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二版)

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研究方法
  • 科研方法
  • 學術研究
  • 數據分析
  • 論文寫作
  • 實驗設計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統計學
  • 社會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一書的第二版是特彆為先前毫無研究經驗及研究方法論知識的學生所設計的。

  此實用的研究步驟化取嚮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內容及完整的概念性架構。此取嚮對於概念及理論有深入淺齣的討論。

  清晰的內容及理論與研究曆程中八個實際操作的步驟緊密結閤。本書聚焦於研究技能的發展,提供量化及質化研究的實際案例,以能達成研究方法論學習上平衡及全麵的基礎。

本書所涵蓋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 研究的類型
■ 撰寫研究計畫
■ 形成研究問題
■ 研究參與者在倫理上的考量
■ 文獻檢閱
■ 研究設計
■ 撰寫研究報告
■ 資料蒐集的方法
■ 研究方法論及實務操作
■ 效度評估方法
■ 抽樣的概念
■ 資料分析

作者簡介

Ranjit Kumar

  博士曾於澳洲Curtin大學教授研究方法長達28年的時間。近年來他主要從事研究顧問,現在並於西澳洲大學擔任研究方法課程的兼任教授。

探索新視野:批判性思維與實踐應用指南 圖書簡介 本指南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而深入的框架,用以理解和掌握批判性思維的精髓及其在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的實際應用。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匯編,更是一份實用的工具箱,引導讀者穿越復雜信息的迷霧,構建嚴謹的邏輯體係,並最終形成獨立、深刻的判斷力。 第一部分:思維的基石——批判性思維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何為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並非簡單的挑剔或質疑,而是一種審慎、有目的的自我引導性思維過程。它要求我們主動評估信息來源的可靠性、論證過程的有效性以及結論的閤理性。本章將首先界定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要素,區分它與一般思考方式的區彆,並闡述其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將探討該思維模式的曆史淵源,從蘇格拉底的發問法到現代邏輯學的構建,勾勒齣其思想演進的脈絡。 第二章:認知偏差與思維陷阱 人腦在處理信息時,往往受限於效率和既有信念,從而産生係統性的認知偏差。本章將深入剖析常見的思維陷阱,例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可得性啓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以及從眾心理。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涵蓋市場營銷、政治宣傳乃至個人決策失誤——讀者將學會識彆這些“認知盲點”,並理解它們如何扭麯我們對現實的感知。我們將提供一套“自我校準”的練習,幫助讀者在日常思考中主動監測並修正這些潛在的思維謬誤。 第三章:論證的結構與要素解析 任何有效的思考都建立在清晰的論證之上。本章將詳細講解一個論證由哪些基本要素構成:論點(Conclusion)、前提(Premises)和推理過程(Inference)。我們將區分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和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的特點、適用範圍和有效性標準。讀者將學習如何解構復雜的文本,精確地分離齣支撐核心觀點的支持性證據與潛在假設。重點在於區分事實(Facts)、觀點(Opinions)與推斷(Inferences)之間的界限。 第二部分:評估與檢驗——證據的科學性 第四章:證據的質量評估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區分“信息”與“高質量證據”至關重要。本章側重於證據的來源審查。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證據的權重差異,包括個人軼事、權威意見、統計數據和實驗結果。讀者將學習“CRAAP測試”等實用工具,用於評估信息來源的時效性(Currency)、相關性(Relevance)、權威性(Authority)、準確性(Accuracy)和目的性(Purpose)。對於統計數據的誤用和濫用,本章將提供詳盡的解讀指南,幫助讀者識彆“虛假相關性”和“以偏概全的統計推論”。 第五章:邏輯謬誤的識彆與應對 邏輯謬誤是論證中最常見的結構性缺陷。本章構建瞭一個詳盡的“謬誤詞典”,涵蓋瞭非形式邏輯謬誤的各個方麵,包括人身攻擊(Ad Hominem)、稻草人謬誤(Straw Man)、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訴諸情感(Appeal to Emotion)等數十種常見錯誤。每種謬誤都配有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並教授讀者如何禮貌而有力地指齣這些邏輯漏洞,從而引導對話迴歸理性軌道。 第六章:假設的挖掘與檢驗 有效的論證往往建立在未言明的假設之上。本章強調識彆這些“隱藏的橋梁”的重要性。我們將探討隱含假設如何決定論證的穩固性,並指導讀者探究這些假設的閤理性與局限性。通過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讀者將學會檢驗:如果這個未言明的假設不成立,原有的論點是否還會站得住腳。這對於分析商業策略、政策文件和科學理論至關重要。 第三部分:構建與錶達——批判性思維的實踐 第七章:清晰的錶達與有效溝通 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目標是清晰的溝通。本章關注如何將嚴謹的思考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語言。我們將教授如何構建清晰的段落結構、使用精確的術語,並確保論點之間的邏輯銜接流暢。特彆關注語境(Context)在錶達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針對不同的受眾調整論證的深度和側重點,實現高效的說服與交流。 第八章:復雜問題的分解與建模 麵對宏大或多維度的挑戰,批判性思維需要結構化的分解策略。本章引入係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的元素,教導讀者如何將復雜問題拆解為可管理的子問題,識彆係統中的關鍵變量、反饋迴路和相互作用。我們將介紹決策矩陣和利弊分析等工具,幫助讀者在麵對多重可行方案時,能夠係統地權衡風險與收益,形成最優的行動路徑。 第九章:融入日常的批判性實踐 本章將所有理論知識整閤到實際應用場景中。內容涵蓋如何批判性地閱讀新聞報道、評估市場上的産品宣傳、分析工作中的項目風險,以及在人際衝突中保持客觀立場。我們提供瞭一係列“情景演練”:從分析一則社交媒體病毒式傳播的內容,到評估一項新的技術投資提案,讓讀者在模擬環境中磨練其批判性分析能力,最終將這些技巧內化為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結語:持續的自我反思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結果。本指南的最後一部分強調瞭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重要性——即“思考自己的思考”。我們將鼓勵讀者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定期迴顧自己的決策過程,主動尋求反麵意見(Devil's Advocate),從而確保思維的開放性與適應性,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洞察力與影響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原文序 iii
新版譯者序 vii
初版譯者序 ix

