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

孤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hilip Koch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也是會讓中文世界讀者感到驚喜的一點):作者是一位中國哲學的鍾情者。透過對老莊哲學的重新詮釋,作者領著我們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孤獨」這個被現代人遺忘已久的大課題。到底老子、莊子對我們現代人理解孤獨這個課題會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呢?──本書譯者 梁永安

  等到彼得長大,出外就學以後,我就徹徹底底一個人了。這時,與我朝夕為半的,只剩下房子和火爐,松樹和風聲。

  那是一種我從未經驗過的孤獨,一種會向四面八方延展的孤獨。有時候,這種孤獨會讓我寂寞得透不過氣來,讓我覺得自己正被一個急勁的漩渦吸捲入虛空之中。更多時候,我會用回憶來打發寂寞──回憶我和彼得、我和我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回憶舊日的朋友和戀人(我覺得,在回憶中,我對他們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了解)。

  就這樣,我雖然生活在孤獨之中,但每天卻忙著跟不同的故人打交道。除了回憶以外,另一種奇特的體驗(那是很多孤獨者都有過的體驗)也為我帶來一大慰藉,那就是,我四周的一切事物都在忽然間活了起來:不要說花鳥魚蟲,就是我每天午後在森林裡收集的木柴,都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會像人一樣對我說話,會在我身側翩翩起舞。生活在這一類的想像中,是件何等愉快的事情啊!

  我獨居的這些年來所經驗到的種種,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呢?到底,什麼是孤獨,它在我生命中的意義、價值以及地位何在?

  本書記錄了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軌跡。在本書中為我們引路的,時而會是一位哲學家,時而會是一位歷史學家──前者負責引領我們審視臧否孤獨的各種正反論證,而後者負責引領我們親近歷史上那些長留去私的孤獨者。我由衷的期待,你與我,能在書中的時空會合,攜手一道,帶著批判性的謹慎去欣賞各種對孤獨的讚譽或批評。而在這短暫的同遊結束後,我知道,你我將會靦腆地相視一笑,然後各自歸回到我們所從來的寧靜空間裡去。

作者簡介

菲力浦.科克 Philip Koch

  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先後求學於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和華盛頓大學。本書出版時為加拿大公民,愛德華王子島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的譯著,在立緒文化出版的有《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 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 《中文版序1》孤獨的滋味 何懷碩
  • 《中文版序2》孤獨三味 傅佩榮
  • 《譯者序》孤獨的時代,不孤獨的思考梁永安
  • 《前言》菲力浦.科克
  • 第一部  孤獨的本質
    • 孤獨的各種面貌
    • 孤獨的家族:寂寞.隔絕.隱私.疏離
    • 完全的孤獨:不涉入狀態
    • 孤獨與非孤獨之間:涉入的不涉入
    • 在互動之中的孤獨:涉入與不涉入的均衡
    • 孤獨的意象
  • 第二部  評價孤獨
    • 孤獨之德:自由 回歸自我、契入自然、反省 態度、創造性
    • 孤獨之傳的完成:孤獨因人際之交會而得以圓滿
    • 反孤獨:歷史的考查
    • 反孤獨:回應
    • 女性興孤獨
    • 孤獨:是世間普遍的價值
  • 原文書註釋

圖書序言

孤獨的本質

是甚麼樣的空間,把人跟他的同類分開,
從而使他變得孤獨?
──梭羅
各種面貌

探討甚麼是孤獨,最好是從一個具體的例子入手。我需要找一個孤獨的體驗來作為探究的對象。但說到孤獨的體驗,還有比梭羅在《湖濱散記》裡所描寫的來得更為傳神的嗎?在「孤獨」一章最開頭,他如此寫道:

