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五傢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史坦利、美林、李曼和培爾斯登)素來是金融從業人員企求的夢幻國度,近年來醉心於衍生性商品,卻引爆瞭金融界百年難見的浩?,連鎖的震撼效應,讓全世界的經濟衰退。有人就把這次經濟危機的禍首,直指美國大叔。
作者張光華先生指齣:此場金融世紀風暴不隻是華爾街的幾傢投資銀行隻手遮天搞齣來的,其背後長久以來的積習纔是真正的原因。憑他近半世紀的觀察與親身體驗,美國人生活的習性、過度的消費、與自滿的態度早就肇因。前幾年美國政府的放任經濟政策、企業界追求近利的短視、金融業的無限製擴張信用等,激發人性的貪婪,纔讓這場浩?一發不可收拾,迄今仍籠罩在陰影之下。
根據一些經濟學傢估計,美國人每年消費比其生産長年超額,此等名實不符的消費經濟所造成的嚴重性令人憂心。房産次貸及衍生性金融商品所帶動的信貸泡沫,更助長此股消費歪風。亦由於此等消費經濟的偏差,形成一種負債消費的惡性循環。
雷根上颱後的一些政策(主要是金融放任相關措施)刺激,曾讓美國經濟又繁榮好長一段時間。其實是開發中國傢(如中國、印度等)提供物美價?的産品支?國際貿易的活絡,而其國內的産業卻很空虛。生産方麵服務業偏高,製造業除農業已經越來越萎縮,使得其經濟實力建築在空中樓閣,隻是好看,沒有實質意義。
盡管有金融風暴的肆虐,可是美國的GDP卻跌幅不大,到底是怎麼迴事?原來中、日兩國所持的美國政府公債高達1.5兆美元,再加上愈演愈烈的赤字預算,我們可以說:美國是舉國欠債,政府和民間都是藉錢度日。如是長此以往,其國力不墜也難!
二次大戰後美蘇兩大集團對峙,柏林圍牆倒塌、蘇聯勢力分崩離析,剩下美國獨霸,好不威風。天無三日晴,在國力日墜的情況下,美國霸氣不再!就像歐巴馬政府的國務卿希拉芯訪視國外,多以協調代替往日強勢要求的高姿態,可見一斑。本書就是作者以其深入的觀察與體驗,做齣精闢的分析。
作者深深地呼喚:美國政府已不能繼續採取金融放任政策,同時美國人民更不能再罔顧入不敷齣的嚴重性而恣意消費。未來這幾年必須束緊褲帶多所儲蓄、少花費,更應積極進行生産力和教育效能的提升。他亦提醒道:一旦穩定當前局勢,絕不可迴歸到以前的生活模式,否則不齣多久便會麵臨更大的經濟睏難。
作者的語重心長,不僅是對美國政府和人民發齣,更是對身處颱灣和其他地區的華人一種提醒:看看彆人,想想自己!
作者簡介
張光華
目前專職寫作。曾任職於春鞦影業(BVI)、钜國創投、宏廣動畫、華翰網科、文星文化(深圳)等企業。在美期間曾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Urban Center》副執行長、美國Phelps Stokes Fund教育基金會副總裁、宜安房地産開發公司創辦人。
學曆:新竹中學、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美國南伊大(SIU)大眾傳播學碩士。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金融風暴和經濟大衰退
第一節 金融風暴源自消費經濟?差
第二節 引爆經濟大衰退 美國該怎麼辦?
第三節 美國振興政策的檢討
第二章 美國政經齣瞭什麼問題
第一節 經濟週期無可避免嗎?
第二節 美國企業太過注重每季ROI
第三節 GDP無法標示所有經濟活動和人民福祉
第四節 經濟發展應該取得平衡
第五節 美國不但要反省,還要內省
第六節 資本主義的兩大問題
第七節 美國談經濟復甦還太早瞭點
第三章 睏擾美國的幾個案例
第一節 美國汽車工業大改造時機
第二節 通用汽車破産後的未來
第三節 華爾街大老原來是個騙子
第四節 華爾街風暴都是MBAs的錯?
第四章 現代化纔是重點
第一節 現代化過程的考量
第二節 日本經濟的未來
第三節 中國産業的轉型
第四節 颱灣麵對中國産業轉型,參與或逃避?
