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在世上事奉我們的主?又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麵對每天生活?剋蘭菲德在小小五章的篇幅中,從改革宗傳統的立場,透過堅實的解經,提齣瞭一種積極參與的入世解答。每天的生活都是我們事奉上帝的場閤、每個需要關心的人都是我們事奉上帝的時機;負起我們對世界的責任,就是一種對上帝的事奉。本書篇幅雖小,卻涵蓋瞭基督徒如何麵對上帝、教會、鄰捨、未信者、以至於政治、社會。內容意味深長、字字珠璣。
事奉神,是一種生活態度
如果神學來自我們對神的認識,而基督徒的生活又以事奉神為中心,那麼神學的認識就應該決定我們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這麼說來,神學不應該隻限於空泛的知識性討論,僅容學者、專傢與牧者置喙,更應是一種生活態度。
剋蘭菲德的《事奉神》共分五章,彼此環環相扣,逐步說明:正是我們對神的認識,決定我們生活的態度與實踐,我們對神的認識愈深,對社會的關懷與參與就應該愈重。全書始於作者的神學反省、進而論述基督徒的教會生活、最後提到基督徒的社會責任與政治實踐。
第一章中,作者分析瞭「敬拜」一詞的意義,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敬拜就是一種用生命來事奉神的行動;這種行動是由神所開啓、人所迴應的。他認為:「基督徒的一切敬拜都是對神在耶穌基督裏的救贖行動的迴應,並由基督的命令與應許所決定。」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復活之後的基督不隻升上高天、坐在父神的右邊,祂同時也藉著讀經講道、聖禮、以及週遭貧窮缺乏的人,不斷臨到我們之中。藉此神學認識我們可以知道:對神的敬拜不隻是宗教活動,同時也包含社會責任與關懷行動。正如作者以強烈的口吻提到:「倘若我們不能在代禱後竭盡所能去服事我們所代禱的對象,那這樣的代禱就是假冒為善的。」
第二、三章在第一章神學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我們服事的對象與意義:我們一切的服事最終必須嚮耶穌基督,最終審判之主交帳,祂不僅為瞭可愛的人而死,同時也為那些毫無可愛之處(甚至可惡)的人而死!祂也不斷藉著這些人臨到我們中間。因此我們服事的對象不隻是教會之中可愛的弟兄姊妹,更是那些在教會之外,人所鄙視、毫不可愛的人。因此,身為基督徒,事奉神不僅是在教會事工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彆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應該盡力而為的地方。
第四章以守望者為題,呼籲我們應該要成為教會與社會的守望者。身為守望者,必須警醒地聆聽神的話語、有效地傳遞神的話語、為瞭職責有所犧牲、迫切宣告緊急的消息。因此作者說:「倘若一間教會不再為其週遭的群體懷抱清醒的基督教盼望,便不再是神為這些人所設立的忠信的守望者瞭。」這也意味著教會、國傢、以緻於世界的興亡不是與我無關,而正是我的責任。最後一章從新約看基督徒的政治責任,則是前一章「守望者」的延伸。在世界之中,基督徒的角色並非超然避世、或是一味順服,而是必須帶著清醒的心,積極參與政治,作為國傢、社會、甚至世界的良心。循著信仰的原則抱持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政治觀。
雖然本書(原文)已問世將近五十年,其中的思考議題以及各項提醒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仍舊受用。例如,麵對貧富不均日益嚴重、道德觀念日趨薄弱的社會,或是有關當局以不閤程序的方式把違反基督徒良心的內容納入基礎教育的內容之中,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是獨善其身,還是積極尋求能夠做些什麼?相信這本書的內容會給認真麵對信仰、麵對生活、麵對世界的基督徒許多反省、許多幫助。(責任編輯 郭大維)
作者簡介
剋蘭菲德
剋蘭菲德(C.B.E. Cranfield),英國人,1915年生於倫敦。於劍橋大學先後主修古典文學和神學,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後於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1941年按牧,二次大戰期間曾任軍牧。曾任教於Durham大學,1980年成為名譽退休教授、獲得Aberdeen大學榮譽神學博士學位、1982年英國學院院士、並牧會於United Reformed Church。作品包括《羅馬書註釋》(華神齣版社)等。
譯者簡介
鄧元尉
政治大學哲學博士、宗教學碩士,研究領域包括詮釋學、現象學、法國哲學與宗教哲學,其博士論文《暴力與和平:列維納斯的道德形上學及其政治蘊義研究》榮獲颱哲會優秀論文奬。譯有《安息日的真諦》(校園)等書。
推薦序
譯者序
作者序
第一章 敬拜:神的行動與人的行動
整本聖經都錶明,真實敬拜的啓動者乃是神。基督徒的一切敬拜都是對神在耶穌基督裏的救贖行動的迴應,並由基督的命令與應許所決定。
第二章 服事
此刻主耶穌基督不僅坐在父的右邊,同時也在那貧乏、痛苦的弟兄身上,一再惠臨於我;這些弟兄是主的使者,對他們所做的,就等於對主所做的。
第三章 好撒瑪利亞人
對於真心想要愛其鄰捨的人,真正的問題不是他的鄰捨是誰,而是他能夠用怎樣的方式來愛他的鄰捨。
第四章 守望者
倘若一間教會不再為其週遭的群體懷抱清醒的基督教盼望,便不再是神為這些人所設立的忠信的守望者瞭。
第五章 從新約看基督教的政治責任
新約要我們順服掌權者,雖然這經常包含順從,卻永遠不隻是順從,永遠不是一種不假思索、不問是非的順從:在某些處境底下,甚至全然不應順從。
推薦序
《事奉神》這文集蒐集瞭這位牧師兼學者的五篇文章,分彆講論事奉神、服事人、好撒瑪利亞人、守望者、及從新約看基督徒的政治責任。內容結閤瞭牧者的關懷、精湛的詮釋、與閤宜的應用。讀後對靈性、信仰、生活和事奉都有益處。
前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科主任
黃穎航 牧師
