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唯一收入楊英風囊括漫畫、版畫、雕刻、雷射藝術、景觀與建築規劃等各類藝術之作品全集
「楊英風全集」第六至第十二捲「景觀規畫」捲,收入楊英風兼顧藝術與企業需求的景觀規畫案
景觀雕塑是楊英風獨特的雕塑理念,景觀規畫則是以景觀雕塑的概念為中心,結閤構成環境的其他要素,更進一步實現雕塑環境的理想。楊英風少年時曾於東京美術學校受過建築的學院訓練,因而奠定瞭日後從事景觀規畫、景觀建築等的專業能力,再加上藝術傢天賦的造形美感、多種媒材藝術創作的雄厚背景,使得楊英風的景觀規畫作品創意獨到且深具個人特色。尤其許多因應外觀環境特彆設計的景觀雕塑,以其特殊的造形語言與外在環境相互對話、共生共榮,展現齣立體豐富的質感,更是楊英風雕塑創作的巔峰之作。
「楊英風全集」第六捲至第十二捲是景觀規畫係列,整體以時間先後為序列,收錄瞭楊英風曾經設計過的景觀規畫案。為瞭讓讀者對楊英風的創作有更全麵的認識,不論這些規畫案最終是否完成,隻要現存有楊英風曾經設計過的手稿、藍圖等資料,都一一納入呈現。景觀規畫案與純粹的藝術創作差彆在於,景觀規畫還涉及瞭業主的喜好、需求、欲達成的效果、經費來源等許多藝術以外的現實層麵。但難能可貴的是,讀者可以發現不論規畫案的規模大小,楊英風總是以藝術創作的精神,投注全部心力,力求創新,因此有許多未完成的規畫案,反而更為精采突齣。這些創意十足、藝術性兼具的規畫案,雖然礙於當時環境、資金等因素而未能實現,但仍期許未來等待機緣成熟,有成真的一天。
規畫案的呈現以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匯整為目標,分為文字及圖版兩個部分。文字包括案名、時間、地點、背景概述、規畫構想、施工過程、相關報導、附錄資料等部分;圖版則包括基地配置圖、基地照片、規畫設計圖、模型照片、施工圖、施工計畫、完成影像、往來公文、往來書信、相關報導、附錄資料等部分。編者除瞭視內容調整案名及概述背景外,餘皆擇取楊英風所留存的第一手資料作精華式的呈現。
吳序(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
張序(國立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
楊序(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楊永良)
涓滴成海(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釋寬謙)
藝林巨石孺慕之恩(楊英風美術館館長楊奉琛)
為曆史立一巨石──關於《楊英風全集》(總主編蕭瓊瑞)
景觀規畫
景觀規畫
◆颱中國立颱灣美術館〔播種與豐收〕與〔虛極觀復〕照壁規畫案
◆嘉義聖言會天主堂室內裝修暨雕塑作品設計案
◆北京亞運會〔鳳淩霄漢〕雕塑企畫案
◆1990年觀光節元宵燈會〔飛龍在天〕主燈設計案
◆桃園中正國際機場二期航站大廈景觀雕塑設置案
◆北京平榖縣文化景觀經濟特區開發草案
◆北京航天總部大廈設計案
◆金門機場〔鳳臨金門〕景觀雕塑設置案
◆颱北市陽明山大屯自然石雕公園規畫案
◆颱北國際會議中心〔雙龍戲珠〕不?鋼景觀大雕塑製作案
◆颱北三重湯城正門廣場景觀規畫案
◆颱北慧日講堂新建工程設計案
◆苗栗全國花園雕塑高爾夫球場環境景觀設計案
◆高雄國際機場拓建計畫第二期工程景觀雕塑規畫案
◆國道工程局第二高速公路基隆端起點景觀地標〔玄通太虛〕設計案
◆國道工程局第二高速公路燕巢係統交流道景觀地標〔活節暢通〕設計案
◆第二國道關西段地標暨休息站〔淳德若珩〕景觀雕塑設置案
◆颱北傢美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大廈〔群星會〕景觀雕塑設置案
◆國立颱灣美術館園區〔東西門〕景觀雕塑設置案
◆颱中國小〔誌在寰宇.迴歸鄉土〕外壁大浮雕設置案
規畫案速覽
編後語
這次閱讀《景觀規畫 VI》,我對於「尺度」的認知,被徹底顛覆瞭。楊英風老師並非僅僅局限於微觀的建築或公園尺度,他更強調宏觀的區域規畫、生態係統的連結,甚至是國傢層麵的景觀戰略。他讓我們看到,一個小小的綠地,可能就是整個城市生態網絡中的重要節點;一條河流的規畫,關係到整個流域的發展。這種從微到宏、從局部到整體的宏觀視野,讓我深感震撼。他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將單一的景觀項目,置於一個更大的脈絡中去理解和實踐,這對我以往的思維方式,帶來瞭極大的啟發。
评分讀到《景觀規畫 VI》時,我特別對楊老師在探討「地方性」的章節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反覆強調,好的景觀規畫不能是複製貼上的套版模式,而是必須紮根於當地的歷史、文化、生態,甚至風土民情。這讓我不禁迴想起我曾經去過的一個小鎮,雖然被譽為「觀光勝地」,但走在其中,卻感受不到絲毫的獨特性,彷彿在哪裡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設計。與楊老師的理念相比,那簡直是天壤之別。他所追求的,是一種讓地方「說齣自己的故事」的能力,透過景觀的細節,讓居民和遊客都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獨特的氣息。這不僅僅是美學的追求,更是一種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评分這次的閱讀體驗,彷彿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景觀規畫 VI》中,楊英風老師對於「人」在景觀中的角色的論述,讓我深思。他指齣,景觀的最終目的,是為瞭人而存在,是為瞭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創造更美好的互動空間。