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完整論述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曆程的入門書(附全書錶格光碟)
.作者三十餘年文化資産研究之總整理
.以法製為基準,將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曆程區分為五個時期,以編年史的形式,詳實整理記錄。
.匯編收錄24組颱灣文化資産相關之重要圖錶與200多幅相關圖片
.大專院校相關係所學生、從事文化資産保存研究之學者專傢的最佳參考書
.文史工作者、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相關官員與文化行政人員的必備工具書
.文建會文資總處籌備處王壽來主任專文推薦
做為「豐富人類精神及智慧無可取代的資源」的文化資産,隨著國際交流便捷及頻繁,已成為展示國傢知識力量及文化深度、提升旅遊收益以及國際交流的重要平颱。加上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之後,先進國傢紛紛推動文化創意産業,包括文化資産在內的文化藝術,更成為産業升級或加值的重要根源之一。
然而颱灣近代四百多年來,經曆五個政權先後統治,各時期文化資産保存觀念、機製及成果不一,史料分布既廣且雜,亟需統整以利後效。《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的齣版,正是以宏觀的曆史演變為主軸,立足颱灣,放眼國際,透過客觀而詳實的史料重現颱灣文資保存曆程的輪廓,既有助於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茁壯發展,又能滿足颱灣社會現階段需求。
法律為文化資産保存的基礎。有鑒於此,本書以法製為基準,將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曆程區分為五個時期,以編年史的形式,詳實整理記錄。兩百多幅的圖片,加上十分詳盡的二十四種附錶,讓這本通史性著作更為充實。
除瞭供文化教育行政人員、相關係所師生,以及文化工作者參考之用,本書亦有助於點醒國人疼惜這些得來不易的珍貴但脆弱的資産。
作者簡介
林會承
逢甲大學建築係學士、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哲學博士。
曾任中原大學建築係教授兼係主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總務長、教務長。現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教授。
曾或現任行政院、內政部、文建會、多處地方政府等文化資産相關委員會委員,中研院颱史所、教育部、國科會、多所大學等相關委員會委員,颱灣建築史學會常務理事。
主要著作為《清末鹿港街鎮結構》、《颱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s of the P'eng-hu Archipelago Taiwan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藝文資源調查作業手冊(傳統建築及傳統聚落篇)》、《澎湖望安島六聚落空間與形式之建構》、《(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文化資産搶救》(係列報告主編)、《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年鑑》(2001-2010主編)、《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遠流)等。
〈推薦序〉一把破冰之斧 王壽來 4
前言 5
導論 9
一、文化資産、世界遺産及其他國傢相關名詞定義及類彆 9
二、文化資産的意義及價值 21
三、文化資産保存工作的本質 22
四、圖版 24
【第一章】法製建置前文化資産的載 29
一、方誌中文化資産的定位 30
二、方誌中古蹟的條目及內容 34
三、民間的文化資産保存作為 39
四、小結 40
五、圖版 42
【第二章】「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時期 47
一、市區改正與保存事務浮現 48
二、「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在颱公布施行 52
三、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指定保存及相關保存事蹟 55
四、小結 58
五、圖版 61
【第三章】戰後初期的雜遝與重建 67
一、戰後前期的雜遝 68
二、60年代中期文化作戰與「古物保存法」修正 72
三、70年代晚期鄉土文化保存與「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函頒 74
四、小結 79
五、圖版 81
【第四章】「文化資産保存法」第1版時期 87
一、法規與機製 88
二、主管機關的保存成果 95
三、相關單位的協力政策及作為 103
四、民間的保存活動與事蹟 108
五、小結 116
六、圖版 118
【第五章】「文化資産保存法」第2版時期 129
一、法規與機製 129
二、行政機關的保存成果 139
三、保存事件 148
四、小結 149
五、圖版 152
餘論 163
一、颱灣文化資産保存關鍵事蹟的迴顧 163
二、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動機及定義的變遷 166
三、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新議題 167
四、圖版 171
參考書目 173
錶格 177
錶格目錄
【錶1】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大事紀年錶 178
【錶2】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法規增修年錶 189
【錶3】颱灣文化資産保存事件年錶 193
【錶4】颱灣曆年重要文化資産普查活動 203
【錶5】颱灣清代方誌所列古蹟條目一覽錶 208
【錶6】「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及相關法規 212
【錶7】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指定名單 219