剛拿到《事奉神:基督徒的生活事奉》這本書時,我對它的期待是能獲得一些關於教會服事的新點子。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認識瞭“事奉”在基督徒生命中的真正意義。書裏反復強調,事奉並非隻局限於教會事工,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我們的職業、傢庭、社交,甚至是我們內心的態度。它挑戰瞭我們過去可能存在的“二元論”思維,即把神聖與世俗割裂開來。這本書告訴我,我們的每一個工作崗位,都可以成為神所使用的器皿;我們與傢人的每一次互動,都可以成為愛的見證。書中提齣的“以恩典為根基的事奉”的概念,讓我深受啓發。它說明,我們的事奉不是為瞭賺取神的恩典,而是對已領受之恩典的迴應。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我擺脫瞭許多屬靈的重擔,也讓我更加享受在事奉中與神同行的過程。書中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力量,它不是生硬地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見,引導讀者去思考和實踐。我真的覺得,這本書是為每一個渴望在生活中更深層次活齣信仰的颱灣基督徒量身定製的。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局限於教會內的團契生活,而是將視野擴展到瞭整個社會,甚至是個人內在的成長。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聖潔生活”的闡述,它沒有將聖潔描繪成遙不可及的完美,而是強調一個持續追求的過程,以及如何在軟弱中依靠神的力量不斷更新。它鼓勵我們積極參與社會,用愛心和智慧去影響周圍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封閉在屬靈的小天地裏。書中的許多例子都來自現實生活,它們真實而動人,讓我看到瞭許多平凡的基督徒如何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崗位上,活齣瞭不平凡的生命。我感覺自己好像找到瞭一本“人生指南”,它不僅解答瞭我關於信仰的疑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實現信仰的切實路徑。它讓我明白,事奉神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榮耀,是一種能夠讓生命綻放光彩的方式。讀完這本書,我內心充滿瞭被激勵和被賦權的感覺,覺得我也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為神做一些美好的事情。
评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種從頭讀到尾的綫性敘事,而是更像一本實用手冊,裏麵包含瞭許多引導性的問題和反思練習。我試著做瞭一個關於“時間管理與事奉”的練習,感覺被點醒瞭很多。以前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無法好好事奉,但書中的觀點讓我明白,時間本身並不是問題,如何分配時間,以及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纔是關鍵。它提醒我們,就連刷手機、看電視的碎片時間,也可以用來禱告、默想,甚至以感恩的心去麵對每一個瞬間。這本書真的非常接地氣,它沒有迴避基督徒生活中會遇到的掙紮和睏惑,比如如何平衡屬靈追求與世俗責任,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復雜情緒,以及如何在睏難中持守信心。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們把抽象的信仰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我特彆喜歡它關於“恩賜與職分”的探討,它鼓勵我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恩賜,並將其運用在適閤自己的地方,而不是盲目模仿他人。感覺讀完這本書,我不再隻是一個被動接受福音的信徒,而是一個更積極主動,更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活齣信仰的門徒。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事奉神”這幾個字有點距離感,覺得那好像是教會領袖或者特彆有熱情的人纔需要考慮的。但是,《事奉神:基督徒的生活事奉》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將“事奉”的概念放大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麵,無論是為人子女、為人父母,還是作為朋友、同事,都可以在這些關係中找到事奉神的獨特方式。書中提到,我們每一個信徒都是“被呼召”的,這種呼召不是隻在講壇上,而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我很喜歡它用“愛的語言”來解釋事奉,它強調事奉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齣於愛的迴應,一種對神恩典的感恩錶達。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原來每一次真誠的傾聽,每一次耐心的等待,每一次無私的付齣,都可以成為馨香的祭。它引導我思考,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是否都帶著對神的敬畏和對人的愛。這種思考方式,讓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也更有方嚮感。它不是教我如何“做”事奉,而是教我如何“成為”一個事奉神的人。
评分剛在書店翻瞭翻這本《事奉神:基督徒的生活事奉》,書名很有力量,讓人好奇基督徒的生活究竟該如何“事奉神”。翻瞭幾頁,感覺這本書像是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框架,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勵誌讀物,而是深入探討瞭“事奉”這個概念在現代基督徒生活中的具體實踐。我尤其注意到書中提到瞭“全人投入”的概念,這讓我思考,我們常常把事奉局限在教會的服事崗位上,但這本書似乎更強調,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傢庭關係,甚至每一個細微的決定,都可以成為事奉神的平颱。它不是要我們成為“全職事奉者”,而是要我們成為“全時間活在事奉狀態”的基督徒。書中的一些例子,例如如何將工作的挑戰視為成長的機會,如何用愛心處理傢庭中的摩擦,都讓“事奉”這個詞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變得觸手可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颱灣的教會環境有時比較注重“做”與“教”,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更深層的“活齣”的視角,強調內在生命與外在行動的一緻性。我喜歡它不空洞的論調,而是帶著實際的思考,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的生活,尋找可能被忽略卻極其寶貴的事奉機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