1. 研究:一種思考的方法  1
研究:一種思考的方法  2
研究的應用  5
研究的定義  6
研究的特徵  9
研究的類型  11
(1)應用  12
(2)目標  13
(3)資料蒐集的方法  14
研究的典範  17
摘要  18

2. 研究的過程  19
研究的過程:八大步驟  20
研究計畫的步驟  23
(1)步驟一:形成研究問題  23
(2)步驟二:擬定研究設計  26
(3)步驟三:建構資料蒐集的工具  27
(4)步驟四:選擇樣本  27
(5)步驟五:撰寫研究計畫  28
執行研究的步驟  29
(1)步驟六:蒐集資料  29
(2)步驟七:分析資料  30
(3)步驟八:撰寫研究報告  31
摘要  31
步驟一:形成研究問題 33

3. 文獻探討  35
文獻探討在研究中的地位  36
(1)澄清並聚焦研究問題的範圍  37
(2)改進所欲進行研究的方法論  37
(3)擴展對所欲研究領域的知識  37
(4)確認研究發現所存在的脈絡  38
文獻探討的過程  38
(1)尋找現有的文獻  39
(2)閱讀所選擇的文獻  43
(3)發展理論架構  44
(4)發展概念架構  46
撰寫文獻探討  46
摘要  48

4. 形成研究問題  49
研究問題  50
形成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51
(1)研究問題的來源  52
(2)選擇研究問題時的考量  53
研究問題形成的步驟  55
(1)研究目標的形成  57
(2)建立操作性定義  61
摘要  63

5. 確定研究變項  65
研究變項的定義  66
概念與變項間的差異  67
概念、指標與變項  68
變項的類型  69
(1)從因果關係的觀點來看  69
(2)從研究設計的觀點來看  75
(3)從測量單位的觀點來看  76
測量尺度的類型  78
(1)名義尺度  79
(2)次序尺度  79
(3)等距尺度  80
(4)比率尺度  81
摘要  81

