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過海角天涯的作傢,猶若流雲飄浮,湧潮傾聽;溫潤如交響詩的特異文體縈繞於曾經暴烈的革命壯懷,文學是他藉以一生的名字,亦是曆經韆摺百迴的凜冽宣示、內在靈魂對決的終極救贖。
《遺事八帖》以大散文結構,巨視時代,襯之文史;藉以盆地古大湖、流亡與遷徙、山水寄情、殖民地印象、屠殺和禁錮、思想謎結、知識份子、揣臆未來諸題旨,呈現壯闊、美麗的文字美學異采。
這是林文義散文四十年允為最具代錶性的定音大書,更是虔誠著力的扛鼎之作;為深愛的颱灣留記,敬獻給亂世紅塵中依然堅定秉持真情實意的文學信約。
八帖簡介
1.魚龍前書
颱北盆地。幾近一生的文學書寫,以之為題,我誕生的所在,想是老去亦不會離開的地方;悲歡離閤、愛恨交熾,猶若永恆戀人。
從這裏齣發,再迴到這裏。循環的生命符碼及其次序,說是熟諳卻又彷彿陌路……猶若最深邃的情愛,總是乍近還遠。我生死與之的傢園,置身、浸潤的晝夜晨昏,真的全然明晰這座首都之城嗎?一定還有未知的迷思未解。
我總漫思於韆年之前,揣臆古生代的盆地許是大湖雲夢,族和傳說的龍潛匿深水,是否就是內海的岬灣?凱達格蘭人的祖靈看見過嗎?於是寫過一首詩以此為題,襯托齣今時的人塵喧囂對照從前的幽然悄靜……意味書寫者本質半遁世主義之消極,這是我的不幸。
半遁世主義。盆地之子能夠主何處?文字如此允諾隻怕徒留訕笑及不閤時宜之譏,但頑強如我,就是一廂情願地抒寫己念。很多人與事都是難以預測及護持,文字堅定的留存亦是一種見證,後人如何評比、議論,就由它自去;我隻純粹的編織一方夢土,曾經存在或不存在的颱北古大湖,如此壯闊,如此蒼茫。
2.雙桅船
閤該是七歲以前,依稀彷彿的祖父帶我穿過大稻埕民生西路盡處的六號水門,看見擱淺河岸,已然斑剝、碎裂的雙桅木殼船;七歲以後,疼愛我的祖父就因矽肺過世瞭。
很多年以後的初鞦,北美西岸的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我總是不太專心的不時側首遙看那扇哥德式窗外未紅的那株五葉風,桌間堆積著近代史書籍,偶爾巧遇颱灣來此研究的學者魏萼以及美國教授馬若孟,他們正為蔣經國基金會閤寫一本書:《四十天與四十年》。
隻是頷首緻意,並未交談。我試圖尋求各種史料,比較三百年間距的前之鄭成功,後之蔣介石與颱灣的關鍵;不諳學術,僅為文學藉題。「民族英雄」和「民族救星」?從前的造神運動毋寜過於瀋重,或許迴歸於人性本質看待,真正的生命纔能鮮明、活絡起來。兩者相似之處,在於改朝換代的被迫離鄉來颱,島嶼接納瞭兩顆殘破、悲憤的心靈,而他們為颱灣此後做瞭什麼?
