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颱灣社會深層心理結構的重要論著】
對許多人來說,陳水扁是心中一抹難以言喻的創傷
究竟他是孤立的偶然,還是集體的責任?
本書以「陳水扁現象」為齣發點
用十種多元視角,鑽探颱灣社會的深層心理結構
陳水扁,這個在每位颱灣人心中都烙下不可抹滅印象的前任總統,2000年以三級貧戶之子躍上權力頂峰,2008年下野後鏇即因貪瀆被起訴,從一個政治超級巨星淪落至階下囚,傷瞭許多支持者的心。細究颱灣自解嚴後二十餘年的民主化曆程,我們不禁疑惑:究竟陳水扁僅是曆史長流中一則孤立的案例,還是反映齣瞭一個更幽微的集體社會現象?
本書從所謂的「陳水扁現象」齣發,以十篇論文探討政治人物的崛起和殞落,以及這個現象背後相關的心理、社會、曆史、哲學等人文議題,不論是研究人員立場超然的學術探究、支持者的失落批判,或是堅持相挺到底的無悔,還是知識分子對颱灣社會深層結構的精準剖析,皆盡收其中,並附有研討會的與談紀錄,是國內第一本以多元學術視角探討「陳水扁現象」的重要論著。
捲一 人物速寫
戰後新生代的覺醒、奮起與失落∕陳永興+李筱峰
陳水扁的婚姻選擇與成就追求∕王浩威
國傢元首的使命:虛擬演講詞∕宋文裏
論形式與傢己:從鄭大為到陳水扁∕餘伯泉
「第一名癥候群」:個人與群體的麵嚮∕楊照
捲二 現象剖析
閱讀陳水扁:一種詮釋現象學的讀法∕李維倫
異化:領袖與群眾的關係∕王丹
詮釋陳水扁現象的10種角度∕孫隆基
政治做為一種語言遊戲:對政治成員一個非心靈式的理解∕陳真
從卡裏斯瑪特質到幽靈賦形:試析阿扁的心理人格∕林耀盛
作者簡介
王丹、王浩威、餘伯泉、宋文裏、李筱峰、李維倫、林耀盛、孫隆基、陳永興、陳真、楊照
(與談人:平路、宋文裏、杭之、張達人、張德聰、梁裕康、陳永興、黃榮村、葉啓政、蔡詩萍)
編輯顧問群
王浩威、何榮信、吳英璋、陳永興、黃榮村、葉啓政
(依姓氏筆劃排列)
【序】留下曆史紀錄,促進族群融閤 / 林清富
捲一 人物速寫
戰後新生代的覺醒、奮起與失落 陳永興+李筱峰 / 與談 杭之
陳水扁的婚姻選擇與成就追求 王浩威 / 與談 蔡詩萍
「國傢元首的使命」(虛擬演講稿) 宋文裏 / 與談 黃榮村+陳永興
論形式與傢己:從鄭大為到陳水扁 餘伯泉 / 與談 張德聰
「第一名癥候群」:個人與群體的麵嚮 楊照 / 與談 平路
捲二 現象剖析
閱讀陳水扁:一種詮釋現象學的讀法 李維倫 / 與談 宋文裏
異化:領袖與群眾的關係 王丹 / 與談 黃榮村+陳永興
詮釋陳水扁現象的十個角度 孫隆基 / 與談 葉啓政
政治做為一種語言遊戲:一個非心靈式的理解 陳真 / 與談 梁裕康
從卡裏斯瑪特質到幽靈賦形:試析阿扁的心理人格 林耀盛 / 與談 張達人
留下曆史記錄,促進族群融閤
林清富 順益颱灣原住民博物館董事長
我是整理曆史的人,對於颱灣首度政黨輪替的八年曆史,我有使命感與責任感要留下記錄。
二○○○年政黨輪替時,我對陳水扁總統有很高的期待。當時我不但是「扁迷」,還會帶阿扁公仔迴傢,原因是阿扁完成瞭颱灣民主運動數十年來的願望,讓颱灣人民與本土政權真正當傢作主。
但是,我逐漸發現有些事情不太對勁。例如「總統府水餃宴」等不正常政商互動,剛開始我還認為隻是傳聞、不足為信,但隨著愈來愈多傳聞獲得證實,像我一樣的「扁迷」逐漸失望心碎,心靈受到很大傷害。
此外,扁政府對於原住民權益的漠視,更讓我非常痛心。
我個人長期關心颱灣原住民處境,一九八八年以救援原住民少女為宗旨的「彩虹專案」發起大遊行時,我就已經大力支持;一九九四年我創辦順益颱灣原住民博物館,除瞭積極從事原住民族文物蒐藏保存,並藉由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促進原住民族文化推廣。因此,我對民進黨執政後漠視原住民權益非常憤怒。
舉例而言,二○○五年高雄捷運泰勞暴動引發全國矚目。但高捷案的本質,其實是扁政府剝奪瞭原住民的大量工作機會,轉而以低價聘用、欺壓泰勞,泰勞纔會不堪剝削而引發暴動。一個號稱關懷弱勢的政府,竟然如此漠視本地原住民勞工,並且踐踏外籍勞工人權,光是這項人權記錄汙點,扁政府就應該還原住民一個公道。
到瞭扁傢貪腐弊案爆發,昔日「正義的化身」變得如此不堪。我更開始思考,為什麼一個被民主運動當成「救世主」的領袖會落得這般下場?颱灣社會如果不能記取教訓,以後會不會齣現另一個阿扁?
我認為唯有誠懇麵對這段曆史,以舉辦座談會、齣版專書等方式深入解讀「陳水扁現象」,並且從社會心理層麵剖析阿扁總統的性格與作為,纔能讓颱灣社會不再犯同樣錯誤。
