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

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Harvey
圖書標籤:
  • 批判地理學
  • 空間理論
  • 資本主義
  • 地理政治經濟學
  • 城市地理學
  • 空間生産
  • 社會空間
  • 馬剋思主義地理學
  • 空間辯證法
  • 地域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大衛.哈維無疑是他那一代人裏,最具影響力、最廣受徵引的地理學傢。他的聲望遠遠超越瞭地理學,延伸到社會學、都市規劃、建築、人類學、文學研究和政治科學。這本書首度將過去三十年來的原創性文章匯整在一起,關注地理知識和政治權力之間的張力,以及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産。

  大衛.哈維對於科學及地理學倫理中立宣稱的堅定質疑,像是一條綫索貫穿瞭全書。他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並將空間理論奠基於社會正義中。在這個過程裏,他處理瞭地理學史上遭受忽視或誤解的人物,將他們安置在知識史的脈絡之中。本書齣現的人物有康德、凡邱念、洪堡德和拉提摩爾,伴隨瞭馬剋思、黑格爾、海德格、達爾文、馬爾薩斯、傅柯和許多其他人,顯示瞭地理思想的深遠根源和意蘊。同時,哈維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政治趨勢的生動觀察,顯示瞭這種思想對於認識世界的現況和可能未來,有多麼重要。

本書特色

  《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是群學齣版的第四本大衛.哈維作品。如果曾因閱讀《巴黎,現代性之都》而拍案叫絕、從《新帝國主義》深獲啓發、讀完《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仍覺意猶未盡,那麼,絕對不能錯過這本重量級的著作!

  「我熱切希望自己著作中的灼亮餘燼,能獲得年輕一代利用,在批判地理學中燃起一場火,持續燃燒,直到我們建立一個比起我們迄今所經驗到的,還更為正義、平等、生態健全且開放的社會。」哈維的這番自我期許,無疑是本書的最佳註腳。哈維的淵博學識、著作等身自是毋庸置疑,但真正撼動人心的是,他對社會正義的堅持及其公共知識份子的身影風範。細細閱讀本書,將窺見這位當代學術巨擘橫跨30年的學思曆程,以及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堅定執著。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紐約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研究院人類學講座教授。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理係教授,以及牛津大學霍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講座地理學教授。他於1980年獲美國地理學傢學會頒贈卓越貢獻奬;1989年獲瑞典人類學暨地理學社頒贈安德斯瑞特祖斯(Anders Retzius)奬章;1995年同時獲頒皇傢地理學會的派特榮(Patron)奬章,以及法國的法崔盧德(Vautrin Lud)奬。重要著作包括《地理學解釋》(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1969)、《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1973)、《資本的限製》(The Limits to Capital, 1982)、《意識與都市經驗》(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1985a)、《資本的都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1985b)、《都市經驗》(The Urban Experience, 1989)、《後現代性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正義、自然與差異地理學》(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1996)、《希望的空間》(Spaces of Hope, 2000)、《資本的空間》(Spaces of Capital, 2001),以及近期的《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2003)、《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 2003)、《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2005)和《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2005)等。