二十三年後,終於以之作題用「雙桅船」意象,描摹兩者無鄉可返的瀋鬱。被禁錮於瓶中的雙桅船,靜止在湮遠的曆史裏,大海潮湧,故國呼喚,永遠迴不去的鄉愁。
3.硫火之雪
硫火,遙想到乾燥以及炙熱。如若描寫水文及曆史,自然而然的想起清代旅行傢鬱永河來颱的採硫軼事雪之意象恆屬北方,喜愛日本,盡行扶桑,遇雪則悅,靜美的茫白。
年少時曾在陽明山竹子湖藉居十月,文學初旅就在四季遞換之間啓程;四十年後石然有幸重返大屯山脈背後臨海的彆墅落腳,彷如一種因緣促成的奇妙,冥冥中是否要我懺思青春年華的任性及不馴,或許如愛妻所祈願,盼我淨心滌塵,晚雲及晨星相映山風海雨之靜好。
靜好、寜謐的山居偶宿,在此竟因大自然的靈氣而不思筆墨,就是單純地近山眺海。似乎鼕季未寒,深鞦時庭園裏的楓葉不紅,那株櫻花逐齣綻開,倒教我深深思念山居的主人,已故的知心摯友盧修一先生;好意提供租藉於此的盧夫人陳鬱秀女士想是多少明白我的惦念,慷慨且信賴的予我夫妻二人親炙故交遺址。
硫火之熱,霜雪之寒,猶若人生行路,晝與夜的現實情境確是冰炭滿懷;相信傷逝多年的盧修一先生早就深諳。離開瞭生老病死的輪迴宿命,花開葉落,山居靜寂,我乃瀋定。
4.日島
從前的颱灣,現今的沖繩。曆史來去的激流亂雲,彷彿延綿著殖民年代的幽幽哀歌。
偶而聆聽母親反覆說起日本殖民颱灣的昔憶,時光膠囊般地打開,卻是支離的碎片,難以組裝、拚湊;八旬母親那時青春正好,二十歲的美麗女孩,驚見麵目全非的戰後流離。
我所直覺想到的多的是日本文學,少的是風光明媚;作傢與地景融閤的自是三島由紀夫之於京都,我曾靜坐在三島自戕前幾個星期,住宿過的「柊傢」旅館房間,他書寫的桌前,窗外靜美的庭園,酷似遺著最後絕筆之描景。
大江健三郎的義憤到老依然難平,三十歲撰述的《沖繩劄記》至今仍是爭議不休;我並不很欣賞大江的作品,但我敬佩他的道德良知。他凜冽質疑「日本人」的定位,亦如同我思索「颱灣人」的本質:殖民者早已離去,某些人的心卻還是自睏於「被殖民」的孤兒心態。
如若不被曆史的遺緒所製約,以為熟悉實質還是陽明一的日本,毋寜在文化層麵值得深入究尋蘊涵,他們將韆年前的唐代幾乎完整的臨摹、留存。我試圖藉著旅行與書寫,對這個位於亞洲卻異於亞洲的島國,恆是逸興盎然。
5.紅與白
文史作傢陳芳明以曆史學者定義發生在一九四七年初的二二八事變乃是「兩個相異文化的衝擊」,誠哉斯言!比起近十年偏頗的以此不幸事件操弄族群、製造紛爭的政客及禦用文人而言,可謂持平之論。隨後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更是令人發指的法西斯式之國傢暴力。
似乎,這曆史陰影曾經猶若鬼鬼魂般地久久不去。紅的血,白的花……我最初以小說形態呈現那極其灰黯年代的前人身影,在二十年前;而今是散文的反思,祈望以昔為鏡,撕裂復融閤,認知相異但求傾聽且理解、尊重。曆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識者諍言如是清明。
這般瀋痛的命題,彷彿試圖在荊棘之中種植玫瑰,起自由衷的良美初心,文學的溫潤。
父親他們那一代人,是全然幻滅的犧牲者,而後帶著破缺碎夢告彆塵世,下一代的我們必須以最莊嚴的敬意、凜冽的文字,留下他們曾經青春、漂亮的身影……。
血緣傳承悲劇因子,下下一代人卻要唱齣歡樂之歌;前人說過:小說比曆史更真實。不再是禁忌的今時,我再次執筆描摹六十年前最黑暗無明的苦難,猶如燃起韆盞燭光的壯美。
6.光影迷離
如今抵達府城颱南,幾乎不識舊貌,尋覓年少時服役的網寮軍營,幸而還保留在榮民醫院對麵已然高樓四起的街角;芒果樹還在嗎?
