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一條河流,不斷的迴轉蜿蜒,纔能剋服崇山峻嶺,匯集百川,成為滔滔巨流。所以生命是麵對現實環境,懂得轉彎迂迴和成長,而不是橫衝直撞或逃避。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而不是追求。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現實,唯有瞭解、發揮、運用自己的現實,創造成功的經驗,發現個中的喜悅和價值,從而建立健康的自尊,纔能使人充滿信心,有能力和勇氣麵對眼前的睏境,抱持希望憧憬未來的生活──這就是幸福之源。反之,如果一味追求佔有,將會犧牲生活的許多樂趣,使人生變得睏頓勉強。
本書側重在心理輔導、諮商的實務,把理論架構予以整閤,並著眼於精神生活更高的層麵上,以生活的調適、生命的實現和心靈的終極關懷為目的。不僅討論如何提升精神生活,維護身心健康,實現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已觸及生命的希望和終極意義,讓你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閤現代生活的需要,信仰和生活相融,纔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瞭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其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嚮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嚮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齣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唯識心理學目前已完成六部作品,都以唯識論中「心所法」為藍本,結閤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所建構齣來。另外五本書分彆為:《換個想法更好》、《尋找著力點》、《勝任自己》、《精神體操》與《過好每一天》。
作者簡介
鄭石岩
心理學傢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
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奬;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曆豐富,是融閤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奬,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自序
看齣心靈生活的希望
生命就像一條大河,它不停的嚮前奔騰,迂迴轉彎,須剋服種種險阻,纔能邁嚮光明的未來。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而不是追求;是麵對現實環境,懂得轉彎迂迴和成長,而不是橫衝直撞或逃避。
很多人都汲汲於追求幸福,越追越抓狂,幸福還是沒有找到,甚至因為太急切瞭,壓力過大,以緻身心俱疲,導緻失望沮喪、憤世嫉俗或自暴自棄,因而造成心理失衡或精神失常。
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但若是無止境的鑽營,就將造成身心耗竭或精神生活的解體。然而,追求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真的能從追求中,獲得到想要的嗎?多年來的心理諮商經驗讓我明白,答案是否定的。一味的追求,並不能獲得幸福的喜悅。
從諸多個案的觀察和體驗中發現,幸福不是來自追求和佔有,而是源自把握當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現實,他必須瞭解它、發揮它,用它去延伸,去創造更多成功的經驗和喜悅纔行。
運用自己的現實,去創造成功的經驗,發現個中的喜悅和價值,從而建立健康的自尊,則能使人充滿信心,有能力和勇氣麵對眼前的睏境;充滿興緻,去過好每天的挑戰;抱持希望去憧憬未來的生活。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將會犧牲生活的許多樂趣,使人生變得睏頓勉強。無盡尼有一首詩說:
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過梅花下,
春在枝頭已十分。
現代人就是不停的追逐,纔會有諸多心靈上的煩惱與痛苦。我們的教育,打從國民小學開始就教導追逐,強調贏在起跑點上。那種醉心於贏,強烈地想賽過彆人、希望彆人拜倒在自己跟前的態度,使一個人窮追猛打,身心耗竭,到最後虛脫地倒瞭下來,心靈上完全的疲憊。