譯者簡介

王誌弘

  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颱大城鄉所副教授,世新大學社發所兼任教授。

王玥民

  美國南加州大學曆史碩士,現專事翻譯。

遠方的地平綫:一部關於現代性、地方性與全球流動的新探索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次對現代社會核心矛盾的深刻剖析,聚焦於資本主義邏輯如何重塑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和體驗。它超越瞭傳統地理學對地圖和地貌的描繪,深入挖掘瞭生産關係、權力結構與物質環境之間復雜糾纏的動態過程。全書結構圍繞三個核心議題展開:現代性的空間化進程、地方性的抵抗與重塑,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流動性與斷裂。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空間建構——從“被占領”到“被規劃” 現代性的崛起並非一個簡單的曆史階段過渡,而是一場深刻的空間革命。本書首先追溯瞭工業革命以來,資本邏輯如何係統性地將自然和人力轉化為可被測度、可被控製的資源。我們探討瞭早期現代國傢如何通過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化的基礎設施(如鐵路和運河)來“馴服”廣袤的地域,使其服務於效率最大化的目標。 我們不會止步於對“效率”的贊美,而是轉嚮對“異化”的批判性審視。這種空間規劃帶來的結果,是將傳統意義上的“地方”(sense of place)消解為可替代、可交易的“區位”(location)。通過分析城市規劃史上的幾次重大轉嚮——從曼徹斯特的工廠區到巴黎的林蔭大道,再到20世紀中葉的郊區化浪潮——我們揭示瞭權力如何通過塑造物理環境,來規訓和引導社會關係。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引入瞭“透明度”與“可見性”的辯證法。現代性追求一種全景式的、可被監測的透明空間,然而,正是這種對可見性的過度追求,催生瞭新的權力盲點和被排斥的“非空間”(non-space)。這些“非空間”——從高速公路的隔離帶到大型物流中心——構成瞭支撐現代運轉的沉默基礎,卻被主流敘事係統性地抹去。 第二部分:地方的韌性與重構——在被規訓中尋找意義 資本的邏輯傾嚮於將一切同質化,將世界壓縮成一個均質的、可被快速周轉的市場。然而,地方並非被動接受的容器。本部分的核心論點是:地方是抵抗與再生産的場域。 我們深入考察瞭全球資本對地方資源的掠奪(如礦産、水資源或特定勞動力的吸納),分析瞭這種“榨取”如何撕裂原有的社會生態和文化習俗。但關鍵在於,地方性的文化、知識體係和社區網絡,並非輕易消亡,而是以適應性極強的方式進行自我重組。 本書選取瞭幾個獨特的案例進行剖析:研究瞭後工業城市中被遺棄的廠房如何被非正式的藝術社區或次文化群體重新激活(即所謂的“反嚮占有”);探討瞭農民在麵對大規模農業資本入侵時,通過復興地方性的糧食品種和非官方的交換網絡來維護其生存權;以及在旅遊業的巨大衝擊下,特定手工藝者如何通過強調其“不可復製性”和“真實性”來重構其價值。 這裏的“地方”不再是靜止的地理坐標,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過程,是人類在麵對普適性力量時,努力為自身經驗錨定意義的努力。我們關注的是那些“滯留”在時間中的物質痕跡和記憶,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對抗即時滿足文化的主要力量。 第三部分:全球流動與斷裂——看不見的牆與跨越的橋 進入21世紀,資本的流動性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這種流動性並非惠及所有人。本書的第三部分將分析全球化帶來的空間斷裂。 我們詳細審視瞭“流動的權力”與“固定的身體”之間的張力。一方麵,金融資本、信息和高端服務可以在瞬間跨越大陸;另一方麵,移民的身體、被廢棄的商品殘骸以及生態汙染,卻被睏在特定的地理邊界內,遭受著係統性的封鎖和管製。 我們將研究“新型隔離空間”的齣現:從高度安保的“飛地”(Enclaves)到邊境的物理化與數字化監控係統。這些隔離措施並非簡單的地理劃分,它們是權力關係的直接投射,目的是在享受全球流動紅利的同時,將風險和不穩定的後果推嚮特定的人群和區域。 最後,本書探討瞭全球化視野下的“空間正義”議題。這種正義不僅僅是資源的重新分配,更是關於“被看見的權利”和“行動的權利”的鬥爭。當主流敘事傾嚮於將世界描繪成一個可以無縫連接的“地球村”時,我們必須揭示那些被加速遺忘、被強行滯留的角落,以及那些正在通過新的跨界連接(無論是數字平颱還是地下網絡)尋求突破的努力。 結論: 本書力圖提供一種批判性的空間感知工具,幫助讀者超越錶麵的地貌變化,理解我們所棲居的世界是如何被權力關係和經濟邏輯精心編織而成的。它呼喚一種對“我們身在何處”的更深刻的意識——這不僅關乎我們在地圖上的位置,更關乎我們如何與生産我們生活的物質環境、曆史記憶和未來可能性建立起負責任的關係。我們希望讀者能從閱讀中獲得一種穿透錶象的力量,去辨識和參與重塑我們共同空間的努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齣處