我迴想當年那青澀、羞赧,野戰服的少男,晨起帶著《葉珊散文集》穿過蓊鬱如林的芒果樹群,有些凝滯、躊躇的青春苦悶……。
不諳退伍後初臨這繁復大社會的明暗,人心多端、詭譎的迷離;光影切割著自以為一切都是美好的愚騃,自然反挫得難以相信。
很多年後的鼕夜人在土耳其旅行,兩個月前領瞭自立晚報易主後自請離職的資遣費,神傷地告彆一生最為衷愛的副刊編輯颱,失業之外,我堅執的理想與信念也隨之顛躓、消逝。資本主義可以掠奪、耗損所有的良知和美質,鼕夜微雪是耶誕前夕,客船從希臘渡海去土耳其邊境,我知道從前的種種,永遠迴不來瞭。
文學評傢張瑞芬教授言之:我以散文寫日記。確是知己者言。亦如已故作傢郭鬆棻所喻:書寫是因為害怕失憶。因之我心須留存湮遠的從前,穿梭光影,解析迷離,彷彿一個不存在的烏托邦一直是存在雲霧深處;不可能或可能的發生,永遠是文學中光影迷離的魅惑。
7.鬼道
佛典和聖經的差異,在於「無我」與「救贖」之彆;那麼何以韆百年來,人類還是坐睏於無數的糾葛、煩鬱之心病,難以真正解脫?
十年來,颱灣的知識份子終於令我澈悟:風骨與人格已是被封存在古老的地窖底層,成為灰燼。見風轉舵,遇權貴則麯身,政爭乍起,隻問立場不問是非,亦是我個人在幾年前斷然引退於政論節目的主因,沒風骨何以為人?
或許是我一廂情願的主觀認知,與這未見提昇卻早就瀋淪的亂世格格不入,不閤時宜;他者安之若素,我卻不以為然,何以如此?埋怨自己因為瞭解太多,就苦瞭我這一嚮秉持「完美主義」的愚騃,看來隻能遁世以終瞭。
魯迅早做先知之言:人吃人的社會。他悲痛的是民智未開的中國。八十年後誇言民智已開的颱灣,正應驗著魯迅「人吃人」的印證。人比鬼還要可怕?知識份子的無格、虛矯、逢數是今時颱灣最大的不幸,喜將靈魂典押給撒旦,自陷鬼道,我依然以不忍之心寫下如是直覺,猶若夜讀魯迅之書,隻能掩捲嘆息。
狄更斯名言:這是光明的時代也是黑暗的時代。不幸的颱灣,我們的明天又是什麼?
8.未來的未來
這是未來的預言,還是憂杞的現在。
憂杞數位化的電子書,圖書館將成廢墟之預言。紙頁之書終成螢幕上冰冷的符碼,是進步還是退化?我依然院美於墨香溫潤的紙本閱讀,抵死不從的以筆紙書寫,似乎悲壯,卻自信雄壯、瀋穩!科技,隻是晶片的遊戲。
真的是這樣嗎?我是固執還是濛昧己心?
四十年前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旅行傢二號」探測船飛嚮無垠的宇宙,永遠不會歸返;猶若那年我十八歲,決意文學起程,至今不渝……此時,我忽然想起:探測船到哪裏瞭?孤獨的穿過險惡的隕石群,它,至今還嗎?萌生撰寫〈未來的未來〉就如同一份思念。
其實是寫給未來的孩子(他們在電子書尋搜?)。很多年之後,孩子們是否隻能在博物館裏,隔著玻璃比頭論足的指著舉世僅存的一冊紙本書?會有那樣的場景,在未來的未來。
未來的未來,我們早就不在瞭。此刻寫下的文字,印刷的書籍,百年後飛灰煙散,無人記取;但是必須在今時虔誠、勇健的留下,未來的孩子得以知悉從前的現在。就像永不歸返的「旅行傢二號」遠行四十年,我還思念著。
作者簡介
林文義
1953年生於颱灣颱北市。少時追隨小說、漫畫名傢李費濛(牛哥)先生習繪,早年曾齣版漫畫集6冊,後專注於文學。18歲寫散文、48歲撰小說、53歲習新詩。
曾任齣版社、雜誌社總編輯、報社記者、研究員、《自立副刊》主編、國會辦公室主任、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時政評論員,現專事寫作。著有散文集:《歡愛》、《幸福在他方》、《迷走尋路》、《邊境之書》等37冊。短篇小說集:《鮭魚的故鄉》、《革命傢的夜間生活》、《妳的威尼斯》3冊。長篇小說集:《北風之南》、《藍眼睛》、《流旅》3冊。詩集:《旅人與戀人》。主編:《九十六年散文選》等書。
【自序】遺事的儀式
魚龍前書
雙桅船
硫火之雪
日島
紅與白
光影迷離
鬼道
未來的未來
篇外:八帖留言(作品小註)
【附錄】真情實義的「不惑之旅」 陳維信
發錶索引
創作年錶
自序
遺事的儀式
大約五年前,毅然決然遠離一個必須每天以評論為生的角色;不是在學校課堂,而是身置電視夜晚的螢幕,評析時政、月旦人物。相對地,我的容顔、行止、意識幾成全然透明,失去自我所能承擔的可能。最初到最後,以為秉持一份文學之心,關照社會的真情實意,竟也被反挫得身心俱疲,這是愚騃亦是天真。終於,決絕地澈底告彆,迴歸文學領域。
自我的對決。逐日趕夜,靜美的習詩與激越的小說書寫,竟將我所擅長且持續三十年的散文,暫彆瞭五年光陰。我是雄辯滔滔的評論員還是淨心耽美的散文作者?現實索需和理想追尋永遠是糾葛、撕裂的一種睏頓難安的矛盾;麵對颱灣社會的粗暴、膚淺、迷惘的氛圍,哪怕頑強如我者,亦是徒然地一無所獲。
幸好,文學不曾離開。時政評論員十年曆煉,彷彿烈日與冰雪相熾,清晰印證人心的詭譎多端,辨識真情與虛矯的麵相。如此迴首反思,雖說,徒然地一無所獲倒也未必,隻是學會往後更要誠實地麵對自己。文學幸好還在,習詩與小說之後,我全心重拾久疏的散文。
似乎從年少的風花雪月到中年前期的革命理想直到青春漸逝的歲月悲歡,手記體的敘述方式盡管自成一格,卻是猶若生命一嚮的跳躍與動盪;如何另尋散文新意,更大的可能?
一九九九年到二○○五年。五部長短不一的小說,就在政爭酷烈的亂世之中逐一完成發錶與齣版;伴隨著我藉以為生的滔滔雄辯之同時,是在索求一種不甘的生命救贖嗎?其實是毫無藉口的心虛,衷愛的文學自始留情在心。
時政評論員消失,還原散文作者本位。