從實務經驗中,不難瞭解現代人精神災難的綫索。它的真正原因是,沒有機會試探自己的興趣,無從發展多方麵的能力,疏於學習瞭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不能用自己的天賦、資糧和環境,走齣光彩的人生。洞山禪師對生命的真諦,有著深遠的體驗,他說: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這麼會,方得契如如。
洞山在雲巖門下悟道,經過一段時間,他辭彆瞭師父準備行腳參訪,去追求生命的真理。他的老師雲巖為他送行。途中洞山問道:
「將來如果有人問道,你的教育方針是什麼,我該如何迴答呢?」雲巖直截瞭當地迴答說:
「就是這個。」
當洞山接下去問「什麼是這個?」時,雲巖迴頭就走,一句也沒有再說。於是,洞山一路行腳參訪高僧大德,一路想著什麼是「這個」。直到有一天,他在過河時,從渡船上看到河麵浮現自己的倒影,纔恍然大悟,原來雲巖所說的「這個」原來就是「現成的自己」,於是寫下上述動容韆古的《洞山偈》。
不過,人想要從現成的自己中活齣喜悅,從自己的際遇中看齣生命之道,並非易事。於是唯識傢提齣《唯識論》,對生命的開展提齣真知灼見。他們認為:
.人要懂得把握普遍影響行為的因素,不斷調適自己的生活,這就是善用「遍行」法門。
.每個人都是唯一獨特的個體,無論他的生涯,或每天所麵對的事情,都是一種彆境。他必須找齣自我實現的方法纔能有成功的生活和生涯,那就是「彆境」法門。
.生活是一個不斷挑戰的過程,必須不斷的學習,纔能使心智不斷成長,讓自己生活得幸福,並領悟到生命的意義,這就是「善心」法門。
. 煩惱和病苦是生命的本質,人必須懂得解脫煩惱,洗滌心中的種種衝突、矛盾和敵意,纔能從紛繁的病苦中解脫齣來,這就是超越「煩惱」法門。
唯識傢除瞭提齣這些法要之外,他們也提齣唯識的人格理論:揭示三性三無性。說明沒有本質的我,隻有經驗的纍積和自我意識所形成的「自我」。這個「我」怎麼想,就會怎麼感受;「我」有什麼行動,就形成什麼意識世界。
為瞭解除生活上的痛苦,他們透過「轉識成智」的方法,運用前述遍行心所、彆境心所、善心所和煩惱心所,轉識成智,把煩惱、挑戰和障礙,化成一種成長的資糧,使心靈得以不斷成長,去創造和實現生命。
我研究《唯識論》多年,並將這些轉識成智的技巧,用在心理諮商實務上,名曰唯識心理學。《生命轉彎處》側重在心理輔導、諮商的實務,把理論架構予以整閤,並著眼於精神生活更高的層麵上;以生活的調適、生命的實現和心靈的終極關懷為目的。這是一本討論提升精神生活、維護身心健康、實現幸福生活的書。更重要的是,它已觸及生命的希望和終極意義,讓你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導讀
正嚮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唯識傢指齣:「萬法唯識」。識正確瞭,思考就清醒,生活就幸福。識被扭麯瞭,或者産生情染和執著時,心識活動打結,造成情緒障礙,思考決策錯誤,從而帶來痛苦,更嚴重的是生命意義的迷失。於是,唯識傢採取相當嚴謹的態度,分析識的結構,瞭解其變化,提齣「轉識成智」:把識的活動轉變成正嚮的生活智慧,以拓展積極的人生,共同開創社會的安寜和幸福。這樣的旨趣稱為「大乘」,唯識學是大乘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唯識論》幾乎就是心理學。它是正嚮的生活智慧,目的在引導一個人以積極正嚮的態度,去剋服種種生活的睏難,並以達觀的態度,去看種種的挫敗,重新看到光明的希望和對人生的領悟。
我把這套唯識論的精義,與現代心理學結閤,用現代心理學的語言、思路和觀念,來活化它的意涵。期待它成為現代人心靈生活的資糧,成為曆久常新的人生明燈。除瞭可供一般人生活和心理調適的藉鏡,也是覺悟修行上重要的用功方法。這套契閤現代人思維和文化的結構性素材,我稱它叫「唯識心理學」。
唯識心理學的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嚮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嚮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齣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作為一個心理學的研究者,很容易就發現,心靈世界中的「識」,透過個人生活經驗,影響人的行為和心情,左右其生涯和幸福感。因此,務須在現實生活中,培育正嚮的態度、情緒、品格等。此外,個人心靈生活,還包括龐大的文化和集體意識,而且大部分是潛意識的範疇。我深信文化、宗教和民俗之中,所蘊藏的內容,包括儀式、風俗、節慶以及對生命的傳述,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這些素材沒有經過「轉識成智」的過程,變成現代生活場景中正嚮的態度、正嚮的情緒和自我效能,人就可能迷失,産生負麵的乾擾。唯識心理學在這個層次上,扮演著正嚮的角色。
人生是否過得幸福、有意義、覺得法喜充滿,決定於你是否具備正嚮情緒、正嚮性格和正嚮的德行或品格。打造這些正嚮心理特質的關鍵,就是轉識成智,就是從唯識心理學齣發。
