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文字符號的肌理 穿越中國詩《中國詩語言研究》
以唐詩為研究主體,從中國錶意文字的特點齣發,將詩歌語言分彆從詞句、格律、意象三個層麵,探討語言基礎中宇宙論的虛實、陰陽和人地天的關係,並展現這一符號係統在文字的探索中如何進行自我構成。在詞句層,著重探討虛詞與實詞之間的微妙遊戲;在格律層,揭示平仄和對仗等所體現的陰陽辯證關係;在上述兩層次所導嚮的更高和更深的象徵層,則顯示詩人們如何藉助“比”、“興”等手法組織意象之間的關係,以實現主體與客體的交融,並從中發掘人地天三元關係。
從「虛」看懂中國繪畫 《中國畫語言研究》
繪畫行為與宇宙的生成化育是相關相通的,而中國繪畫的目標,在於創造一個完整的小宇宙。為此,作者圍繞“虛”這一中國宇宙論的重要觀念梳理齣五個層次︰筆墨、陰陽、山水、人天以及意境和神韻。書末,輔以石濤的畫作及相關畫論深入探討,繪畫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意境和神韻。
本書是《中國詩語言研究》和《中國畫語言研究》兩本書的閤集。
本書特色
西歐當代藝術傢必讀之書
第一本以西方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分析研究中國古典詩歌與繪畫的著作!
作者簡介
我們時代的智者 中西文化的擺渡人 --法蘭西學院院士 程抱一
程抱一(Francois Cheng),漢法雙語作傢,為符號學大師。師承羅蘭.巴特,長年與拉康書信對話,每週四與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比鄰而坐。巴特對其運用符號學分析中國詩的相關論文給與高度評價。
1975年後用法文撰寫詩畫理論著作;80年代後始用法文創作,其小說《天一言》榮獲費米娜文學奬,另有《此情可待》、隨筆集《對話︰法語之戀》與《愛之路》詩集等。2001年所有創作的作品榮獲法蘭西學院頒發的法語文學大奬。2002年入選法蘭西學院,成為創院300多年來首位亞裔法蘭西學院院士。
中國詩語言研究
齣版緣起
主編的話
推薦序 潘璠
緻謝
第一部
導論
第一章 虛實:辭匯與句法成分
第二章 陰陽:形式與格律
第三章 人地天:意象
第二部 唐詩選
引言
絕句
律詩
古體詩
詞
詩人生平簡介
參考書目
中國畫語言研究
序 程抱一
緻謝
作者案語
緒論
第一部 從虛的概念看中國繪畫藝術
導論
第一章 中國哲學中的虛
第二章 中國繪畫中的虛
第二部 從石濤的作品看中國繪畫藝術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參考書目
插圖目錄
譯後記
代序
程抱一的生命與完成
程抱一(Francois Cheng, 一九二九-)在法國被稱為「東西文化的擺渡者」。程抱一是一個神祕符碼,遁隱,淡泊。一九九九年夏天初次見麵,使我首次感受到詩人的偉大光輝,直透宇宙真理的無限承擔正凝縮在一個活生生的軀體裏。在法語文化圈,“Francois Cheng”意味著一種文化溝通,兩肩挑起東西文化的相互對話之可能性。他不是一般著眼於訓詁、考證學的漢學傢,不在古代文獻中討生活,而是與古人為友,為今人開眼界。他具東西方詩人所共有的深沉直觀。巴黎「詩歌之傢」(La Maison de la Poesie)本是波德萊爾、韓波、裏爾剋等已故詩人的神聖殿堂,程抱一的詩歌魅力,逼使古人揖讓而退,相與對話,那聲調如低吟流泉劃破榖際,舒緩、急促、鏗鏘、柔美、婉約,迴鏇於東西無限文化跨度的語匯,開啓一種承擔人類苦難的「大開」(Das Offene)境界。他的成就遍及詩歌、美術思想、藝術評論、小說、書法創作,各領域都獨樹一格,卓然成傢,深受推崇。
時光不可倒退,但是,如果我們將時間迴溯到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當他剛踏上法國這塊土地開始,苦難與榮耀早已同時懸在那裏等著他去抉擇。那是一種人類文明對話中的無數次事件之一而已,一位二十歲的瘦弱年輕人,懷抱著一絲憧憬,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贊助下來到巴黎。他的身影多麼微小,他的理想又多麼不切實際與天真!巴黎經曆納粹的數年佔領,剛從屈辱中逐漸站立起來,法蘭西的榮光不僅尚未恢復,還迷戀著昔日的帝國光輝,一腳陷入遙遠東方的越南戰場泥淖,另一腳則踩在滾燙的阿爾及利亞民族運動的漩渦中。
經曆二次世界大戰,民族獨立的慾望、意識型態的分閤,野心傢、政客正將雙手伸齣,彷彿失神忘我的薩滿,等待著世人失望之餘所給予的無奈皈依。世界還在重整。一位二十歲的年輕人,怎能做什麼呢?他僅有的隻有繼承自父親對振興中國教育的熱忱與儒傢情操,還有那慈母遺傳給他而尚未滋長完成的藝術衝動。其餘則是飽經戰亂摧殘而不得不直下承受那善惡共存的世界現實,或許法蘭西文化的異國光輝隻能多少給他一點憧憬,孤寂的甘美。
這位青年生於山東濟南。父親祖籍南昌,鄉賢八大山人活躍於此。明代亡國,山人雖本硃明貴冑,迫於變動,捨離塵世,高踏方外,追尋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與藝術錶達手法。曾幾何時,世人不解,視他為癲狂,瘖啞難明。
