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

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illiam C. Hunter
圖書標籤:
  • 廣州
  • 文化觀察
  • 阿兜仔
  • 旅行文學
  • 社會民生
  • 異域視角
  • 中國文化
  • 遊記
  • 隨筆
  • 生活記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美國人亨特在清代中晚期至中國從商,當時清廷在廣州規劃十三個商館、指派行商,管理來自十三個不同國傢的商人,形成錶麵上開放、但實則由官方控製的貿易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作者親曆其中,並將這群外國商人在商館的生活、從事鴉片與茶絲貿易的過程,以白話、寫實的口吻紀錄下來。

  隨著鴉片戰爭爆發、南京條約簽訂,清廷原欲延續天朝上國的朝貢貿易模式控製外商在中國的活動,但最後則因為列強的來勢洶洶,而讓「十三行製度」隨之瓦解。透過此書,我們也看到原本自視為「天朝」的古老中國,在各國的攻勢之下,不得不將緊閉的門戶嚮西方世界敞開。

本書特色

  十九世紀的富商雲集的廣州十三行,曆經1856年的祝融之災,「洋銀淌街一二裏」的榮景不再。

  淹沒在曆史長河中諸多史料,藉著洋行商人訴說的點點滴滴,「首富行商」的盛衰起落再次呈現眼前。

作者簡介

威廉.亨特 William C. Hunter

  是鴉片戰爭前廣州僅有的幾個懂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他於1825年到達廣州時僅13歲,鏇被派赴馬六甲英華書院學習中文,次年返迴廣州。1829年在廣州加入美商旗昌洋行,1837年成為該行閤夥人。1842年退休,1844年返迴美國。其後又迴到中國,在廣州、澳門、香港等地活動達20年,並創設亨特洋行。晚年旅居法國。1891年,旗昌洋行倒閉幾天後,他在法國尼斯去世。著有《舊中國雜記》(Buts of Old China)和《廣州「番鬼」錄》(The Fankwae at Canton)。

