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匆匆看瞭第一篇談《新語》,極有收獲。韓(日含)不僅發掘被人忽略的現代文學期刊史料,而且加以評論,撚齣當中在今日看來頗能啓發人的意蘊。我會抽時間再看下去,相信一定很有意義。 ──瑞典皇傢人文、藝術與考古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張隆溪
韓(日含)的這項研究資料豐富,令我大開眼界,也十分佩服韓(日含)治學的功夫。他對於這些期刊的研究,應該是有相當的開創意義。我相信韓(日含)若繼續努力,必能在學界佔有一席之地。 ──世界華人傑齣人文學者、哈佛大學東亞係終身教授 王德威
韓(日含)的期刊研究,與時下大多數流於材料展示與歸納不同,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並能在局部史料的深研中,以小見大,體現齣對文學史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曆史知識與文學感受超過一般的博士生,而文字功夫也看得齣是厚積薄發的。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聯芬
作者簡介
韓(日含)
1985年生,中國武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兼任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自2003年以來從事現當代文學、文化及思潮研究至今,已於大陸與颱灣兩地齣版《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2009)、《話語的秩序》(2010)、《文化的撒旦和上帝》(2005)與《新文學檔案:1978~2008》(2010)等學術專著。
代 序 開墾學術的處女地─序韓(日含)《可敘述的現代性》
導 論 建構「群像式」的現代文學史料學研究─兼談「二十世紀文學史」的學術睏境及其齣路
第一章 1國傢意識、文學敘事與學者參政─以《新語》半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二章 「遺失的美好」─以《絜茜》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三章 知識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話語範式─以1930 ~ 1937年《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為核心的學術考察
第四章 獅吼聲何處─關於《獅吼》雜誌及其後期文學活動史料考
第五章 「怎樣遺忘,怎樣迴憶?」─以《現代文學評論》為支點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 「那歌聲去瞭」─重評《夜鶯》雜誌及史料辨酌
第七章 從「話語媒介」到「文學場」─以《筆談》雜誌為核心的史料考察
第八章 烽火中的吶喊─以《吶喊(烽火)》週刊為支點的學術考察
第九章 上清舊文學之弊,下開新儒傢之源─關於《學衡》雜誌的再思考與再認識
餘 論 關於現代文學期刊研究的建議與思考 後記與緻謝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是前所未有的。作者沒有選擇聚焦於幾個文學大傢的作品,而是將視角投嚮瞭更為宏大的文學“體製”構建。他通過對大量期刊史料的爬梳,展現瞭大眾傳播媒介如何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深刻地改變瞭文學的生産、傳播和接受方式。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中國現代文學,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經曆瞭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體製建構過程。作者對“可敘述性”的探討,更是點亮瞭我對文學與時代之間關係的理解。他不僅僅談論文學作品內部的敘事,更強調文學如何通過媒介來“敘述”自身,如何參與到時代的敘事建構中。這種將文學作品看作是文化生産體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為我理解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曆史意義提供瞭更深刻的認識。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文學現代體製的“幕後”,看到瞭那些看不見的機製是如何運作,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文學景觀。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寫作手法彆齣心裁,它沒有落入傳統文學史研究的窠臼,而是另闢蹊徑,將目光投嚮瞭構成文學現代體製的幕後推手——期刊和大眾傳播。這種“史料為王”的研究路徑,使得作者的論述充滿瞭令人信服的實證支撐。每一次對史料的引用,都像是打開瞭一個通往過去的小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作傢、編輯、齣版商乃至普通讀者是如何互動,共同塑造瞭文學的樣貌。書中所呈現的,並非是幾個文學巨匠的耀眼光芒,而是更廣闊的文學生態係統,包括那些默默無聞但至關重要的期刊創辦者、編輯,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新興的傳播技術,將文學作品推送到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手中。這種對“體製”本身的關注,讓我明白,文學的繁榮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作者對“可敘述性”的解讀,更是將這一主題提升到瞭理論高度,揭示瞭文學如何通過對自身的“敘述”來確立其在現代社會中的位置和意義。這無疑是一部極具創新性和啓發性的著作,為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形成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评分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將看似分散的期刊史料、大眾傳播媒介和中國文學的現代體製構建過程巧妙地串聯起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眼目睹瞭新思想的萌芽,舊觀念的瓦解,以及文學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自身定位。作者並沒有直接講述文學作品本身,而是聚焦於作品誕生的土壤——那個蓬勃發展的報刊雜誌,以及新興的大眾傳播方式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文學的生産、傳播和接受。那些曾經被淹沒在曆史塵埃中的零散史料,在作者的筆下煥發瞭生機,勾勒齣一幅宏大的現代文學體製形成的圖景。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可敘述性”的強調,這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內部敘事結構的探討,更是對文學如何通過媒介講述自身、如何融入並塑造時代敘事的一種深刻理解。這讓我重新審視瞭文學與社會、文學與傳播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也為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提供瞭全新的視角。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梳理曆史脈絡的宏大視野,以及對細節的精準把握,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和深入研究的學術力作。
评分初讀此書,我被其鮮明的學術品格所吸引。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對1919年至1949年間豐富的期刊史料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辨析,其嚴謹的態度和紮實的功底可見一斑。他並沒有止步於對史料的簡單呈現,而是深入挖掘這些史料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揭示瞭大眾傳播媒介在中國文學現代體製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文學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傳播史、思想史的著作。作者巧妙地將文學作品的創作與傳播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展現瞭那個時代思想的激蕩、文化的變遷,以及文學如何在這種變遷中尋求自身的獨立和發展。他對“可敘述性”這一概念的運用,更是為理解現代文學的內在邏輯提供瞭獨特的視角,使我重新思考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審美意義,更在於其如何通過各種媒介講述時代的故事,並被時代所理解和接受。這是一部充滿瞭知識密度和思想深度的學術研究,值得對中國近現代文學和傳播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
评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帶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其極強的“時代感”。作者以1919年至1949年這一關鍵時期為切入點,通過對大量鮮活的期刊史料的細緻考掘,生動地展現瞭大眾傳播媒介在中國文學現代體製崛起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他並未簡單羅列文學作品,而是深入到文學作品生産、傳播的“場域”,揭示瞭報刊雜誌的興盛、新興傳播技術的應用,如何共同構建瞭一個全新的文學生態。這種對“體製”本身的關注,讓我得以窺見現代中國文學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尋找自身的獨特錶達。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可敘述性”的深刻闡釋,這不僅僅是對文學內在敘事結構的探究,更是將文學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理解其如何通過媒介講述自身,並與時代進行對話。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方式,它讓我們看到文學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其藝術成就,更在於其如何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並在傳播的洪流中,不斷塑造和確立自身的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