對熱帶雨林裏的植物種類特彆著迷。馬來群島,那片被譽為“植物寶庫”的土地,一直是我夢寐以求想要深入瞭解的地方。這本書的書名,雖然聽起來像是一本古老的科學記錄,但“科學考察記”這四個字,卻讓我覺得它蘊含著嚴謹的學術價值。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詳盡的植物分類、生長的環境描述,甚至可能還會有當時的繪圖和照片,那將是對我非常有幫助的參考資料。而且,我一直覺得,科學研究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和理論,它背後更有著無數探險傢們的心血和智慧。這本書的作者,想必也是一位對自然充滿敬畏和熱情的學者。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瞭解當時科學考察的手段和方法,看看在那個沒有先進科技的時代,科學傢們是如何進行研究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啓發,或許能發現一些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植物特性,或者引發我新的研究方嚮。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可能是一次學術上的“朝聖”。
评分作為一名喜歡旅行,對異域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二冊)》,聽起來就像是一部詳盡的旅行日誌,又包含瞭嚴謹的科學內容。我一直對東南亞的熱帶風情和多元文化非常感興趣,但總是停留在旅遊手冊的介紹層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深層次的瞭解當地的機會。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時代的馬來群島,瞭解那裏的自然景觀,也許是茂密的熱帶雨林,也許是星羅棋布的島嶼,也許是色彩斑斕的海洋生物。同時,我也希望能夠通過書中作者的視角,去瞭解當時科學考察的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進行研究,發現瞭什麼,又遇到瞭什麼挑戰。而且,“二冊”的篇幅,也意味著內容的豐富和深入。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或許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可能還會有關於當地人文、曆史的記錄,那將是一次全方位的知識盛宴。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準備的一張通往過去和遠方的“邀請函”,讓我能夠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去探索這個我一直嚮往的地區。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記錄瞭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曆史性著作情有獨鍾。那些文字,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精神,也展現瞭人類文明進步的足跡。這本書《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二冊)》,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史詩感。我想象著,在那個信息尚未如此發達的年代,遠渡重洋,深入人跡罕至的土地進行科學考察,該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這本書,就像是那個時代的一麵鏡子,摺射齣當時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對自然的敬畏,以及那種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我非常期待能夠從書中瞭解到,當時的科學傢們是如何剋服語言、文化、疾病、地理環境等重重睏難,完成他們的考察任務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馬來群島”的書,它更是關於“探索”本身的故事。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感受到那種純粹的求知欲,那種對未知世界充滿渴望的初心。它能讓我反思,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還保留著那份探索精神,是否還願意去深入瞭解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信息獲取。
评分我對曆史地理類的書籍一直都很著迷,特彆是那些關於地理大發現和早期探險的記錄。馬來群島,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區,在曆史上曾經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樞紐,也是無數探險傢和商人的目的地。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些經典的探險故事。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記錄這次科學考察的路綫、時間、遇到的地理環境變化,以及重要的發現。或許,書中還會穿插一些關於當地風土人情的描寫,比如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信仰,甚至是一些古老的傳說。這對於我來說,將是瞭解馬來群島曆史文化的一個絕佳窗口。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在那個年代,科學傢們是如何進行記錄和研究的。他們的工具可能很簡陋,但他們的觀察一定非常細緻,他們的記錄一定充滿熱情。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時空旅行”,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那個時代,去瞭解那個地區的過去。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知識上的滿足,更能給我帶來精神上的震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