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瑜伽行者,教你「大願王」的秘密…
學「普賢菩薩」,做「心靈勇士」!
藏傳佛教有「五大願文」:〈普賢行願品〉偈文、〈入行論願文〉、〈極樂願文〉、〈慈氏願文〉和〈瞭義大手印祈願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賢行願品〉偈文。傳統上有「大願王」或「祈願之王」美稱。
《華嚴經》屬於大乘佛法經典,在大乘佛教中是一部很重要的典籍,〈普賢行願品〉則是其中尤其廣為信受奉行的一品。金剛乘佛教在修持方麵,也非常注重「普賢行願」的修持,所以在西藏的寺院以及修行人,都將念誦與背誦〈普賢行願品〉偈文,作為必修的功課。
此部釋論,是有「現代密勒日巴」之譽的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1995年在颱灣舉行連續七天的〈普賢行願品〉偈文教授實錄。本書中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第一個部分:初善(導言)。第二個部分:中善(正文)。第三個部分:後善(結語)。竹清仁波切逐句講解偈文,引導大傢如何去祈願行持,如何透過發願的力量,讓我們生生世世在聞思修正法上,沒有內外障礙,並且能夠究竟的去利益一切眾生。
本書特色
朝聖、心靈旅行必備隨身寶典「普賢行願品」
作者簡介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尊貴的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1934年齣生於藏東康區,是噶瑪噶舉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鄔金欽列多傑的上師之一,白教大手印傳承持有者、瑜伽行成就者,同時也是當代著名的上師、學者、詩人。
竹清仁波切早年在山洞、墳場修苦行,經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直指心性,得證大手印。自1977年起,在 法王勸請下,每年巡迴世界講學,足跡遍及亞、美、歐、澳、非五大洲,教化弟子至今30年,於2006年開始閉關。
竹清仁波切以證道金剛歌,教導弟子唱頌禪修口訣,擅於調伏弟子、直指心性,教學風格充滿瞭迷人的魅力,舉世聞名,有「現代密勒日巴」之譽。
譯者簡介
妙融法師
1975年生,颱灣颱北人,母親為孫春華居士。妙融法師最早進入佛光山佛學院就讀,並依止佛光山星雲大師齣傢,同年受比丘尼具足戒,之後前往西藏、尼泊爾等地研習藏文與佛法,擔任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詠給明就仁波切等多位知名上師之翻譯,並任化育基金會執行長,弘法利生。
妙融法師對於藏傳佛教傳入華人社會,以及漢、藏佛教之交流等方麵,頗具貢獻。佛法翻譯事業,除瞭藏漢翻譯外,還有英漢翻譯,翻譯風格溫潤清新,是繼民國法尊法師、能海法師以來的重要譯師之一。
■〈普賢行願品〉文本
漢傳版《大方廣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三藏般若 譯
藏傳版〈普賢菩薩行願贊〉 不空法師 譯
講解版〈普賢行願品〉偈文
■〈普賢行願品〉釋論
前言 一切,從「生起菩提心」開始
第一部 初善:導言
經名意義
譯者頂禮
第二部 中善:正文
第一章、培養「實現願望」的能力
如何「頂禮」最如法?
如何「供養」最圓滿?
如何「懺悔」最清淨?
如何「隨喜」最歡喜?
如何「請轉法輪」纔能讓正法常轉?
如何「請佛住世」纔能讓上師諸佛久住?
如何「迴嚮」纔能匯入眾善大海?
第二章、許下十六個願望
詳解的正文
一 願我一直保持清淨的發心
二 願我永遠不忘失菩提心
三 願我不受業煩惱所汙染,利他不求迴報
四 願我帶給眾生究竟的幸福,永離痛苦
五 願我穿上精進的鎧甲,保護自他
六 願我常與菩薩同行為友,永遠不離
七 願我常隨善知識學習,令人歡喜
八 願我未來親見佛菩薩,廣行供養
九 願我將珍貴的佛法,真實融入心中
十 願我及眾生的心,都成為無盡功德藏
十一 願我親臨諸佛國土,親見諸佛
十二 願我具備利他的善巧,具足十力
十三 願我淨除修行的逆緣,具對治力
十四 願我成辦八種如海行願,圓滿諸佛事業
十五 願我常隨諸佛菩薩學習,效法一切弘願
十六 願我祈願廣大,所修無量無邊
結語
第三章、總結發願功德
祈願的功德
有功德的祈願──迴嚮
第三部 後善:結語
將祈願的功德與迴嚮的功德,再次迴嚮
補充說明普賢行願的意義
圓滿〈普賢行願〉
後記
緣起
附錄
一、生活中,如何運用〈普賢行願品〉?