結論
作者自序
我不是經濟學傢,所以纔敢在此時提齣對世界經濟衰退,特彆是美國問題的一些看法,否則我必然陷入經濟學「派係」之爭,會像隻老狗追逐著自己的尾巴在那?打轉。
經濟學從人類學術史的光譜來看,算是一門新興學問。現代經濟學的創始者之一、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1748年迴母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授的是邏輯學和道德哲學,那個年代還沒有經濟學這個科目。後來到瞭19世紀,經濟學不過是哲學的一支,直到1903年,英國劍橋大學纔把經濟學從「道德科學」中分隔開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係。
後來隨著工商急速發展而變成社會學科中的顯學,因為它可以導引整個國傢,甚至全球的經濟發展和走勢,直接影響大眾的切身福祉。正因為如此,經濟學為瞭建立自己的權威,不斷嚮統計學和數據模型(models)靠攏,認為循此可以解釋和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
2009年12月12日(多奇妙的數字)逝世的經濟學大師保羅.薩繆遜(Paul Samuelson)就是這方麵的開創者,他認為資料和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復雜的經濟活動,但是他的徒子徒孫們卻將他的學說推嚮極端,認為任何不能用數學模式(mathematical model)錶達的想法都不值得一談。幸好最近有人開始將這些極端思想歸咎於他的學生們,這當然可以讓在天堂的大師得以鬆一口氣。
不過有些批評者還是認為,薩繆遜學派在過去30年,幾乎癱瘓瞭英、美經濟學界最好的頭腦,種下瞭許多惡果,當然包括這次的金融風暴。害得崇尚數學模式的那些華爾街高層主管(聘請瞭一堆物理係學生設計復雜的數學方程式,證明他們為什麼可以值那麼多薪酬),因此哭笑不得(盡管薩翁曾經建議華爾街的基金經紀人改行去修水管)。
現代經濟學在統計和數據模式方麵確實有很大的進展和創意,但是問題齣在如何解讀這些資料,尤其不能認定這就足夠做為製定經濟政策的依據,而藐視其他學科和社會現象。我們做為一個知識份子,特彆身為企業界的一員,便不宜隨著那些專傢學者的指揮棒起舞。
我們必須善用自己的經驗和常識,參考專傢學者匯集的資料,做齣自己的判斷,因為人類經濟活動是大眾參與的結果,不應被少數人以不同的動機,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不然我們就得承擔一切的惡果。
對於美國的現況和可能的未來,憑著我在美國學界和企業界消磨瞭27年,後來迴到亞洲20年,但沒有一日不「關心」美國,一直勤習各類資料,希望我的觀察和心得值得和大傢分享,在浩瀚的資訊中能為大傢整理齣一些頭緒,起碼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有助於企業和個人的安身立命,無須人雲亦雲,任人擺佈。
經濟資料不是要你一字不改的去相信,而是要看你怎樣去解讀和體認,經濟就是食、衣、住、行、育、樂,是你每天麵對的生活,不隻是一堆專傢學者所匯集的數字而已。
至於中國的崛起情勢是愈來愈明顯,其中的因素當然很多,本書僅就企業轉型方麵根據一些專業的研究,提供個人的心得和看法。中國研究已經是大熱門,可以討論的名目非常多,我們有幸在這個大時代從中國人被視為東亞病夫,譏為次等民族的年代經曆到現在被共認為經濟大國,可和美國組成G2,共理世界事務,招惹許多西方專傢學者議論紛紛,動機可議,我們自然不能緘默,任人說三道四,沒有自己的主見。同時,我們也不能忘?知識份子的責任,力求客觀公正,發揮東方人謙讓自省的精神,對?岸社會的種種現象多所檢討。
首先要感謝行政院政務委員尹啓銘先生推薦賜序,讓本書生輝。書中部分內容自2008年至2009年間,曾在颱北《工商時報》和廣州《新周刊》發錶,感謝《工商時報》的王剋敬主任、陳誌光副理和《新周刊》的孫冕社長、譚山山主編在這期間的?助和支持。
這次承濛商訊文化李振華、江希陸兩位副總和李漢昌、唐正陽兩位主編鼎力支持,辛勤?與編審,形成編者和作者之間的緊密互動。對我而言,這是一次珍貴的經驗,在此一併緻謝!
張光華寫於颱北 2010.03.25
推薦序
文創産業,加油!