序幕
1. 重新發明地理學:與《新左評論》編輯對談

第一篇 地理知識?政治權力
2. 哪一種地理學對應哪一種公共政策?
3. 人口、資源與科學的意識形態
4. 對抗馬剋思主義的迷思——芝加哥風格
5. 歐文.拉提摩爾:追憶錄
6. 地理學的曆史與現況:曆史唯物論宣言
7. 資本主義:片斷化的工廠
8. 聯邦丘觀點
9. 戰鬥性的地方主義與全球雄心:雷濛.威廉斯著作中的地方、空間與環境之概念政治
10. 城市與正義:城市裏的社會運動
11. 製圖學認同:全球化下的地理知識

第二篇 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産
12. 資本主義積纍的地理:馬剋思理論重構
13. 馬剋思的國傢理論
14. 空間修補:黑格爾、邱念與馬剋思
15. 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
16. 從管理主義到企業主義:晚期資本主義都市治理的轉變
17. 階級力量的地理
18. 地租的藝術:全球化與文化的商品化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任何嚮往改變我們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的人,都不是在自己選擇的環境下這麼做。每個人都必須利用手邊的知識素材;每個人也必得嘗試與每個時代限製人們思想的預設、成見和政治偏嚮搏鬥,它們限製思想的方式,最好狀況下可謂是壓製性的寬容,最糟糕則是純然的壓迫。收錄在這裏的論文,寫作時間橫跨瞭30年,記錄瞭我企圖改變地理學科(這是直到最近,我在逐漸無法發揮功能、學界特有的學科知識劃分裏的位置)、相關領域(像是都市研究),以及一般公眾的思考方式的嘗試。這些論文也反映瞭這些年來,英語世界知識生産環境的變化。

  冷戰的展開,以及1950年代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對思想自由的蹂躪,加上對於蘇聯史達林主義極端行徑的令人不安揭露,使得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期,將馬剋思的著述當成塑造新的理解和政治行動模式的嚴肅材料,成為極度睏難的事情。事實上,誠如歐文.拉提摩爾(Owen Lattimore)的例子(參見第五章)清楚揭示的,在美國發齣任何無法準確吻閤美國外交政策要求模式的異議聲音(無論是否奠基於馬剋思主義),都很危險。這項政策的主宰教條是圍堵蘇聯的勢力,並吸收或公然鎮壓一切試圖追求社會主義而非資本主義經濟改善路綫的政治運動。然而,到瞭1960年代中期,許多人都知道主流知識係統對於理解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眾多反殖民革命攻勢和鬥爭(經常是受到馬剋思主義啓發),成效極為有限。

  隨著越戰的演變,美國也逐漸不被認為是在捍衛自由和解放,而是建立新型帝國主義來支援以美國為根據地的資本主義係統,盡管該係統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災難性事件裏,已證明是脆弱不堪。美國的民權鬥爭和都市暴動(麥爾孔X〔Malcolm X〕、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的謀殺,還有對黑豹黨的正麵攻擊,以佛瑞德.漢普頓〔Fred Hampton〕在芝加哥遭國傢刺殺告終),也要求在思想和政治實踐上認真重新評價。

  與馬剋思交手很重要,這有兩個令人信服的理由:首先,這是為瞭理解在英語世界的官方圈子裏遭到嚴重詆毀和鄙視的學說,為何竟能廣泛吸引那些在其他地方為解放而積極鬥爭的人;其次,為瞭知道閱讀馬剋思能否有助於提齣一種社會批判理論,以便涵蓋和詮釋以1967-73年轉摺期間的高度政治戲劇(瀕臨文化和政治革命)為顛峰的社會衝突。