生命是一個不斷調適、成長和圓融的過程。因此,生命是艱辛的,也是絢爛的。它既要麵對許多睏窘和挑戰,也能在調適轉變的同時,看到柳綠花明的新天地。生命須用愛來沃壯,纔能發展雄渾的活力,又要以智慧開啓創意和新猷,這樣纔有希望和前景,纔能顯現意義和價值。
唯識心理學就是用「悲智雙運」,並透過轉識成智來創造生活和豐富生命,並覺悟到究竟第一義諦。
多年來我從事心理輔導和諮商的研究,結閤西方的心理學和東方的心學,用來協助人們發展潛能,並協助適應睏難的人找迴幸福。現在,我把多年纍積的知識和經驗,融閤唯識論和心理學的學理,建構唯識心理學,它的主要意涵包括:
.對生命奠定正嚮的觀念和領悟的基礎。
.陳述應變的智慧和生活調適的方法。
.提齣生涯發展和心理健康的綱領。
.揭示精神成長的方嚮、方法和究竟義。
.提供唯識心理輔導和諮商的學理。
.釐清學佛的正確觀念和行持要領。
我們正麵對二十一世紀的衝擊,不隻是金融風暴或環境劇變在影響生活,此後社會變遷將更快速,經濟生活和生産方式變化更迭更是驚人。可以預見,生活緊張、競爭激烈,加上失業的壓力,導緻許多人産生無力感和無助,以緻憂鬱、沮喪和焦慮的人口增加。
資訊時代的虛擬文化,也造成眼高手低、挫摺容忍力不足的世代,容易挫敗灰心,甚至鋌而走險,為非作歹,這將會是社會不安和紊亂之源。唯識心理學提齣正嚮的行動建議,幫助每個人找迴正麵的生活態度,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
科技越發達,生活水準提高,對於安身立命和生命意義的追尋,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所以生命教育已然成為各國關切的問題。唯識心理學對此亦作瞭正嚮的討論,並關心生命終極意義的實現。
此外,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閤現代生活的需要,當信仰和生活相融,不緻造成疏離或衝突,纔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瞭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
到目前為止,唯識心理學已完成六種作品,都以唯識論中「心所法」為藍本,結閤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所建構齣來。它們包括:
.《換個想法更好》的主軸建立在「遍行」心所上,著重生活和工作的調適,增進自我效能,以實現豐足喜悅的人生。
.《尋找著力點》的基礎是「彆境」心所,具體討論生涯發展和開展成功人生的要領,並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勝任自己》以「善法」心所為藍本,陳述正麵性格,從發展健康的自尊、麵對真實、學習自律三方麵去發展勝任自己的特質。
.《精神體操》是從「六度」發展齣來的正嚮德行,透過正嚮的品格和培養心靈的長處,剋服心理睏境,開展全新的精神力,以實現光明的人生。
.《過好每一天》是從「煩惱」心所轉化來的正麵情緒指標,透過情緒智慧的養成,發展法喜,增進身心健康,實現亮麗的人生。
.《生命轉彎處》是透過唯識論中轉識成智的精神,把生命的曆程串聯起來,去作調適和實現,並觸及終極關懷的主題,著眼於人生的全麵思考。
二十一世紀甫一開始,美國心理學傢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就提齣「正嚮心理學」的觀念。他指齣:「現代人迫切需要美德、生命的目的,正直及生命的意義。」長處與美德幫助我們抵擋心理疾病,解除痛苦,並帶領我們達到永久性的高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我從事唯識學的研究和心理諮商實務應用已近三十年,總覺得唯識學中的許多寶貴觀念,都甚為正嚮,對人生有益,所以針對其實用性加以整理。希望這套書能給廣大讀者,帶來美好的生活智慧。
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轉逆成順,化苦為樂”這幾個字吸引的。在颱灣生活,每天麵對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有順遂的時候,但更多的時候,感覺就像在跟生活的浪潮搏鬥。這本書的書名,就像在我茫然的時候,遞過來一盞指路的明燈。“轉逆成順”這部分,我尤其好奇,是不是有什麼神奇的方法,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或者,是在事情沒有完全變好之前,我們先能讓自己心裏感覺順一些?而“化苦為樂”,這絕對是人生終極的目標之一瞭,誰不希望把那些難過的經曆,都變成讓自己更堅強、更豁達的養分呢?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讓我不僅僅是知道這些道理,而是真的能運用到生活中,讓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讓我在麵對不如意時,能夠笑得齣來,而不是隻能苦著臉。
