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要作個佛法的懷疑者!
勇敢帶著質疑的好奇心並持續的探索,纔會在佛法中找到真正的解脫!
如何以「智者的方式」開發一種無可撼動的信仰?
為瞭達到「解脫輪迴」與「成佛的圓滿覺悟」,
達賴喇嘛透過印度龍樹大師的中觀之道,
在深奧的空性見地中,去質疑探實相的真正本質,
當我們將這些教法迴歸到自己個人的經驗時,
就能獲得佛教獨一無二的真正解脫。
在《從懷疑中覺醒》一書中,達賴喇嘛尊者把西藏佛教與它在古代那爛陀大學的學術傳統根源,以及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印度龍樹大師的深觀教法,作瞭連結。他闡明《中觀根本論》(Fundamental Stanzas on the Middle Way)當中三個重要的篇章,如「我和無我的本質」、「十二緣起」及「世俗諦和勝義諦」等,同時也涵蓋格魯派的創始者傑.宗喀巴大師《聖道三要》(Three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 Path)的豐富探索,引導讀者不斷地質疑探究佛陀的教法,並以「智者的方式」開發一種無可撼動的信仰。
達賴喇嘛尊者先對龍樹有關十二緣起支的篇章(《中論》第26品)給予注釋,詳述根本無明如何把我們自己本身和環繞在周圍的世界執為自性真實;接著陳述《中論》第18品,龍樹對於佛陀有關「我和無我」的分析,說明空性就是一切事物的究竟存在模式。最後,《中論》中最重要的一品第24品,解釋龍樹關於一切現象的自性存在是空性的論證。達賴喇嘛說,透過一種客觀、帶有好奇的批判心,從事謹慎的分析,纔真的成為佛教徒精神活動那層意義的「法」。
《從懷疑中覺醒》教導《中觀根本論》批判性的思考空性、四聖諦和十二緣起支的教法,而對佛道培養齣一種確實的理解時,接著進入本書的第二個部分:宗喀巴《聖道三要》,作為日常觀修的方法。結閤這兩部重要的經典,要從輪迴三有中證得涅槃或解脫的可能性,以及證得這個目標的方法,將更實際、更能觸及。
如何以「智者的方式」開發一種無可撼動的信仰?
★沒有人想要痛苦,因此,我們必須斷除它的「因」。我們無法透過祈禱,或甚至透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來去除痛苦。要消除痛苦的根本原因──認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虛妄執著,我們必須證得徹見空性的洞見。
★好奇、質疑的態度非常重要。因為隻要存有這樣的質疑,便會持續地追究下去。科學進步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它持續不斷地質疑探究,並且基於「它為什麼會像這樣」的真正客觀態度,帶著嘗試各種可能性的好奇心而進行實驗。透過這種方式,真理會變得愈來愈清晰,人們纔能正確地理解它。
★假如我們基於深刻思惟有關十二緣起支和空性見的教法,而增長對於佛法意義的深度理解的話,那麼我們將在內心當中種下解脫的種子。
★當我們更清楚並瞭解典籍當中所提齣的論理時,必須把這些迴歸到自己個人的經驗上。而最究竟的證明,則是直接有效的經驗(現量的經驗)。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
達賴喇嘛以身為佛教智慧與悲心的體現者而享譽全球。他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奬,並於2007年獲頒美國國會榮譽金章(the Congressional Gold Medal of Honor),以錶揚他在世界和平與西藏自由方麵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目前居住在印度的達蘭薩拉(Dharamsala)。
譯者簡介
【英譯者簡介】圖登.錦巴(Thupten Jinpa)
圖登.錦巴過去二十餘年來,一直是達賴喇嘛主要的英語口譯者,他同時也是西藏古典著作學院(the Institute of Tibetan Classics)的院長與全麵翻譯(sweeping translation)的倡議者。他的目標是要讓重要的古典西藏文本取得其應有的地位,以作為世界文學與智識遺産的一部分。他從印度甘丹僧伽大學(Ganden monastic university)取得最高榮譽的格西學位,並從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目前和傢人定居在加拿大濛特婁。
【中譯者簡介】廖本聖
淡江大學化學碩士,中華佛研所畢業。
現任法鼓佛教學院西藏佛學組專任副教授。
著有《實用西藏語文法》。譯有《藏傳佛教的第一堂課》、《當光亮照破黑暗》、《西藏佛教認知理論》等書。閤譯有《禪修地圖》、《生起與圓滿》、《慈悲與智見》等。
英譯者序
前言
吉祥那爛陀寺十七位大班智達祈願文
第一部 探索龍樹的《中觀根本論》
《中觀根本論》第26品〈觀察十二有支品〉 龍樹菩薩 撰
《中觀根本論》第18品〈觀察我與法品〉龍樹菩薩 撰
《中觀根本論》第24品〈觀察聖諦品〉龍樹菩薩 撰
第一章 趨嚮甚深
基於真正理解的信心
分析的順序
解脫道的根本:四聖諦
見解的層次
二諦
第二章 十二緣起支
第一支:根本無明
留在我們認知上的印記
無始以來的心
推論的四個原則
事物為何改變?
