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處方箋

心的處方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情感
  • 成長
  • 自我認知
  • 情緒管理
  • 人際關係
  • 幸福感
  • 人生哲理
  • 心靈治愈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什麼一頭栽進去的人纔能真的離開?
為什麼唯有強者纔知道感謝?
為什麼無論一個人或兩個人,都必須一個人活下去?
為什麼心的支持成為靈魂的負擔?
為什麼「從前很好」是跟不上進步腳步的人的說詞?
為什麼遇到危機時纔能絕處逢生?

  常常需要跟許多需要心理諮商的人見麵的日本名心理諮商師河閤隼雄

  在本書中提齣瞭以上許多的觀點,令人忍不住要問為什麼?

  這一連串的為什麼,河閤隼雄透過他長期的諮商經驗與觀察,提齣他的看法。譬如真正的強者來看他,即使沒有接受心理諮商師很多的幫忙,卻是靠自己很努力地調整,病情轉好之後,反而常迴來感謝他,而讓心理諮商師花費好大的勁去諮商幫忙的對象,卻很少迴頭來謝謝他。所以河閤隼雄說真正的強者纔知道感謝。

  等等這些有趣的心理大師的觀點,值得令人細讀。一邊讀,一邊讓人瞭解人心,也給看書的人很好的自我觀照內心的機會。

  以東大為目標的平凡高中生.四稻春彥的傢裏突然來瞭一百個忍者!似乎是因為春彥小時候曾和女忍者.卯月有過約定?一百個缺乏社會常識的忍者隱匿在春彥傢裏,把他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原本平靜的學校生活也因為卯月的突然加入而無法獲得不得一絲安寜…春彥是否能習慣和一百個忍者的同居生活呢?卯月能適應全然陌生的學校生活嗎?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無厘頭的事呢?

本書特色

  臨床心理師都認為人心不可知,你覺得呢?

  名譯者賴明珠繼日本名心理作傢河閤隼雄《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又一大譯作!

  精神力不是隻有「忍耐」而已。

  心的支持,有時會成為心靈的包袱。

  ──當你對蠻不講理的世間,忿忿地想舉起拳頭;對紛亂糾纏的人際關係,默默地想滴下眼淚時,不妨認真聽取本書55種煩惱心聲的細微振顫,就可以發現遺忘已久的《心的處方箋》。

作者簡介

河閤隼雄

  1928 ~ 2007,生於日本兵庫縣。京都大學理學院數學係畢業。京都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京都大學名譽教授。1959年以傅爾布萊特(Fulbright)交流學生的身分赴美留學,後來在瑞士蘇黎士榮格研究所學習。日本榮格派,臨床心理學傢。曾任文化廳長官。從獨特的觀點考察日本的文化和社會、日本人的精神結構,對故事世界也造詣極深。

  著書有《心的處方箋》、《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天下雜誌日本館齣版)等多數。

譯者簡介

賴明珠

  中興大學農經係畢業,日本韆葉大學深造。迴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 人心不可能知道
2. 好事不成雙
3. 100%正確的忠告是沒有用的
4. 畫的餅有時比真的餅貴
5. 孩子擁有「很明理的父母」也難過
6. 既然提起就繼續談吧
7. 日本人的自覺提高國際性
8. 防止心中的破壞自然
9. 太靠近燈塔會觸礁
10. 焦躁顯示看不透
11. 殺自己再殺彆人
12. 有時非100分不可
13. 認真也要說休息
14. 想做的事就先去做吧
15. 最容易發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
16. 心中的勝負往往是51對49
17. 從謊言中生齣真實
18. 說教的效果和長度成反比例
19. 男女就算能互相幫助也難以互相瞭解
20. 要理解人是要豁齣生命的工作
21. 事情不是努力就能解決的
22. 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
23. 挖挖看心的新礦脈吧
24. 健康病侵蝕身心
25. 善必須體貼入微地實行纔行
26. 精神力不是隻有「忍耐」
27. 有時熄燈看得更清楚
28. 能抱怨的時候纔更可貴
29. 要重新再生必須先死纔行
30. 同樣是「命運」也因演奏不同而價值不一
31. 試試看靈魂製作Soul-Making
32. 謊言是常備藥 真實是劇烈藥
33. 逃走時不會愛惜東西
34. 一頭栽進去的人纔能真的離開
35. 唯有強者纔知道感謝
36. 勇氣也有硬的和軟的之分
37. 無論一個人或兩個人,都必須一個人活下去
38. 心的支持成為靈魂的負擔
39. 「從前很好」是跟不上進步腳步的人的說詞
40. 欣賞路邊野草纔能知道「路」的味道
41. 遇到危機時纔能絕處逢生
42. 日本的民主主義容易摘掉創造的幼芽
43. 傢族關係的工作是一大事業
44. 物質富裕之後很難教養兒女
45. 拋棄權力纔能磨練齣內在的權威
46. 權力的位置要求孤獨
47. 用雙眼看纔知道深度
48. 羨慕時就會想嘗試做什麼
49. 擔心和痛苦都是快樂之一
50. 不再怯場時開始形成關係
51. 有時唯有背叛纔能保持距離
52. 精神性的東西隱藏精神
53. 因為「知」纔能避免二次傷害
54. 為瞭要「幸福」有必要割捨
55. 所有的人都擁有創造性

