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科學基礎的抗癌書
全球暢銷超過一百萬冊,售齣三十五種語言版權,轟動法英美加德義等國
◇附「抗癌行動手冊」
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但不是所有人都會發展成癌癥
他年輕,無不良嗜好且常運動,卻在31歲那年意外發現腦中有惡性腫瘤。於是他徹底探索有關癌癥的各種研究,終於瞭解該如何幫助自己的身體,遠離癌癥。
罹癌17年的薛瑞柏醫師,根據最新最堅實的科學文獻,以簡單明白的語言,揭開癌癥的生理機製,並從環境、食物、營養及情緒等方麵,告訴你抗癌的新生活方式。
癌癥潛伏在你我體內。我們的身體隨時都在製造不健全的細胞,這就是腫瘤生成的原因。
我是癌癥患者。我決定要研究所有能幫助我身體的事情以對抗病魔。我以醫師和科學傢的技能,查齣醫學文獻內所有可能幫助我提高勝算的研究。這些科學資料顯示,在對抗癌癥的戰役中,我們的自然防禦係統扮演瞭關鍵的角色。
不用正統的西方醫學方法,而想治療癌癥,是完全不閤理的。但同時,僅僅依賴這些純技術的方法,而忽略我們身體對抗腫瘤的自然本能,也是全然不閤理的。
我由此重獲瞭生命和健康,甚至達到我從未經曆過的健康水準。
本書將告訴你我所學到的事物,與它們背後的故事──包括科學學理,還有我親身的經曆。
在本書中你可以發現:
﹡如何適當融閤正統療法和輔助療法
﹡怎樣的飲食方式會創造疾病溫床,如何設計有科學基礎的抗癌飲食
﹡糖分和壓力為什麼會促成癌細胞生長,其機製如何運作
﹡未痊癒的情緒傷痕為什麼會影響我們恢復健康的能力
﹡如何獲得運動、瑜伽和打坐冥想的好處
﹡減少傢庭環境毒素的十大替代用品
﹡「抗癌行動手冊」精美彩色頁
作者簡介
大衛.賽文—薛瑞柏(David Servan-Schreiber, M.D., Ph.D.)
薛瑞柏醫師是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臨床教授,也是整閤醫療中心的共同創辦人。他擁有醫學博士及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曾擔任「無國界醫師」組織義工前往伊拉剋。1992年在一次腦部造影的實驗中,意外發現自己腦中有腫瘤。他的第一本書《癒閤的本能》在四十個國傢齣版,成為國際暢銷書。《自然就會抗癌》已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在五十個國傢齣版,並在歐美等國造成極大迴響。薛瑞柏醫師現居美國賓州匹茲堡和法國巴黎兩地。
譯者簡介
莊安祺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現任職傳播媒體,譯作豐富,包括《愛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艾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AQ》、《A+的秘訣》、《億萬女富豪賺錢智慧》、《行星絮語》、《心智解構》、《感官之旅》等書。
前言
推薦序:抗癌,追求健康的公共性 / 文魯彬
推薦序:癌癥生命的真相 / 許達夫
第二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一個故事
第二章 擺脫統計數據
第三章 危機與轉機
第四章 癌癥的弱點
第五章 宣布噩耗
第六章 抗癌的環境
第七章 復發的教訓
第八章 抗癌的食物
第九章 抗癌的心靈
第十章 化解恐懼
第十一章 抗癌的身體
第十二章 學習改變
第十三章 結論
使用行動電話十大注意事項
緻謝
抗癌行動手冊
推薦序1
抗癌,追求健康的公共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難去做對的事情的世界。我是在美國齣生長大,但颱灣現在是我的傢。眼看颱灣很多方麵做齣違反永續、正義、和平與人類健康的事,自是充滿痛苦、苦惱與怒氣。這些做法似乎是齣於一種印象,既然世上最富裕又最有權力的國傢(也就是我的母國美國)就是這樣做的,所以這麼做一定正確。我們因為錯誤的信念,完全忘掉要如何做對的事情,加上錯誤資訊的不斷轟炸,也逐漸使我們喪失瞭解環境與自己身心靈的能力。
三十三年前我剛到颱灣,很多人在談颱灣為什麼沒有美國的社會安全製度。對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來說,這實在有點不解,因為我看到這裏不僅有好幾代同堂,而且以緊密、頻繁的互動組成瞭強而有力的社會網絡。人們根本不會照顧不到傢人與社區成員的需求。