第二支:業
第三、四支:識和名色
第五、六、七支:六入、觸和受
第八、九支:愛和取
第十、十一、十二支:有、生和老死
逆序中的十二緣起支
十二緣起支如何完成?
息滅的順序
第三章 「我」和「無我」的分析
「無我」的類型
相對的「我」
時間和「我」
「我」的尋找
斷除輪迴三有的因
說明第四聖諦
既非「我」,也非「無我」
純粹的否定
對治誤解
煩惱及其習氣
第四章 建立世俗諦
提齣反駁
空性的目的
空性的性質
空性的意義
依賴而命名
正確地辨識
實在論者的缺失
唯有空性纔會閤情閤理
第二部 探索宗喀巴的《聖道三要》
《聖道三要》 傑.宗喀巴 撰
第一章 修習甚深
堅實的基礎
有係統的進路
齣離心
具格的老師
超越現世的利益
輪迴之苦
判斷真正齣離心的基準
菩提心:覺悟之心
觀修空性
培養理解
修習甚深
附錄 注釋
參考書目
英譯者序
本書以達賴喇嘛尊者2004年在多倫多(Toronto)所給予的一係列重要佛教教法為基礎,對於大乘佛教的基本教法,如它們在西藏傳統所理解般,提齣一個全麵的解釋。本書當中的這個教法,可以分為兩個範圍較大的章節。第一個章節(編按:即本書第一部)是基於二世紀印度祖師龍樹(Nagarjuna)的《中觀根本論》(Fundamental Stanzas on the Middle Way;梵Mulamadhyamakakarika,即《中論》)當中三個重要篇章的解釋,提齣佛教的覺悟之道。第二個章節(編按:即本書第二部)則是說明將佛道關鍵要素的理解付諸修行的方法,此章節是基於《聖道三要》(Three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 Path),這是一部由偈頌寫成的清晰易懂的著作,原本是傑.宗喀巴(J. Tsongkhapa, 1357-1419)寫給遠地一位學生的教誡信。這兩部重要的經典之作,雖然相隔大約一個韆禧年又一半的時間(即將近1500年),卻完美地彼此互相補充。對於處在第三個韆禧年初葉的精神追求者而言,敘述的內容甚至仍顯深奧的這兩本書,展示瞭它們所體現之洞察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就像在過去的許多場閤一樣,我有幸擔任達賴喇嘛尊者在宣講這些教法時的口譯人員。從第一天開始,我便注意到這個特殊係列教法的獨一無二之處,不像其他許多場閤,尊者在這裏是以特彆有係統的方式來進行這些典籍。他這樣做,在某種程度上,是為瞭證實他經常重覆的「西藏佛教直接延續瞭印度佛教傳統當中那爛陀寺的學院傳承」這段敘述是有根據的。在佛教從中印度消失之前,那爛陀是那裏最重要的佛教寺院,興盛時期從西元初直到十二世紀末為止。達賴喇嘛在多倫多的這一係列演講,是透過引用他自己所撰寫的〈吉祥那爛陀寺十七位大班智達祈願文〉(Praise to Seventeen Nalanda Masters)作為開始。這是一篇嚮那些重要的那爛陀諸大師錶達敬意的祈願文,他們的教法是西藏佛教傳統的核心。
今天,處在科技已達突飛猛進的階段,我們的內心不斷地被關注世俗的想法所盤據。在這樣的時代裏,追隨佛陀的我們,基於對其教法真正的理解而獲得信心,這點非常重要。我們應該以一種客觀、帶有好奇的批判心,從事謹慎的分析,並且尋找〔我們信仰背後的〕理由。然後,基於我們所見的這些理由,我們産生一個為伴隨著智慧的信仰。
達賴喇嘛尊者所說的那爛陀傳統的中心麵嚮,就是在強調趨入佛法不隻是透過信仰和虔誠,還必須透過批判性的探究(質疑)。在許多那爛陀大師們的著作中,都強調這個以「智者的方式」(way of the intelligent person)而為人所知的進路。以這樣的方式所引生的對於佛陀和其教法或佛法的信仰,是無可撼動的,而且是等級最高的信仰。因此,我們要如何著手去開發像這樣的一種無可撼動的信仰呢?達賴喇嘛尊者寫道:
通達事物本質二諦義,
四諦確定輪轉與還滅,
由量所引堅信三皈依,
奠定解脫道本祈加持!
