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舊版為《一個猶太人的反省》」
不要讓哀悼本身成為一種生活
為什麼要讀《遠離煙硝》?
因為這是一個普世道德的問題。
一個關乎報復、寬恕、正義與道德的問題。可供討論,可供省思。
大屠殺與猶太建國,是20世紀以迄今天人類的大事件。
半個多世紀以來大屠殺成瞭猶太生活的避風港,因為它,猶太人可以自稱獨一無二、清白無辜、享有特權,而且利用它。在這個猶太人把一切揮霍於瘋狂競逐國傢權勢的時代,世人該怎樣對待猶太人的曆史與現在?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猶太學異議分子,像許多與他一樣的人,都要承受族人相當大的壓力,他指齣:「每一個文化與傳統的消失,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減損,有時候去哀悼已消失的文化傳統比去著手打造一個新的更容易。」
「在我們曾經繼承的那個猶太曆史已經死亡的今天,猶太人喜歡在猶太會堂和公眾場所哀悼死者,就像隻有透過留在過去,猶太人纔有辦法肯定人生。一個死亡與摧毀的循環隻要一被經曆過,它就會自動運轉,直到哀悼本身成為一種生活而後已。」
今天大部分的猶太人,正是以這樣的態度在生活,正是以被迫害者的身分對巴勒斯坦人進行迫害。在以美國為主的強勢媒體主導下,許多人並不知道以色列不斷在擴張,以及慢性阻斷巴人生機的事實。過去多少年來,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在國際間奔走呼號的,即是揭發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罪行。但他所代錶的畢竟是他自己的族人。
比較可貴的是,一些具備良知的猶太知識分子如第一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Judah Magnes、知名聖經學傢與神學傢Martin Buber、 政治與人類學傢Hannah Arendt等人皆認為建立一個猶太國傢,將導緻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而讓阿拉伯人無傢可歸,等於是讓猶太人在整個曆史裏無傢可歸的狀況重演。他們主張兩民族共存,成立一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共同組成的聯邦國傢。一位猶太受難者後裔也說:「雖然吃過種種苦,我們仍然得堅持正義。隻有正義而非報復纔是齣路,大屠殺的教訓是暴力的循環必須予以終止,沒有彆的齣路。」
我們在這樣的思維中學到瞭什麼?不再是加害者與受害者角色,這樣的直綫思考。人類隻有在寬恕之中,纔能找到新的自由。持續半個多世紀的烽火,追求和平無蹤,本書代錶瞭許多具備自覺的猶太知識分子的思維。他們認為一個不具反省的民族,終將被毀滅。
「正義」是人類的普世價值,不隻在以、巴這件事上,也在今天這個世界的許多地方。
作者簡介
馬剋.艾裏斯 Marc H. Ellis
美籍猶太裔學者,1952年生於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北邁阿密灘區,就讀佛羅裏達州立大學宗教暨美國研究所期間,受教於大屠殺神學傢理查.魯本斯坦及美國曆史學傢威廉.米勒門下;1980年取得馬奎特大學的當代美國社會暨宗教思想學博士學位。1988年擔任紐約瑪利諾神學院教授;1995年擔任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隨後轉任哈佛大學「中東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及佛羅裏達大學客座教授。1998年,獲聘為拜勒大學的美國暨猶太研究所教授,翌年創辦拜勒大學的美國暨猶太研究中心。
著有《歐洲猶太主義》、《以色列獨立報》等著作十餘種,廣受愛德華.薩依德、諾姆.杭士基、圖圖大主教等人推薦。
譯者簡介
梁永安
颱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的譯著,在立緒文化齣版的有《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啓濛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 等。
本書總頁數共336頁
自序 / 馬剋.艾裏斯(Maec H. Ellis)
導言 基督城的蠻牛
1 後大屠殺時代的猶太記憶
Jewish Memory in the Post-Holocaust Era
2 清白無辜、屯墾者與國傢政策
Innocence, Settlers and State Policy
3 後大屠殺時代的先知傳統
The Prophetic in the Post-Holocaust Era
4 體現在放逐的猶太見證
A Jewish Witness in Exile
結語 走齣灰燼
Out of the Ashes
作者序
大屠殺成瞭猶太生活的避風港;
猶太人因它而可以自稱獨一無二、清白無辜和享有特權。
我們是來自大屠殺之後、來自以色列建國之後的,
但弔詭的是,兩個事件卻仍然活在我們記憶中和受到利用。
我們該怎麼對待猶太人的曆史與猶太人的現在呢?
我們怎樣纔能自稱擁有一種忠於過去和現在的猶太品性?
在這個猶太人把一切揮霍於瘋狂競逐國傢權勢的時代,
我們又要怎樣見證猶太曆史上有過的價值觀和連綿不斷的奮鬥?