因此,我邀請具有同樣想法的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負責這項具有意義的計劃。希望藉重王理事長的心理專長,以及本計劃顧問黃榮村校長、葉啓政教授、吳英璋教授、陳永興院長、何榮幸先生的寶貴意見,為這段曆史留下重要記錄。
在王理事長的策劃、推動下,本計劃一連舉辦瞭三場「颱灣政治領袖心理檔案:從心理社會觀點認識陳水扁現象」研討會,邀請多位學者專傢發錶論文、熱烈討論,相關論文與討論並已集結成書;此外,王理事長召集的工作小組,也在大量採訪重要人士後,共同閤作完成瞭《信任與背叛——陳水扁迷思》一書,成果令人欣慰,我要特彆嚮王理事長、本計劃顧問、參加研討會的學者專傢、齣書工作小組錶達敬佩與感謝。
我認為,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責任政治,任何政治領袖都要對自己的重大決策負責。令人遺憾的是,阿扁至今不但沒有為「停建核四造成國傢巨大損失」等錯誤政策負責,也沒有對扁傢弊案進行真正的反省,以緻齣現扁政府執政不力 卻沒有人負責的怪象,這也是此時此刻齣版《心理學傢閱讀陳水扁》、《信任與背叛——陳水扁迷思》這兩本書的重要價值。
經過首度政黨輪替這八年的衝擊,我更加相信,政治領袖必須要有是非公義,纔能贏得選民的信任與國際的尊重。八年重大失落之後,唯有留下曆史紀錄並深刻反省,纔能真正促成族群融閤。希望這兩本書的齣版,能夠重新提醒各界重視是非公義、責任政治,並且有助於這片土地上各族群的相互瞭解與共存共榮。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公眾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個議題有著天然的好奇。我們往往隻能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麵,或者是在新聞報道中被片麵呈現的形象,但他們真實的心理活動,那些驅動他們行為的深層動機,卻鮮為人知。作者以“心理學傢”的身份來解讀“陳水扁”這個個案,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設計。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政治人物的傳記,更像是一種“心理學實驗”的觀察報告,隻不過實驗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而實驗的環境則是充滿瞭復雜人性與權力博弈的真實世界。我猜想,書中會涉及到許多我們普通人也可能經曆過的心理睏境,比如在壓力下的決策,在誘惑麵前的掙紮,在孤獨與被誤解中的堅持。心理學傢視角下的解讀,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些“高處不勝寒”人物的內心世界,甚至從中找到我們自身行為模式的影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政治立場的分析,讓我們看到人性在特殊環境下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有意思,簡約而不失力量,色彩的搭配也給我一種思考和探索的感覺,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雖然書名提到瞭“心理學傢”和“陳水扁”,但我更傾嚮於認為這是一種象徵,一種對權力、政治人物以及我們自身內心深處欲望和動機的深刻剖析。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運用心理學的視角,去解構一個在公眾視野中如此復雜的人物,以及這種解構是否能觸及到我們普通人在麵對類似睏境時的共鳴。我設想,書中或許會探討那些隱藏在政治決策背後的心理動因,比如野心、恐懼、理想主義的扭麯,甚至是人性中最原始的衝動。而且,心理學傢作為一個觀察者和分析者的角色,他們的視角本身就帶有一種客觀和審慎,這讓我相信,作者不會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會深入探究行為背後的心理機製,去理解“為什麼”。這是一種對復雜人性的尊重,也是一種對理解的追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思考,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被標簽化的公眾人物,以及我們自己。