後記
三句話 榖川俊太郎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東方塵世中的修養
黃光國

  河閤隼雄是日本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他自京都大學數學係畢業後,改唸教育,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到瑞士蘇黎世榮格研究所進修,成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學派的精神分析師。迴國後長期在教育界服務,曾經齣任文化廳長官,十分重視日本青少年的適應問題。

  榮格本人對東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跟傳統心理分析學派重視心理發展的取嚮完全不同。在榮格學派的影響之下,河閤對日本青少年問題的分析,也特彆著重在儒傢文化影響下日本人的精神結構。這一點,他的作品跟華文世界的讀者有瞭極大的共同性,他對日本青少年及父母所提的各項建議,讀來也很容易讓人産生親近感。

  舉個例子來說吧,我最近在《諮商心理學傢》(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上發錶的一篇論文《修養:儒傢社會中心理治療》(中指齣:在基督教文化「告白」(confession)傳統的影響之下,西方從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所衍生齣來的各種心理治療方法,治療師大多是採取笛卡爾「主 / 客」二元對立的方式,試圖用各種不同的途徑來理解案主。在儒傢文化影響之下,這本書一開始,河閤就特彆強調:「人心是無法百分之百理解的」。

  像儒傢文化中大多數的心理治療一樣,他在文化的層次上,分析「大多數人」經常遭遇到的問題,然後對父母及青少年提齣他的《心的處方箋》,至於案主要如何用這些「處方箋」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則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完全要看自己的修養工夫。

  在本書中,河閤強調「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對於西方的主流心理學構成瞭極大的挑戰。唸過社會心理學教科書的人大多知道:當代主流社會學中最流行的「自我」理論,也是採用「主 / 客」二元對立的方式,認為:西方人的「自我」是「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而東方人的「自我」則是「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對東方文化稍有暸解的人,都不難看齣這種二分法的偏頗,但卻很少有「心理學者」敢對這種「主流理論」提齣挑戰。河閤卻是根據自己的文化經驗,娓娓道齣他的真知灼見:「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

  不久前,我剛齣版瞭一本書,題為《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以這本書的視野來看河閤先生的著作,真是令我感到「處處驚艷」:像河閤所說的「一頭栽進去的人纔能真的離開」、「權力的位置要求孤獨」、「有時唯有背叛纔能保持距離」、「拋離權力纔能磨練齣內在的權威」,其實都是用現代人的語言,在講儒傢「盡心知性以知天」的「慎獨」工夫。我的太太常常批評我的著作太「硬」,太過於學術性,一般人不容易讀,讀完河閤先生的這本《心的處方箋》,纔讓我看到自己的缺點!

  河閤指齣:日本人凡事太過認真,這又讓我想起西藏喇嘛構作「沙檀城」的儀式。我在最近齣版的《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一書中,曾經提齣一個「自我的曼陀羅模型」,西藏佛教中的壇城,稱做曼陀羅(Mandela),通常是以彩色繪成,象徵佛菩薩的莊嚴世界,其基本結構為內圓外方,意即慈悲與智慧。在藏傳佛教的大法會中,通常會請幾位僧人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用五彩細沙,製作壇城。沙壇城的製作,有一定的規矩,製作過程便是一種禪定與智慧的訓練。製作完成的沙壇城,圖案對稱,色彩鮮艷,壯麗莊嚴,加持法會會場和平吉祥,同時也加持參加法會的大眾所願皆遂,法喜充滿。

  法會結束之後,僧人立刻以手指將沙壇城劃破,再將彩色細沙分由信眾帶迴傢供養,剩下的沙子則灑在河中或大地。壇城象徵佛教修持對自身生命境界所造成的轉化;壇城由製作到毀壞的過程,象徵自身生命的成、住、壞、空;製作和對待壇城的態度,則蘊涵瞭佛教最高的生命智慧:「凡事認真,卻不當真」。佛教相信業力因果,「生滅隨緣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事情的成敗苦樂都要由自己承擔,所以要凡事認真。另一方麵,佛教又相信緣起性空,世間萬事萬物皆變化無常,所以不必當真。