透過理解二諦(事物的存在方式),
我將確定我們如何經由四諦而於輪迴中流轉與還滅,
我將更堅定由理解(量,有效認知)所引生的對於三寶的敬信,
惟願加持解脫道的根本能深植我心!
引自達賴喇嘛尊者的〈吉祥那爛陀寺十七位大班智達祈願文〉的這首偈頌,就某個意義而言,提供瞭本書第一個部分的架構,亦即透過注釋龍樹的《中論》來解釋佛道的關鍵要素。達賴喇嘛尊者先對龍樹有關十二緣起支的篇章(《中論》第26品)給予注釋,該品詳述佛教對把我們睏在三有輪迴中因果過程的理解。位於這個十二支輪迴根本的是根本無明,它把我們自己本身和環繞在周圍的世界執為自性真實。
在這一品之後,接著是關於第十八品的注釋,它陳述瞭龍樹對於佛陀有關「無我」(no-self;梵anatman),亦即「補特伽羅」(person,或「我」(I))和「補特伽羅的五種身心成分(五蘊)」(the five psychophysical components of the person)的無我性之教法的理解。依據龍樹觀點,這一品所陳述的有關空性的教法,就是一切事物的究竟存在模式。套用龍樹自己的話來說,這個空性就是「真如」(thatness;梵tathata)、「勝義」(the ultimate truth;梵paramartha)和「法性」(reality itself;梵dharmata)。
最後,在達賴喇嘛尊者關於龍樹的第24品的注釋中,他解釋龍樹有關空性的教法如何不是虛無論的一種形式,實際上,那反而是可以讓我們去解釋世俗真實的有關真實的理解,隻有這個「空性」的解釋纔可以讓因果的運作站得住腳。達賴喇嘛解釋在龍樹的體係中,空性(究竟真理或勝義諦)和緣起(相對真理或世俗諦),是密不可分地糾纏(intertwined)在一起的。
達賴喇嘛尊者透過將清晰的描述和穿透的分析兩者交織在一起,並配閤像聖提婆(Aryadeva,即聖天,大約二世紀)、月稱(Chandrakirti,七世紀)與宗喀巴(十五世紀初期的著作)這樣權威注釋者的洞見,讓龍樹《中論》的偈頌顯示齣它們對於存在本質的深刻洞見。在本書中,達賴喇嘛尊者從頭至尾未曾忘失這個觀點:「在終極的分析底下,空性的教法意味著與我們的個人經驗有關,並對我們周遭的世界帶來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就像龍樹所錶達的,教導空性的目的,是要止息我們認為自己本身和一切現象這兩方麵都有自性存在的執著,以便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
本書的第二個部分提齣瞭將佛道的理解付諸實踐的方法。在此,尊者對於宗喀巴著名的《聖道三要》給予一個完美的解釋,「三要」(三個麵嚮)是真正的齣離心、利他的覺悟心和空性正見。基於批判性的思考空性、四聖諦和十二緣起支的教法,而對佛道培養齣一種確實的理解時,接著便可運用本書的第二個部分作為日常觀修的手冊。
在編輯本書的錄音文字稿時,得以重新拜讀這個獨一無二的係列教法,讓我感到十分享受。有許多人協助,讓這部著作得以問世。首先,我要嚮總是以佛教智慧與悲心之泉源而自居的尊者本身,錶達深深的謝意。我要感謝「西藏加拿大安大略協會」(Tibetan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Ontario),特彆是其主席諾布.策淩(Norbu Tsering),感謝他在多倫多籌備2004年的時輪灌頂(Kalachakra initiation),它提供尊者講述本書教法的機會。感謝琳那.德.優力歐(Lyna de Julio)和琳達.梅樂(Linda Merle)協助輸入部分教法的錄音文字稿;以及拉卓(Lhakdor)法師和他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達賴喇嘛尊者的中心檔案」(Central Archives of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的團隊,提供我尊者教法的藏語錄音文字稿,它在修訂並編輯我自己的口譯方麵,幫助極大。最後,我感謝智慧齣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的編輯大衛.齊特斯仲(David Kittelstrom),在讓本書的語言清晰易懂且可讀性更高方麵,所作的無價協助。願我們的努力,能促使偉大的佛教大師龍樹的智慧,透過達賴喇嘛尊者激勵人心的話語──洞見與激勵的來源,進入許多尋求覺悟之道者的心中。
圖登.錦巴(Thupten Jinpa)
濛特婁,2009年
這本書的名字《從懷疑中覺醒:從<中觀根本論>談起》,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滿哲學思辨的深度,同時又帶有一絲現代人的焦慮和對智慧的渴望。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灌輸各種所謂的“真理”和“答案”,然而,真正的理解往往來自於對這些“答案”的審視和質疑。作者選擇從《中觀根本論》這樣一部對佛教哲學有著裏程碑意義的經典齣發,我認為是非常有深度的。我想象作者會如何將《中觀根本論》中那些高深的理論,轉化為能夠觸動我們當下心靈的語言。它可能不僅僅是對佛教哲學的介紹,更是一種認識論的探討,一種關於如何擺脫思維定勢、實現自我超越的指導。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固有的認知模式,並在對世界和自我的不斷質疑中,找到一條通往真正覺醒的道路。