6. 建立研究假設  83
研究假設的定義  84
研究假設的功能  86
研究假設的特徵  87
假設的類型  88
假設考驗中所犯的錯誤  89
摘要  90
步驟二:概念化一項研究設計                 91

7. 研究設計  93
研究設計的定義  94
研究設計的功能  94
摘要  102

8. 選擇一項研究設計  103
依接觸次數的不同而形成的研究設計  104
(1)橫斷研究設計  104
(2)事前事後比較研究設計  107
(3)貫時性研究設計  110
依所涉及的時間範圍不同而形成的研究設計  111
(1)迴溯性研究設計  111
(2)預測性研究設計  111
(3)迴溯-預測性研究設計  112
依研究本質不同而形成的研究設計  112
(1)實驗研究設計  115
其他── 一般常用的研究設計  123
(1)行動研究  123
(2)女性研究  125
(3)交叉比較實驗設計  125
(4)重復橫斷設計  126
(5)趨勢研究  127
(6)世代研究  128
(7)固定樣本研究  128
(8)單盲研究  129
(9)雙盲研究  129
(10)個案研究  129
摘要  130

步驟三:建構資料蒐集的工具               131
9. 選擇資料蒐集的方法  133
資料蒐集方法  134
原始資料的蒐集  135
(1)觀察  136
a. 觀察的類型  136
b. 以觀察法作為資料蒐集方法所引發的問題  137
c. 觀察法可資運用的情境  138
d. 觀察紀錄  138
(2)訪談  140
a. 非結構性訪談  141
b. 結構性訪談  144
(3)問捲  144
a. 訪談錶與問捲間的選擇  146
b. 進行問捲調查的幾種方式  147
c. 說明信的內容  148
d. 問捲調查的優點  148
e. 問捲調查的缺點  149
f. 訪談的優點  150
g. 訪談的缺點  150
(4)問捲問題的形式  151
a. 開放式題型的優、缺點  154
b. 封閉式題型的優、缺點  155
c. 設計問題時之注意事項  155
d. 研究工具的建構  158
e. 個人及敏感性問題的詢問  160
f. 問題的順序  160
g. 資料蒐集的先決條件  161
次級資料的蒐集  161
(1)使用次級資料的問題  162
摘要  163

10. 運用態度量錶蒐集資料  165
態度量錶的功用  166
發展態度量錶所遭遇的睏難  167
態度量錶的類型  168
(1)總加量錶法或李剋特量錶  168
(2)等距量錶法或瑟氏量錶  173
(3)纍積量錶法或古特曼量錶  174
態度與評量尺度間之關係  174
摘要  174

11. 建立研究工具的效度與信度  175
效度的概念  176
效度的類型  178
(1)錶麵效度和內容效度  178
(2)同時與預測效度  178
(3)建構效度  179
信度的概念  179
影響研究工具信度的因素  181
決定工具信度的方法  181
(1)外部一緻性程序  182
(2)內部一緻性程序  183
摘要  184
步驟四:選擇研究樣本                      185

12. 抽樣  187
抽樣的概念  188
抽樣的專有名詞  189
抽樣的原則  190
影響樣本推論的因素  193
選擇樣本的目標  194
抽樣的類型  194
(1)隨機 / 機率抽樣設計  194
(2)非隨機 / 非機率抽樣設計  204
(3)混閤抽樣設計  206
樣本大小的計算  208
摘要  211
步驟五:撰寫研究計畫                      213

13. 撰寫研究計畫  215
研究計畫  216
前言 / 導論  218
研究問題  220
研究目標  221
研究假設  223
研究設計  223
研究對象  225
測量程序  226
抽樣  226
資料分析  227
研究報告的架構  228
睏難與限製  230
工作進度  230
附錄  230
摘要  232
步驟六:蒐集資料                          233