捫心自問:我是在刻意逃避或者真正試圖遺忘?曾經寄望的政治關懷,竟緻夢碎的傷楚,長久夢魘般的糾葛纏繞不去……近年來幾乎半遁世似的潛心書寫和閱讀,究竟是我對生命的抗議或是對文學的敬意?如此決絕,如此斷然。個性一嚮不喜重復亦不耽溺於從前,求新求變的本質,竟也讓自我半生濛受幾多蒼涼。
半生文學生涯幾乎就是一生的浮形顯影。
依循近年四書的散文走嚮,終於明白後中年的生命況味必然在心境與筆觸轉換之間,大環境和自我的對決,是如此之凜冽,難以閃躲。構思很多年的「大散文」也到瞭必須應諾的時刻,彷彿旅行很久的人,以為歸鄉安頓瞭,一個曾經許下的大願,卻要你信約完成。
八帖大散文的書寫,像是人生還願;如何以長篇形式而非手記體的分帙,敘說生命深處躊躇久矣的心事。許是自我的私密,許是大環境映照的迴應,這些心事一定要在有生之年記述留存。最可感的催生者是愛妻鬱雯,多年來苦口婆心深意祈勉,遲疑之我始得尋到定嚮。
試圖描寫史前的颱北盆地、流亡與遷徙、山水情懷、殖民印象、屠殺和禁錮、思想謎結、知識分子、揣臆未來……長篇散文八帖,謂之:「遺事」。深切明白,某些藉之曆史取材可能沉陷於虛實交相的迷障;終究文學的自由與曆史定論時而呈現某種矛盾和猶疑。於是印證、解析在書寫過程中,亦成為擱淺、遲緩的罣礙。自我置身大環境,緲微如大韆一芥子,麵對人世與曆史,終究必須是文學的誠實。
《遺事八帖》是構思多年,應諾還願的一部長篇散文。我不知道完成之後,未來能否再有更符閤理想的新意?關於散文美學的構築。其實揣想未來,隻是給自我一嚮沉鬱之心增添更凝重的負荷;彷彿宿命,猶若修行。
不如視之現階段文學的完成,儀式般地留予遺事。在生命的餘世之年,疑似自我愚癡地書寫下這冊「遺事」之書,多少足堪告慰;在生命沉定和顛躓之間,幸福的認知及其曾經為理想、信念堅持後的幻滅,形成某種糾纏不去的符咒,都因為持續不渝的書寫而得以救贖。
文學藉我一生。現實縱然不盡人意,文學雖言孤獨卻是一路走來繁花似錦;副刊、雜誌給予我溫暖的寬容接納,齣版機構如:九歌、林白、聯閤文學、印刻、爾雅等等,不因我這未能暢銷之書而拒絕承受,這些都是值得深切銘記於心的美好過程。猶若幾近遺忘的三十年前,陳信元、李瑞騰兩兄閤組蓬萊齣版社,創業第一批書就包括我的散文集:《韆手觀音》。那時正當年輕的幼獅文化編輯,善於書法的何傳馨先生為我慎重題字。三十年後已是現任故宮博物院書畫處長,再次幸邀為我這已臨甲子歲月的:《遺事八帖》留予勁逸墨跡;如此相知、惜情,多時未見卻彆有奇妙的莫逆於心。
莫逆於心的緻意,應及於文學前輩:楊牧和陳芳明還有辭世多年的郭鬆棻先生。四十年來的文學典範,潛移默化的諸多請益,賦予我風格的誕生,文體的確立。感謝陳維信兄雋筆襄助的訪談文字,讓我彷如臨鏡迴照反思昔途;冰雪之寒,火焰之熱,俱是人間好風景。
二○一一年二月四日 颱北大直
《遺事八帖》這本小說,在我看來,書名就已經奠定瞭它一種沉靜而悠遠的基調。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那種文人雅士,在書房裏,鋪開宣紙,蘸墨揮毫,記錄下那些過往的,不為外人所道的“遺事”。“八帖”這個數字,又顯得頗具匠心,它不像隨意的章節劃分,而是仿佛一種精心的編排,像是八幅獨立卻又彼此呼應的畫捲,共同構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圖景。在我看來,這本書可能探討的是那些被時間篩選、被生活磨礪後,依舊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記的事件。這些“遺事”,或許是關於情感的糾葛,或許是關於理想的破滅,又或許是關於某個重要的人生抉擇。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內斂、但又極具力量的筆觸,去描繪這些“遺事”背後的情感張力。在颱灣,我們經曆瞭許多曆史的交織與個人的奮鬥,每個人心中都一定藏著不少屬於自己的“遺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齣口,讓讀者在其中找到共鳴,或許是釋懷,或許是感慨,又或許是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古樸的智慧,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
评分《遺事八帖》這本作品,光從書名上來看,就充滿瞭獨特的東方韻味和哲學思考。尤其是“遺事”二字,它不像“故事”那樣直白,而是帶有瞭一種更為深沉的意涵——那些被時間遺忘,卻又在某些時刻重新浮現,並且對我們産生影響的事情。它可能是個人化的記憶,也可能是集體性的迴憶。而“八帖”,這個數字,給我一種儀式感和秩序感,就像是古代文人將重要的心事分門彆類地記錄下來,每一“帖”都承載著一段獨特的情感或經曆。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以一種非常內斂、但又極富洞察力的方式,去描繪這些“遺事”。它們或許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卻可能觸及到人性的本質,或者揭示齣生活背後隱藏的深刻道理。在颱灣,我們對於曆史、文化以及個人情感的連接有著特彆的關注。《遺事八帖》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夠引起讀者強烈共鳴的作品,讓我們在閱讀中反思自己的過去,也更加珍惜當下。我期待作者能夠以其獨特的筆觸,引領我們一同探尋那些被遺忘卻又彌足珍貴的“遺事”。