【錶8】「古物保存法」及相關法規 224
【錶9】暫定古蹟名單
【錶10】「文化資産保存法」(1-1 版)
【錶11】「文化資産保存法」(1-5 版)
【錶12】「文化資産保存法」第1 版修正對照錶
【錶13】「文化資産保存法施行細則」(1-2 版)
【錶14】「文化資産保存法施行細則」第1版修正對照錶
【錶15】「文化資産保存法」(第2版)
【錶16】「文化資産保存法施行細則」第2版
【錶17】文化資産保存主管機關一覽錶 228
【錶18】各類文化資産指定登錄解除變更權責一覽錶 231
【錶19】自然文化景觀指定名單 233
【錶20】文化資産保存重要授奬名單 237
【錶21】「大學聘任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辦法」
【錶22】「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辦法」
【錶23】《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年鑑》年度要聞(2001-2009) 240
【錶24】颱灣文化資産指定登錄名單(2009年底以前)
●錶9.錶16、錶21、錶22、錶24請見封底內所附光碟。
推薦序
一把破冰之斧
二三十年前,我在美國華府喬治城大學唸書時,選瞭一門探討美國公共政策的必修課。授課老師古德曼博士教學超認真,開書單不手軟,學生哪怕天天開夜車啃書,也未見得能跟得上他要求的進度。
這位令人仰之彌高的嚴師,很鼓勵學生多讀名著,他曾引述20世紀存在主義啓濛作傢卡夫卡(Franz Kafka)的名言:「一本書必須是一把破冰之斧,能擊碎我們內心冰封的海洋。」(A book must be an ice ax to break the sea frozen inside us.),來強調研讀公認的經典之作,對做學問或拓展人生的視野必定大有裨益。
記得,古德曼教授惟恐我們這些研究生不解其意,還進一步開示,指齣所謂經典之作,往往具有以下數項特質:
第一,它是一本可以開啓知識之門的教科書。
第二,它是一本可以隨時查閱的參考書。
第三,它是一本可以指點迷津的工具書。
拜讀林會承教授這本嘔心瀝血、十年磨一劍的力作,深感其治學嚴謹,研究深刻,不愧是文化資産保存界學養深厚、一言九鼎的巨擘。可想而知,此一研究成果的正式發錶,不僅嘉惠大專院校相關係所的莘莘學子,也應是所有從事文化資産保存研究之學者專傢不可或缺的參考書,更是無數文史工作者、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相關官員與行政人員的工具書。
對林會承教授而言,此書的付梓問世,固然是其數十載埋首默默耕耘、成就名山事業的裏程碑,然而,對接觸到此書的每一位讀者而言,必然有如獲至寶之感,進而認定它是一本文化資産的經典之作!
換言之,這本擲地有聲的論著,不啻是卡夫卡筆下的「破冰之斧」,勢將一次又一次地引領我們在颱灣文化資産的曆史長河中進行心靈的啓航!
王壽來(美國喬治城大學碩士、颱師大博士,現為行政院文建會文資總處籌備處主任、颱師大兼任教授)
前言
以國際視野、以颱灣立場,來撰寫一本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曆史大綱,以供文化教育行政人員、相關係所師生以及文化工作者參考之用,是我近年來的計畫目標之一。大約從10年前開始,我利用手頭上的有限資料,接連發錶瞭數篇先期研究成果;2008年底,透過既往的研究心得,開始嘗試建立完整的論述架構,以及進行部分章節的試寫工作;而於此同時,數種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斷代史或基礎研究成果先後問世,對於不同時期的相關資料提供瞭良好的參考價值;加上自2001年以後,因編輯《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年鑑》之需,而陸續蒐集整理「文化資産保存法」施行後的相關史料,使得撰述條件漸趨成熟。2009年8月以後,學校核準我一年的教授休假,讓我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心無旁鶩的展開書寫工作。
撰寫一本通史性的著作,原本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颱灣近代400多年來,經曆5個政權先後統治,各時期文化資産保存觀念、機製及成果不一,加上史料分布既廣且雜;而近年來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環境處於急遽成長及變異的階段,尚未定型;以及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活動蓬勃發展,猶未沉澱,總體成效一時之間尚難客觀評估;上述的情況,增添瞭瞭解及撰述的復雜度及睏難度。即使如此,有鑒於近年來,颱灣多所公私立大學設立專業係所、多座大型公立博物館先後成立、數個中央部會將文化資産保存相關事務列為施政、督導、奬助或考試的單獨類彆、以及每年發錶或齣版的文化資産保存相關專業或通俗論著為數眾多等,使得文化資産保存具有獨立學門的雛形。為瞭有助於颱灣文化資産保存茁壯發展、以及滿足颱灣社會現階段需求,也隻能勉強為之,至於前述的不確定性,在書中盡可能採取中性描述,而不添加過多的價值判斷。
本書旨在以宏觀的曆史演變為主軸,透過客觀而詳實的史料來重現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曆程的輪廓。書名「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中,「颱灣」一詞,在清代及日本時代指颱灣島及澎湖,在戰後指颱灣島、澎湖、金門、馬祖、以及其周邊小島;「文化資産保存」一詞,因國傢及時代,而有所不同,這個名詞既重要又復雜,在導論中將詳細說明;至於「史綱」一詞,在於錶明本書的內容,主要描述有文字記載以來,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曆史發展的脈絡及概況,但是為瞭具有較佳的參考價值,因此將細節部分列於附註、或整理成錶格列於書後。此外,為瞭有助於讀者對於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曆程有全麵性的瞭解,將重要的曆時性史料整理成:錶1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大事紀年錶、錶2颱灣文化資産法規增修年錶、錶3颱灣文化資産保存事件年錶、錶4颱灣曆年重要文化資産普查活動、錶24颱灣文化資産指定登錄名單(2009年底以前)。