中國經曆八年對日抗戰,國力耗損,隨之國共內戰再起,四平街一役國府失守東北,一九四八年徐蚌會戰六十萬大軍被圍殲滅,北平易幟,國共戰局勝敗已分。他或許以為到巴黎經曆兩年學習之後歸國,得以傢庭團欒。孰知不到一年,山河變色,天鏇地轉,中國閉鎖,東西阻絕。他沒有任何學曆證件,齣自未明,進退失據,孤立無援。傢人四散,遠方遙思,睏頓、挫摺、徬徨、嘆息。他的處境,或許如同八大山人自況一般:「贏贏然如喪傢之犬!」楚國先哲屈原受讒而惶然之際,獨自呻吟:「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韆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籲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形容枯槁,江畔散發。然而,尚待錘鍊的程抱一並沒有自哀自憐。
兩年奬學金很快結束,他依然踽踽於巴黎大街小巷,無奈的現實使他危殆不安,這些就是他的處境。他那詩人的憂鬱情緒,觸景感傷,每每逼使他退至絕境。一方麵在巴黎大學與高等實踐學院就讀,一方麵以那瘦弱身軀捧起堆疊半身高的不銹鋼餐盤,趨馳於庖肆以謀餬口,榮辱共生,甘苦並嘗。在身體催摺的苦痛之際,或許前往法國學院(College de France)的旁聽,可以給他現實痛苦之外的陶醉,即使身心疲憊,仍感恬然。一九五五年生女,生活更為艱苦。每至鼕寒刺骨,無資電器取暖,他便與妻女三口依偎鬥室,雖數年依舊不改其誌。
哪裏來的精神支撐呢?他逐漸從德國詩人裏爾剋詩歌中感悟到生命的「大開」境界。每到一地,每遇一事,我的詩人裏爾剋會如何想?如何麵對呢?他透過對虛擬的「亞丁」的自白,反觀自我地談論自身對裏爾剋的理解。經曆十年異鄉漂泊,他說:「隻有把死亡納入我們的生命,我們纔能領會『全生』的真趨嚮,我們的至深經驗:愛與痛苦,纔能取得真義;我們將步入生命的『大開』。」他領略到歐洲詩歌的最純真傳統,「齣死入生,讓愛的裂心開嚮一切;將一切納入內心的空間,提升為靈魂的鏇律與節奏。」(以上文齣《和亞丁談裏爾剋》)苦難後的盈滿,大死後的再生,隻有經曆生命的純粹試煉纔能完成高貴的精神嚮度。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寒更替。瘦小的身軀如昔,然而那柔弱的心靈卻已被淬鍊齣堅毅而莊嚴的偉大氣象。程抱一天生詩人懷抱,對於生命具備直視而承擔的漠然使命。一日,法國學院的夜晚課席,當代漢學大師與這位貌不驚人的憂鬱年輕人展開對話,老子所謂「道」那種杳然無蹤的生之體悟,經由程抱一對裏爾剋的詮釋,産生東西對話的火花。程抱一即席朗讀裏爾剋詩歌,那種發自於心靈深處的感悟與契閤,撼動這位漢學者默然傾聽,難以自己。或許那是一種生命的大開,直至二十世紀末,他依然曆曆陳述當時的靈光遇閤,讓我無限激動。這場邂逅彷彿是一場生命中的轉摺,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他獲得重視,如黑暗明光。
法蘭西第五共和因一連串殖民地戰爭的挫敗,榮光不再;然而巴黎畢竟具有近代歐洲人文精神的厚實傳統,為建立下半世紀的思想廣度,指引人類精神走嚮。法國政府決心創建一所領導世界思潮的研究機構,不拘格局,拔擢人纔,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於焉成立。一九六○年他卑微而不屈地渡過在巴黎的十一年生活,終於獲得法國高等社科院助理一職,此時女兒五歲,他纔擁有第一份薪水來養傢。一九六○年代他一邊寫博士論文,一邊將法國偉大詩人作品譯成中文,勤於筆耕,在颱港兩地投稿。隻是,他依然悽悽惶惶,他曾感嘆說:「我四十歲前對人生依然是徬徨的!」
一九六九年起在巴黎第七大學授課,一九七四年起成為東方語言學院講師,往後直至教授,成為法國第一位獲得教授資格的華人。一九七五年受到高等社科院委託前來颱灣收集神話學資料。詩人個性依然不改,在此認識瞭餘光中、羅門、洛夫以及司馬中原等人,頗能相契。一九七二年純文學齣版社齣版他的《和亞丁談裏爾剋》;十七歲起自己鑽研起詩歌,在異國的無有齣路之際,逼使他的興趣成為匯通東西文化的生命體驗與自我認識的一把鑰匙。
一九七七年齣版《中國詩語言研究》(L’ecriture poetique chinois),成為世界上最早採用結構主義研究古典詩歌的著作。一九七九年齣版《中國畫語言研究》(Vide et plein:Le langage pictural chinois),將中國繪畫思想以簡要手法呈現,不隻直接契入中國畫傢的創作心靈,也展現大美的境界。此後,程抱一已經能以簡練法文錶達齣深沉而富詩歌韻律的小品、著作。最後他以詩歌般的聲律,完成自己洞悉到的苦難的生命之歌。一九九八年,《天一言》(Le dit de Tianyi)獲得法國小說最高榮譽之一的「費明娜文學奬」(Prix femina);作為藝評傢,他以《石濤:生命世界的滋味》(Shitao:la saveur du monde)獲頒藝術評論最高奬「安得烈.馬爾羅奬」(Prix Andre Malreau);身為詩人,他以《雙歌集》(Double chant)贏得「羅歇.卡洛瓦奬」(Prix Roger Caillois)推奬。2001年《天一言》榮獲「法蘭西學院法國境外法語創作奬」(le Grand prix de la Francophonie de l'Academie franeaise),其作品深度與力度已將使法國人以擁有程抱一為榮。二○○二年六月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成為該院創設近四百年來第一位亞裔院士。
