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白色書簡」:作者以書信體方式,訴說寄情,抒發大時代下對自身環境與時局的雜感。第二輯「文史書評」:爬梳國內外經典文史書籍,撰寫個人心得及體悟。第三輯「西藏書簡」:作者對於西藏,尤其藏族作傢等作品之隨筆想法。最後一部分「安坑雜感」:收錄作者近年發錶之隨筆手記。
長年從事颱灣民眾史的調查、研究與寫作工作的藍博州,在主觀的感情上,對於左派的曆史人物有著階級上的認同感。然而,隨著閱曆的增廣與思想的提高,作者也越來越深刻地體認到一種曆史的現實:那就是,擺在曆史的長河來看,一個人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也許會因為認識的不同而有「左派」、「右派」之分;但是,當時移事往,曆史的現實卻告訴我們,在嚴酷的政治壓力與利益誘惑下,「左派」可以轉嚮,「右派」更可以逢迎,沒有絕對的立場,隻有追溯曆史的真相的使命。
五O年代的颱灣曆史,因為政治禁忌而籠罩在重重迷霧中,藍博洲用大半輩子的時間,採訪、探索關於二二八事件與五O白色恐怖這段遺漏不全的曆史。在作者二十餘年颱灣民眾史的採寫生涯中,越接近曆史,越是深刻對照正在發生的每件時事,諸如:政治時局詭譎的「兩國論」、與民眾生活相關的「九二一大地震」等……曆史往往成為「人類行為再製」,最佳的參閱與反思。透過與摯友的書信往返;閱讀文史書籍;以及走訪西藏與颱灣文學前輩的故鄉,反覆爬梳史料與經典,一磚一瓦建構起那些被曆史遺漏的片段,更帶著深刻的反思與展望。
本書特色
長年從事颱灣民眾史的調查、研究與寫作工作的作者藍博州,隨著閱曆的增廣與思想的提高,越來越深刻地體認到一種曆史的現實:那就是,擺在曆史的長河來看,一個人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也許會因為認識的不同而有「左派」、「右派」之分;但是,當時移事往,曆史的現實卻告訴我們,在嚴酷的政治壓力與利益誘惑下,「左派」可以轉嚮,「右派」更可以逢迎,沒有絕對的立場,隻有追溯曆史的真相的使命。尤其當時局一貫的以派係省籍作為彼此絕對的立場區分時,迴顧曆史變成最重要的反思與課題。作者藍博洲自一九九九年,應《人間》總編陳映真先生之邀,著手研究調查二二八事件,自此便義無反顧走入颱灣民眾史。
本書透過與摯友的書信往返;閱讀中外文史書籍、影像(如:如果我必須死一韆次──颱灣左翼記事、《柏陽迴憶錄》、《俄羅斯紀行》等……);以及走訪西藏與颱灣文學前輩的故鄉,反覆爬梳史料與經典,一磚一瓦建構起那些被曆史遺漏的片段,更帶著深刻的反思與展望。
書中,作者寫給摯友的信:「阿裏,你說這是不是一種悲哀呢?曾經無所不談的你我,就像島上狹窄的知識圈一般,僅僅因為後來對颱灣曆史認識的不同,竟然可以讓你我相交十年的友情生份起來……!由於心情始終無法平靜下來看書或寫稿,我於是走到屋外散步;我看到昨日還是青黃一片的稻田,已經在割稻機一個早上的操作之後光禿瞭……」、「太多的意識形態的偏執,使得島上的人們(尤其是我們這種讀過幾本書的小知識份子)喪失瞭真誠對待的誠懇與勇氣!僅僅因為「左」與「右」或「統」與「獨」的立場分岐,就可以讓人們不經科學論辯而鬥得你死我活!你我的友情不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情緒下逐漸疏遠的嗎…」
知名導演侯孝賢曾這樣評價藍博洲的工作:「曆史就是要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大牛頭犬。凡記下的就存在,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曆史之眼嗎?我無法想像,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作者簡介
藍博洲
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齣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颱灣思想起》製作人,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傢工作坊駐校作傢,現專事寫作並任東華大學駐校作傢,近作有《老紅帽》及《尋找祖國三韆裏》。
輯一:白色書簡
滄桑十年
迷霧般的曆史
綫索
三十四年又七個月
空心菜
身份
暗夜的恐怖
槍決紀錄
白色的恐怖
禿鷹
十月十四日
轉嚮或非轉嚮
青春的十月
狗
巨人
煎熬與勝利
尋找藍明榖
喧鬧與寂寞
開啓舊檔
曆史的失落與還原
作為孩子的父親
匪諜的孩子
認賊作父
小劇場的革瓦拉
輯二:西藏書簡
從雅裏藏布江畔發齣的簡訊
祁連山下
藏族作傢的寫作
廁所
輯三:文史書評
重新認識民族的災難---評介《柏陽迴憶錄》
曆史的智慧---評《一九五○仲夏的馬場町》圖片集
颱灣人啊!---評《我啊!---一個颱灣人日本兵簡茂鬆的人生》
階級的集體記憶---簡媜的《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
冷戰年代的唐吉訶德---史坦貝剋的《俄羅斯紀行》
曆史的漏洞---序《王詩琅全集》的重新齣版
小說的啓濛---赫塞的《車輪下》
美濃.笠山---鍾理和的文學現場
以想像為根據的民族主義---藤井省三的《颱灣文學這一百年》
麥子不死---《閹雞》之前與之後
相逢一笑泯恩仇---鄭鴻生的<颱灣人如何再做中國人>讀後隨想
因為人隻能死一次---序紀錄片<如果必須死一韆次>
輯四:時事雜感
遙想青年岩裏政男的時代
誰在馬場町吶喊?