评分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在生活中尋找樂趣的人,但有時候,即便我再怎麼努力,生活還是會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打擊。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化苦為樂”,讓我眼前一亮。我常常思考,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什麼?是不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齣瞭問題?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視角,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經曆,然後從中找到一些積極的意義,甚至從中獲得一種特彆的快樂?我猜想,這本書也許會探討一些關於人生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們普通人也能理解和運用。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在高低起伏的人生中,保持一種豁達樂觀的態度,不被暫時的睏難打倒,而是能夠積極地應對,最終實現內心的平和與滿足。
评分“生命轉彎處:轉逆成順,化苦為樂”,光聽這個名字,就覺得這本書一定很有份量。我最近也在思考如何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路走不通瞭,就覺得世界末日一樣,但其實,有時候換個方嚮,可能就會有新的風景。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教我一些“轉逆成順”的技巧,是如何在看似絕望的時候,找到那個扭轉乾坤的契機。還有“化苦為樂”,這聽起來更像是一種人生智慧瞭,也許是教會我們如何看待苦難,如何從中汲取養分,而不是被它吞噬。我希望作者是一個有深度的人,能夠用真誠的文字,分享一些關於人生哲理的思考,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跟著一起思考,一起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力量,一種麵對未來挑戰的勇氣。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吸引力,“生命轉彎處:轉逆成順,化苦為樂”,光看書名就讓人産生無限的聯想。我最近正經曆人生中的一個瓶頸期,總感覺事情不順,每天被各種瑣事壓得喘不過氣,心情也變得很沉重。偶然間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它的封麵設計簡潔卻充滿力量,傳遞著一種積極嚮上的能量。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光憑書名和封麵,我就覺得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看到睏境中的希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在不如意的時候調整心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將眼前的睏難轉化為成長的契機。尤其“轉逆成順,化苦為樂”這幾個字,仿佛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實用的心法或者方法,讓我能夠真正地將“苦”轉化為“樂”。這種從低榖走嚮高峰的過程,我想是很多人都渴望擁有的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看看裏麵的文字會帶給我怎樣的觸動和改變。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對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內心的平靜感到好奇。現代社會節奏太快,壓力太大瞭,常常讓人覺得喘不過氣。這本書的書名“生命轉彎處:轉逆成順,化苦為樂”,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泛的勵誌雞湯,而是能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讓我能夠在麵對人生中的“轉彎處”時,不至於驚慌失措,而是能夠穩住腳步,甚至發現新的齣路。我尤其對“轉逆成順”這部分感到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能夠讓原本看似不利的局麵,變得順風順水?而“化苦為樂”更是讓人期待,我們生活中的苦難總是難以避免,如果真的能學會將苦難轉化為一種積極的體驗,那將是多麼大的解脫和升華。我希望作者能夠分享他的人生經曆,或者引用一些他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快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