這個社會網絡還展現在颱灣各處都有的小雜貨店。負責看店的多是長者,他們隻要不賠錢做點小生意,順便照顧小孩,跟鄰居聊聊天,注意社區裏的一舉一動。然而隨著連鎖店與便利商店的進駐,這個社區的重要基礎已幾近蕩然無存。
交通運輸在三十年前是睏難重重。公車班班客滿,有自傢車的人非常少,雖然我還記得一九八○年代初期,看到《遠東經濟評論》上說颱灣有三百萬輛機車,我就已經驚訝不已瞭(根據交通部的統計,汽機車數字目前已破兩韆萬輛)。但當時人們還不需要這麼多的四處移動,而第一條高速公路(中山高)也還沒完成。然而接下來的三十年,我們卻接收瞭美國那套可笑又不永續的交通模式——買車,到處蓋公路,都市擴張,注重機動性多過於健康。
就在不遠的三十年前,颱灣大部分的飲食習慣早就做到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說的簡單忠告:「吃真正的食物,不要過量,以蔬菜為主。」颱灣是個食物大部分自給自足的國傢,因此雖然當時殺蟲劑與化學肥料一直被鼓吹使用,但多數農夫都很聰明,知道用老祖先的方法就足夠且更閤適。
隨著在地的東西變成進口貨,且愈加依賴藥品與隻能稱作是高度加工的食物替代品,颱灣人的健康跟著敗壞,我不但見證這一點,而且也是曆史共業的一部分。我們消化的物質有越來越高的比例不是食物,隻是看起來或聞起來像食物的東西。這些不僅一點都不營養,還會使健康變差。這些東西也讓氣候與環境付齣代價(如食物裏程,以及從石油提煉的殺蟲劑與化學肥料,更彆提社會與經濟上的殺傷力),讓我們越來越債留子孫。即便我們也還沒有一個衡量方式,可以像量化物質生活的水準一樣,測量我們的身體健康是哪些方麵受到影響,但現狀多少已對我們安身立命的心理與靈魂造成衝擊。
我們的政府不僅準許也鼓勵健康被變成商品。我們都明白當盈利動機高張,就會有各種降低成本與增加利潤的方式。前者幾乎肯定造成品質惡化,而後者則導緻産品或服務隻一味追求包裝,而不是有更好的品質。隻要看看那些食物與飲料就好瞭,當廣告預算增加營養成分就會下降,醫藥與醫療服務也是如此。盡管許多醫院可能有基金會的組織架構,但其營利目的或至少是降低成本的動機都同樣在造成國民健康每下愈況,雖然我們同時又看到企業與其政府夥伴不斷在加碼行銷「健康」。
颱灣似乎已走上極端的消費主義,實在很難去想我們要如何迴頭,開始從企圖濫用資源的企業與政府機構手上拿迴健康自主權。人們被尋求獲利的企業所販賣的藥丸和新治療技術迷惑瞭,任何意見與常識性的聲音隻能落得淹沒不見的下場。
二十多年前左右,我發現自己身體齣瞭狀況,如果飲食再不調整恐怕有生命危險。我偶然翻到一本美國醫生約翰.麥道格(John McDougall)寫的書,他有個很驚人的說法,認為任何疾病即使是癌癥,都可以經由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得到治療。這本書讓我獲益良多,也越來越關心食物、健康以及它們與周遭---也就是環境---的關係。
《自然就會抗癌》一書承接許多前人的腳步,卻帶來更當代且更令人開心的麵嚮。它使我們開始重啓建康的公共性,因為本書所傳達的道理正說中我們社會的根本問題核心:以目前促進人類健康私有化的政經體製,我們在社會、永續的經濟或自然環境上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然而我們還是希望企業界能瞭解且調整做法,對於民選的官員與用人民納稅錢支薪的公職人員,我們更要要求他們瞭解且有實際作為。因為沒有健康,我們什麼事也完成不瞭。
這本書的道理簡單明瞭,然而施行起來並不容易,所以我希望讀者能把握每個機會,讓在位的有權有勢者注意到這些道理。如果沒有透過運動的力量,我們的飲食、疾病、習慣以及主宰健康的環境,這些真相還是會繼續讓有權的人、企業與政府單位遮蔽。他們因為無知或貪婪而短視近利,連帶讓大眾的身心靈健康惡化。
最後,我想以伊萬.伊利奇(Ivan Illich)---現代醫學最激烈的批評傢之一---的話做結尾:
現代醫學否定瞭健康。它的組成不是為瞭人類健康,而隻是為瞭維持這個製度本身。它製造齣來的病人,比它治好的還多。(Modern medicine is a negation of health. It isn't organized to serve human health, but only itself, as an institution. It makes more people sick than it heals.)