二、普賢菩薩的故事
三、持誦〈普賢行願品〉功德
四、修持「普賢十大願」利益
五、普賢心麯
特彆緻謝
對竹清仁波切的弟子來說,〈普賢行願品〉,是心裏篤定的一道光。
他們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滿願大佛塔, 破曉時分,薄暮時刻,乃至月光下,在漫天翻飛的五色旗,和滿地閑晃的鴿群間, 繞著佛塔,一再一再,大聲念誦〈普賢行願品〉。 在仁波切指示的各種朝聖旅途上,年復一年,也一再一再念誦。 仁波切說,〈普賢行願品〉是朝聖時最好的祈願文。
他們在每周共修結束時,晚上10:00, 全體一起念誦〈普賢行願品〉當ending,像軍歌、像勇士進行麯那樣, 念得又快又響亮,像是一種快樂的誓言。
他們聚在一起,溫柔的輕輕念誦〈普賢行願品〉,連續八小時。 那是死亡來臨的時候,剛辭世的亡者,正在麵前聆聽。 仁波切說,念誦〈普賢行願品〉是助念最好的方式之一,可以幫助亡者往生淨土。 因為對上師的信心,一次又一次,弟子們以祝福的心送行,專注地念瞭八小時, 他們真的因此一再一再目睹助念的瑞相, 八時之後,亡者全身柔軟,遺容安詳,閤眼微笑, 凡是親眼見過這些瑞相的,都對佛法生起瞭真實的信心, 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
〈普賢行願品〉偈文,傳統上有「大願王」或「祈願之王」美稱。 藏傳有「五大願文」:〈普賢行願品〉偈文、〈入行論願文〉、〈極樂願文〉、〈慈氏願文〉和〈瞭義大手印祈願文〉,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願王」〈普賢行願品〉偈文。 藏人朝聖時,會在聖地念誦、發願。 華人也和〈普賢行願品〉偈文特彆有緣, 很多人能背誦,很多人當成早晚課必誦的功課。
世間有很多遺憾,娑婆有很多生老病死的苦難, 但菩薩是「心靈勇士」,我們並不因此而不敢發願, 這世界,在點點滴滴的善願中變清淨、變美好瞭, 而那美好的起點,就從我們的心開始。
把大願王的祈願,念給世界聽、念給自己聽,那是直至菩提都要記住的承諾, 熱情的祈願自己,穿越生老病死,都要記住,這樣勇敢的祈願: 「所有的生命啊,我愛你,隻要這世界還存在, 我就會為你的幸福快樂而努力!」
讓我們一起體會,竹清仁波切重視〈普賢行願品〉的深意, 讓我們一起實修〈普賢行願品〉,並心甘情願,用它來饒益有情, 直到有一天,有情都不再痛苦,一切生命都得到究竟的快樂。
一看到《大願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釋論》這個書名,我就覺得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佛法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安定的力量。《普賢行願品》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但有時候,我也會感到一種“望塵莫及”的距離感。我很好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在現代社會,該如何去理解和實踐?這本書的“釋論”二字,讓我看到瞭它深入探究的可能性。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非常精闢、也非常富有洞察力的方式,為我們解讀普賢菩薩的願海。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解經文,更能幫助我理解,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如何去發願、如何去實踐,如何纔能讓自己的生命,也如同普賢菩薩一樣,充滿著對眾生的關懷與慈悲。這本書,應該能為我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體悟,讓我對“願”的力量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乍看到《大願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釋論》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佛學普及讀物。特彆是“釋論”這兩個字,它意味著這本書會深入地探討經文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甚至是字裏行間的深意。普賢行願品,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非常仰望的存在,它的境界太高遠瞭。我常常在想,普賢菩薩是如何做到發如此廣大、如此細緻的願的?這些願,是否隻是存在於經典之中,還是有現實的、可藉鑒的修行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的這些疑惑。我期待作者能夠以紮實的學養,將普賢菩薩的行願,抽絲剝繭地展現在我麵前,讓我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次第,甚至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當前修行的切入點。這本書,應該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普賢菩薩的偉大,也更堅定我追隨這份“大願”的決心。
评分《大願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釋論》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很吸引我。我一直覺得《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中最具實踐意義的部分,它不僅僅是佛陀的開示,更是菩薩的行動指南。然而,對於我們凡夫俗子來說,要真正理解和實踐那十大宏大的願望,確實需要有善知識的引導。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提供這樣的引導。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解讀普賢菩薩的發願。比如,當普賢菩薩說要“恒順眾生”,我們該如何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如何在與傢人、同事、朋友的相處中,去體現這份“恒順”?又或者,當他說要“普皆迴嚮”,這份迴嚮的意涵,又如何能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産生無限的功德?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啓發,讓我不再隻停留在對經典文字的錶麵理解,而是能夠真正將普賢菩薩的願望,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讓生命因此而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大願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釋論》給我一種深刻的感受,它不僅僅是一本經書的注解,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內心深處對“大願”的理解。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對我而言,一直是修行上的重要指引,但有時候,在現實生活的種種紛擾中,會感到力量不足,不知道如何去落實。特彆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這些看似非常宏大的願望,我常常會疑惑,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該如何實踐?這本書的“釋論”二字,讓我看到瞭希望,我期待它能提供具體的方法和思考路徑,幫助我將抽象的佛法義理,轉化為生活中可行的行動。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慈悲的長者,用生動的故事、淺顯的語言,將普賢菩薩那無邊的願海,描繪得清晰可見,讓我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去實踐那份普度眾生的慈悲與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很特彆,一眼就讓人覺得有份量。「大願王」,聽起來就有一種莊嚴感,再加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釋論」,就更知道這本書是關於佛法的,而且是深入講解普賢菩薩的發願。我本身對佛法很有興趣,尤其喜歡《華嚴經》的廣博深邃,其中普賢行願品更是我經常反覆閱讀、思考的部分。常常覺得,普賢菩薩那十大願,不隻是說說而已,而是包含著無盡的實踐和智慧。有時候讀到經文,會感覺很受啓發,但也會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總希望有更深入的解釋,能幫助我真正體會其中蘊含的意義,並將之落實到生活當中。所以,看到這樣一本專門針對普賢行願品進行“釋論”的書,我立刻就非常好奇。我期待它能以一種更接地氣、更易於理解的方式,為我揭開經文的深層含義。也許,這本書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善知識,帶領我一步步走進普賢菩薩的宏大願境,讓我不僅能“聽懂”,更能“做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