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産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瞭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齣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瞭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瞭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齣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瞭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颱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作者簡介
班納迪剋.安德森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
係康乃爾大學國際研究Aaron L. Binenjorb講座教授,為全球知名的東南亞研究學者。除《想像的共同體》外,還著有《比較的鬼魂:民族主義、東南亞與全球》(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革命時期的爪哇》(Java in a Time of Revolution)《美國殖民時期之暹羅政治與文學》(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Siam in the American Era)《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之政治文化》(Language and Power: Exploring Political Cultures in Indonesia)、《三麵旗幟下: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的想像》(Under Three Flags: Anarchism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
譯者簡介
吳叡人
颱灣桃園人,颱大政治係畢業,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客座助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專攻比較政治(民族主義、殖民主義、國傢形成與轉型正義)、政治哲學、颱灣近代政治史與政治思想史、日本近代政治史與政治思想史,現正進行颱灣左翼傳統之研究。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 吳叡人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識的起源
第四章 歐裔海外移民先驅者
第五章 舊語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
第七章 最後一波
第八章 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
第九章 曆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
第十一章 記憶與遺忘
旅行與交通:《想像的共同體》的地理傳記
譯後記
附錄
帝國 / 颱灣
曼榖遙寄
黑暗之時,光明之時 / 吳叡人
參考書目
索引
老實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民族主義”這個詞匯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麵上,或許是愛國情懷,或許是某種排外情緒。但《想像的共同體》(新版)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紮實的案例分析和嚴謹的邏輯推理。作者貝尼迪剋特·安德森,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準,剖析瞭民族主義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成長並最終散播開來的。他並沒有把民族主義簡單地歸結為某個曆史事件或某位偉人的思想,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構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於“想像”的論述——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共同體,並非是因為人們真的認識所有成員,而是因為他們“想像”瞭這種聯係的存在。這種想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現代通訊和媒體的發展,尤其是印刷品。當人們閱讀同一份報紙、同一本書,他們便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裏,分享瞭相似的信息和情感,從而在心理上構建瞭一個超越個體邊界的“國傢”。這種對“想像”的強調,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即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民族主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觸及瞭人類最根本的社會需求——歸屬感和認同感,而民族,正是滿足這種需求的強大載體。閱讀過程宛如一場智力探險,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對世界的運作有瞭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這本書,它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生活中最根深蒂固卻又最難以捉摸的力量之一——民族主義。我原本以為自己對民族主義的理解已經足夠,無非是國傢認同、共同的文化曆史,或是政治上的統一訴求。然而,《想像的共同體》將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這一切的起源和運作機製。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民族主義的例子,而是深入探究瞭究竟是什麼讓一群互不相識、甚至語言不通的人,能夠産生一種強烈的、仿佛血脈相連的歸屬感。作者巧妙地運用瞭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層層剝繭,揭示瞭民族國傢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政治形式的。那些關於印刷資本主義、官方語言的推廣、以及公共教育係統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概念的論述,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民族”並非是自然而然、亙古不變的實體,而是一種被建構齣來的集體認同,其核心在於一種“想像”,一種對共同體的感知,這種感知超越瞭現實中的個體聯係,將無數人凝聚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巨大的、有機的整體。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思想上的洗禮,它迫使我去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當下世界的深刻力量。
评分初次接觸《想像的共同體》(新版),我滿懷期待,但真正閱讀之後,這本書所帶來的震撼和啓示,遠超我的想象。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著作,而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現代世界秩序的窗戶。安德森以其獨特的筆觸,深入淺齣地闡述瞭“民族”作為一種政治地理概念是如何在近幾個世紀裏崛起並占據主導地位的。我過去常常認為,民族的形成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因為共同的語言、文化或血緣而聚集在一起。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這種想像,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與一係列社會、經濟和技術變革緊密相連。例如,他對於印刷資本主義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文字和信息傳播在民族意識形成中的關鍵作用。當大量的書籍、報紙以官方語言印刷並廣泛傳播時,一種共同的語言規範和文化認知便得以建立,這為“民族”的誕生奠定瞭基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解釋瞭民族主義的起源,更揭示瞭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機製。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依然深受這種“想像的共同體”的影響,而理解其運作原理,對於我們理解當今世界的紛繁復雜至關重要。
评分說實話,拿到《想像的共同體》(新版)的時候,我其實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各種我無法理解的理論術語。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異常流暢,甚至可以說是引人入勝。作者安德森以一種非常清晰而富有邏輯的方式,構建瞭他的理論體係,並且用大量的曆史事實來支撐他的觀點。他對於民族主義起源的分析,從印刷資本主義、官方語言的推廣,到公共教育係統對國民身份的塑造,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觸及過的視角。我一直以為民族國傢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但這本書卻讓我意識到,它是一種相對年輕的、被建構齣來的政治形式。最讓我著迷的是他對“想像”的深刻闡釋——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這種想像並非空想,而是建立在對共享曆史、文化和未來願景的集體認同之上。這種認同,通過文字、通過媒體、通過共同的儀式得以維係和傳播。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邊界,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時代下,民族主義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及這種角色是如何被塑造和影響的。
评分我一直覺得,民族主義是一個挺嚴肅、挺宏大的話題,總覺得離我的日常生活有點遠,更多的是齣現在新聞報道和曆史書本裏。但《想像的共同體》(新版)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我拉近瞭這個議題。安德森教授並沒有直接拋齣一堆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例子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民族主義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他談到的“想像的共同體”,並非是那種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根植於現實的社會互動和文化建構。我特彆喜歡他關於“官方語言”如何塑造民族認同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從小學習的語言,不僅僅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重要的身份標記,它將我們與使用相同語言的人群聯係在一起,形成瞭一種潛在的共同體。另外,他還探討瞭“朝聖”式的民族主義,即通過對國傢象徵、曆史事件的共同紀念和儀式,來強化成員之間的凝聚力。這些都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平常的愛國行為,原來它們背後有著如此深遠的社會和心理根源。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看到瞭那些平時容易被忽略的、塑造我們集體意識的微小但關鍵的因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