文魯彬 / 颱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
推薦序2
癌癥生命的真相
看到這本書猶如看到自己,因為作者也是一位醫師,得瞭癌癥,接受正統西醫的治療,後來透過自我改變,以另類輔助療法活瞭下來。這是活生生的例子,是一個生命的轉變與告白,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七年前罹患直腸癌第三期後,我從一位知名的腦神經外科專傢變成癌癥病人,一下子從天堂掉下來,曆經瞭癌癥病人所經曆的恐懼、無助、失眠、治療痛苦等等。在接受正統西醫放化療之時,我反省檢討自己過去身心之錯誤,立即改變,並積極練功配閤飲食。不齣三個月不僅腫瘤消失,而且信心大增,身體更好,猶如浴火重生。因此當醫師要安排腫瘤根除,以及人工造口手術加上半年化療,我斷然拒絕。醫師們都預測我活不過三年。然而三年後我以個人深切的感受寫下第一本書《感謝老天,我得瞭癌癥》,當時我是真心感謝癌癥讓我重生。之後我成立瞭颱灣第一個真正實施「全人治療」的自然診所,過去三年來至少診治過三韆位癌癥病人,我將這難得的臨床經驗及走訪許多專傢達人的心得寫下第二本書《感謝老天,我活下來瞭!》。現在我大膽呼籲所有治療癌癥的專傢醫師們,不要再為反對而反對去排斥所有另類治療,並懇切嚮所有癌癥病人提齣我的治療主張。
癌癥成因未明,目前全世界沒有一位醫師專傢、一種治療方式或一個抗癌産品能治療癌癥。但是我很清楚癌癥病人要如何麵對恐懼、如何恢復信心、如何選擇與接受治療、如何尋求另類輔助療法,更有把握讓癌癥病人活得更久,生活更有品質、更不痛苦、生命更有意義。我給癌癥病人三個處方:寫好遺囑,生死看開;公開病情,勇敢麵對;發大願,幫助癌友。本書作者全都做到瞭,所以他能活下來!
輔導癌癥病人最睏難的是如何心念轉變剋服恐懼,並接受癌癥與癌共存!事實上病人所恐懼的不是癌癥,也不是死亡,而是「放不下」:放不下傢人、事業、財富……等等。遺囑寫好就是放下,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怕死,還怕癌癥嗎?
寫好遺囑做最壞的打算,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更積極麵對有限的生命,盡最大的努力重新齣發,即使失敗也不在乎,「結果不重要,過程纔重要」!能不怕死、積極重生的人,生命力已經發揮齣來,癌癥變成小問題瞭!
癌癥讓人恐懼,但也讓人麵對赤裸裸的生命,絕大部分的普羅大眾都是生活在假象之中,天天忙於追求功名利祿,升官發財,當我問癌癥病人生活有壓力嗎?很多人都迴答說:「還好,沒有壓力。」但當我進一步詢問:「您快樂嗎?幸福嗎?」很多人不知如何迴答。得瞭癌癥已經怕得要死,如何知道什麼是幸福?是快樂?
大多數人罹患癌癥,不是病急亂投醫,讓醫師趁人之危,接受過分之治療而受苦受難,或是逃避而尋求祕方,既道聽塗說又不求甚解,聽信一些自以為是氣功、養生、營養專傢的人所標榜的抗癌祕方。
癌癥來自身心環境的汙染,癌細胞是正常細胞長期受汙染後突變而成,癌細胞一旦形成,就是一個嶄新生命的齣現。生命有兩個目的,一是活下去,一是要傳宗接代;人是這樣,癌細胞也是如此。遇到危險,所有生命都會逃避、突變與反擊,這些經驗都會傳承下去,因此任何抗癌藥物即使是最新的標靶藥不到幾個月就無效瞭!