评分當我看到《心理學傢閱讀陳水扁》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敘述。它預示著一種更深層次的探索,一種試圖穿透錶麵現象,去觸及人物內心世界的努力。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一位嚴謹的心理學傢,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偵探,在紛繁的事件和言論中,尋找著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心理綫索。這種“閱讀”的方式,或許比傳統的傳記更為引人入勝,因為它不僅僅是記錄“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探究“為什麼會發生”。我好奇的是,心理學傢會如何運用他的專業知識,去剖析一個政治人物的決策過程,他的動機,他的情感,以及他在麵對巨大壓力和誘惑時的心理變化。這不僅僅是對一個特定人物的解讀,更可能是一次關於人性本質,關於權力對個體心理影響的深刻反思。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解框架,讓我們在麵對復雜的公眾人物時,能夠多一分洞察,少一分偏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起初吸引我的是它所帶來的某種“解謎”感。它不像一本直白的政治評論,也不是一本流水賬式的迴憶錄,而是將“心理學傢”這個具有專業分析性的身份,與一個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聯係起來。這讓我好奇,心理學傢會以怎樣的方式去“閱讀”一個人的經曆?是運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去探究童年經曆對人格形成的影響?還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去解析其決策過程中的思維模式?抑或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其在群體互動中的行為錶現?我傾嚮於認為,作者並非要為陳水扁“洗白”或“定罪”,而是希望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展現心理學在理解個體行為,尤其是在權力場域中的復雜行為時所能發揮的作用。我期待的是一種嚴謹而深刻的分析,一種能夠揭示人性深處秘密的智慧。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被我們視為“非正常”的政治行為,並從中學習到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评分初拿到這本《心理學傢閱讀陳水扁》,我腦海裏浮現的畫麵並非具體的政治事件,而是更抽象的關於“權力”本身。它像是一種古老的煉金術,能夠將人性中的各種元素——纔智、野心、恐懼、妥協,甚至道德——熔煉在一起,産生齣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否會從“權力場”這個角度切入,分析陳水扁這位政治人物在權力軌跡上的種種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摺射齣的心理特徵。例如,當一個人身處權力中心,麵對的是無盡的誘惑與挑戰時,他的心理防綫是如何被一點點侵蝕,或者又是如何被強化?是環境造就瞭“他”,還是“他”的內在特質決定瞭他在權力中的“沉浮”?我設想,書中可能不會直接陳述事實,而是通過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去解讀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政治敘事。這是一種“抽絲剝繭”式的閱讀體驗,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去分辨那些錶層現象下隱藏的心理動因。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引發深度共鳴和自我反思的洞察,讓我們在看待政治人物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簡單化的標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