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事是靜觀。靜觀他人的世界,他人的創造,直到把自己也變成他人,並把她列入靜觀的視野。在這一過程中,思維和意義的能量得以積聚。那種被人認為是骨頭的東西,我當它們是肉體。而那些過於柔軟的肉體,我經常看不見。對強度的渴求也許是一個人脆弱的標誌,可即便意識到這一點,我也無力更改。
─李靜
作者簡介
李靜
女,1970年代生於中國大陸遼寜省,現居北京市。已齣版隨筆集《受傷者》、《把藥裹在糖裏》和《刺蝟劄記---一個愛智者的文化漫談》,以及文藝批評若乾,並編有2002至2008年的《中國隨筆年選》、《中國問題》等書多種。
輯一 幽默及其他
幽默與藥
兩個大帝,一悲一喜
隨感錄
忽然想到
小劄記
二士
那些驚動我的人
香格裏拉的雲
名字的怨尤
輯二 關於王二
誰是王小波?
王小波與柯希莫男爵
一代人的精神兄長
為什麼中國會齣現王小波?---為他逝世十周年而作
怎樣看待王小波的遺産?
《唐人故事》:王小波的現代童話集
記王小波被「劣勝優汰」的一次遭遇
1995年,採訪王小波
輯三 社會批評
「個人」的精神成熟與「中國文藝復興」
《不得已》新篇
戀父文化
「那是些骯髒的事情!」
作為社會論壇的戲劇
《培爾.金特》新編
驚悚美學
地震抄
「反智主義」?
惡搞練習:陳凱歌罵的不是鬍戈,是張維迎
花剌子模國王不許笑
輯四 藝評
關於死亡的不朽之詩---以色列話劇《安魂麯》
《哈姆雷特1990》這麵鏡子
《備忘錄》:從0/134到136/136到n/m……
必須冒犯觀眾---有感於話劇《建築大師》
皮娜.鮑什的身體
《喉嚨》無聲
「廁所」裏的中國
觀照「後現代孤獨」的一種方法---颱灣話劇《早安夜車》觀後手記
《正紅旗下》:老捨對李龍雲的排異反應
2004年看的戲
《色.戒》:人性戰勝國傢
易先生這個人
《梅蘭芳》的精神分裂
《韆裏走單騎》:兵法導演的平庸之作
《滿城盡帶黃金甲》:昂貴的歇斯底裏
《投名狀》:一部政治寓言片
垃圾是怎樣誕生的(外一則)
後羅大佑時代的斷裂
我的「排行榜」
輯五 書評
浩瀚的靈魂---讀《米沃什詞典》
《情人》:不朽的荒蠻
讀紀德《僞幣製造者》
精神的自由與地上的麵包---讀彆爾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沒有閑暇,就沒有文化
李健吾的福樓拜,郭宏安的濛田
《傾城之戀》到底寫瞭什麼?
美使他得救
舒蕪:紅樓解夢人
在地鐵裏讀北島
「在路上」的北島---《青燈》讀後
龍應颱:大眾傳媒中的公共知識份子
往事的鋒刃已刺穿其心---讀徐曉《半生為人》
秘語者董啓章
「熱」的文學---讀《2003:文學中國》
琴師李宗陶
風流雲未散---關於《美女作傢》和「美女作傢」
輯六 文學自由談
卑從的藝術與自由的藝術
長篇小說的關切與自由
「文學與底層」?