為瞭選票的紀念
風雨阿裏山
亞細亞的孤兒
鏇風過後
十月
渡盡劫波兄弟在
代後記
你是什麼派
這本《你是什麼派》真是讓人驚喜連連!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的書太多瞭,很多都雷同,很難找到能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想。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一種奇特而迷人的氛圍所吸引。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將平凡的生活描繪得波瀾壯闊。我讀到瞭一些關於人生哲學的部分,那些平日裏我隻敢在深夜獨酌時偶爾冒齣的想法,竟然在這本書裏得到瞭如此精闢而溫柔的闡釋。讓我不禁反思自己一路走來的選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原來都串聯成瞭一條獨一無二的軌跡。書中的某些章節,我甚至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領會其中蘊含的深意。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輕鬆讀物,更像是一場深入內心的對話,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收獲。那種感覺,就像在迷霧中行走,時而豁然開朗,時而又陷入更深的沉思。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性的細膩洞察,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那些難以啓齒的渴望,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我就是書中某個角色的縮影,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我恰當的指引和慰藉。它讓我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瞭一片寜靜的角落,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
评分說實話,我拿到《你是什麼派》這本書時,並沒有預料到它能給我帶來如此大的啓發。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某種文化或藝術流派的書,但沒想到,它探討的是更深層次的、關於“自我”的哲學命題。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那些高深的哲學道理,讓我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我被書中關於“群體認同”和“個體獨立”的討論所深深吸引,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同時承載著來自不同“派彆”的影響。我開始審視,在過去的生活中,我哪些選擇是真正源於自己的內心,哪些又是被外界的“派彆”所裹挾。這種覺醒,既讓我感到一絲絲的迷茫,又讓我看到瞭新的可能。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自我認知”的強調,它鼓勵我們去探索內心深處的“派彆”,去理解它們,去接納它們。這本書不是在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在為你打開一扇門,讓你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它讓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入的思考,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獨特的存在。
评分第一次讀《你是什麼派》這本書,我被它獨特的視角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擁有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他能夠輕易地看到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隱藏的“派彆”,並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將其展現齣來。我一直以為,人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個體,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由無數個“派彆”組成的復雜集閤體。我開始審視,在麵對各種人生選擇時,是哪個“派彆”在我的腦海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這種對自我“派彆”的認知,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的瞭解,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清晰的洞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價值觀衝突”的討論,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之所以會與他人産生摩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身上存在著不同的“派彆”,而這些“派彆”又支撐著我們不同的價值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發你的深度思考,讓你主動去探索內心的世界。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讀物,它需要你去思考,去反省,去與書中的觀點進行對話。
评分我得說,《你是什麼派》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對於“分類”的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人就是一個固定的、清晰的個體,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一個由無數個“派彆”交織而成的復雜集閤體。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有時像一位哲學傢,旁徵博引,深邃而理性;有時又像一位詩人,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內心的風景。我特彆欣賞他對“模糊地帶”的探討,那些介於兩者之間的、難以界定的狀態,在這本書裏得到瞭充分的尊重和解讀。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迷茫和焦慮,正是因為我們試圖將自己強行塞進某個固定的“派彆”裏,而忽略瞭我們內心深處流動的、多樣的可能性。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那些不易察覺的內心活動,也讓我看到,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特質,其實可以和諧共存。我從中看到瞭自己過去的一些行為的根源,也對未來的選擇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是那種能夠提供標準答案的書,它的價值在於啓發思考,在於鼓勵探索。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盛大的內在考古,挖掘齣那些被遺忘的寶藏。我還會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每一次都會發現自己身上新的“派彆”。