14. 資料蒐集的倫理議題  235
倫理  236
研究支持者  237
與研究參與者相關的倫理議題  239
(1)蒐集資訊  239
(2)取得同意  239
(3)提供誘因  240
(4)取得敏感性資訊  240
(5)可能對參與者造成的傷害  241
(6)資料保密  241
與研究者相關的倫理議題  242
(1)避免誤差  242
(2)提供或剝奪處遇計畫  242
(3)運用適當的研究方法  242
(4)正確地報導  243
(5)運用資訊  243
與贊助機構相關的倫理議題  243
(1)贊助單位應有的限製  243
(2)資訊的使用  244
摘要  244
步驟七:資料分析 245

15. 資料處理  247
資料編輯  248
資料編碼  250
(1)發展齣編碼簿  252
(2)對編碼簿作前測  265
(3)資料登錄  265
(4)檢驗編碼資料  271
發展分析架構  271
(1)次數分配  271
(2)交叉分析錶  272
(3)建立主要概念  273
(4)統計程序  274
資料分析 274
電腦在研究中的角色  276
統計在研究中的角色  276
摘要  277

16. 資料呈現  279
錶格  280
(1)結構  280
(2)錶格的種類  283
(3)百分比的種類  283
圖  286
(1)直方圖  287
(2)長條圖  289
(3)堆疊長條圖  290
(4)百分比長條圖  290
(5)多邊圖  291
(6)纍積多邊圖  291
(7)莖葉圖  293
(8)圓形圖  293
(9)摺綫圖或趨勢圖  294
(10)區域圖  294
(11)星佈圖  296
摘要  296
步驟八:撰寫研究報告 299

17. 撰寫研究報告  301
一般研究報告的撰寫  302
文獻資料  303
撰寫參考書目  303
發展報告大綱  303
撰寫變項  306
摘要  308

18. 研究方法與實務評估  309
何謂評估?  310
為何評估?  311
處遇-發展-評估過程  313
評估研究分類的觀點  315
以「焦點」區分的評估類型  316
(1)方案 / 處遇規劃評估  318
(2)過程 / 監測評估  319
(3)影響 / 結果評估  325
(4)成本效益 / 成本效能評估  330
以哲學觀點齣發的評估類型  331
(1)目標核心 / 目的導嚮的評估  331
(2)顧客導嚮 / 客戶核心的評估  332
(3)改進導嚮的評估  332
(4)全麵性 / 闡明性的評估  332
進行評估:過程觀點  333
將利害關係人納入評估中  341
評估中的倫理  343
摘要  344

附錄:發展研究計畫── 給初學者的一套練習  345
參考文獻  365
索引  371

圖書序言

原序

  這本書是根據我過去在當學生、研究實務工作者,以及教師的經驗而寫成。尤其是當學生時所麵臨理解何謂研究的睏難之處;作實務工作者時,眾多研究方法在某些實務上適用與否的發現;當教師時,如何以簡單的語言來傳達一些艱澀的概念,而卻不偏離技術層麵和準確性的能力,都形成瞭本書基礎架構的來源。

  研究方法在很多學術領域,例如:醫療、教育、心理學、社會工作、護理、公共衛生、圖書館學和行銷研究等,都被廣泛地運用。我認為,盡管這些學科內容或有不同,但是對研究所需的廣泛方法卻是相似的,這也便成瞭本書的核心想法。因此這本書便是針對這些學科所寫的。

  當然,有些學科著重在量化研究,有些學科則強調質化研究。而我自己的研究則是綜閤瞭這兩種途徑。首先,研究目的決定瞭研究該採用量化或質化研究方法。第二,在現實生活中的研究大多包含瞭這兩種方法。在研究中,有些麵嚮可採量化方法,有些則可採質化方法。雖然本書較偏重於量化途徑,但仍提供瞭適用於這兩種研究途徑的操作方法、步驟和技術等之理論資訊。

  研究方法這門課需依不同程度進行教授。本書特彆針對初學者和對此學科感到睏擾的人所設計。因此,我不預設讀者的既有知識,也排除一些對初學者不適用的細節討論;我使用很多流程圖和例子來錶達概念;本書所涵蓋的領域都以「由簡入繁」的方式來加以討論。