這是一個恬靜的黃昏,我全身的感官渾然為一,難以名狀的歡欣浸潤了每一個毛孔。我以一種奇怪的自由在自然中來去自如,彷彿成了她的一部份。我穿著襯衫,沿多石子的湖岸信步而行,盡管天有點涼,雲多,風也多,而且也沒有甚麼特別吸引我的事物,但我卻感到大自然的種種,跟我異乎尋常的投契。牛蛙瓜瓜鳴唱,邀人前來欣賞夜色;夜鷹的梟叫聲也被風從水面上吹送了過來。我神移於赤楊和白楊的款款擺動中,幾乎喘不過氣來;然而,我的心情卻像湖面一樣,波而不亂。被晚風吹起的陣陣小水波,雖然使湖面不能保持平靜如鏡,卻還算不上是波洶湧盡管夜色已深,但風仍在吹,林仍在吼,波濤仍在起伏;而少數的動物,正用牠們的歌聲,哄其餘的動物入睡。所有的動物決不會同一個時間就寢。最野的動物都不睡覺,反利用這個時間尋找獵物。狐狸、臭鼬和野兔,現在都穿梳於田間與林間,對黑夜一無所懼。牠們是自然界的更夫——是各個繁忙白晝之間的聯繫者。

孤獨的三項特徵在這段文字中呼之欲出:
(一)獨處。在湖邊慢步的時候,梭羅完全是孤身一人,在他可以知覺得到的範圍內,沒有半個人。

(二)意識中沒有別人的涉入。梭羅周遭不但實際上沒有人,連他的意識中也完全沒有別人的影子:他既沒有看到有誰在附近,也沒有在找誰或在躲誰;他既沒有在思念誰,也沒有在回憶誰。他的心靈完全被周遭的環境——空無一人的環境——所佔滿。

(三)帶有反省性。雖然上述文字的大部份,都顯示出梭羅散步當時,完全浸沉在兩眼所見、兩耳所聞的聲光之中,但最後兩句卻透露出,他對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並不是沒有帶有若干的反省性。這種反省性為被觀察到的事物(狐狸、臭鼬、野兔)賦予了新的意義(「自然界的更夫」、「聯繫者」)。

當一個人處於上述三種狀態,而又歷經一段時間之後,毫無疑問可以被冠以「孤獨」二字。但現在的問題是:上述三項特徵,夠不夠得上是「孤獨」的必要條件,即夠不夠得上用來定義甚麼是「孤獨」?很不幸,事情沒有想像那麼簡單。因為有很多其他例子顯示,有孤獨感的人,不見得都非有上述三項特徵不可。

(一)先看「獨處」一項。難道孤獨感就不會發生在有其他人出現的場合嗎?梭 羅本人就不這樣認為,他說過:「處身在劍橋大學喧鬧擁擠的環境中,一個真正刻苦鑽研的學生,會猶如一個在沙漠裡苦修的僧侶一般孤獨。」不妨再看看《莊子》裡面描寫的那個得道者的情況:

南郭子基靠著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著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他的學生顏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說道:「這是怎麼啦?形體固然可以使它像乾枯的樹木,但精神和思想難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樣嗎?你今天憑几而坐,跟往昔憑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樣呢。」

沒有錯,大部份人的孤獨感都是出現在身邊沒別人的時候;要是有人在你身邊逛來逛去、喋喋不休,恐怕你想要有孤獨感也很困難。但「很困難」並不表示「不可能」。

(二)「意識中沒有別人的涉入」這一項又如何?梭羅文章中一個觸目的傾向是他喜歡把自然界的事物(甚至乎大自然本身)擬人化,就這一點來看,我們很難說梭羅的意識之中完全沒有別人的存在:

我神移於赤楊和白楊的款款擺動,幾乎喘不過氣來;……在自然界的事物中,你可以找到最甜美、最溫柔、最純潔,也最令人鼓舞的社會關係……

再說,湖畔四周也不是完全沒有「別人」,像梭羅愛聽他在冬日黃昏裡說故事的那個「老住戶」,和那個每逢梭羅到她花園散步,都會給他講些神話故事的「老夫人」,雖然都只是梭羅自己在腦海裡想像出來的人物,但仍然可以算是「別人」。事實上,那些喜歡過孤獨生活的人士,常常愛在想像中為自己建構一個人物眾多、對話豐富的世界,以滿足自己需要伴的心理。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