癌細胞事實上是很乖巧的,它不會任意去攻擊正常細胞,正常細胞也都接納它!所以當我們因為H1N1感染時,很快就會發燒不適,但是癌細胞可以遊走全身,因為這是它的傢(西醫解釋為轉移與復發)!科學傢告訴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除非環境惡化,否則腫瘤是長不齣來的。在醫學院解剖發現屍體上有癌細胞也是常有的事,有不少人罹癌一輩子沒事,癌細胞造成淋巴腫大也沒有癥狀。癌癥是身心生活環境的疾病,正統西醫對癌細胞趕盡殺絕,短時間有效,但卻造成更多的併發癥,更高的死亡率。大多數病人是在不斷治療不斷惡化之中,承受痛苦與絕望,最後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身心受創而亡!
癌癥的真相很清楚,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當然也要尊重癌細胞,醫師在破壞癌細胞時,也同時在破壞正常細胞,造就更壞的環境,讓病人免疫力下降,最後兩敗俱傷,雙雙死亡!所以我主張要不斷保護細胞,改變環境,讓癌細胞浪子迴頭,同時更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讓病人自己發揮自癒力!
這本書提供瞭一些真相,希望大傢能瞭解,尤其希望掌控絕大部分癌癥生命的醫師們能深度思維!
許達夫 / 《感謝老天,我活下來瞭!》作者寫於颱中自然診所 二○一○、一、一
前言
本書談的是預防癌癥以及加強治療效果的自然保健方法,是作為正規治療法(如手術、放療、化療)的輔助之用。本書內容不能取代醫師的醫囑。本書的目的也不是用作診斷或治療之用。
書中提到的所有病例都來自我親身的經曆(除瞭某些同僚在醫學文獻中所談到的病例,文中也已經註明)。病人的姓名和其他可能曝露其身分的資料都已經改寫。
我以簡單明白的說法來提齣我們目前對癌癥和自然抵抗力的瞭解。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方式也使我無法詳細說明生理現象的復雜,或者現有臨床研究的爭議細節。雖然我自認為秉持這些研究基本的精神,但依然要為簡化瞭許多生物學者和腫瘤學傢畢生研究的結晶,而嚮他們緻歉。
作者序(初版)
癌癥潛伏在你我體內。一如所有活生生的有機體,我們的身體隨時都在製造不健全的細胞,這就是腫瘤生成的原因。但我們的身體也配備瞭許多機製,得以偵測與抑製這些細胞。在西方世界,每四個人中會有一個人死於癌癥,但其他三個則不會;他們的防疫係統會不斷奮戰,他們會死於其他原因。
我是癌癥患者。十五年前我頭一次被確診齣罹患癌癥。我接受正統的醫療,病況獲得緩解,但隨後又復發。於是我決定要研究所有能幫助我身體的事情以對抗病魔。身為醫師、專業研究員,以及匹茲堡大學整閤醫學中心的前任總監,我因此有機會接觸許多寶貴的資訊,瞭解如何以自然的方式預防或協助治療癌癥。如今我已經抑製癌癥達七年之久。本書將告訴你我所學到的事物,與它們背後的故事──包括科學學理,還有我親身的經曆。
在手術及化療後,我徵詢腫瘤科主治大夫,請他給我一些建議。我該如何過健康的生活?該採取何種預防措施,以避免舊病復發? 「不必做什麼特彆的事,隻要照常生活。我們會按時作核磁共振攝影(MRI),萬一腫瘤復發,我們就可以早點發現。」現代醫學的權威人物如此迴答。
「難道沒有我可以做的運動,或是該遵循或避免的飲食? 我需不需要加強心理建設?」我問道。我同事的迴答使我感到睏惑:「這些方麵,你盡可以照你想做的去做,對你不會有任何害處,但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證明這些方法可以防止癌癥復發」。
實際上,我的主治大夫的意思是,腫瘤學是一門異常復雜的學問,其發展日新月異,光是追上最新的診斷和治療法,已經讓他疲於奔命。我們已經用盡所有可用的藥物和已知的療法。就現階段的知識而言,我們的治療已經達到極限。至於比較理論性的身心或營養療法,他顯然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探究。
我自己身為學術醫師(academic physician,相對於開業醫師),很瞭解這樣的問題。我們各自專注在專業領域上,很少注意到最近發錶在《自然》(Nature)或《科學》(Science)這類知名期刊上的重要發現。除非已經要進行大規模的人體研究瞭,否則我們不會注意。然而這些突破性的進展,有時卻能使我們早在發明新藥物或新療法之前,就先採取自我保護之道。
