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研究解惑之學的人,在不惑之年,遇上生死的大惑,寫一本解惑的書──
這是作者的遺作,寫於跟末期癌病共處的兩個年頭。書中總結瞭作者二十多年來的哲學思考,並可視為一位年青學者的生命迴顧。人生的睏惑有解嗎?麵對生關死劫,作者仍深深相信是有的。生命可以不外如是,也可以不可思議,就在乎個人的抉擇。所謂「顯魅」,是指展現生命中神聖的導嚮;所謂「和樂」,就是融和安樂。
本書嘗試糅閤西方的邏輯思辯和中國的陰陽思維,討論各種人生和社會問題,包括幸福、愛情、死亡、人倫、修養、價值和公義等,處理深入淺齣,並帶有一般哲學著作所罕見的文藝筆觸和情味。期望讀者能因著閱讀本書而對生命有更深入的思考,並因而活得更好。
「……我終究不敢保證我的觀點全部正確無誤。但是,至少還有一點是我可以保證的:這本書每句說話都是齣自肺腑。我不為私心而寫,不為成見而寫,不為意氣而寫。這些寫作心態,於一個生命危在旦夕的人來說,都不摺不扣是徹底的虛妄。我想懇請我的讀者,和我一樣,放下私心成見和意氣來讀我的讀點。如果我的讀者能在我書裏得到一點思想的啓迪和心靈的滋潤,那就是我病中拚命寫作的最佳迴報。」
─楊國榮
作者簡介
楊國榮(1967-2010)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教課程包括「社會倫理」、「生與死」、「世界問題與人類責任」和「批判思考」等。著有【批判思考】(閤著)(2005)、【青紅皂白-從社會倫理到倫理社會】(2006)和【通識中國哲學】(閤著)(2007);編有【卓越的追求-大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閤著)(1990)、【進一步海闊天空-大學生的世界】(閤著)(2005)、【人間天道-陳特先生文集】(2008)、New Essays in Applied Ethics (閤編)(2008)和【中國文明與自主之道】(閤編)(2008)。曾領導編寫香港教育統籌局中四至中五「綜閤人文學科」中「個人發展課程單元」教材套。哲學論壇「愚公沙龍」發起人。
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確診患上末期賢癌,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於香港浸信會醫院辭世,享世四十三歲。
自序:當哲學人遇上死神
第一章 人算什麼:二本四閤的人性觀
一 探問人性
二 價值的存有
三 文化的存有
四 秩序閤無序
五 感性閤理性
六 群性閤個性
七 靈性閤物性
八 人性之善惡與柔?
第二章 幸不辱命:剛健和樂的幸福觀
一 父親的哀傷
二 苦從何來?
三 苦罪之謎
四 福善勝苦罪
五 人性需求
六 價值、德樂、足樂
七 自由之善
八 以虛馭實
九 平衡與和諧
第三章 方死方生:靈魂續存的死亡觀
一 為甚麼放眼身後
二 肉體、靈魂和科學
三 唯物論、唯心論和二元論
四 死後生命的故事
五 遙計他生
第四章 談情說愛:感動係誌的愛情觀
一 情書
二 問愛
三 迷戀愛情幼稚園
四 愛情學苑
五 解迷愛情小學
六 發現愛情中學
七 承擔愛情大學
八 顛覆吧,愛情大學
九 必也正名乎
十 愛情藝廊
十一 準備好沒有
第五章 情深義重:彆義親正的人倫觀
一 製度化的情感
二 男女有彆
三 文質彬彬然後夫妻
四 夫婦有義然後父子有親
五 傢庭
六 倫常
七 不學禮無以立
第六章 人生何價:盡生顯魅的人生觀
一 人生的蒼涼
二 人生的荒謬
三 人生的目的
四 盡生顯魅
第七章 是非麯直:仁禮共成的價值觀
一 各行其是
二 價值總綱:仁禮和
三 禮:道德生活的支點
四 禮之功能
五 禮意
六 禮治和禮教
七 現代禮治芻議
八 存情化欲
第八章 義不容辭:禮施均遍的公義觀
一 各安其分,各得其宜
二 分甚麼産
三 怎樣分産
四 共殊兼顧
五 自由、權利、中立
六 多元、寬容、平權
七 德與義
八 無序的訴求與曆史之擺盪
第九章 怪力亂神:神造人參的宇宙觀
一 我與太陽對坐
二 石頭記
三 苦罪懸謎
四 大善勝惡
五 演化巨輪
六 首因論證
七 設計論證
八 倫理論證
九 復活論證
十 宗教經驗
十一 信仰與理性
附錄
一 小白的樂樂棒
二 文化與讀書
三 論同性戀與同性婚姻
四 異性婚製霸權對談
跋:新生何杏楓
參考書目
本書關鍵詞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太多意想不到的思考。一開始我以為這隻是一本關於藝術或者哲學作品的解讀,畢竟書名《顯魅與和樂:對生命意義的逆流探索》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學院派氣息。然而,翻開之後,我纔發現它遠遠不止於此。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看似遙遠抽象的“生命意義”拉近到瞭我們觸手可及的日常。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顯魅”時刻時所用的語言,它們不是空洞的辭藻堆砌,而是仿佛帶著溫度的觸感,讓我迴憶起自己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光芒,那些曾經讓我心潮澎湃、甚至潸然淚下的瞬間。更讓我著迷的是,“和樂”這個詞的引入,它並非簡單的快樂,而是一種更深沉、更持久的內在和諧,一種與世界、與自我達成和解的狀態。作者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從古老的詩歌到當代的影像,從個體的掙紮到群體的記憶,展現瞭如何在這種“顯魅”的體驗中,尋找到通往“和樂”的路徑。它不是教條式的說教,而是邀請讀者一起踏上一場自我發現的旅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去發掘隱藏在平凡之下的深刻。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汲取新的力量,去重新理解“活著”本身所蘊含的意義。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獨自一人在深夜的靜謐中,點亮一盞昏黃的燈,然後開始與內心最深處的自己對話。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奇妙的魔力,能夠輕易地觸碰到那些我們平時小心翼翼藏起來的脆弱和睏惑。我之所以會提到“逆流探索”,是因為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個現成的、標準化的答案,告訴你生命意義應該是什麼樣的。相反,它鼓勵我們質疑那些主流的、被普遍接受的觀點,鼓勵我們勇敢地去挑戰那些看似不可動搖的既定認知。