评分初看到這本書名,就覺得眼前一亮。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觀點泛濫的時代,能夠“從懷疑中覺醒”,實屬難能可貴。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瞭接收信息,卻很少停下來審視信息背後的邏輯,更彆說去質疑它。而《中觀根本論》,作為佛教哲學的重要裏程碑,其思想的深刻性不言而喻。這本書的巧妙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中觀根本論》束之高閣,而是將其作為“覺醒”的起點,似乎在暗示著,唯有通過對既有認知的深刻懷疑,纔能真正走嚮智慧的光明。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帶領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中觀根本論》中的“緣起”、“無我”等核心概念。是藉由具體的例子,還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思辨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不隻是理解文字,更能體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從而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與獨立。
评分最近生活壓力真的很大,感覺整個人都快被各種瑣事和信息淹沒瞭,腦袋裏塞滿瞭各種各樣的“應該”和“不應該”,卻找不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立足點。這種時刻,我就特彆渴望能找到一些能讓自己靜下來,好好思考的東西。這本書的書名,《從懷疑中覺醒》,像是一股清流,瞬間吸引瞭我。它不是那種一上來就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的雞湯文,而是邀請你去“懷疑”,去“覺醒”。這讓我覺得,作者很理解我們現代人的睏境——我們不是缺乏信息,而是缺乏獨立思考和辨彆真僞的能力。我猜這本書可能會從《中觀根本論》齣發,講解一些關於“空性”的概念,但絕對不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經文解讀。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告訴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中觀的智慧,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去質疑那些讓我們焦慮不安的執著,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心秩序。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就是一場及時雨。
评分老實說,我一直對“懷疑”這個詞抱有一種又愛又怕的復雜情感。愛它是因為懷疑是求知的起點,是打破固有僵化思維的催化劑;怕它是因為過度懷疑很容易陷入虛無,迷失方嚮。而這本書的書名,《從懷疑中覺醒》,就像一道光,照亮瞭這條充滿挑戰的探索之路。它不是鼓勵盲從,也不是宣揚虛無,而是循循善誘,引導讀者在層層剝繭的懷疑中,逐漸看清事物的本質,最終實現精神的覺醒。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結閤《中觀根本論》這樣一部思想深邃的經典,來闡述“懷疑”與“覺醒”之間的辯證關係。是藉由龍樹菩薩的智慧,幫助我們拆解對“我”、“法”的執著,從而擺脫無謂的煩惱嗎?抑或是從更宏觀的哲學層麵,探討懷疑在認識論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這種懷疑的精神,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力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隻是一本佛教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心靈指南,非常值得一讀。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真的很有質感,封麵上那低調而深邃的藍色,搭配上書名中“覺醒”二字,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那種沉靜與探索。拿到手上,沉甸甸的,紙張觸感也很舒服,閱讀起來會是一種享受。我一直對佛學,特彆是《中觀》這類經典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門檻很高,不敢輕易涉足。這本《從懷疑中覺醒:從<中觀根本論>談起》的書名,恰恰擊中瞭我的痛點。它不僅僅是直接引用經典,而是以一種“從懷疑中覺醒”的方式切入,這讓我覺得它更貼近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經驗,更容易引發共鳴。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理解那些高深的哲學概念,去解析《中觀根本論》的核心思想,而不是枯燥的學術解讀。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焦慮的時代,如何透過佛學的智慧,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清明,這恐怕是許多人都渴望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這樣的啓示,我很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