文化資産保存涉及土地、構造物、名銜或物質權益,以及如導論所言,其價值是隱性而緩慢的,極易遭到破壞或遺棄,無法單憑道德性訴求,而需透過政府法製的建構,纔能有效的推動保護工作,換言之,法律為文化資産保存的基礎。有鑒於此,本書以法製為基準,將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曆程區分為5個時期:(1) 法製建置以前、(2)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時期、(3) 戰後初期的空窗期、(4) 「文資法第1版」時期、(5) 「文資法第2版」時期。在各法製時期中,大體上分為4個麵嚮:法規與機製、主管機關的保存成果、相關單位的協力政策及作為、民間的保存活動與事蹟,分項介紹。
在內容方麵,於1982年「文化資産保存法」公布施行後,颱灣的文化資産保存工作大體上採中央集權製,因此以全國性的事務為主要的敘述對象;2005年「文資法第2版」施行後,改採地方分權製,緻使地方力量崛起,主文仍以全國性事務為主,但是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要法製,於適當小節中加以說明。其次,大約在1990年代後期,颱灣社會文化意識興起,相關部會或機構的政策及計畫多將文化或文化資産保存列為工作內容的主題之一,以及作為遴選工作團隊的評估指標之一,對於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成果有相加相乘的功效,為瞭完整瞭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總體麵嚮,本書的內容涵蓋其他機關的相關作為,而不限於主管機關所推動的法定文化資産保存業務。
為瞭書寫及閱讀方便,本文中的機關名稱以簡稱為主,以下為常見的簡稱及其全銜:文建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資中心(國立文化資産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傳藝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文資總處(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産總管理處籌備處)、農委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在年代簡稱方麵,其所指涉的意涵為:20年代(1920-1929)、60年代(1960-1969)、70年代(1970-1979)等,以此類推。此外,少數同義字之運用因時代或習慣而有所不同,如「蹟」或「跡」、「記念」或「紀念」、「岩」或「巖」等,本書以忠實呈現原始文件或法規的書寫方式為原則,而不加以統一。
在蒐集整理史料及田調觀察之時,隨著手頭資料增多,越是發現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曆程及內容的復雜性及豐富性,遠超乎預期之外,許多事務是我以往所不知、或僅片斷瞭解,撰述過程可說是邊學邊寫,在一時之間很難周全或圓滿;其次,筆者專長為建築史、聚落學及有形文化資産研究,對於無形文化資産及自然遺産的理解及接觸有限,在撰述時隻能參考相關資料或就教於友人;上述的缺失,隻能請讀者見諒。另外,本書所運用的資料以至2009年底為準,在此之後的資料,請參閱該年度的《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年鑑》。
筆者在1977年因撰寫碩士論文之故,而介入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活動,在30多年來,伴隨著鹿港老街保存運動、「文化資産保存法」公布施行、九二一大地震、「文資法第2版」修正公布、文化資産總管理處籌備處成立等一路走來,深刻感受到現今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成果,是許多學者專傢、行政人員、文化工作者、大眾傳播記者、學校老師、甚至文化資産所有權人及地方鄉親辛勤付齣、共同努力,一點一滴、集腋成裘而有,相當的不容易。本書的撰述,除瞭前述的供作教學研究參考之外,同時也藉以對投注於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前輩及朋友們錶達敬意,另方麵,也希望有助於國人疼惜這些得來不易的珍貴但脆弱的資産。
本書初稿完成後承濛許雪姬、傅朝卿、黃俊銘三位教授在百忙中提供珍貴的修正意見及相關資料或訊息,撰寫期間承濛黃士娟、黃琡玲、陳思萍、陳佳慧、蔡幸真、劉郡芷等小姐協助資料蒐集、整理或翻譯,多位朋友提供照片(請參見照片說明),以及許多朋友或學生在相關工作上的幫助,上述諸位均為義務協助,謹此錶達謝意。此外,感謝颱灣文創發展基金會王榮文兄支持本書的齣版,以及遠流齣版公司在編校印刷上的協助。
我之所以對《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附全書錶格光碟)》感到興奮,是因為它承諾瞭一個係統性的梳理,能夠幫助我全麵理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曆史。我渴望瞭解,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颱灣社會是如何逐漸形成對“文化資産”的認識,並逐步建立起相應的保護體係的?這本書是否能深入剖析,在不同時期,政治力量、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思潮是如何相互作用,影響著文化資産保存政策的製定和實施的?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重點關注那些在特殊曆史時期被忽視或破壞的文化資産,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後來被重新發現和重視的?例如,那些與殖民曆史相關的遺跡,或是承載著特定族群記憶的場所,它們在保存過程中又經曆瞭怎樣的麯摺?附帶的“全書錶格光碟”更是讓我看到瞭深入研究的可能性。我期待這份光碟能夠提供一個詳盡的數據庫,收錄曆年來重要的文化資産案例,並對其進行分類、評價,甚至包括不同時期修復和保護的詳細記錄。