评分《遺事八帖》這本書名,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非常有故事性。尤其是“遺事”這兩個字,總是帶有一種淡淡的懷舊感,仿佛是沉睡在歲月深處的記憶,等待著被喚醒。“八帖”的設計,也讓人産生無限的遐想,究竟是八個獨立的故事,還是八個相互關聯的主題?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留有想象空間的書名,它不會一開始就劇透太多,而是激起讀者探索的欲望。在颱灣,我們經曆過時代的變遷,見證瞭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過去的事物,可能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及,但它們卻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中。我猜測,《遺事八帖》或許就是作者對這些“遺事”的一種梳理和迴望,他用文字將這些被遺忘的片段重新串聯起來,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那種能夠引起共鳴的情感描寫,能夠觸及到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比如,關於成長、關於失去、關於錯過,這些都是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遺事”。這本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能夠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慰藉,也能夠讓我們更加珍視當下。
评分《遺事八帖》這本書的書名,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欲說還休”的張力。不是那種直接告訴你“這是關於XX的故事”,而是用一種非常含蓄、內斂的方式,勾勒齣一個大概的輪廓。我總覺得,“遺事”兩個字,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又或者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珍貴。它可能是那些我們以為已經忘記,卻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突然跳齣來的迴憶;也可能是那些被時光掩埋,再也找不迴來的青春印記。而“八帖”這個數字,又顯得特彆有儀式感。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八個章節或者八個故事,更像是一種結構上的精心設計。或許是八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或許是八個重要的轉摺點,又或者是八位與作者生命軌跡息息相關的人物。我腦海裏浮現齣很多畫麵,可能是塵封的信件,泛黃的照片,又或者是某個午後,一個人靜靜地坐在窗邊,思緒萬韆的場景。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那種細膩的情感描繪,能夠捕捉到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波動。因為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們身處一個充滿情感共鳴的社會,無論是對傢鄉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還是對生活的熱愛,都能夠找到某種情感的慰藉。這本書名,給我一種預感,它可能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情感之旅,讓我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那些被遺忘卻又如此重要的“遺事”。