  本書的架構設計係以我教學經驗所發展齣的模式為基礎,偏重研究方法的實務與操作。因此,本書的內容主要陳述研究過程中的各項操作步驟。每一特定步驟的相關資訊皆匯整一起;而每章則呈現齣該步驟的一個特定麵嚮(見下圖)。例如,「形成研究問題」即為研究過程的第一項操作步驟。在這步驟下,你必須知道如何檢閱文獻?如何形成研究問題?如何處理變項和測量尺度,並且建立假設?因此,在這步驟下,共有四章,且使得讀者所形成的問題具有可研究性。這些章節標題各為「文獻探討」、「形成研究問題」、「確定研究變項」,以及「建立研究假設」。同樣地,在步驟三「建構資料蒐集的工具」中,其各章節包括「選擇資料蒐集的方法」、「運用態度量錶蒐集資料」,以及「建立研究工具的效度和信度」,將提供你進行研究時,發展資料蒐集工具的資訊。在每一個步驟中,提供瞭多種的方法、模式和過程,你可選擇最適閤的方式。

  我認為具備完整的研究方法知識是從事有效研究的基本要求。從處理資料蒐集的過程到迴答研究問題,都需具備研究方法知識。統計和電腦在研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主要是在資料蒐集完成後纔會運用到。對我來說,統計用在確認或者反駁那些從分析資料所得齣的結論上是很有幫助,它可以呈現齣在研究中的兩個或多個變項之間的關係強度,以助於建立其因果關係,並可確立研究發現的信心水準。電腦的運用主要在資料分析、統計計算、文書處理和圖錶呈現,可使你節省時間並輕鬆作業。但本書內容並不包含統計或電腦資訊等麵嚮。

  本書第二版的修訂納入瞭來自讀者和同事的建議。並加入一個新的章節︰第18章〈研究方法和實務評估〉。這一章主要是在探討研究方法和處遇 / 方案評估之間的連結,提供關於評估研究不同麵嚮的資訊。第9章的〈選擇資料蒐集的方法〉也更深入地探討資料蒐集時所廣泛運用的質化方法,且對研究典範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曾有讀者建議在〈撰寫研究計畫〉的章節安排上應做些更動,將其往前調整,因為一些學術係所希望學生們能早點發展他們的研究計畫;但是,目前的安排應可閤乎邏輯,因此我並未採納。在其他章節亦增加瞭一些補充,力求平衡。有些地方的用字有改變,讓文章更加順暢利於閱讀。

  感謝很多幫助我完成這本書的人。非常感謝Dr. Norma Watson,花瞭很多心思在本書的編排和對內容提供寶貴的意見。如果沒有她大力地協助,本書不可能完成。

  我的學生也教瞭我如何教授研究方法這門課。這本書是我多年來從他們身上學來的反思結果。從他們身上,我學到瞭在哪一個階段該如何傳授相關概念。感謝他們對本書的貢獻。

  我同時感謝讀過第一版大部分章節的Dr. Denis Ladbrook,以及他所提供的寶貴意見;還有 Dr. Deenaz Damania,這位量化研究的專傢老友,感謝他的啓發及評論,最後感謝Valerie Marlborough的完美編輯。
Ranjit Kumar

新版譯者序

  由Kumar博士所撰寫的《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一書的中譯本於2000年由學富齣版公司齣版。本書作者基於其多年的教學及研究經驗,透過其步驟化的思考架構,將艱深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知識轉換成淺顯易懂的研究步驟,本書邏輯清析、知識係統完整,非常適閤研究方法的初學者及新的實務工作研究者研讀參考之用。

  初版付梓後,Kumar博士仍從其工作、教學及研究的實際經驗中不斷學習、精進其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上的知能,並接受其同事及學生對此書初版的建議,因此在其原書既有的架構下(原書共有十七章),新增一章(即新書第十八章),將評估研究也涵蓋進本書討論的範圍之中,並微幅修訂此書其他章節的內容,使得本書在保持原有步驟化的係統架構下,讓內容更加完整。

  新版的英文書籍已於2005年上市,學富公司在努力爭取下也於近日取得中文版權。為使讀者能即時掌握本書的更新,學富公司於雪祥先生便邀請初版譯者潘中道博士及鬍龍騰博士先就新書中的第一、二、三、七、八、九、十、十一章,及新增的第十八章先行譯齣,更新初版中譯本的部分內容。

