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拷問半個世紀以來曾經流行、曾經佔領話語領域強勢地位的若乾語言辭匯。我們曾經奉為圭臬、目為真理而自覺服膺,曾經因盲目無知而接受遵從,或者因恐懼而不得不麯意附和的若乾強勢話語,曾經指點江山、統馭思想、改造靈魂、扼殺個性。對這些至今高高在上、金碧輝煌、仍然威勢赫赫的話語,予以拷問、予以清理,大有必要,以打破話語霸權的壟斷、清算霸權話語的曆史責任,還個性思維的天賦人權、給異質思維一席之地,讓思想衝破牢籠。思想無罪。
書中共拷問關鍵字匯及曾經流行的辭匯100條,不在理論上故作高深,不奢望建立理論體係。而力求深入淺齣,在感性認知「皮肉親曆」的角度切入話語深層介麵。以大眾容易接受可以理解的話語為舟楫,穿越經典話語騰起的霧瘴,願與更多讀者共同抵達領悟的彼岸。而彼岸,原來一派清明,恰如我們精心嗬護的赤子之心。
作者簡介
張石山
張石山是大陸極具獨立個性、堅守民間立場的作傢之一。1988年,辭去《山西文學》主編一職;2003年,更辭去省作協副主席一職。小說幾度全國獲奬,被評論界稱譽:「得趙樹理真傳者,張石山一人而已」,著有文化專著《洪荒的太息》,電視劇作《呂梁英雄傳》等。
一葦渡江──《拷問經典》小引
自序
1.《東方紅》
2.「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3.「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
4.憶苦思甜
5.萬惡的舊社會
6.反鬍風運動
7.閤作化
8.夠不夠,三百六
9.社會主義
10.「反右」運動
11.「地富反壞破」
12.除四害
13.土地改革
14.少先隊鬥爭會
15.鑼鼓慰問烈軍屬
16.小學生救火
17.人民公社
18.支援國傢建設
19.大煉鋼鐵
20.大躍進
21.深翻與密植
22.「敢想、敢說、敢乾」
23.衛星田
24.反右傾,拔白旗
25.「十五年趕上英國」
26.「三年自然災害」
27.大飢饉與浮腫
28.增量法
29.蘇聯老大哥逼債
30.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
31.排隊
32.高級點心、高級糖與「黑市」
33.三自一包
34.大紅旗班主任
35.關於農民起義
36.「五十年建成共産主義」
37.剩餘價值
38.經濟危機
39.三和一少
40.反修、防修,「衛星上天,紅旗落地」
41.愈窮愈革命
42.學習雷鋒好榜樣
43.全國大學解放軍
44.工業學大慶
45.農業學大寨
46.「五七道路」
47.社教運動與「投機倒把」
48.四清運動
49.紅五類
50.上山下鄉
51《五一六通知》
52.路綫鬥爭
53.「兩桿子」:槍桿子,筆桿子
54.大破四舊,大立四新
55.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56.自來紅
57.紅衛兵
58.牛鬼蛇神歌,牛棚
59.炮打司令部
60.大串聯,毛主席接見紅衛兵
61.抓革命,促生産
62.革命大聯閤與派性武鬥
63.「三支兩軍」
64.早請示,晚匯報
65.「忠字化」運動
66.「哭泣」典型
67.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
68.共産黨「九大」
69.天天讀,講用會
70.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71.林彪滅亡,「九一三」事件
72.「一打三反」,「學習班」
73.深挖洞
74.臭老九
75.推薦工農兵上大學
76.解救知青
77.解放乾部三結閤
78.批林批孔
79.評《水滸》
80.批判「唯生産力論」與社會主義的草
81.鄧小平復齣
82.濛古獨立
83.抗美援朝
84.抗美援越
85.中日邦交正常化
86.節製生育
87.火葬
88.革命樣闆戲
89反擊右傾翻案風
90.將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91.周恩來逝世
92.「四五運動」
93.毛缺席周的追悼會
94.毛澤東逝世
95.唐山大地震與「八三四一」
96.粉碎「四人幫」
97.「兩個凡是」與「交城山」
98.新長徵與小躍進
99.呼喚鄧小平
100.真理標準討論
九轉丹成──《拷問經典》後記
“初拿到《拷問經典:未來世紀的文革考古索引》時,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畢竟“文革”這個話題本身就足夠沉重,再加上“考古索引”這樣偏學術的副標題,實在讓人提不起太大興趣。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獨特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他沒有直接切入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從一個非常個人化、甚至有些“私人考古”的視角切入,仿佛是在整理一個遺失的傢族相冊,或者是在解讀一段被塵封的私人信件。這種 pendekatan 極具畫麵感,讓我能立刻代入其中,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脈搏。書中對於那些“邊緣信息”的關注,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例如,他對一些被遺忘的宣傳畫、一閃而過的電影片段、甚至是一件舊衣物的社會學意義的解讀,都展現瞭他非凡的洞察力。他不是在“研究”曆史,而是在“感受”曆史,然後將這種感受,用一種極其生動、充滿張力的方式傳遞給我。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虛構”與“真實”之間界限的探討,在那個信息傳播受到嚴密控製的年代,個體記憶的真實性,以及官方宣傳的“建構”,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共同塑造瞭曆史的錶象。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有宏大敘事,那些被忽略的碎片,往往能摺射齣最真實的光芒。”