  我自己針對這些題目的研究,屬於1970年代早期,試圖處理這些問題的普遍努力的一環。當然,發現馬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餘燼,在某些角落依然灼熱(保羅.巴蘭〔Paul Baran〕和保羅.史威吉〔Paul Sweezy〕的著作在美國發散光芒,杜伯〔Maurice Dobb〕、湯普森〔E . P. Thompson〕和雷濛.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則在英國閃現光采),以及馬剋思思想的各種流派在歐洲依然強勁有力,當然很有幫助。一開始,注意力必須放在恢復這些成果,同時對古典馬剋思主義文獻發展齣適應時代的新洞識。隨後,馬剋思的著作變得廣受研讀和接納,但更晚些,卻逐漸被視為壓迫性的教條或不閤時宜且反動落伍;因此,說明他的觀念有其生命,能夠調適和延伸來處理陌生的情勢是重要的。

  不過,我自己的具體研究角度不太尋常,因為就像地理學傢很少把馬剋思主義理論當成可能的思想基礎,馬剋思主義傳統也極少關注地理問題(或是都市化問題,除非視為一種曆史現象)。如果有的話,就是基進地理學傳統(從來就不強大)重新探訪瞭無政府主義者,尤其是19世紀末期的彼得.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伊利希.瑞剋勒斯(Elis?e Reclus)等地理學傢兼無政府主義者,他們是當時的重要思想傢和運動者。這個傳統深具價值。

  例如,它對於環境和都市組織議題(盡管有所批判),通常比馬剋思主義還要敏銳。但是這些思想傢的影響不是受到嚴格限製,就是經由像派崔剋.蓋第斯(Patrick Geddes)等城鎮規劃師的影響,轉化為一種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並框限成為一種溫和而可以接受的對抗,以反抗像路易士.孟福(Lewis Mumford)所認為的、資本主義下技術變遷的反麵烏托邦軌跡。1960年代晚期,基進地理運動有部分緻力於振興無政府主義傳統,至於對譬如國族解放和反帝國主義革命運動有強烈同情的地理學者,則是以較為直接的曆史唯物論和經驗性模式來寫作,避開瞭馬剋思主義的抽象化。這類地理學傢(我想到的是拉提摩爾和凱斯.布坎南〔Keith Buchanan〕在他們的學科裏被擠到邊緣,經常被視同賤民。即使如此,基進地理學傢依然試圖高舉這個傳統(麵臨激烈反對),但也在基進地理學期刊《對蹠》(Antipode)(創辦於1968年裏,訴諸馬剋思與恩格斯、列寜、盧森堡、盧卡奇等人的著作來支持它。

  本書第二篇起頭的幾篇論文都發錶於《對蹠》,算是這項集體努力的一部分。當時很少人從馬剋思主義視角,書寫資本積纍的地理學、空間的生産,以及不均地理發展。馬剋思雖然承諾一捲《資本論》用於討論國傢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卻從來沒完成計畫。因此,我著手詳盡閱讀他的所有著作,看看他如果能活到完成他的論證的話,會對這些議題說些什麼。從事這樣的閱讀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把馬剋思當成「大師思想傢」,他的陳述無論如何都配戴著絕對真理的認證標章。第二種我偏愛的方式,是把他的陳述當成暫時性建議和初步想法,必須強化纔能形成比較連貫的理論性論證,尊重辯證法精神,而非像他大多數未曾齣版的研究、劄記和信件般雕琢辭藻。以這第二種方式來閱讀,我發現馬剋思提供瞭肥沃的基礎,讓我開展齣一係列後續研究(部分收錄於本書),以及後來的幾本書,像是《資本的限製》(The Limits to Capital, 1982)、《後現代性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和《希望的空間》(Spaces of Hope, 2000)。

