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質性研究方法,提供全麵而精闢的解讀。作者從質性研究普遍遇到的睏難和基本概念談起,以飽富洞見的筆觸探究質性研究方法,包括民族誌與觀察、訪談、自然發生談話等。此外,作者也以實踐麵嚮,討論質性研究備受爭議之確實性、道德議題,並帶領讀者實際書寫質性研究。本書也深入探索質性研究的關聯性、未來努力方嚮,以期擴充讀者視野、延伸思考方嚮。全書旁徵引博,穿插極具睿智的個案研究及習題,一來增進與讀者的互動,一來期許讀者能藉由實際演練,熟習本書介紹有關質性資料蒐集、分析的基本方法。本書根據最新質性研究發現、方法論、解讀策略,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讀者增進研究技巧,進而能舉一反三,成為獨當一麵、創意滿分的質性研究者。
作者簡介
David Silverman
目前任教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社會學名譽教授,同時也身兼國王學院的管理學客座教授。
譯者簡介
田哲榮
世新大學性彆研究所碩士
司徒懿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班
第三版序言
第一部分 質性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章 開始研究
第二章 什麼是質性研究?
第二部分 方法
第三章 民族誌與觀察法
第四章 訪談
第五章 文本
第六章 自然發生的談話
第七章 視覺影像
第三部分 研究實踐
第八章 質性研究的確實性
第九章 研究的道德倫理
第十章 撰寫你的研究報告
第四部分 意涵探究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質性研究的潛力:八大提醒
附錄:謄寫簡化符號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老書,書名是《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封麵淡雅,一看就很有年代感。翻開目錄,裏麵講的都是些基礎概念,比如研究的範式、研究問題的設定、研究設計的類型等等。我當時對質性研究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小白,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很樸實,沒有那些花裏鬍哨的術語,讀起來倒也輕鬆。書中用瞭很多學界前輩的研究案例來解釋理論,這點我特彆喜歡,感覺像是跟著大師們的腳步在學習。書裏還花瞭很大篇幅講解如何進行文獻迴顧,以及如何根據研究問題選擇閤適的研究方法。雖然是比較早的書瞭,但裏麵提到的很多關於研究倫理和嚴謹性的要求,至今看來依然非常重要。有時候我在想,如果當初我剛開始接觸學術研究時,能讀到這本書,或許能少走不少彎路。這本書就像一本老朋友,它沒有轟轟烈烈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發現,但它卻紮實地為你打下基礎,讓你明白研究的根基在哪裏,如何纔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探索未知。它更像是一個引路人,告訴你該往哪裏走,該注意什麼,而不是直接給你現成的答案。
评分對於《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這本書,我個人覺得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對“資料”的細緻拆解。以往讀到的質性研究書籍,大多側重於方法論本身,對於如何處理和分析研究過程中産生的海量資料,往往一筆帶過。但這本書不同,它花瞭不少篇幅來講解如何對文本、圖像、聲音等不同形式的質性資料進行編碼、分類和主題分析。書中提供瞭多種分析框架,比如內容分析、主題分析、敘事分析,並且對每種分析方法的適用條件和操作步驟都進行瞭清晰的闡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編碼時,不僅區分瞭開放編碼、軸心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還給齣瞭具體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從原始資料中提取齣有意義的節點,並將其歸入不同的編碼類彆。此外,書中還討論瞭如何確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比如通過三角互證、成員核查等方式來增強研究的嚴謹性。讀完這部分內容,我纔真正意識到,收集到一手資料隻是質性研究的開始,如何從這些“零散”的資料中提煉齣有價值的見解,纔是研究的核心所在。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質性研究深度分析的大門。
评分我想說,《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這本書,真的像是打開瞭我看待世界的一個全新的視角。之前我總覺得,寫論文、做研究,都是些枯燥的、公式化的東西。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質性研究背後的人文關懷和對個體經驗的尊重。它在講解研究倫理的部分,花費瞭很多心思,不僅僅是停留在“不傷害被研究者”這種錶麵的原則,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與被研究者建立信任關係,如何尊重他們的隱私和尊嚴,以及如何確保研究的成果真正能夠迴饋社區。書中的案例,很多都取材於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關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希望。讀著這些故事,我仿佛也融入其中,感受到瞭研究對象的情感和處境。這本書讓我明白,質性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更是一種理解人、理解社會的方式,它鼓勵我們去傾聽那些沉默的聲音,去發掘那些被忽視的故事。它不僅僅教會瞭我研究的技巧,更滋養瞭我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維。
评分這本《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它的“手把手”教學模式。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數據收集方法時,那種詳盡到近乎囉嗦的程度。比如,在講到訪談法時,它不僅列舉瞭訪談的類型(結構式、半結構式、非結構式),還深入剖析瞭如何設計一個好的訪談提綱,提綱中的問題應該如何錶述纔能避免引導性,如何纔能激發受訪者深入的思考。它甚至還提供瞭不同情境下的訪談開場白和結束語範例,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還記得書裏有一章是關於觀察法的,作者詳細描述瞭不同類型的觀察(參與式觀察、非參與式觀察),以及在進行觀察時需要注意的細節,比如如何記錄觀察筆記,如何處理觀察中的“乾擾”。書裏還特彆強調瞭研究者自身的主觀性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反思日誌來管理和記錄這種主觀性。讀到這些內容時,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身邊指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研究方法落到瞭實處,讓讀者能夠真正理解“如何去做”,而不是停留在“為什麼要做”的層麵。
评分這本書《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我得說,它對於那些和我一樣,剛開始接觸質性研究,或者想要係統梳理自己研究思路的同行們來說,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寶藏。它並沒有追求那種“炫技”式的最新理論,而是腳踏實地地講解瞭質性研究最核心、最基礎的那些東西。我特彆喜歡它在解釋研究設計的邏輯時,那種層層遞進的思路。從宏觀的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到微觀的研究方法、資料分析,它都將它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讓你明白每一步的設計都有其內在的閤理性。書中的圖錶和示意圖也很多,能夠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概念。還有一個我非常看重的方麵是,它在討論研究的局限性時,也非常坦誠。它會提醒我們在使用某種方法時可能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去規避這些睏難。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於建立一個健康、嚴謹的研究心態至關重要。總的來說,這是一本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著作,它沒有太多花哨的包裝,但內容卻紮實而深刻,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紮實的質性研究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