我花瞭不少時間研究,纔瞭解該如何協助我的身體,讓它遠離癌癥。我參加瞭歐美各地舉行的會議,許多研究者共聚一堂,探索這類同時處理疾病與「體質」的醫療;我搜尋醫學資料庫,爬梳各種科學刊物,很快就發現可資運用的資訊常常不夠完全,並且分散各地,唯有經過蒐集整理之後,纔能呈現完整的意義。
整體而言,這些科學資料顯示,在對抗癌癥的戰役中,我們的自然防禦係統扮演瞭關鍵的角色。由於我與其他早在這個領域有研究、或有臨床經驗的醫師有接觸,因此得以把所有資訊和我的治療經驗呈現在讀者麵前。
我所體驗到的是:如果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潛伏,那麼每個人也都具備能與腫瘤增生過程對抗的身體。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運用身體的自然防禦機製,但在這方麵,其他文化做得比我們西方文化好。
癌癥摺磨西方人尤烈。舉例而言,乳癌、結腸癌和攝護腺癌在歐美的罹病率是亞洲的七至六十倍。不過,統計數字顯示,和西方男人相比,在五十歲前非因癌癥而死亡的亞洲男性,在攝護腺發現癌癥前兆的微小腫瘤數量和西方男性一樣高。隻是他們生活方式中的某些事物防止瞭這些小腫瘤的發展。另一方麵,定居於西方的日本移民,經曆一、兩個世代之後,罹癌率就會迎頭追上西方人。西方人的某些生活方式減弱瞭我們對於腫瘤的抵抗力。
我們都陷入迷思,低估瞭自己對抗癌癥的能力。比如,許多人都以為癌癥主要是與我們的基因組成而非生活方式相關。但是如果檢視研究結果,就會發現其實正好相反。
如果癌癥主要是由基因傳遞,那麼被收養孩童的罹癌機率就該與他們的生父母---而非養父母相同。在丹麥,有詳細的齣生登記製度,可以追蹤每個人的傢族根源,學者追蹤瞭上韆名一齣生就被人收養的兒童,找齣他們的親生父母。這些學者研究之後,發錶在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結論,教我們不得不改變自己對癌癥的假設:他們發現如果生父母在五十歲前死於癌癥,其基因並不會影響被收養子女罹癌的風險。另一方麵,養父母若在五十歲前因癌癥過世(養父母傳遞的是生活習慣,而非基因),會使被收養的子女癌癥死亡率提高五倍。這個研究顯示,生活方式會影響罹癌的可能。所有的癌癥研究學者都同意:遺傳基因對癌癥死亡率的影響頂多不會超過一五%。一言以蔽之,緻命的不是遺傳因素。我們都可以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瑞典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諾貝爾奬得主就是由此選齣)曾做過另一項北歐人的研究,顯示體內每一個基因都相同的雙胞胎,罹癌的機率通常都不一樣。學者的推論同樣發錶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遺傳因子對是否罹患大多數的癌癥,往往沒有多少影響。」這項發現顯示,在一般癌癥的成因中,環境扮演瞭關鍵的角色。】
一開始必須先說明的是,直到現在為止,尚無其他方法可以治癒癌癥,不用正統的西方醫學方法:手術、化療、放射綫治療、免疫療法,以及即將推齣的分子療法,而想治療癌癥,是完全不閤理的。
但同時,僅僅依賴這些純技術的方法,而忽略我們身體對抗腫瘤的自然本能,也是全然不閤理的。我們可以利用自然的防禦係統來預防疾病,或加強療效。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會敘述我如何由完全忽略身體自然防禦能力的科學傢─研究員,蛻變而為首重這些自然機製的醫師。我所罹患的癌癥造成瞭這些改變。過去十五年來,我極力保守自己患病的祕密。我熱愛神經精神病學傢的工作,也不希望病人覺得他們必須照料我,而不是由我來幫助他們。身為學者及老師,我同樣也不希望我的想法和意見被視為我個人的經曆,而非嚮來指引我的科學方法所得的成果。而以個人的觀點來說,我的想法就如每一個癌癥病人的想法一樣,我希望能夠活下去,在人世間盡情揮灑。如今我決定談論它,並非毫無顧慮,但我相信把我曾受益的資訊提供給希望運用它們的人,纔是重要的。
本書的第一部分提齣對癌癥機製的新看法。這個看法的基礎,是根據對免疫係統重要卻還罕為人知的研究工作、對腫瘤生長背後發炎機製的發現,以及藉由抑製新血管供應養分來阻止腫瘤細胞散布的可能性。
由這種對癌癥的新觀點,衍生齣四個麵對癌癥的新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實行這些方法,融入身心,産生自我抗癌的機製。這四個方法包括:(1)保護我們自己,對抗一九四○年以來越來越失衡的環境,環境失衡是促成目前癌癥流行的原因之一;(2)調整我們的飲食,減少促進癌細胞作用的成分,並添加大量的植物化學因子(phytochemical),積極防治腫瘤;(3)瞭解並治療心靈的創傷,因為心靈的傷害將會提供促進腫瘤發展的生理機製;以及(4)與我們自己的身體建立良好關係,激發免疫係統,減少促使腫瘤生長的發炎狀態。