盡管已有的一些轉變會繼續發揮作用,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以巴地區的「地圖」基本上將會維持今貌。巴勒斯坦人的建國也許是無可避免的,但這不但不會動搖我此說,反而會加強它。因為即使巴勒斯坦人建國,從颱拉維夫到約旦河一片地域的控製權仍將掌握在以色列手中。以色列不隻已經徵服瞭該區,還會透過直接管轄和代理人繼續控有它,而且會對那些沒有多少巴勒斯坦人口的土地進行佔領、屯墾與開發。
對於這種徵服,除以色列內外有少數猶太人會發齣異議外,猶太社群將不加批評地接受。在以色列和美國兩地,猶太社群將會繼續重申他們是世界曆史上的一個主要民族,擁有各種曆史、政治、文化和宗教上的權利。盡管猶太民族人數不多(世界六十億多人口裏隻佔一韆四百萬),它還是會繼續宣稱猶太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猶太曆史與倫理將會繼續被教導給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繼續被說成是一神信仰的發源者,因此是世界值得學習的楷模。納粹大屠殺將會繼續被猶太人說成是獨一無二的事件,是真正大苦大難的象徵:它是無可比擬的,隻有大屠殺受難者的後代子孫能瞭解其深重程度。
因為對世界有過種種貢獻和經曆過重大苦難,猶太人將會在其大權在握的情況下繼續深信自己清白無辜。盡管以色列的權勢多年來備受爭議,但其權勢大得足以讓它不理會批評,繼續保護和投射大屠殺作為猶太人、猶太教和猶太世界主要認同對象的角色。
大屠殺成瞭猶太生活的避風港;猶太人因它而可以自稱獨一無二、清白無辜和享有特權。諷刺的是,這個避風港雖然被反覆搬齣來和受到公開紀念,但大屠殺的恐怖所帶給猶太人的心理創傷卻並未因此得到撫平。這是因為此避風港是以嚮國傢與權力同化為本質的,是以嚮摧毀與殘暴同化為本質的,也因此是與大屠殺留給後人的每一個警告、每一個教訓唱反調的。當體現這個警告的民族利用大屠殺的教訓來壓迫其他民族時,大屠殺事件的意義就會被矮化。
我相信,整個猶太民族的曆史如今已經因猶太人對巴勒斯坦人的徵服而被矮化。身為猶太人,我們是來自大屠殺之後、來自以色列建國之後的,但弔詭的是,兩個事件卻仍然活在我們記憶中和受到利用。我們這種生活在之後的處境,讓二十一世紀猶太生活的睏難性和可塑性變得格外突齣。
我們該怎麼對待猶太人的曆史與猶太人的現在呢?我們怎樣纔能自稱擁有一種忠於過去和現在的猶太品性(Jewishness)?在這個猶太人把一切揮霍在瘋狂競逐國傢權勢的時代,我們又要怎樣見證猶太曆史上有過的價值觀和連綿不斷的奮鬥?
在本書中,我嘗試建構一個敘事性的論證,希望它可以指齣一個值得我們留給子孫的未來。然而,落實這個未來的工作,我(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隻能留給後代子孫去做,隻能希望他們可以見證到猶太教和猶太生活目前正在消失中的一麵。
在把此書呈獻給廣大讀者時,我意識到書中的調子是參差的。有些部份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要藉我的個人經曆作為一些睏難問題的引子。有些部份是分析性的,利用「地圖」和「公共政策」去戳破神話和說明議題。有些部份是哲學和宗教性的,會詮釋一些觀念和《聖經》中的主題,把它們應用到當代世界,特彆是應用在後大屠殺和後以色列時代的猶太身份認同的問題。
本書的調子參差也反映齣一件事。與猶太身份認同相關的各種議題極少是可以單獨透過個人經曆、觀念或政治的領域爬梳的。相反地,任何想釐清這些議題的作品都必須進行經驗與思想的復雜綜閤,而即使它這樣做瞭,得到的解決方案仍是權宜性的。
在世界上當猶太人牽涉到一種讓人目迷的復雜性,它有時會讓人氣餒,但常常也輸入瞭乾勁。因為彆人對猶太人的看法,加上猶太人內部對猶太品性問題的關心,讓一個猶太人很少可以有瀋默的時候。整個猶太曆史都體現齣,當猶太人是件全職的工作,會帶來巨大的內部和外部後果。我們貧窮和被壓迫時是如此,今天我們已經變富裕、被接納和擁有權力時也是如此。
我感激所有陪伴過我,給予我力量摸索一個不同於今日的猶太未來的人。我把本書獻給太太安妮,為她多年來對我的愛和穩定支持。我也要特彆感謝拉森(Matthew Larsen)在這本書齣版過程中給我的技術和編務上的協助。
未來會帶來什麼,隻有時間纔能分曉。我始終相信,猶太生活和猶太教是可能在世界上開闢齣一條閤乎倫理道德的道路的。盡管我不低估實現這個願景的睏難度,但我仍然強調這個願景的重要性。在我看來,投身這種睏難任務正是猶太人之所以為猶太人的理由。這就是我的忠誠(fidelity)。
馬剋.艾裏斯(Maec H. Ellis)
“遠離煙硝: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這個書名,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種畫麵感:硝煙彌漫的戰場旁,卻有寜靜的生活在悄然發生。我是一名在颱灣的讀者,對兩岸關係的敏感性讓我對任何涉及地緣政治衝突的書籍都格外留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超越宏大敘事的細緻觀察,比如,它是否會描寫在衝突前綫,普通民眾是如何規劃日常生活,如何處理傢庭關係,甚至是如何在戰爭的間隙中,尋找片刻的安寜與慰藉?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否會通過一些具體的細節,比如市場裏的叫賣聲、孩子們的遊戲、或者節日裏的慶祝活動,來描繪那些在“煙硝”之外,依然生生不息的人間煙火。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韌性與生命力。我想象,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性中依然存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和平的渴求。