  但是學習馬剋思的方法,也開啓瞭通往各種其他知識工作和政治評論的大道,涉及像是地理知識的政治爭議性質、環境議題、地方政治—經濟發展,以及地理知識和社會與政治理論的一般關係等多樣的課題;浮現齣一整個探討場域,緻力於掌握政治權力如何利用(無論如何界定的)地理知識。同時,這也指齣瞭有界定齣一門批判地理學(以及批判的都市理論)的急切需要,以便「解構」(採用當前的術語)某種看似「中立」或「自然」、甚至是「顯而易見」的知識,實際上如何成為維持政治權力的工具性手段。收錄於第一篇裏的論文,皆環繞這個問題盤鏇。這裏匯集瞭足夠的局部證據,顯示這種關聯遠非隻是有可能而已,即使令人滿意的、針對該想法的係統性呈現尚未誕生。我認為這些論文是為瞭更廣大計劃而準備的研究,該計劃值得賦予最深切關注,亦即地理知識在政治經濟—權力結構的延續,以及對抗政治—經濟秩序而尋求轉變上的角色。

  寫作這些主題的30年來,我很幸運能與許多學者和行動人士交遊,他們甘冒巨險,發展齣主宰地理學的標準技術官僚遁辭(幾近於資本主義的護教學)以外的替代觀點。我虧欠這許多人士甚钜,但因人數眾多,實在無法一一提及(我相信他們自己知道)。但是,由於吉姆.布勞特(Jim Blaut)這位長期同誌的早逝,我要將本書呈獻給他,以資紀念。他近期齣版的《八位歐洲中心論史傢》(Eight Eurocentric Historians),正是我心目中強健的批判著作的英勇範例。我熱切希望,吉姆和(我期待)我自己著作中的灼亮餘燼,能獲得年輕一代利用,在批判地理學中燃起一場火,持續燃燒,直到我們建立一個比起我們迄今所經驗到的,還更為正義、平等、生態健全且開放的社會。

  大衛.哈維
  紐約,2001年4月

圖書試讀

第2章 哪一種地理學對應哪一種公共政策?

地理學者對公共政治形成能否提供成功、重大且有效的貢獻?

皮諾契將軍(General Pinochet)是一位受過正規訓練的地理學傢,他也成功的將地理學應用於公共政策。皮諾契以軍人集團首腦身分,於1973年9月11日推翻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領導的智利民選政府,成立軍事政府。他反對類似社會學、政治學,甚至哲學等具「顛覆性」的學科思想,要求所有智利學校和大學都必須教授「愛國思想課程」,而他大力提倡地理課程,也是眾所周知的——據他說,這種科目最適閤用於教導智利人民愛國思想,嚮人民傳達他們真正的曆史命運感。由於軍隊完全控製瞭大學,並嚴密監督學校教學,地理學必將成為智利教育係統中的重要學科。

皮諾契將軍也積極改變智利的人文地理。這裏有個恰當的範例。智利的健康照護係統有段時間曾包含三個不同部分:富人依據「自由市場」準則來支付醫療服務;中産階級利用民營保險計畫資助的醫院係統;低階層及窮人(約佔人口的60%)則透過國傢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體係支持的社區健康中心,接受免費醫療照護(Navarro 1974)。前述三個部門中,第三個部門嚮來資金不足,備受忽略,但是在阿葉德執政期間,資源逐漸由前兩個部門移轉至社區健康服務。健康照護體係的地理,開始從一種迎閤中上階級需求,由供應者掌控、以醫院為中心的集中式係統,轉化為由社區掌控的分散式免費健康照護係統,以符閤下層階級與窮人的需求。這種轉型並非全無抗拒——醫院係統供應者發動示威,力求保持舊有的健康照護的社會地理,反對新地理的興起。然而,社區健康中心在阿葉德在位期間蓬勃發展。此外,透過成立社區健康委員會來達成社區控製,對政治影響甚钜,生活的諸多麵嚮也開始環繞著社區健康中心組織起來。健康照護的重心也由治療醫學(擁有令人目眩神移的昂貴裝備)轉變為預防醫學,將醫療照護視為整體環境議題(供水、汙水處理等等)不可或缺的一環。社會接觸、政治權力及分配的人文地理,因而産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下層階級和窮人開始瞭解他們控製自身所處社會狀況的潛力。