他曾告訴我:「真正的美是存在(etre),而非擁有(avoir)。所以它並不如希臘後期所設想的那樣可以納入模式或定型。真正的美,他每次齣現,都意味多層次的相遇。當我們說:『夕陽無限好』,我們難道隻指真空裏的一道光?不管哪次夕陽都是照在雲端或者海上或是山巒之間。隻有那樣纔能滋生無限的絢爛之感。然而這尚隻是第一層次的相遇。第二層次的相遇,是當一個人的眼光在一定的時辰和這景物交會,不用說這是美的必要條件。還有更高屬於純精神的層次,這是當那個人當前的感觸,驟然提升,和一生以來心靈中所負載的迴憶、想望,甚而和人類久遠的感懷相交會的。在那層次裏,美已近於宗教裏的悟境。」(〈蓬山萬裏,滄海有情──藝術思想傢、詩人、小說傢程抱一的生命世界〉)
因此,他反對「天人閤一」,主張天人交會之際所産生的「三」纔是一種大美,纔是真愛,纔是一種創造。這種創造必須是逼視生命終極之後的再生。「正因為死,小孩纔想望成為大人,少女纔急切趨嚮盡管是短暫的美。人與自然之所以不同,正因為人對於死的感應。人瞭解到自己終將死去,纔會有偉大的一麵,由此纔變成一種創造。」(〈蓬山萬裏,滄海有情──藝術思想傢、詩人、小說傢程抱一的生命世界〉)
真正的創造不是單純地創造對象,而是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而獨特的人,如此纔能洞悉生命背後的奧祕,質問生命對我們的許諾。程抱一藉由詩歌與大自然對話,從這種對話過程找到一切存在的可能。
讀書,不如讀人;導讀,首在神閤。程抱一與我相契十餘年,時有所夢。《中國詩語言研究》、《中國畫語言研究》得以在颱齣版,期待已久。寫作此文之際,雖隔韆裏之遙恍如眼前,十餘年過往點滴依稀昨日。希望這兩本書籍的閤璧齣版,能讓讀者看到天下之大美。
潘 示番 於宜蘭鬆影書齋
2011年5月25日淩晨4時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對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深刻剖析,作者從語言的“象”齣發,層層深入,觸及到“意”的本質,這種由“象”至“意”的探究過程,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藝術的感性。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空靈”和“含蓄”這兩種東方美學特質的解讀,它們在中國詩歌語言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又是如何與讀者産生共鳴的。作者通過對不同詩人的作品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展現瞭語言如何巧妙地規避直白,轉而通過意象的疊加、情感的暗示來營造齣深遠的意境。 這一點在書中關於“留白”的論述中尤為突齣,它不僅僅是視覺藝術中的概念,在詩歌語言中也同樣存在,作者通過引用大量詩例,生動地闡釋瞭詩歌中的“留白”是如何激發讀者的想象力,讓詩歌的意蘊更加豐富。 此外,書中對中國詩歌的“情”與“景”的融閤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揭示瞭中國古典詩歌並非僅僅是景物的描摹,更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投射,景因情而生,情隨景而發,兩者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瞭詩歌動人的靈魂。
评分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深入剖析瞭中國古典詩歌與繪畫之間那若有似無卻又密不可分的聯係。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詩句與畫作,而是以一種解構的姿態,探究瞭語言的韻律、意象的傳遞以及情感的共鳴是如何在兩種藝術形式間相互轉化、相互啓發的。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意境”的闡釋所打動,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具體的詩詞意象與繪畫構圖的對比分析,變得生動而鮮活。比如,當談到“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時,書中巧妙地聯係到瞭水墨畫中留白的處理手法,那種寂靜中潛藏生機的哲學意味,被文字與圖像的互動詮釋得淋灕盡緻。書中對唐詩宋詞的選取也極具代錶性,那些耳熟能詳的佳句,在作者的解讀下,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顯露齣隱藏的視覺維度。同時,書中對不同時期繪畫風格的梳理,也為理解詩歌中的山水描繪提供瞭堅實的視覺參照。我常常在閱讀某一章節時,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勾勒齣相應的畫麵,亦或是看到某幅畫時,心中便湧現齣與之契閤的詩句。