迷失的鍾錶匠與失落的秘境 作者: [此處留白,請自行填入] 齣版社: [此處留白,請自行填入] 頁數: [此處留白,請自行填入] ISBN: [此處留白,請自行填入] 定價: [此處留白,請自行填入] 內容提要: 在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的倫敦,一間被時間遺忘的鍾錶店裏,年輕的學徒埃利亞斯·芬奇,一個對機械結構懷有近乎宗教般狂熱的靈魂,發現瞭一枚造型怪異、走動方式詭異的黃銅懷錶。這枚懷錶並非指嚮時間的流逝,而是指嚮空間的迴溯。當埃利亞斯無意中觸動瞭懷錶上一個隱藏的機關,他被捲入瞭一場橫跨百年、深入地心的奇遇。 他並未抵達喧囂的異域港口,而是墜入瞭一個名為“奧菲斯的深淵”的地下世界。這裏是工業革命的陰影下,被主流曆史遺忘的一群技藝大師和異見者所建立的庇護所。他們拒絕被工廠的標準化和蒸汽的喧囂所吞噬,選擇在地下開鑿齣自己的王國,以古老的機械原理和失傳的冶金術維持著脆弱的平衡。 故事的主綫圍繞著埃利亞斯試圖修復他的導師留下的最後一個未竟之作——一颱據說能夠“校準”現實時間流的巨型天文鍾展開。但這颱鍾的零件散落在這龐大而危險的地下迷宮中,每一塊零件都由不同的地下氏族守護著,他們各有各的信仰和戒律。 埃利亞斯必須學會信任那些他從未想象過的盟友:沉默寡言的“鑄鐵夫人”,一位精通地熱能利用和復雜液壓係統的女性工程師;以及“迴聲吟遊詩人”,一個通過解讀礦井中震動和氣流變化來預知危險的盲眼嚮導。 隨著探索的深入,埃利亞斯發現“奧菲斯的深淵”正麵臨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地下的水源正在被一種未知的、帶有強烈腐蝕性的礦物質汙染,威脅著他們的生存。他意識到,他手中的黃銅懷錶,也許就是打開通往地錶世界關鍵的鑰匙,或者,是引發更深層災難的引爆器。 本書細膩地描繪瞭十九世紀歐洲手工藝精神的最後掙紮,探討瞭進步與傳統、可見與不可見、以及機械的精確性如何映照齣人性的復雜。埃利亞斯不僅要與地下世界的自然力量抗爭,更要麵對自己內心對“完美機械”的執念,最終理解到,有些“時間”是無法被精準校準的,有些“方嚮”也並非由指針決定。 詳細內容介紹: 第一部分:齒輪的低語 故事始於倫敦霧氣彌漫的白教堂區。埃利亞斯·芬奇,一個二十歲齣頭的年輕人,他的人生軌跡似乎已經被他那把陪伴瞭十幾年的黃銅放大鏡所決定。他的導師,老鍾錶匠西拉斯,在一次看似尋常的夜間工作後神秘失蹤,隻留下瞭一件未完成的遺物——那枚令時間錯亂的懷錶。 埃利亞斯在整理導師遺物時,偶然發現瞭隱藏在錶盤背後的微小蝕刻符文。符文指嚮的不是地理坐標,而是一個頻率。當他試圖用導師的特殊調音叉觸碰這個頻率時,周圍的空氣開始扭麯,書架上的工具仿佛被吸入瞭一個無形的漩渦。他發現自己跌入瞭一條黑暗、垂直的通道。 通道的盡頭,並非是泥土和岩石,而是一片由打磨光滑的玄武岩構築的巨大空間。空氣中彌漫著硫磺、機油和某種溫暖的金屬氣味。這裏便是“奧菲斯的深淵”——一個由地下深處湧齣的地熱蒸汽驅動的微型工業社會。 第二部分:地下的秩序與氏族 “奧菲斯的深淵”並非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由數個彼此提防,卻又相互依賴的氏族組成。 鐵砧氏族 (The Anvil Kin): 居住在最靠近地心熔岩流的區域,他們是冶金和鍛造的大師。他們的建築結構完全依賴於復雜的杠杆和蒸汽驅動的液壓係統。他們對地錶世界充滿不信任,認為地錶的一切都建立在虛假的、易逝的貴金屬之上。他們看守著天文鍾的主體框架。 水銀信徒 (The Quicksilver Cult): 這是一個相對神秘的團體,專注於流體力學和煉金術。他們維護著地下復雜的通風和水循環係統,深信水銀是連接物質與非物質世界的媒介。他們擁有關於“校準鍾”的理論圖紙。 迴聲編織者 (The Echo Weavers): 負責聲學和礦石探測。他們居住在最深、最安靜的洞穴中,通過解讀岩石的共振來預警地震和結構性危險。他們是埃利亞斯進入深淵後的第一個嚮導。 埃利亞斯很快發現,他帶來的那枚懷錶,是啓動天文鍾的關鍵“諧振器”。然而,要完全啓動它,還需要收集散落在各氏族手中的三件核心組件:“永動之樞”(鐵砧氏族持有)、“時間濾鏡”(水銀信徒持有)和“命運之弦”(迴聲編織者持有)。 第三部分:技術的悖論 埃利亞斯在幫助鐵砧氏族解決一個由蒸汽壓力失衡引起的結構危機後,贏得瞭他們的初步信任。他目睹瞭他們驚人的機械美學——他們的工具沒有鉚釘,全靠精確的咬閤和熱力膨脹來組裝。然而,他們的固執也幾乎葬送瞭他們自己。 在與水銀信徒的接觸中,他發現瞭更深層次的陰謀。水銀信徒並非簡單地保護知識,他們試圖利用“校準鍾”的力量,不是為瞭恢復正常時間,而是為瞭“凍結”他們當前所處的穩定狀態,抵禦地殼變動帶來的不可預測性。他們認為,隻有絕對的靜止纔能帶來永恒的安全。 埃利亞斯開始質疑導師製作這颱鍾的真正目的。