评分《遺事八帖》這本小說,在我第一眼看到書名的時候,腦海中就湧現齣許多畫麵。那種“遺事”的感覺,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又或者是對過去某種美好時光的眷戀。它不像“舊事”那樣直接,而是更加含蓄,仿佛是那些被時間悄悄埋藏起來,但偶爾還會被悄悄翻齣來品味的,帶有特殊意義的片段。而“八帖”,這個數字,更是充滿瞭想象的空間。我不知道這八帖具體指的是什麼,但它給我一種精心編排、層次分明的結構感。或許是八個獨立的童年迴憶,或許是八段不同的人生經曆,又或者是八個與作者生命軌跡息息相關的人物故事。我特彆喜歡這種需要讀者自己去解讀和體會的書名。《遺事八帖》這個名字,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或者是一次深入人心的靈魂探索。在颱灣,我們身處一個充滿曆史印記的社會,對於“懷舊”和“傳承”有著天然的情感傾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遺忘卻又如此重要的“遺事”,並且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评分《遺事八帖》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留白”和“意境”。“遺事”這兩個字,就有一種“未竟”的意味,仿佛是那些生命中散落的,沒有被完全講述清楚的故事,或者是那些已經過去,但仍然在心中留下淡淡痕跡的片段。而“八帖”,這個數字,又讓我感覺它並非隨意的堆砌,而是經過精心的構思和組織。我猜想,這八帖或許代錶著八個不同的視角,或者八個不同的主題,它們像是八扇窗,分彆展現瞭作者對人生、對過往的不同觀察和感悟。我特彆喜歡這種不直接點破,而是留下想象空間的敘述方式。在颱灣,我們身處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對於“曆史”和“記憶”的理解也更加豐富和深刻。《遺事八帖》這個書名,就好像在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充滿迴憶和思考的空間。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那種細膩的情感描寫,能夠捕捉到人生中那些轉瞬即逝,卻又意義非凡的瞬間。或許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或許是關於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成長曆程。這本書名,讓我覺得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並且會讓人産生長久迴味的讀物。
评分《遺事八帖》這本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心情是有點復雜的。最近生活節奏太快瞭,每天忙得團團轉,感覺很多事情都像流水一樣匆匆而過,留不下什麼深刻的痕跡。所以,當我看到“遺事”這個詞的時候,心裏就泛起一種莫名的共鳴。這是一種對過去的追溯,對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的迴望。八帖,這個數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像是古人在書信裏分門彆類地記下心事,又或者是一個個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故事單元。我很好奇,這“遺事”究竟是指什麼?是作者童年時某個難以忘懷的瞬間?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又或者是那些被社會遺忘的角落裏,人們不為人知的生活?颱灣的讀者,我們經曆過很多曆史變遷,也見證過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事情在我們心中留下的痕跡,或許正是那些“遺事”。我喜歡這種帶有一定神秘感和故事性的書名,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標題,而是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而且,“八帖”這個數字,是不是暗示著八個獨立的主題,或者八個不同的人物視角?我甚至開始腦補,會不會是那種帶著懷舊色彩的散文集,又或者是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總之,這本書就像一個等待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裏麵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又會帶給我怎樣的觸動。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善於觀察生活細節的人,能夠從平凡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意義,並將這些“遺事”用文字的方式重新賦予生命。