但軍事力量和皮諾契將軍改變瞭這一切。社區健康委員會解散瞭,許多參與者也遭囚禁或處決。社區健康中心的運作受到嚴重限製。醫療體係的管理大權重迴醫藥供應者手中,迴復至一種以醫院為中心、符閤中上階級需求的集中式係統。治療醫學又成為常規,少數人的開心手術取代多數人的衛生環境改善,成為醫療保健的主要目標。舊地理捲土重來,新地理則遭廢棄。因此,地理學傢(皮諾契將軍)的介入,成為智利健康照護體係之人文地理的決定性力量。

智利似乎與英國相去甚遠。然而,我之所以引用這個例子,並非要同英國比較,尋求相似之處(盡管這裏不得不指齣,一個在1939至1945年間堅決反抗法西斯主義的國傢,卻在皮諾契將軍當權後急切地伸齣友誼之手。不但如此,1973年夏天,英國國傢健康服務重組,移除所有社區控製的痕跡,將健康照護的提供牢牢交在偏好集中式醫院健康照護係統的供應者手中)。我的關切是要利用這個地理學成功介入公共政策的範例,指齣將地理學應用於任何公共政策之前,必須提齣的兩個非常基本的問題:「哪一種地理學?」及「用於哪一種公共政策?」

這些是很難迴答的問題。也許比較好的方式是先探問:我們一開始為什麼會覺得有必要將任何類型的地理學應用於任何類型的公共政策。如果我們認真思考我們的動機,會發現這種急迫感源於個人抱負、學科帝國主義、社會需求和道德義務形成的奇特混閤。某些人受各種因素影響(或自認為受影響)的程度可能不一,但毫無疑問的,沒有人能聲稱自己完全不受任何影響。

個人抱負是個重要因素,因為我們都成長於一個內蘊瞭個人主義和競爭性的經濟和社會體係。由於社會裏的權力(包括經濟和政治)大緻集中於公共領域,學者便自然而然被吸引到權力之所在。個人野心大概是解釋個人行為的動機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項,卻無法充分解釋地理學者的行為不同於其他學科人士之處,而且至少在英國,一個野心勃勃的學者是否會在學科階序分明的學術界中,選擇一個明顯劣勢的基地〔譯按,指地理學〕為齣發點,恐怕不無疑問。

就某種程度而言,學科的聲譽和地位是一種以群體意識為仲介的個人抱負。學門無可避免地將個人予以社會化,使個人以「地理學」、「經濟學」、「生物學」等詞匯來定位自己的認同。我們常在他人問起「你是誰?」時,迴答「我是地理學傢(或經濟學傢、生物學傢等)。」學科的重要性在於它能讓我們瞭解自己的角色,進而提供安全感。然而,地理學是諸多學科的一支,必須與其他學科爭取公眾眼中的地位和特權。各學科也會競爭公共經費。因此,那些自稱「地理學傢」者的保障,大緻取決於地理學相對於其他學科的地位。於是,我們就認為「對地理學有利者必對我有利」,進而認知到「對地理學的威脅就是對我的威脅」。發揚地理學就是彰顯自己,我們也藉由保衛地理學來保護自己。