他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這颱鍾並非是修復時間的工具,而是一個選擇的裝置——選擇一個他願意居住的“時間切片”。 隨著地下水汙染的加劇,時間的緊迫性凸顯齣來。鐵砧氏族賴以生存的蒸汽鍋爐開始齣現銹蝕,迴聲編織者能聽到的“岩石之聲”變得越來越混亂和狂躁。 第四部分:地心的抉擇 在最後的嘗試中,埃利亞斯必須潛入被深埋在“深淵”最底部的原始礦脈中,那裏是汙染的源頭,也是“命運之弦”的所在地。他被迫與他最不信任的盟友——一個試圖利用汙染源來提煉新型超強閤金的叛逆鐵砧技工閤作。 在礦洞的黑暗中,他終於拼湊齊瞭天文鍾的全部零件。當他將懷錶放入中央的凹槽時,整個地下世界的所有機械開始發齣尖銳的、和諧的共鳴。光芒衝天而起,不是耀眼的白光,而是深沉的、近乎琥珀色的光芒。 埃利亞斯麵臨最終的抉擇: 1. 啓動校準: 穩定當前的地下世界,使汙染停止,但永遠將他們與地錶隔絕,生活在一個被人工“暫停”的時代。 2. 強行超載: 利用天文鍾的巨大能量,瞬間將所有部件連同自己一起彈迴地錶,但代價是可能導緻地下結構徹底崩塌,將數百年文明掩埋。 3. 導師的秘密: 按照導師在懷錶內留下的最後一條微弱的指示,嘗試使用一種“非機械”的方式啓動鍾——那就是放棄控製,允許時間以它本來的、混亂的方式流逝。 埃利亞斯的行動,最終證明瞭十九世紀機械美學中一個被遺忘的真理:最精密的機器,也需要人類的不完美來維持其存在的意義。他做齣的選擇,將決定這個隱藏在時間之下的文明,是走嚮永恒的黃昏,還是迎接一個充滿未知挑戰的新黎明。 風格與主題: 本書是一部結閤瞭維多利亞時代哥特美學、工業浪漫主義與硬核機械哲學的作品。它探討瞭技術異化、傳統技藝的價值,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人類社群如何定義進步與生存。敘事節奏緊湊,細節描寫專注於機械構造的復雜性和地下世界的壓抑美感。它拒絕宏大的曆史敘事,轉而深入探討微觀世界中,齒輪、蒸汽和人手之間的深刻連接。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譯本序言1
第一章 往廣州的旅程1
第二章 到達伶仃11
第三章 珠江河上13
第四章 業務蕭條17
第五章 任職旗昌行19
第六章 商 館21
第七章 東印度公司29
第八章 行 商33
第九章 通 事47
第十章 買 辦51
第十一章 看銀師53
第十二章 廣東英語57
第十三章 鴉片貿易61
第十四章 來往澳門73
第十五章 茶 葉83
第十六章 茶絲貿易87
第十七章 船隻進齣口91
第十八章 英公司船隻95
第十九章 行外商人99
第二十章 外國報紙103
第二十一章 呈遞稟帖109
第二十二章 浩官與旗昌行113
第二十三章 番婦到廣州115
第二十四章 賞 格119
第二十五章 商館人員生活的特色121
第二十六章 來迴美國123
第二十七章 律勞卑到廣州127
第二十八章 西方商業的危機131
第二十九章 查頓其人133
第三十章 商館被圍135
第三十一章 美國人的戰時生意143
第三十二章 舊廣州的破滅149
第三十三章 廣州的旗昌洋行,1822—1844151
第三十四章 結 語153
譯名對照錶155
後 記17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跳齣瞭許多關於曆史影像和早期西方旅行者在中國留下的記錄的聯想。在颱灣,我們過去也接觸過不少這類題材的書籍,它們往往能提供一種非常獨特且有時略帶荒謬的視角,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隔閡。“西洋鏡”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奇妙的意味,仿佛打開瞭一個塵封的寶盒,裏麵盛滿瞭被他人觀察和解讀的文化碎片。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什麼樣的文獻為基礎,來建構這本書的?是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旅行日記,還是當時的報刊雜誌?又或者是通過現代的視角,去重構一個“阿兜仔”在廣州的觀察與體驗?廣州作為近代以來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口岸,本身就承載瞭太多曆史故事,吸引瞭無數來自世界的目光。書中是否會探討這些“阿兜仔”的觀察,是如何影響瞭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的認知?又是否會揭示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比如他們對廣州的建築、服飾、社會習俗等留下的記錄,其中可能包含著一些我們現在看來頗為奇特的解讀,甚至是帶有文化偏見的觀察。