评分《遺事八帖》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因為它自帶一種濃厚的懷舊感和故事性。我一下子就想到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總會有些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遺忘,但它們卻在我們心裏留下瞭無法磨滅的痕跡。“遺事”,就是那些被時間“剩下”的,卻又在我們心中占據特殊位置的片段。而“八帖”,這個數字,又給瞭我一種明確的結構感,仿佛是作者將這些“遺事”分門彆類地整理,用八種不同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腦海中開始勾勒,這八帖會不會是關於八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或者八種不同的情感體驗?又或者是八位不同的人物,他們的故事共同構成瞭這本書的脈絡?我特彆喜歡這種帶有一定神秘感和探索意味的書名,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標題,而是能引發讀者的好奇心,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裏麵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遺事八帖》這個名字,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作者用他的筆觸,去挖掘和梳理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珍貴記憶,並將其重新展現給讀者。在颱灣,我們經曆過很多社會變遷,也積纍瞭豐富的人生閱曆,所以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
评分拿到《遺事八帖》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它的書名太有味道瞭!“遺事”這兩個字,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總是忙於嚮前看,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去審視那些被我們拋在身後的“遺事”。這些“遺事”,可能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片段,也可能是我們不經意間遺忘的細節,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我們的人生軌跡。而“八帖”,這個數字,又給瞭我一種更加具體的聯想。我猜想,這會不會是作者將他生命中八個重要的人生片段,或者八種不同的情感體驗,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齣來?比如,第一帖可能是關於童年純真的迴憶,第二帖可能是關於青澀的初戀,第三帖可能是關於成長的煩惱,以此類推。這種結構上的設計,讓我覺得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用心的。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夠引發讀者思考的書,而《遺事八帖》這個書名,就給我這樣的感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充滿迴憶的世界,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卻又彌足珍貴的人生片段。作為在颱灣生活的人,我們對於“懷舊”和“傳承”有著特彆的感情,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
评分《遺事八帖》這個書名,給我一種非常古典、非常寫意的感覺。它不像當下很多書名那樣直白或者追求眼球效應,而是散發齣一種淡淡的文藝氣息,讓我覺得這本書背後一定蘊藏著深邃的故事和情感。“遺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往事,那些被遺忘卻又深埋在心底的記憶。它們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帶著一絲遺憾的。而“八帖”,這個數字,又給瞭我一種結構上的想象。我腦海裏浮現齣古代的書信,一封封,記錄著主人的心事。所以,我猜想,《遺事八帖》可能是一本關於作者個人迴憶的作品,用八個“帖子”的形式,講述他生命中八個重要的“遺事”。這些“遺事”或許圍繞著某個特定的主題,又或許是八個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故事。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用他細膩的筆觸,將這些“遺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麵前。颱灣的文化,一直以來都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對於“懷舊”、“傳承”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會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我沉浸在那些過去的美好時光裏,或者反思人生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