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

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大眾媒體上、心理勵志書籍中,到處都能找到關於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提昇腦力乃至減重等等問題的看法或建議,好像人人都能對心理方面的問題提出見解。這些資訊琳瑯滿目、甚至互相矛盾,當我們想要了解、改變自己或別人時,到底該選擇相信什麼?

  探索難測的人心,已有長久的歷史,而科學的心理學卻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難免遭受到許多的質疑。史坦諾維奇教授為了讓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能受到應得的重視及合理的應用,以富有邏輯又不失風趣的方式,搭配簡潔具體的實例和最新的研究資料,說明研究者如何透過系統化的實徵研究、可公開重複驗證與評鑑的程序,逐步描繪出人類心智的真實面貌。

  解釋、預測和改變人們行為與意識的心理學知識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只要能掌握書中提出的科學原則,就能讓有心投入心理學研究的學生增進批判性思考的技巧,也能幫助想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心理學的大眾判斷資訊的可信度,避免受到錯誤行為理論的傷害。

  以科學的精神、用科學研究的方法與工具探討人類的行為,豐富我們對自身及環境的理解──這才是心理學!

作者簡介

史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

  是國際知名的應用認知心理學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系應用認知科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主要在閱讀與推理方面。他是美國心理學會(APA)及美國心理協會(APS)會士。1990年任教於美國奧克蘭大學時,成為同時獲頒該校卓越研究及卓越教學兩個?項的第一人。其他代表著作包括: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本書獲頒2010年葛洛麥爾教育獎〔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The Robot's Rebellion、Decision Making and Ration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Who Is Rational、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Reading 等書及數百篇學術論文

譯者簡介

楊中芳

  芝加哥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華盛頓大學、南加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現任廣州中山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著作包括:《廣告的心理原理》、《如何研究中國人》、《如何理解中國人》;編著有:《中國人.中國心》(三冊)、《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華人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皆由遠流出版)等書。本書初譯稿由廣州中山大學心理學系2001屆研究生完成,該系其他學生也參與校譯工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
目錄
□《大眾心理學叢書》出版緣起
□專文推薦/遠處的太陽正慢慢升起,照亮了我案頭的書! 曾志朗
□增訂版譯序
□譯序
□前言

第1章活力十足的心理學31
佛洛伊德盛名之累32
現代心理學的多樣性34
用科學來一統心理學39
那麼,到底什麼是科學?42
心理學與世俗智慧:「常識」的困惑50
作為一門新興科學的心理學54
摘要56

第2章可證偽性57
理論與可證偽性標準59
科學中的錯誤:步步逼近真理77
摘要81

第3章操作論與本質論83
為什麼科學家不是本質論者84
心理學中的操作性定義95
摘要109

第4章見證敘述和個案研究證據111
個案研究的作用114
見證敘述為什麼沒價值:安慰劑效應117
「鮮活性」問題121
見證證據為偽科學敞開方便之門133
摘要140

第5章相關和因果143
第三變數問題:古德伯格與癩皮病145
方向性問題151
取樣偏差153
摘要159

第6章一切盡在掌控中161
史諾與霍亂163
比較、控制和操弄164
摘要189

第7章「但真實生活不是這樣的啊!」191
自然性不是必要條件192
心理學理論的應用203
摘要214

第8章避開愛因斯坦症侯群215
關聯原則217
證據交集:在缺陷中進步224
科學研究的共識233
對絕望者的勸喻242
摘要248

第9章哪有什麼「魔術子彈」249
交互作用的概念252
單因解釋的誘惑256
摘要260

第10章人類認知的罩門261
「張三李四」統計學264
機率推衍與對心理學的誤解266
機率推衍的心理學研究269
摘要281

第11章心理學中的偶然283
試圖解釋偶然的壞習慣284
偶然與心理學291
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臨床式與精算式預測299
摘要310

第12章讓人瞧不起的心理學311
心理學的形象問題312
心理學和其他學科322
我們是自己最可怕的敵人325
每個人不都是心理學家嗎?:行為的內隱理論334
抵制科學心理學的來源336
結語343
參考文獻345

圖書序言

第11章 心理學中的偶然
在上一章,我們討論了機率趨勢、機率性思考和統計推衍的重要性。本章將繼續這一討論,但是重點放在對隨機性(randomness)和偶然(chance)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困難上。我們將強調人們經常由於不能領會偶然這一概念如何徹底地融合在心理學理論中,以致誤解了研究對臨床實踐的貢獻。

試圖解釋偶然的壞習慣
人類的大腦已經演化到一個程度,能讓我們不懈地尋求世界上事物存在的各種樣式。對於身邊發生的事物,我們總想尋找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它們進行解釋並尋求這些事物背後的意義。華爾哥(E. Wargo, 2008)在美國心理學會的一份學刊《觀察者》(Observer)上寫道:「人腦可以說是一個連接因果的器官─一個永不言倦的意義追尋者。」(p. 19)

心理學家曾研究人們這種強烈的、尋找現象背後結構的習慣是怎麼回事。他們發現這種習慣是人類智力的一個特徵,而且可以說是,人類資訊處理及知識獲取領域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背後的真正原因。

然而,人類認知過程的這種極具生存適應性的特點並非十全十美,有時還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障礙。例如,當環境中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人們進行概念化時,還一味地尋求用概念來理解事物,就是一種不良的適應行為。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在人類認識的這一突出特點上製造麻煩呢?又是什麼東西給我們尋求結構這一過程帶來困擾,以致阻礙了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對,你猜對啦!是機率。更具體的說:是偶然和隨機性。

偶然和隨機性是我們周圍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然和隨機性的規律是支配生物演化和基因重組的機制,物理學也運用偶然的相關統計規律來解釋物質的基本結構。自然界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穩定的、系統的、可解釋的因素與偶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回想前面談到的一個例子:吸煙導致肺癌。生物學上系統的、可解釋的因素,把吸煙和某一疾病之間建立關聯,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吸煙者都會罹患肺癌,這種趨勢是機率性的。也許,最終我們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吸煙者不會罹患肺癌,但是在現階段,這種不穩定性必須歸因於決定一個人是否感染某一疾病的大量偶然因素。

在上面的例子中,當我們說一件事決定於偶然時,並不必然表示它是不確定的,而只是說它是當下無法確定的。例如,說拋擲一枚硬幣是偶然事件,並不是因為當我們透過測量拋擲的角度、硬幣的金屬含量以及許多其他變數等,都不可能確定拋擲的結果。實際上,這些變數的確決定了拋擲硬幣的結果。但正是因為在每一次拋擲時,我們沒有比較簡易快捷的方法測量這些變數,所以才視之為一個偶然事件,一次拋擲的結果不是具有不確定性,只是在當下無法確定。

世界上的許多事件不能只運用穩定的、系統的因素完全解釋清楚,至少現在還不能。當現時還沒有系統因素可以解釋某一現象時,我們喜歡尋求結構的腦袋通常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工作,它會去找一個毫無意義的理論強加在原本是隨機的研究數據上。心理學家曾對此現象進行實驗研究。研究者在一種實驗情境中,要求受試者觀察在許多不同維度上變化的一系列刺激物,並告訴他們其中的一些刺激物是屬於一類,其他的則屬於另一類,受試者的任務是猜測每個刺激物屬於哪一類。實際上,研究者是把刺激物隨機歸類,因此,除了隨機性,並沒有任何其他規律。但是,受試者很少敢做隨機猜測,相反地,他們通常處心積慮的虛構一個複雜的理論,以解釋他們對這些刺激物的分類。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