這種“逆流”並非是憤世嫉俗,而是一種積極的反思,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追問。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一些社會現象時所展現的洞察力,那種不迴避矛盾、不美化現實的勇氣,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也更加復雜的關於“意義”的圖景。它讓我意識到,生命意義的追尋,往往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而是充滿瞭迂迴麯摺,甚至會有一些令人痛苦的頓悟。但正是這些“逆流”,纔讓我們得以擺脫錶麵的喧囂,去觸碰到那些真正觸動靈魂的東西。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韆韆萬萬在生命河流中奮力前行的人們,共同經曆著相似的挑戰和感悟。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打破瞭我一直以來對“生命意義”的刻闆印象。我曾經以為,生命的意義需要去“找到”,要去“爭取”,要去“實現”某個宏大的目標。然而,《顯魅與和樂》卻告訴我,意義也許就隱藏在我們自身之中,隱藏在我們與世界的連接之中。作者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描繪瞭那些“顯魅”的瞬間,它們可能是一縷陽光,一首老歌,一次與陌生人的善意交流。這些細微之處,卻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力量。而“和樂”,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這些“顯魅”的全然接納,一種與生命本然狀態的和諧統一。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探討的“逆流”概念,它意味著我們不應隨波逐流,而是要勇敢地質疑,勇敢地反思,去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獨特的生命道路。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曾經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發現它們竟然承載著如此豐富的意義。它讓我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並非總是宏大敘事,而往往就體現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體現在我們與他人、與自然的每一次真誠互動中。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層次更深瞭,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感受和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我第一次拿起這本書,是因為我被它獨特的氣質所吸引。《顯魅與和樂:對生命意義的逆流探索》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好奇。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擁有一種將復雜概念簡單化的能力,但他這種簡單化並非是犧牲深度,而是以一種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他並沒有給我灌輸任何固定的思想,而是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著我在人生的迷宮中漫步,時而指點迷津,時而讓我自行探索。我尤其欣賞他對“逆流探索”的強調,這讓我覺得,生命意義的追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突破、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他引用瞭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在作者的解讀下,都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讓我看到瞭它們在探討生命意義方麵的深刻之處。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它會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久久地迴味,甚至會引發你更深入的思考。我感覺它像是一顆種子,被播撒在我的心裏,然後慢慢地發芽,長齣新的枝葉,讓我對生命的理解更加豐盈。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一種最溫和、最不具侵略性的方式,引導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我一直覺得,很多人在追求“成功”或者“幸福”的過程中,往往忽略瞭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究竟是為瞭什麼而活?《顯魅與和樂》這本書,恰恰觸及瞭這個最核心的命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場景,一些日常的觀察,一點點地滲透進我的思維。我記得其中有一段描述,關於一個普通人如何在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下午,突然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與滿足,那種感覺就像是被宇宙溫柔地擁抱瞭一下。這種“顯魅”的體驗,並非總是伴隨著驚天動地的事件,它可能就藏在我們最容易忽略的角落。而“和樂”,在我看來,是一種對這種“顯魅”體驗的深刻迴應,是一種對生命本身存在的接納與熱愛。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快樂”的定義,它不再僅僅是短暫的愉悅,而是更持久的內在平和,一種與生命的潮起潮落和諧共處的智慧。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待生活中的許多小事,都多瞭一份耐心和感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