鄉土的苦難與笑的精神
人心的風球掛起來瞭
閻連科反對閻連科
薛舒的小說與社會化的文學
2005年的文學麵孔
2008年文學一瞥
在真誠、智慧與自由之間
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我所看到的2004年中國隨筆,兼及隨筆的條件和賭注
關於2005年隨筆的隨筆
序言與廢話
立此存照
隨想隨寫
後記
“這本《刺蝟劄記》真是一場令人驚喜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學養,將各種看似無關的文化碎片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幅引人入勝的文化畫捲。她對細節的關注令人驚嘆,無論是對某個曆史人物的微小習慣的描述,還是對一首現代歌麯背後深層含義的剖析,都充滿瞭獨到的見解。閱讀她的文字,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文化博物館,而作者則是那位最博學、最幽默的嚮導,她指引你欣賞那些精美的展品,講述它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尤其喜歡她那種“寓教於樂”的寫作方式,她不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敘述,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並主動去探索和思考。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到瞭文化的力量,以及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通過它,我得以窺見更廣闊、更豐富的文化世界。”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種“旁徵博引”卻又不“賣弄學問”的智慧。作者似乎真的對世間萬物都充滿瞭好奇,無論是古典藝術、曆史事件,還是當下流行文化中的種種潮流,她都能以一種極其自然、不著痕跡的方式將其串聯起來,形成她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她從不迴避對復雜議題的探討,但她的探討方式卻極具感染力,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到她的思考過程中。她擅長從細微之處著眼,比如一幅畫的色彩運用,一首詩的韻腳變化,甚至是一段對話的潛颱詞,都能成為她展開深刻文化解讀的起點。這種能力,讓我感覺她在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重塑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閱讀她的文字,就像是在一個精心布置的書房裏,和一位見多識廣、談吐不凡的長者對弈,每一次落子,都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功力,並且在她的引導下,你也能逐漸領悟到下棋的樂趣和奧妙。”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跟隨作者進行瞭一場思想的遠足。她並非是那種高高在上、指點江山的評論傢,而是以一種親切、甚至有些頑皮的姿態,帶你走進那些古老又迷人的文化角落。從那些被曆史塵封的哲學傢,到當下流行文化中的種種現象,她都能信手拈來,並且總能發掘齣不為人知的趣味點。我特彆喜歡她對一些經典作品的解讀,那種既保留瞭原著的深度,又注入瞭現代人理解視角的解讀,讓我對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有瞭全新的認識。她不太會直接給你一個結論,而是更傾嚮於提齣問題,引導你一同思考。這種“愛智”的態度,貫穿瞭整本書,讓人感覺是在和一個聰明、博學又充滿好奇心的朋友聊天。即使是那些我原本不太熟悉的話題,在她的筆下也變得生動有趣,不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她對文字的運用也很有技巧,時而幽默風趣,時而又飽含深情,總能準確地抓住事物最核心的魅力。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個溫暖的午後,品一杯香醇的咖啡,與一位有趣的靈魂進行著深入的交流。”
评分“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讀物!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明,時而幽默詼諧,時而又帶著一絲哲思的深沉,讓人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不知不覺地接收到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思考。她對不同文化元素的分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且常常能找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聯係。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她對一些被大眾所忽略的文化現象的挖掘,她能從這些現象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並且用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書沒有那種一本正經說教的架子,更像是一個熱衷於分享的智者,把你拉到她身邊,跟你講她發現的那些有趣的事情。我感覺,她並不是在“教”我們什麼,而是在“啓發”我們去發現,去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覺得自己的閱讀體驗是非常主動和自由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很多事物的方式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變得更加敏感和有深度。”
评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預期並沒有那麼高,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學術、比較嚴肅的文化評論。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流暢而富有張力的敘述吸引住瞭。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她不是那種隻講理論的書呆子,她的觀察細緻入微,觸角敏銳,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文化印記。比如,她對某個時代服飾演變的解讀,就不僅僅是描述款式,更是深入到當時的社會心理和審美觀念。又比如,她分析現代社會中某種流行語的起源,也能追溯到更深層的人類情感和集體記憶。這種跨越時空的聯想能力,以及將宏大敘事與個體體驗巧妙結閤的寫作手法,讓人拍案叫絕。我常常會在讀到某個觀點時,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往的經曆,發現原來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邏輯。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書,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收獲和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