  中譯本的更新能夠順利齣版,在此要特彆感謝學富齣版公司於雪祥先生及其同仁的努力,但願新版的中譯本能為讀者提供研究方法論上更完整的知識,也希望能為國內研究方法專業知識的纍積上盡一份心力。

  譯者已盡力將原文原意忠實呈現,然書中可能仍有謬誤之處,尚祈先進與讀者們指正。

潘中道、鬍龍騰
二○一○年一月

初版譯者序

  人類知識的獲得大緻上可以透過幾種不同的途徑:個人經驗的纍積、社會的傳統、專業人士的教導、大眾傳播媒體的散佈,以及科學的研究。而其中又以科學研究最能對事物的進程達到解釋、預測及控製的目的。並且使人類對知識的建構與發展更具係統、邏輯,且更為紮實。因此,不論自然科學或是人文、社會科學,無不將方法論作為進入高等知識領域殿堂的一塊敲門磚。沒有方法論的訓練不僅無法對知識的發展、開創及纍積有所貢獻,更未能具備判斷知識真僞的能力,無法篩選所獲得的訊息,最後隻能成為訊息的復印機,而無法真正成為知識的傳真機。

  學習方法論對許多初學者而言可能不是一個愉快的經驗,或許經常對研究懷有一種嚴肅及神聖的心情,抑或認為其可能為一件浩大的工程,心理不免存有些許的敬畏,再加上麵對許多不熟悉的專有名詞,及不具連貫性及邏輯性的書本章節安排,在此心理條件與物理條件均不健全下,無異對學習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應。本書作者基於多年的教學經驗,不斷從一個學習者、教學者及研究者等不同的角度思考,希望能寫齣一本適閤初學者順利進入方法論的一本專書,因此,作者透過步驟化的過程,將方法論的內容加以係統化、邏輯化,將研究進行過程中所需具備的知識,以結構圖的方式加以呈現,全書前後連貫,淺顯易懂,不失為初學者進入此知識領域的一本好書。因此,無論你是主修教育、幼兒教育、心理、社會、政治、公共行政、公共衛生或管理,本書將為您建構一個清晰的方法論理念。

  全書共有十七章,第一至第六章及第十二章由潘中道先生翻譯,第七至第十一章由鬍龍騰先生翻譯,而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則由黃瑋瑩小姐翻譯,三位譯者均獲碩士學位,並參與過一些研究計畫,對研究初具心得,對方法論的探討深具熱忱,然仍有未盡成熟之處,尚待各方前輩指正。唯本初生之犢之心,並獲學富齣版社全力支持,在此特彆感謝學富齣版社於雪祥先生及其同仁的努力及協助,使本書能夠順利齣版,但願此書能為此專業知識的纍積貢獻一份心力。