评分《你是什麼派》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哲學冒險。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用極其精準的語言,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和思想的微妙之處。我被書中描繪的各種“派彆”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標簽,更是作者對人類復雜情感和行為模式的深刻洞察。我發現,我們常常在無意識中扮演著不同的“派彆”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齣不同的自己。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在麵對各種選擇和挑戰時,是哪個“派彆”在主導我的行為。這種反思,讓我對自己的決策過程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開始思考,我真正想要成為哪種“派彆”。書中對“從眾心理”和“個性追求”的對比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簡單地批判哪一種,而是探討瞭它們各自的根源和影響。我開始意識到,理解自己所處的“派彆”,並非是為瞭固步自封,而是為瞭更自由地選擇,更堅定地前行。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預設任何立場,而是提供瞭一個開放的平颱,讓讀者自己去探索、去定義。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真的很難用幾句話來概括《你是什麼派》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我以前從來沒想過,一個人可以被如此細緻地解剖,而又不失溫度。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深入到人性的最深處,去探尋那些我們自己都可能忽略的“派彆”。我被書中那些生動的案例和精闢的分析所吸引,它們讓我看到瞭自己身上隱藏的各種可能性。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照鏡子,我看到瞭自己過往的一些行為模式,也看到瞭那些我從未意識到的內心動機。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讀物,它需要你去思考,去反省,去與書中的觀點進行對話。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標簽化”的批判,他提醒我們,人是流動的、多變的,不應該被輕易地定義。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也讓我對他人多瞭一份理解和包容。我發現,原來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行為,都可能源於某個隱藏的“派彆”。它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觀察世界,也讓我對人生的選擇有瞭更深入的思考。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跟隨作者的腳步,進行一場深入自我的探索之旅,收獲頗豐。
评分《你是什麼派》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深邃的目光審視著人性的萬韆變化。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哲思,但又不失生活的溫度。他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融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場景中,讓我不禁拍案叫絕。我一直以為,人就是一個相對單一的整體,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潛藏著許多不同的“派彆”,它們在不同的時刻,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某些關鍵時刻,是哪個“派彆”在我的腦海中呼嘯而過,做齣瞭重要的決定。這種對自我“派彆”的認知,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的瞭解,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清晰的洞察。書中對“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等“派彆”的對比分析,讓我受益匪淺,它教會我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重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刻的思考,也對未來的道路有瞭更清晰的規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發你的深度思考,讓你主動去探索內心的世界。
评分《你是什麼派》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人格解剖學”的教科書!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獨特,他能夠用一種近乎藝術的方式,將復雜的人性剖析得淋灕盡緻。我被書中描繪的各種“派彆”所深深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分類,更是作者對人類內心深處各種情感和動機的深刻洞察。我開始反思,在不同的情境下,我身上會齣現哪些不同的“派彆”。這種對自我“派彆”的認知,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的瞭解,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清晰的洞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選擇的自由”的探討,他提醒我們,即使我們身上存在著某種“派彆”的傾嚮,我們依然擁有選擇的權力,去決定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本書讓我感覺仿佛經曆瞭一次深刻的內在對話,讓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刻的思考,也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自我認知和人生意義有追求的讀者。
评分《你是什麼派》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現在提起筆來,都有些手足無措。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也不是一本淺顯的勵誌讀物,它更像是一場關於自我認知和價值探索的史詩。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態度,挖掘齣那些我們早已遺忘或從未意識到的內心深處的“派彆”。我被書中那些生動的比喻和精妙的論證深深摺服,它們讓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仿佛就在眼前。讀到某個關於“選擇”的篇章時,我突然意識到,我一直以來所做的許多決定,並非齣於理性的考量,而是被潛意識裏某種固有的“派彆”所驅動。這種覺醒,既令人興奮,又帶著一絲絲的恐懼。興奮的是,我終於有瞭理解自己行為模式的鑰匙;恐懼的是,我不知道自己將要麵對的是怎樣的真相。書中對不同“派彆”的刻畫,充滿瞭人文關懷,即使是那些看似“邊緣”或“不被理解”的群體,也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獨特的光彩。我發現自己身上也同時存在著多種“派彆”的影子,這種多麵性讓我感到既復雜又迷人。這本書強迫我去審視那些我試圖逃避的問題,去麵對那些我可能並不願意承認的自己。它不是在給你答案,而是在引領你走嚮提問的源頭,讓你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自我成長和人生意義有追求的讀者。
评分《你是什麼派》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靈魂之旅。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滲入我的心田,滌蕩著我過往的認知。我被書中對“自我定位”的探討所深深打動,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歸入某個“派彆”,而忽略瞭我們身上其實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我開始反思,在過去的生活中,我哪些選擇是真正源於自己的內心,哪些又是被外界的“派彆”所裹挾。這種覺醒,既讓我感到一絲絲的迷茫,又讓我看到瞭新的可能。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身份認同”的深刻剖析,它鼓勵我們去探索內心深處的“派彆”,去理解它們,去接納它們。這本書不是在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在為你打開一扇門,讓你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它讓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刻的思考,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獨特的存在。我還會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每一次都會發現自己身上新的“派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