個人抱負和學科帝國主義,大緻上可以用來理解個人和專業行為,但我認為這種說明仍過於簡化。因此,接下來我打算將個人抱負暫時擺在一邊,集中焦點討論其他兩項更深刻的問題:社會需求(經由學科帝國主義的仲介)和道德義務。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那個充滿學術氣息又略帶思辨色彩的書名吸引瞭——《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我一直覺得,地理學不僅僅是關於地圖和地理知識,更是一種觀察和理解世界運作機製的工具。而“資本的空間”這個說法,更是直擊我心中關於城市發展、資源分配和社會不平等的許多睏惑。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是在探討,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空間是如何被生産、被組織、被利用的,並且可能揭示瞭其中存在的種種不閤理之處。我很好奇,作者會運用“批判地理學”的哪些理論和方法來展開論述?會不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城市規劃的爭議,或是某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我們颱灣的讀者來說,或許還能聯係到一些我們熟悉的生活經驗,比如城鄉差距、土地開發或者觀光區域的變遷等等。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獲得一種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我們身處的空間並非天然如此,而是受到資本力量的深刻影響,並且這種影響可能帶來我們尚未完全意識到的後果。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這個書名時,腦海裏立刻閃過無數關於城市發展、區域差異和生活方式的疑問。總感覺,我們所處的空間,從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到擁擠不堪的捷運車廂,再到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都深深地烙印著資本運作的痕跡。這本書的“批判地理學”幾個字,讓我覺得作者可能並不是在簡單地描繪這些空間,而是要深入剖析資本如何“製造”和“重塑”這些空間,並且試圖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權力關係和不公平現象。我個人對社會議題一直比較關注,特彆是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些我們颱灣讀者會非常有共鳴的議題?比如,房價的飆升對年輕人的生活造成瞭多大的壓力?或者是,大型購物中心和傳統市場的消亡,對社區的活力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種新的思考方式,讓我能夠超越錶麵的現象,看到資本在空間塑造中所扮演的更深層、更具批判性的角色,從而能夠更清醒地認識我們所處的環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確實很有吸引力,尤其是“批判地理學”這幾個字,讓我覺得作者一定是對社會現實有深刻的洞察,並且不滿足於僅僅描述現象,而是想要去挖掘背後的深層原因。我一直覺得,地理學不僅僅是關於地理位置和地圖,更是一種理解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獨特視角。而“資本的空間”,則直接指嚮瞭資本主義社會中空間議題的核心。我想,這本書很可能是在探討,在資本逐利的邏輯下,我們的居住空間、城市形態,甚至是我們生活所依賴的各種資源,是如何被重新分配和塑造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批判”的理論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辨析資本在空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例如貧富差距的加劇、環境的破壞,或是文化空間的同質化。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各種空間變化,並對其産生更具建設性的思考。

评分

坦白說,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這本書的,當時我在書店裏漫無目的地閑逛,突然被這個名字吸引住瞭。“資本的空間”,這四個字勾起瞭我很多聯想。我想,現代社會,資本的力量無處不在,它塑造著我們的城市麵貌,決定著我們居住在哪裏,甚至影響著我們思考的方式。這本書會不會是在探討,當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時候,它對我們生活空間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是不是會導緻某些區域的過度開發,而另一些區域則被邊緣化?我尤其關心的是,作者會如何運用“批判地理學”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問題。地理學本身就是一個研究空間關係的學科,而“批判”二字,則意味著它會帶著一種審視和反思的態度。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舉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某個城市的改造項目,或是某個社區的拆遷重建,來論證他的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新的理解角度,讓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所生活的空間,並非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資本力量作用下的産物,並且這種作用可能並不總是對我們有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一種沉靜卻又充滿力量的視覺衝擊,深藍色調的背景,搭配上燙金的字體,標題“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幾個字就這麼靜靜地躺在那裏,卻讓人無法忽視。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輕鬆的消遣讀物,光是“批判地理學”這幾個字,就足夠讓人聯想到那些關於城市發展、空間不平等、全球化影響的深刻討論。我個人對地理學一直抱有好感,覺得它不僅僅是學習地圖和國傢名字,更是一種理解世界運作方式的視角。這本書的副標題“芻論”二字,也顯得很謙虛,但同時又暗示著作者可能提齣瞭一些新穎的、值得深入探討的觀點。我有點好奇,作者會從哪個具體的角度切入,來“芻論”資本如何塑造我們所處的空間?會不會涉及到一些我熟悉的颱灣的都市議題?例如颱北盆地的發展,或是中南部工業區的變遷,甚至是一些偏遠地區的生存睏境。總覺得,當資本的邏輯開始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購物中心的設計到社區的規劃,再到土地的開發利用,都隱藏著某種看不見的手在操弄。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看到這些“手”的運作軌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