很多人被此波金融海嘯震得七昏八素,亦讓很多專傢學者跌破不少眼鏡,其餘波盪漾迄今未歇。不少人將矛頭指嚮華爾街,尤其是那幾傢國際著名投資銀行,因為那是震央所在。但其肇因為何,究係闆塊移動?亦或能量釋放?都讓人瞧得滿頭霧水。
揭開當前經濟危機的麵紗《消逝中的美國霸權》一書的作者張光華先生,以其逾50年的細心觀察與親身體驗,直指金融風暴的形成,絕非華爾街幾傢投資銀行或其高階主管翻雲覆雨即能有此等魔力,真正的原因應有其他。他從美國的汽車文化所導引的生活習性、消費經濟的偏差、産業的失衡與空洞化、自由經濟政策的脫軌放任等多麵嚮分析,逐一揭開此波金融風暴的麵紗。張先生並提醒那些專傢學者:解決金融風暴問題不能單用經濟手段,更要從社會、行政、教育等多方麵齊頭並進。最重要的,不要被那些經濟數據牽著鼻子走,更要注意那些數據背後所不能錶達的意義。
透過此波金融風暴的震撼教育,重新檢視美國的世界強權地位,赫然發現:不僅蘇聯解體讓二戰後兩大集團的對峙瓦解,美國國力的衰退亦使得其獨霸的局麵改觀。再加上中國等金磚四國的崛起,導緻美國的外交政策將會多所變革。
他山之石可以藉鏡,颱灣的産業將如何因應?張先生特彆在第四章提齣「三化政策」建言:1.小而美的精緻化,2.尖端設計的科技化,3.自由創意的文化産業化。
作者特彆呼籲相關部門:要對文化創意産業重點扶植。以紐西蘭為例,隻靠《魔戒》三部電影即揚名世界且名利雙收,逐漸建立上下遊産業鏈,而成為電影工業重鎮。如今在政府全力推動文創産業之際,更將今年定為文創元年,要有成績展現,一定要重點突破,纔能繼續做綫的建立或麵的擴大。本書但願能給有心人士做為參考,大傢共同努力齊創新的局麵。
行政院政務委員 尹啓銘
坦白說,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帶著一絲復雜的心情。畢竟,“美國霸權”這個詞匯,對於許多生活在颱灣的我們而言,有著多重的含義,它既是安全屏障,也可能是地緣政治的棋盤。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並非簡單地宣泄情緒或進行道德評判,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去解構和分析這種現象。他所呈現的,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動態的係統,其中充滿瞭曆史的偶然、必然,以及各種力量之間的拉扯。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時,非常注重不同地區、不同文明的視角。他並沒有將問題局限在西方中心論的框架內,而是努力去呈現多元化的敘事。這對於長期在“西方敘事”和“中國敘事”之間搖擺的我們來說,提供瞭一個更為中立和客觀的觀察視角。書中關於後殖民時代,以及新舊秩序如何交織的討論,讓我對未來世界的可能性有瞭更開放的想象。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國際政治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理解和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地球村的書。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從來都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不斷流動、不斷重塑的過程。作者在描繪“消逝”這個概念時,並沒有使用激進的辭藻,而是通過大量的史實、數據和邏輯分析,一點點地剝開錶象,讓我們看到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他對於“權力”的定義,也遠不止於軍事或經濟的硬實力,更包含瞭軟實力、話語權以及國傢意誌的韌性。 尤其令我著迷的是,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常常會跳齣單一國傢的視角,去審視全球性的議題,例如全球治理的睏境、跨國挑戰的應對,以及新興力量的崛起對現有國際體係的衝擊。這些內容,對於我們身處地緣政治復雜環境中的颱灣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如何在全球秩序的變動中,找到自己的韌性與生存之道,如何與其他國傢建立更健康的互動關係,這些都是書中蘊含的深刻啓示。這本書就像一張詳盡的地圖,幫助我們理解腳下的土地,以及遠方的地平綫。
评分我很少會主動去閱讀這類關於國傢命運的宏大敘事,但這本書卻深深地吸引瞭我。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論文的嚴謹,又不失故事性的流暢。他並沒有直接給齣一個“誰將取代誰”的簡單答案,而是帶領讀者去探索“為何會如此”背後的復雜原因。他對於曆史事件的解讀,往往能夠挖掘齣不為人知的細節,或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常常在閱讀時産生“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 書中關於大國競爭的分析,並沒有停留在戰術層麵,而是上升到戰略和意識形態的層麵。他探討瞭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國傢,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製定自己的發展路徑,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在全球舞颱上産生碰撞。對於我們颱灣來說,理解這種深層的文化與價值觀差異,對於我們如何在全球力量重組中做齣明智的選擇,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隻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拓展,讓我能夠以更宏觀、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沉靜而略帶憂鬱的色調,仿佛預示著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變革。閱讀過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節奏感,他能夠將宏觀的曆史演進與微觀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結閤起來,讓讀者在理解大背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與人性的復雜。書中所探討的,不隻是政治與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更包含瞭經濟、科技、意識形態等多個維度。 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常常會引用一些我之前未曾接觸過的學術研究或曆史文獻,這使得他的論證更加紮實,也讓我這個讀者受益匪淺。尤其是在探討某些國傢內部的社會裂痕如何影響其對外政策時,那種鞭闢入裏的分析,讓我對“霸權”的定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我們颱灣來說,理解這種全球力量的重組,以及潛在的權力真空或新力量的崛起,其意義不言而喻。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世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一股清流,讓我這個長期關注國際局勢的颱灣讀者,重新審視瞭許多習以為常的概念。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充滿瞭動蕩與變遷,曾經堅不可摧的秩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不確定、更加復雜的新局麵。這本書並非簡單地講述曆史的興衰,而是以一種相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權力轉移過程中那些微妙的心理、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如何 cumulatively 匯聚成改變世界格局的巨浪。 作者在梳理各方勢力消長時,並未流於宏大敘事,而是深入到具體的政策製定、經濟博弈,甚至是一些文化思潮的演變。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一個超級大國的崛起或衰落,都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而是由無數細枝末節、無數個體的選擇共同塑造的。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能聯想到當下颱灣所麵臨的一些挑戰,如何在全球格局變動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如何應對外部壓力,同時又不失主體性。這種旁徵博引、古今中外的對比,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論述變得引人入勝,也給我提供瞭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