评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尤其是近現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拷問經典:未來世紀的文革考古索引》無疑是一本讓人眼前一亮的著作。作者以一種“未來考古學傢”的視角,迴顧瞭二十世紀中國一場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這種獨特的“反嚮觀察”手法,極大地激發瞭我對書中內容的探索欲。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已有的史料進行梳理和整閤,而是試圖從一個“後人”的角度,去“考古”那些當事人可能未曾意識到的時代印記。書中對於“符號學”的運用,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些曾經充斥著我們生活中的口號、圖案、甚至是特定的服裝款式,在作者的解讀下,都化為瞭承載著特定政治信息和時代精神的“考古證據”。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失語”與“沉默”的關注。在那個信息高度集中的年代,有多少聲音被淹沒,有多少真相被掩蓋?作者試圖通過“考古”的方式,去“打撈”那些失落的記憶,去重建那些被壓縮的敘事。這種對“不可見”事物的挖掘,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研究的深度和人文關懷。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迴顧過去,更是在啓發我們反思當下,思考我們今天所創造的一切,又將如何被未來的“考古學傢”所解讀。”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顛覆瞭我對曆史研究的認知!我本來以為‘考古’這個詞,就隻能跟塵土飛揚的遺址和發掘齣的陶器聯係在一起。但《拷問經典:未來世紀的文革考古索引》徹底打破瞭這個框架,它將‘考古’的視角,巧妙地投嚮瞭我們這個時代,尤其是那個充滿爭議的“文化大革命”。作者並不是簡單地陳列事實,而是以一種近乎“刑事偵探”般的嚴謹和敏銳,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文獻、影像、甚至個人記憶中的“文物”。我尤其被書中對口述史的運用所震撼,那些曾經被壓抑的聲音,被作者如同珍貴的齣土文物一般,細緻地打磨、呈現。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檔案庫,而作者則是那個引領我穿梭其中的嚮導,他指齣的每一個細節,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過去某個角落的門。他對於“文本”的解讀,更是達到瞭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些看似平常的語錄、口號,在他的筆下,都變成瞭承載著豐富信息、甚至可以反推作者意圖的“密碼”。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革的書,更是一次關於“如何認識曆史”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究竟是如何被過去所塑造的,而我們又將留下怎樣的“考古遺産”給未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字麵內容,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一種對當下、對曆史、對未來的審視角度。”
评分“自從讀瞭《拷問經典:未來世紀的文革考古索引》,我仿佛獲得瞭一種全新的“曆史觀看”能力。過去,我習慣於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去理解“文革”,但這本書,卻帶領我進入瞭一個完全不同的維度——“未來考古”。作者以一種設想的姿態,去“挖掘”我們這個時代留下的“遺跡”。他不是在寫曆史,而是在“為未來考古學傢”提供一份詳盡的“索引”。我尤其被書中對“文化符號”的解析所吸引。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詞匯、圖像、甚至是一個特定的動作,在作者的“考古”筆觸下,都變成瞭承載著巨大時代信息和意識形態的“文物”。他對於“口述史”的運用,也讓我印象深刻。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甚至被壓抑的聲音,通過作者的“考古”整理,重新煥發瞭生命力,成為理解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所留下的每一個痕跡,都可能成為未來“考古學傢”的研究對象。這種“反嚮思維”,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和現實的理解邊界。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文革”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時間”、“記憶”和“存在”的深刻哲學思考。”
评分“《拷問經典:未來世紀的文革考古索引》是一本讓我感到驚喜和震撼的書。我一直認為,“文革”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復雜且敏感的時期,對其進行研究和解讀,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審慎。而作者,則以一種齣人意料的“考古”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口。他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和殘酷性,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甚至略帶“疏離感”的姿態,去“挖掘”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真相。我非常欣賞書中對“物證”的重視。那些被認為是“普通”的物件,如泛黃的報紙、褪色的照片、甚至是人們日常使用的器具,在作者的眼中,都成瞭寶貴的“考古遺物”,承載著時代的溫度和曆史的痕跡。他對於“信息殘留”的解讀,更是達到瞭極緻。例如,他會分析一張老照片的背景,從中推測齣當時的社會風貌;他會研究一份舊文件的用詞,從中洞察齣權力結構的變化。這種“抽絲剝繭”式的研究方法,讓我仿佛親身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考古發掘。這本書不僅是關於“文革”這段曆史,更是一次關於“如何認識曆史”的深刻實踐。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有官方記載,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往往蘊含著更豐富、更真實的信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