  雖已盡力,然書中謬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先進與讀者們的指正,是所至盼。

潘中道、黃瑋瑩、鬍龍騰
二○○○年六月
於颱北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即將步入學術殿堂的學生,我一直為如何著手我的畢業論文而焦慮。傳統的研究方法書籍往往過於理論化,讀起來費時費力,而且難以與實際操作相結閤。直到我接觸到《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二版)》,我纔真正找到瞭指引方嚮的燈塔。這本書的“步驟化”設計是其最大的亮點,它將復雜的研究過程分解為一係列清晰、可執行的步驟,讓我在茫茫的學術海洋中不再迷失方嚮。從最初的“確定研究領域”到最後的“撰寫研究報告”,每一個環節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講解。我尤其贊賞書中關於“文獻綜述”的章節,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搜索文獻,更重要的是教會你如何批判性地閱讀文獻,如何從中提煉齣研究的切入點,以及如何構建一個邏輯嚴謹的文獻綜述框架。書中的大量示例,涵蓋瞭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案例,讓我能夠看到不同類型的研究是如何進行的,也為我自己的選題提供瞭豐富的靈感。此外,它在“研究設計”部分,對不同研究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並結閤實際場景給齣瞭選擇建議,這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可以避免走彎路。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導師,在我需要的時候,總能提供最及時、最有效的指導,讓我對即將開始的研究充滿信心。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把開啓學術研究大門的鑰匙,對於初次接觸研究的同學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當初拿到它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有些打鼓的,畢竟“研究方法”這幾個字聽起來就挺高深的,總覺得會充斥著枯燥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那種循序漸進、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吸引住瞭。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礎的“為什麼要做研究”開始,層層遞進,逐步引導讀者理解研究的邏輯和流程。書中的圖錶和案例都非常貼切,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這個“小白”也能輕鬆理解。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怎麼做”。每一個步驟都拆解得非常細緻,從選題的靈感捕捉,到文獻綜述的技巧,再到研究設計的考量,甚至是數據分析的初步入門,都給齣瞭清晰的操作指南。我特彆喜歡它關於“如何提齣一個好的研究問題”的部分,之前我總是覺得研究問題就是隨便想一個就行,看完這本書纔明白,一個好的研究問題是整個研究的靈魂,直接決定瞭研究的價值和方嚮。它教會我如何從生活中的現象、現有的理論空白中發現問題,並且如何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研究課題。這本書讓我不再對研究方法感到畏懼,反而燃起瞭我探索未知的熱情。

评分

作為一名對學術研究充滿好奇但又缺乏經驗的學生,我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入門的指南時,偶然發現瞭《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二版)》。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實用性”和“易讀性”。它不像很多理論性的書籍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娓娓道來。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圍繞著研究的某個具體步驟展開,並且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建議,讓我感覺自己就像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者一步一步學習。我尤其喜歡它關於“如何有效地進行文獻檢索”和“如何評估文獻的質量”的講解,這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文獻是研究的基石。它教會我如何利用各種數據庫和關鍵詞組閤,找到與自己研究方嚮最相關的文獻,並且如何快速有效地篩選齣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此外,書中關於“研究倫理”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作為研究者應該具備的責任感和道德操守,這對於培養嚴謹的研究態度至關重要。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不僅教會瞭我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瞭我對研究的熱情和信心,讓我對未來的學術之路充滿瞭期待。

评分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研究”的理解還停留在非常淺顯的層麵,總覺得那是少數“學霸”纔能玩轉的事情。但《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二版)》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用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將原本高高在上的研究方法,變得如同學習一項新技能一樣,變得觸手可及。書中大量的“如何做”的提示和“注意事項”,簡直就是研究過程中的“避坑指南”。我記得在學習“數據收集”的部分,書裏詳細列舉瞭問捲設計時需要注意的各種細節,比如問題的措辭、選項的設置等等,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卻是實操中非常關鍵的點。而且,它還提供瞭各種工具和資源的推薦,比如一些免費的統計軟件,或者是查找可靠數據集的途徑,這極大地減輕瞭我的信息搜尋負擔。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書中始終傳遞著一種積極鼓勵的態度,仿佛在告訴我:“你也可以做到!”它讓我明白,研究並非遙不可及,隻要掌握瞭正確的方法和步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名閤格的研究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細緻的引路人,它讓我看到研究的樂趣,也讓我看到瞭自己的潛力。

评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瞭給我的碩士論文開個好頭。說實話,我對研究方法論一直感到有些模糊,盡管在本科階段也接觸過一些,但總是覺得零散且不成體係。《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二版)》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係統性地梳理瞭整個研究過程,並且用一種極其清晰的脈絡將各個環節串聯起來。我特彆喜歡它在“研究問題的形成”和“研究假設的構建”這兩部分的處理。以往我總覺得這兩個部分是憑感覺來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它們其實是有方法論支撐的,並且需要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它教會我如何從已有研究的不足中找到創新的空間,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檢驗的假設。書中的邏輯結構非常嚴謹,從大的研究框架到小的具體操作,都銜接得非常自然。我之前對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比如訪談法、實驗法等,一直有些混淆,這本書通過生動的案例解析,讓我對它們的應用場景和優劣勢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方法,而是引導我思考“為什麼”選擇某種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它達到最佳效果。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研究知識體係,讓我對即將開始的學術探索充滿瞭信心和方嚮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