通過這些錶格,我希望能看到保存工作的具體實踐,瞭解在每一次修復背後,所付齣的努力、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這份光碟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將書本的文字敘述,轉化為可視化的數據和案例,讓我能夠從更宏觀和微觀的層麵,去理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工作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评分這套《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附全書錶格光碟)》的齣現,無疑填補瞭一個重要的學術空白。在此之前,盡管零散的研究和報道不乏,但係統性地梳理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曆程,並以史綱的形式呈現,實屬難得。作為一個對颱灣曆史與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帶我深入瞭解這項工作的書籍。從書名和附帶的光碟來看,這本書似乎具備瞭提供全麵視角的潛力和價值。我特彆關注它如何界定“文化資産”的概念,是僅限於物質性的古跡建築,還是包含瞭無形文化遺産、曆史聚落、甚至地方性知識的傳承?曆史的梳理是否能夠清晰地呈現齣不同時期颱灣在文化資産保存政策、理念和實踐上的演變?例如,從日治時期的遺跡調查,到國民政府遷颱後的初期措施,再到本土意識興起後對於多元文化價值的重新認知,這些階段性的轉變在書中是否有詳盡的論述?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揭示齣在保存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例如經濟發展與文化保存的衝突,地方社區參與的程度,以及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附帶的光碟,如果能包含完整的資料錶格,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強大的研究工具,能夠極大地便利學者和愛好者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例如,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列齣曆年來重要的保存案例,它們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以及從中可以總結齣的經驗教訓。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框架,讓我們得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審視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整體圖景,並思考其未來的發展方嚮。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勾勒齣時間脈絡、展現事物發展邏輯的書籍情有獨鍾。《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這個名字,立刻就吸引瞭我,因為它承諾瞭一個關於“史綱”的梳理,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要構建一個曆史的敘事,讓我們理解這項工作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颱灣的文化資産,承載著這片土地上多元族群、復雜曆史的記憶,它們的保存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理解自身,如何與過去對話。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在我看來,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清晰地勾勒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理念的演變軌跡。是從最初的“遺跡保護”升級到“文化景觀”,再到如今更加強調“在地性”與“活態傳承”?它是否能深入探討在不同曆史時期,颱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是如何影響文化資産保存的政策製定和實施的?我很好奇,在殖民時期,有哪些文化資産是被刻意保留或被忽視的?在戰後初期,政策的重心又放在瞭哪裏?而隨著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地方社群的聲音是否得到瞭更多關注,並在保存工作中扮演瞭更重要的角色?附帶的全書錶格光碟,如果真的如其名,能囊括大量的數據和案例,那麼它將是一個無價的資源,可以讓我去驗證書中的論點,甚至可以基於這些數據進行二次研究。我設想,這份光碟裏可能會包含曆年來的重要文化資産名錄,不同類彆的資産保護狀況統計,以及相關的法規政策變遷記錄。這將是一個非常具有啓發性的工具,能夠讓我們看到保存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评分我之所以對《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附全書錶格光碟)》産生濃厚的興趣,是因為它承諾瞭一個關於“史綱”的構建,這對於我理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整體圖景至關重要。我渴望知道,這本書是否能呈現齣,在不同曆史時期,颱灣社會對於“文化”的定義以及“保存”的價值,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演變的。例如,從早期殖民者帶來的建築遺跡,到本土意識覺醒後對原住民文化、民間信仰的關注,這個轉變過程是否伴隨著激烈的觀念衝突和深刻的反思?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保存”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的論述,例如如何處理經濟利益與文化價值的矛盾,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的管轄權,以及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附帶的“全書錶格光碟”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我設想,這份光碟能夠提供一個巨大的數據庫,涵蓋從日治時期至今所有重要的文化資産的詳細信息,包括它們的曆史背景、建築特色、社會價值、以及曆年的保護措施和修復記錄。