這種跨媒介的閱讀體驗,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也讓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這套書的選題角度可以說是非常獨特且富有啓發性。它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兩個藝術門類——詩歌與繪畫,放置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進行審視和對話,這本身就充滿瞭巨大的學術價值和藝術魅力。我一直覺得,詩歌和繪畫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相通之處,都能傳遞某種難以言說的意境和情感,但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卻又說不太清楚。這本書就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一步步解開瞭這個謎團。書中對詩歌中“意象”與繪畫中“筆墨”的對應關係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揭示瞭它們在造型、色彩、構圖等方麵是如何相互藉鑒、彼此啓發的。我尤其欣賞書中通過大量的實例,將抽象的理論分析變得具體可感。例如,在分析山水畫時,作者會引用相關的詩句,來闡釋畫中的留白如何對應詩中的虛景,或是畫中的綫條如何錶達詩中的動感。反之亦然,當解讀詩歌時,作者也會輔以精選的畫作,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詩歌所營造的視覺空間。這種“形”與“神”的互證,使得我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完整的體係。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它以一種非常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探討瞭中國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名篇,而是從語言的微觀層麵入手,分析詞語的選擇、句式的變化、韻律的起伏,如何共同構建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原來我們日常使用的漢語,在詩歌中可以被挖掘齣如此多的可能性。書中對“煉字”功夫的講解尤其精彩,它通過對比不同詩人對同一意象的不同錶達,揭示瞭文字的細微差彆所帶來的巨大情感差異。我常常會驚嘆於古人對文字的敏感度和駕馭能力,他們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萬韆氣象。此外,書中對詩歌的“節奏”和“音韻”的分析,也讓我對詩歌的音樂美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往我可能更多地關注詩歌的意境和哲理,而這本書則讓我更加關注詩歌作為一種口語藝術的內在韻律。當我嘗試朗讀書中分析的詩句時,仿佛能感受到一種古老的鏇律在耳邊迴蕩,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
评分這本書對於中國詩歌“言外之意”的探討,其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驚嘆。作者並非止步於對字麵意思的解讀,而是層層剝離,觸及到潛藏在語言錶層之下的豐富情感和文化基因。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比興”手法的細緻分析,它如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含蓄地寄托情感,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一點在書中得到瞭非常充分的闡述。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古典詩篇,並對其中的詞語選擇、句式結構乃至韻律變化進行瞭一一剖析,展現瞭中國語言本身的藝術張力。我曾一度認為,詩歌的魅力就在於其精煉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語言的“留白”與“暗示”同樣具有強大的力量。作者通過對不同詩人、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勾勒齣瞭中國詩歌語言發展演變的脈絡,其中不乏對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錶達方式的全新解讀。例如,書中關於“愁”字的多種使用場景,以及詩人如何通過不同的意象來烘托“愁”的情感,就讓我對以往的閱讀經驗産生瞭顛覆性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中國語言藝術的深度探險,它教會我如何更細膩、更深入地去品味詩歌中的每一字、每一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