  西藏僧侶製作壇城的過程中,所蘊含的智慧,幾乎已經包含瞭東方文化中自我修養的主要概念。河閤先生的著作,則是從日本社會中的「世俗」角度,不斷地在詮釋東方的修養。賴明珠女士曾經先後翻譯過河閤先生的三本著作《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以及這本《心的處方箋》,三本書都邀請我寫序言。她的譯筆流暢,譯作清新可喜,我每次閱讀河閤隼雄「言簡意賅」的著作,總有「深獲我心」之感。不幸的是:河閤先生在二○○七年時,以七十九歲之齡過世,以後再也讀不到他的作品瞭。人生在世,知音難覓,這是最令人感到遺憾的吧!

(本文作者為國傢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譯者序
再續前緣
賴明珠

  《心的處方箋》在日本受到非常多人歡迎。不僅在連載期間受到矚目,齣單行本和文庫本之後,也長期受到許多人的愛讀。

  由於河閤隼雄的善解人意,使很多人願意對他攤開來真心深談。村上春樹就是其中一位。

  河閤隼雄和村上春樹曾經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見過兩次麵,迴日本後又在京都再度見麵深談。所談內容刊登在《村上春樹去見河閤隼雄》(時報齣版)。

  河閤先生去世後,村上春樹如失去知音般。在寫完《1Q84》後接受新潮社編輯鬆傢仁之採訪時特彆提到,很遺憾在文學世界找不到像河閤隼雄先生這樣能理解他的人。

  他說「當我說到『物語』的時候,能把我想說的概念的總體完完全全整個理解的,除瞭河閤先生之外沒有彆人。在他去世以後的現在我還是這樣想,以後可能也會這樣。我對誰提到『物語』這個用語時,不太有人會有同樣的感覺。經常都意識到什麼地方可能稍微有齣入。隻有河閤先生的情況,真的是完全吻閤。在這層意義上,能和河閤先生見到麵,對我是很大的鼓勵。對於我想做的事,對於我心中模糊的願景,不用說明居然就有人能全盤接受的這件事。」

  河閤隼雄在無形中確實鼓勵瞭很多人。

  鬆傢仁之又說「河閤隼雄先生被村上先生的小說強烈吸引,當然我想有很多原因,不過我想對會話對答的趣味大概也相當有感應。我想河閤先生一方麵留下瞭許多著作,另一方麵他到最後最珍惜的,是和顧客的對話,聽他們說話,這種一問一答。他也許在自己的工作之間,也在讀著村上先生的小說。我一麵讀《1Q84》一麵這樣想。……在村上先生和河閤先生的對談中,說過『所謂浪漫的愛並不會長久繼續。如果想讓浪漫的愛長久繼續的話,就不能有性關係。我認為一方麵擁有性關係一方麵要讓浪漫的愛的想法永遠繼續是不可能的。

  我想《1Q84》說起來也是浪漫的愛情故事。關於這點您認為怎麼樣? ……」

  村上說「這裏日常性就會進來。所謂日常性這東西是繼續的,繼續基本上是無聊的,因此無論如何各種東西都會褪色。如果說褪色這用語不好,也可以說會變質。也就是說會繼續進行價值的重組。在這層意義上,浪漫的愛這東西,也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當然有必要進行重組。

  那要如何戲劇化下去呢?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例如《挪威的森林》中主角和綠如果在一起瞭,故事會變怎麼樣?因為是寫實的故事所以某種程度必須寫得真實,那可能會成為相當無聊的故事。那樣的故事不會想寫,我想讀者也會覺得無趣。

  不過《1Q84》不是寫實的故事,所以可以考慮到各種可能性。浪漫的愛會變質成什麼樣的東西?會進行重新改組嗎?故事可能在寫實文脈以外的文脈中成立。」

  我在翻譯《心的處方箋》之前和之後,正好翻譯瞭《1Q84》和鬆傢仁之對《村上春樹的長訪談》。因此印象格外深刻。

  事實上,鬆傢仁之到颱北參加吉本芭娜娜的新書發錶會時,就特彆推薦瞭河閤隼雄先生的《心的處方箋》這本書。因此也可以說是這本中譯本的最初推手,在這裏應該特彆感謝鬆傢仁之先生。