通過這些錶格,我希望能看到保存工作的具體實踐,瞭解那些宏大敘事背後,每一個文化資産背後所蘊含的無數細節和付齣。這份光碟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將抽象的“史綱”轉化為具象化的數據,讓讀者能夠從不同維度去審視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工作的完整性和復雜性。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揭示社會發展深層邏輯的書籍非常感興趣,而《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這個書名,恰恰點中瞭我的興趣點。《史綱》意味著它會試圖提煉齣一條主綫,來梳理颱灣在文化資産保存方麵的曆史軌跡。我特彆想瞭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颱灣社會是如何在現代化進程與傳統文化守護之間尋求平衡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分析,那些在城市化、工業化浪潮中可能被忽視或威脅的文化資産,是如何被重新發現並納入保護體係的?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颱灣在藉鑒國際經驗的同時,如何發展齣符閤自身特色的文化資産保存理念和實踐。例如,是否有一些獨特的保存模式,是源於颱灣社會的特定曆史背景或文化土壤?附帶的“全書錶格光碟”,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産的詳細分類,不同時期的保存政策法規的梳理,以及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保存案例的深度分析,甚至可能包含一些關鍵人物的訪談記錄或工作日誌。這份光碟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翔實的數據支持,讓讀者能夠跳齣書本的文字描述,進入一個更加宏觀和微觀的分析視角,去探究文化資産保存工作背後復雜的社會機製和曆史動力。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梳理社會發展脈絡、展現曆史變遷的書籍抱有濃厚興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附全書錶格光碟)》這個書名,恰恰擊中瞭我的點。我最想瞭解的是,颱灣在經曆殖民統治、國民政府遷颱、以及民主化等不同曆史階段,其文化資産保存的政策、理念和實踐是如何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在不同時期,社會對於“文化”的定義以及“保存”的價值,是如何被重新審視和定義的?例如,從日治時期對某些“代錶性”建築的保護,到本土意識興起後對地方性、庶民性文化的重視,這個轉變過程是否伴隨著激烈的學術爭論和社會動員?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保存工作中不同主體(如政府、學界、社區、企業)的互動和博弈的描繪,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影響最終的保存決策。附帶的“全書錶格光碟”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亮點。我設想,這份光碟能夠提供一個翔實的數據集,包括曆年來的文化資産名錄、各類彆資産的統計數據、重要的保存項目及其成果、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變遷。通過這些錶格,我希望能看到保存工作的具體細節,瞭解那些宏大的政策背後,每一個文化資産的命運如何被書寫。這份光碟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將書本抽象的論述,轉化為具體可查的數據,讓讀者能夠深入探究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工作的實際情況,並對其進行更客觀的評估。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勾勒齣特定領域發展軌跡的書籍抱有濃厚的興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附全書錶格光碟)》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這方麵的需求。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界定“文化資産”這一概念在颱灣曆史上的演變過程的。從最初的對具有曆史價值的建築物的保護,到如今對無形文化、自然景觀的重視,這種認知的轉變背後,又經曆瞭怎樣的社會思潮和學術推動?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不同曆史時期,颱灣的政治經濟環境如何塑造瞭文化資産保存的政策方嚮和實際操作?例如,在經濟起飛的時代,如何平衡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在本土意識高漲的時期,又如何處理多元文化的並存與傳承?附帶的“全書錶格光碟”更是令人期待。我設想,這份光碟能提供一個豐富的數據寶庫,包含曆年來重要的文化資産名錄、各類彆資産的統計、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梳理。這些錶格將能讓我更直觀地瞭解保存工作的具體內容,看到那些被列入名錄的資産的現狀,以及政府和民間在保存工作中的努力。這份光碟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將宏觀的曆史敘述,轉化為詳實的案例和數據,讓我能夠從更專業的角度,去審視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工作的曆史進程和未來走嚮。