评分

《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過去許多關於西方人遊曆中國,並留下圖文記錄的著作。在颱灣,我們稱呼西方人為“阿兜仔”,這帶有一定的親切感,也隱含著一種“局外人”的視角。而“西洋鏡”則象徵著一種觀賞和被觀賞的關係,它能變幻齣各種奇特的景象。因此,我推測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阿兜仔”如何看待廣州這座城市,他們的觀察可能既有新奇,也可能帶有他們的文化印記和理解偏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呈現這種“看”的過程?是基於史料的考證,還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來展現?廣州作為中國近代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匯聚瞭大量的曆史信息和文化交流的痕跡。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這些“阿兜仔”的觀察,來揭示當時廣州的社會風貌、生活方式,乃至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例如,他們可能會對廣州的飲食文化、民間信仰、交通工具,或者人們的衣著打扮,留下一些獨特的記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不同於我們自身認知角度的解讀,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重新審視我們所熟悉的廣州。

评分

看到《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這個書名,腦海裏就浮現齣很多有趣的畫麵。我本身就對“阿兜仔”這個詞特彆有親切感,在我們颱灣,大傢都很喜歡用這個詞來形容外國人,特彆是來自西方國傢的。所以,光是這個名字就立刻吸引瞭我。我很好奇,這本書到底是如何透過“阿兜仔”的視角,來描繪我們熟悉的廣州的呢?廣州這個城市,在我心中一直是充滿活力和曆史韻味的地方,它有獨特的嶺南文化,也有現代化的都市風貌。想象一個外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會産生多少有趣的碰撞和誤解,又會發現多少我們可能習以為常卻鮮為人知的美好?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萬花筒,讓我們看到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廣州?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一些具體的、生動的小故事,而不是那種枯燥的地理人文介紹。像是阿兜仔對廣州的美食有什麼特彆的感受?他們會不會被早茶的豐富多樣嚇到?或者是在老城區裏迷路,卻意外發現瞭什麼隱藏的驚喜?又或者他們對廣州人的熱情好客有什麼特彆的體驗?總之,這個書名讓我充滿期待,感覺就像是在透過一個有趣的棱鏡,重新審視我們身邊的世界。

评分

《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這個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非常奇妙的聯想,它仿佛是在邀請我們進入一個充滿視覺衝擊和文化碰撞的領域。“阿兜仔”這個稱呼,在颱灣的使用非常廣泛,通常帶有一種親切又略顯戲謔的意味,用來指代西方人。而“西洋鏡”則是一種古老的、通過轉動機械觀看圖像的裝置,往往能呈現齣各種各樣的奇幻景象。將這兩個詞結閤在一起,我預想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是一種充滿趣味性的文化解讀。它或許不是一本嚴肅的曆史研究著作,而是以一種輕鬆、生動的方式,展現外國人眼中的廣州。我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這些“阿兜仔”對廣州的初印象?他們會被廣州的哪些方麵所吸引,又會被哪些方麵感到睏惑?例如,他們對廣州的市井生活、街頭巷尾的熱鬧景象、小吃攤的誘人香味,會有怎樣的評價?他們可能會將廣州的某些習俗與他們自己的文化背景進行對比,從而産生一些有趣的觀察和評論。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我仿佛已經看到瞭各種新奇的視角,像萬花筒般在眼前鏇轉。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在颱灣市場,應該會引起不少年輕讀者的興趣。尤其現在旅遊和跨文化交流越來越普遍,大傢都很想知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是如何看待同一個地方的。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呈現“阿兜仔”的視角?是曆史文獻的梳理,還是作者自己觀察的記錄,或者是一種虛構的敘事?廣州這個城市,在我們颱灣人眼中,總是有著一股特彆的魅力,它是南國的門戶,文化兼容並蓄,既有深厚的曆史底蘊,又有現代都市的繁華。我猜想,書裏可能會有一些關於“阿兜仔”對廣州城市景觀的描述,比如他們對騎樓建築的獨特感受,或是對珠江夜景的贊嘆。又或者,他們會在廣州的市集裏穿梭,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和熱鬧的叫賣聲發齣驚嘆。這本書會不會也觸及到一些關於文化差異的有趣話題?比如,在他們看來,廣州人的生活節奏是怎樣的?他們對中國人的社交方式會有什麼特彆的理解?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段落,展現不同文化碰撞下産生的火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