评分《遠離煙硝: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這個書名,在我的腦海裏激蕩起一連串關於曆史、文化與身份認同的思索。作為一名對亞洲曆史素有研究的颱灣讀者,我對中東地區復雜的民族構成和宗教衝突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名中的“遠離煙硝”四個字,似乎暗示著一種試圖超越戰爭錶象,去探索更深層次議題的視角。我猜想,作者也許會從宏觀的曆史角度齣發,梳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恩怨情仇的根源,包括曆史遺留問題、宗教信仰的差異、以及外部勢力介入的影響等等。但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否能藉由對這兩方人民生活的描繪,展現齣他們在曆史洪流中,如何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如何麵對身份認同的挑戰?我想象書中可能會有關於不同社群在宗教儀式、傢庭習俗、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差異與共通之處的描寫,這些細節的呈現,往往比政治宣言更能觸動人心。畢竟,在衝突的背後,是無數傢庭的悲歡離閤,是世代的記憶傳承。
评分這本書名《遠離煙硝: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瞬間抓住我的目光,作為一名長年關注國際新聞的颱灣讀者,這片土地上的紛爭與糾葛,總是牽動著我的神經。雖然我尚未有機會親身拜讀內容,但光是書名本身,就引發齣我無數的聯想與期待。我想象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地陳述曆史事件或政治分析,它更可能深入挖掘在這片飽受戰火洗禮的土地上,人們的真實生活麵貌。我特彆希望能從書中讀到,在無休止的衝突與暴力陰影下,普通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日常是如何維係的?他們的希望、恐懼、夢想,以及在亂世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否能藉由作者的筆觸展現齣來?我想象作者或許會通過個體故事的視角,去觸碰那些冰冷數字與宏大敘事背後,鮮活而真實的生命。尤其對於颱灣而言,我們同樣身處地緣政治的復雜環境中,理解不同族群如何在長期對峙中生存,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深刻的啓示。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超越政治立場的悲憫與人文關懷,讓我們看到在這場漫長而艱辛的“煙硝”中,人性的光輝與韌性。
评分坦白說,《遠離煙硝: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這個書名,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個引人深思的隱喻。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颱灣讀者,我總是在思考,在衝突與對峙不斷發生的區域,普通民眾究竟是如何在“煙硝”之中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間,又如何努力去“遠離”那份無時無刻不在的威脅。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是否會著重探討在極端環境下,教育、藝術、或者社區互助等非暴力形式,是如何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民眾中間發揮作用的?我設想,書中或許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一些跨越族群隔閡的閤作項目,或者一些藝術傢、教師、社會工作者,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試圖為下一代播下和平的種子。我對這樣的“遠離”方式尤其感興趣,因為它代錶著一種主動的、積極的、試圖突破睏境的努力,而不是被動的承受。這種力量,或許更能帶來希望,也更能引發我們對自身社會環境的反思。
评分《遠離煙硝: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這個書名,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地名,更是一種情緒的映射。作為一名在颱灣成長的讀者,我深知在曆史的洪流和地緣政治的張力下,普通人的命運如何被裹挾。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會如何去描繪“遠離煙硝”這個狀態?它是否意味著一種地理上的疏離,還是心靈上的超脫?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長期的衝突中,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是如何在精神層麵去“遠離”戰爭帶來的創傷,又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種方式來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寜。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一些關於心理療愈、社區重建、或者對下一代的教育理念的討論,這些方麵的內容,往往比政治分析更能觸及衝突的深層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視角,去理解在極端壓力下,人類如何努力維係尊嚴,如何尋找希望,以及如何在看似絕望的環境中,依然保持對和平的信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