评分我被《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附全書錶格光碟)》這個書名深深吸引,因為“史綱”二字意味著它將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來梳理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曆史脈絡。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文化資産”的範疇,是否包含瞭物質性的古跡、聚落,也涵蓋瞭無形文化遺産,例如地方戲麯、傳統祭儀、甚至是生産技藝?我希望看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颱灣社會對於文化資産的價值判斷是如何演變的,是從精英主義的視角,還是逐漸走嚮更包容的普羅大眾的視角?尤其吸引我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颱灣復雜的曆史交織中,不同族群的文化資産是如何被發掘、認知和保存的?例如,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客傢文化、以及近代以來外來文化的影響,它們在保存過程中又呈現齣怎樣的特點?附帶的“全書錶格光碟”,更是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研究的強大工具。我期望這份光碟能夠包含曆年來重要的文化資産名錄,以及對這些資産的詳細分類、現狀評估、和保存策略的梳理。通過這些錶格,我希望能看到保存工作的具體成果,瞭解哪些資産得到瞭有效的保護,又有哪些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份光碟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將書本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查詢、可分析的數據,讓我有機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去理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评分我購買《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附全書錶格光碟)》的主要原因,是被其“史綱”二字所吸引,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試圖提煉齣一條貫穿始終的脈絡,來梳理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發展脈絡。作為一個對社會發展變遷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尤其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颱灣社會對於“何為文化資産”的認知是如何發生轉變的。例如,從最初對具有象徵意義的官方建築的保護,到後來對民間信仰、傳統工藝、甚至自然環境的重視,這個過程是否伴隨著社會力量的介入,比如學者的呼籲、文史團體的倡導,或是地方居民的爭取?這本書是否能細緻地描繪齣,在這些轉變過程中,政策製定者、執行者、以及普通民眾各自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引用大量的史料,比如當年的公文、媒體報道、研究論文,來佐證其論點,讓曆史的敘述更加生動和可信。附帶的光碟,如果能提供詳盡的錶格和數據,將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例如,我期望能看到關於不同時期政府在文化資産保護方麵投入的經費比例、設立的保護機構的變遷、以及具體的保護措施執行情況的統計。這些數據將有助於我更客觀地評估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工作的成效,並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值得改進的地方。一個詳盡的錶格,甚至可能涵蓋瞭每一個被列入名錄的文化資産的基本信息、現存狀況、以及保護的曆程。
评分我購買《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附全書錶格光碟)》的初衷,是希望能夠係統性地瞭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曆史進程。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颱灣社會對於“文化”的理解以及“保存”的價值是如何演變的。例如,從日治時期的遺跡調查,到戰後初期對國民記憶的建構,再到本土意識覺醒後對多元文化的尊重,這些轉變背後,是否伴隨著社會力量的推動,例如學者的研究、文史團體的倡導,亦或是地方居民的參與?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在不同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文化資産保存的政策是如何被製定和執行的,以及這些政策又帶來瞭哪些具體的影響。尤其吸引我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在保存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比如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的衝突,地方社區的參與度,以及跨越族群和曆史的文化認同問題。附帶的“全書錶格光碟”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亮點,它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挖掘的契機。我期望這份光碟能夠包含曆年來重要的文化資産名錄、詳細的分類統計、以及對不同類型資産的保護現狀的梳理。通過這些錶格,我希望能看到保存工作的具體實踐,瞭解哪些資産得到瞭有效的保護,又有哪些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份光碟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將書本抽象的論述,轉化為具象化的數據和案例,讓我能夠從更全麵、更客觀的角度,去理解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工作的曆史、現狀和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