  有人實際上見過河閤隼雄先生,聽到他說的話,更多人則是讀到他的書,間接受到他的鼓勵和影響。我有幸能在東京和颱北親自見到他本人,聽到他親切幽默又充滿智慧的溫暖語言。感覺格外充實。

  他在《心的處方箋》這本書中,舉瞭很多淺顯的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我們生活中很常遇到或聽周圍的人談起的事情。以前感覺不解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現在則有瞭新的看法,得到很大的啓發。雖然未必每件事都能完全解決,但至少有個譜,知道一些可能性和方嚮。

  我在一麵翻譯中,一麵想像自己所遇到的類似睏難,或想不通的地方,會忽然感到濃霧漸漸散瞭似的,豁然開朗。

  心,漸漸清明起來。

圖書試讀

臨床心理師都認為人心不可知,你覺得呢
河閤隼雄如是說:
因為我以臨床心理學為專門職業,因此常常會有人問我,是不是立刻知道彆人的心事?甚至有人說很怕見我,好像一見麵就會被看穿心事。我確實是臨床心理學的專傢,嚮來也以人的心為對象活到現在。不過,老實說,和一般預料的相反,我認為人心是不可能知道的。


因臨床心理學為專門職業,因此常常會有人問河閤隼雄 ,是不是立刻知道人的心理學的專傢,嚮來也以人的心為對象活到現在。不過,老實說,和一般預料的相反,他認為人心是不可能知道的。

當他更想強調這一點時,他就說,一般人以為人的心是立刻可以知道的,但能夠有自信確實知道,人心是如何難以瞭解,正是專傢的特徵。一般人稍微看到彆人的臉,就覺得知道對方是「壞人」或「好像很親切」的人。對這一點,專傢卻知道看起來不管多親切的人,說不定都可能有很可怕的地方。或者,見到長相多可怕的人,都會想,說不定是很好心的人。總之,不會輕易下判斷,而會以知道人心這東西會如何變動是難以預料的態度去待人。

例如,心理諮詢師的地方,有時會有傢長帶著被貼上「不良少年」標簽的孩子來。當然,他們做過很多適閤被這樣稱呼的事情。父母和老師都努力想讓少年重新站起來,但都沒有成效。大傢都對他放棄瞭時,他纔會被帶到我們這裏來。這時,大傢期待「專傢」的事情是,分析和研究這孩子的心,而且不隻這樣,還對孩子的父母也進行同樣的期待,希望找齣不良行為的原因,並想齣該怎麼辦纔好的對策來。但,真正的專傢卻不做這種事。

最重要的事情是,當圍繞著這少年的所有的人,都給這孩子貼上無法復原的不良少年標簽時,能懷著「到底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叫他不良少年?」的態度,麵對少年。重要的是不要認定他是「壞孩子」。以這樣的居心,和少年見麵時,少年意外地肯坦白說齣話來。少年一麵流著淚,一麵說其實母親是可怕的人,自己從小就經常挨罵。聽到這個,就立刻決定「母親是原因」的人也是外行的。

當少年一邊流著淚一邊訴說母親可怕時,那可能是對少年來說的真實,我們必須尊重這一點。但,這並不錶示母親是可怕的人,更不應該立刻斷定母親就是原因。而且我們在和母親見麵時,也和對少年一樣,要以不輕易決定什麼的態度見麵。

在以這樣的態度繼續見麵之間,會發現以前所看不見的事情,會發現一般人想都沒想到的事情。隻一味訴說母親可怕的少年,也會忽然想起小時候母親很溫柔地對待他的時候。以為自己的孩子很壞的父親,也會忽然對孩子說話,孩子也開始和他對話瞭。

當然,話雖這麼說,事情也沒那麼簡單,可能經過一段時期起起落落的變化,這時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立刻就對少年的心下判斷、加以分析,而是應該把眼光放在以後會如何發展的未來可能性上,繼續和他們見麵。

不迅速判斷而能邊期待邊觀察,過去不知道的可能性會漸漸明朗化,人會漸漸改變下去,這纔是美好的事情。然而這需要耗費相當的心力,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反而是很快地認定「明白瞭」,比較輕鬆。一旦認定這孩子問題的原因在母親,認定他是貼瞭標簽的不良少年所以無可救藥的話,自己的責任就變輕瞭,會錯覺隻要怪罪誰,事情好像就解決瞭。如果「心理學」一直在這樣被使用的話,那就太難過瞭。

「心的處方箋」和「身體的處方箋」大異其趣。並不是分析現狀,找齣原因,以此求齣對策,反倒是,該把眼光放在未知的可能性上,在尊重從中産生的東西之間,自然生齣處方箋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