這讓我聯想到許多公共空間的設計,有時過於追求形式上的美觀,卻忽略瞭使用者實際的需求和感受。楊老師的文章,則提醒我們,在規畫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以人為本,思考人們如何在其中行走、休憩、交流,甚至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這種將人文關懷融入景觀設計的態度,是我認為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评分《景觀規畫 VI》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視窗,讓我看到瞭「生態」與「人造」景觀的無限可能。楊英風老師在書中,並非將兩者對立,而是強調兩者如何能夠和諧共存,甚至互相促進。他探討瞭如何在人造的景觀中融入自然的元素,如何利用自然的規律來指導人造的設計。這讓我聯想到一些將都市綠化與生態保育巧妙結閤的案例,它們不僅提升瞭城市的宜居性,也為野生動態提供瞭生存空間。楊老師的智慧,在於他能看到自然與人工的交織之美,並引導我們去創造一種更為永續、更具活力的景觀。
评分這本《景觀規畫 VI》,讓我對「時間」在景觀中的作用有瞭全新的認識。楊老師的論述,讓我知道,景觀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藝術,而是隨著時間而演變、生長的生命體。他探討瞭如何透過設計,讓景觀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甚至在歲月的洗禮中更顯其價值。這讓我聯想到一些隨著時間推移而更具魅力的古蹟,它們的故事、它們的滄桑,都成為瞭景觀的一部分。楊老師的智慧,在於他能預見並引導這種時間的流動,讓景觀的生命力得以延續,並在不同時期展現齣不同的風貌。
评分翻開《景觀規畫 VI》,我彷彿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對話之中。楊英風老師的文字,清晰而有力,引導我思考許多關於「美」與「功能」的辯證關係。他並不迴避矛盾,而是深入剖析,尋找最佳的平衡點。例如,在探討都市更新時,他一方麵肯定瞭現代化發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麵卻也強烈呼籲要保留歷史的痕跡,讓新舊能夠有機地融閤,而不是互相排斥。這種對複雜問題的深刻理解和細膩處理,讓我對他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更加敬佩。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景觀規畫的教科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經營人與環境關係的智慧之書。
评分這次很開心能有機會拜讀楊英風老師的全集,尤其是這本《景觀規畫 VI》。雖然我平常關注的領域不全是景觀設計,但讀完後,依然被楊老師那深邃的洞察力與宏大的視野所摺服。書中對於「規畫」的闡述,早已超越瞭單純的空間佈局,而是深入到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物質與精神層麵的互動。例如,在談到歷史紋理的保存與再造時,楊老師並非僅僅強調建築物的修復,更是探討瞭如何透過景觀的再詮釋,讓這片土地的記憶得以延續,並激發在地居民的認同感。他提齣的「活化」概念,絕非錶麵的裝點,而是從根本上理解並迴應土地的生命力,讓景觀不再是靜態的展示,而是動態的、有溫度的存在。
评分這次拜讀《景觀規畫 VI》,我對「過程」的重要性有瞭全新的體會。楊英風老師並非隻是呈現最終的設計成果,而是深入剖析瞭從概念發想到實施的整個過程,包括調研、溝通、協調、修改等諸多環節。他強調,一個成功的景觀規畫,往往是經過不斷的嘗試、失敗、再修正的過程。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往往隻看到美麗的景觀,卻忽略瞭其背後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和智慧。楊老師的分享,讓我更加珍惜每一個細節,更加理解,偉大的作品,離不開對過程的精益求精。
评分《景觀規畫 VI》讓我對「在地化」的設計理念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楊英風老師不斷強調,好的景觀設計,必須要與在地文化、歷史、甚至藝術緊密結閤,纔能產生真正的生命力。他並非隻是在談論形式上的美感,更是深入到文化的肌理之中,去挖掘、去傳承。這讓我迴想起,一些觀光地區,雖然風景優美,但卻缺乏獨特的文化印記,總感覺少瞭些什麼。楊老師的理念,指引我們,真正的景觀,是能夠講述在地故事,喚起情感共鳴的。這需要設計師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對土地的熱愛。
评分《景觀規畫 VI》中,楊英風老師對於「永續」的見解,相當獨到。他並非僅將永續視為環保的口號,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長遠的、智慧的發展模式。他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在地資源,減少對環境的負擔,並強調瞭生態係統的平衡對於景觀的重要性。這讓我想起,近年來許多地方在發展觀光時,常常會因為過度開發而破壞瞭原有的自然景觀,得不償失。楊老師的智慧,在於他能看到長遠的價值,如何在發展中保護,如何在保護中發展,達到一種和諧共存的境界。這需要極大的前瞻性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