但本書並非生物教科書。麵對疾病是一種煎熬內心的經驗,如果不迴顧這一路走來的悲喜、這些讓我比十五年前更能真實生活的發現與失敗,我就無法完成本書。我希望藉著與讀者分享這些經驗,能幫助你們在自己的冒險旅程上,找到康復之道,而且一路上將充滿著美好。
坦白說,每次聽到“癌癥”這兩個字,心裏總會泛起一絲不安。雖然知道科學在進步,但疾病本身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總讓人覺得難以捉摸。所以,這本書的書名《自然就會抗癌: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立刻吸引瞭我。我想,這裏的“自然”,應該是指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迴歸身體的自然狀態,而不是那種不切實際的“躺平”就能治愈的說法。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他從自身經驗齣發,關於如何利用身體的自然修復能力來對抗癌癥的見解。是不是意味著,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抗癌”力量?而“罹癌醫師”的身份,更是加深瞭我對這本書內容的期待,因為他不僅是研究者,更是親曆者,他的文字一定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深刻的生命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希望,以及實實在在的、可以付諸行動的健康建議,讓我不再對癌癥感到那麼恐懼,而是能夠積極地去麵對和預防。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個畫麵:一位身患重疾卻依然保持著理性與冷靜的醫師,用他親身的經曆和專業的知識,為我們解讀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如何與癌癥共存,甚至預防它。我尤其對“科學觀點”這幾個字感到好奇。畢竟,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醫學領域,科學是最有力的支撐。我想,作者不會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多喝水”、“吃蔬菜”之類的建議,而是會深入到,是什麼樣的科學原理,讓某些生活方式能夠真正地影響癌癥的發生和發展。他會不會分析癌癥的分子機製,然後將這些復雜的科學概念,轉化為我們普通人能理解的語言?我期待他能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去解讀那些關於“自然療法”的迷思,區分哪些是有效的輔助手段,哪些又是誤導性的信息。這本書,如果能幫助我建立一個,基於科學事實的健康觀,讓我知道如何利用科學的力量,來守護自己的健康,那將是無價的。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真的像一股清流,在大傢對癌癥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時刻,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也更貼近生活的視角。我常常在想,那些罹癌的醫生,他們麵對疾病時,內心經曆的是怎樣的掙紮,又是如何從專業角度去理解和應對?這本書的作者,本身就是罹癌者,又身處醫療第一綫,他的文字,我想一定充滿瞭真切的體會和嚴謹的科學依據。光是這個身份設定,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期待他能分享一些,我們一般民眾不曾接觸到的醫學知識,比如,癌癥到底是如何在我們身體裏悄悄形成的?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癌癥的溫床?而他又是如何運用他的專業知識,來對抗病魔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武功秘籍,傳授給我們一些預防和應對癌癥的“心法”?我更希望,它能幫助我破除一些關於癌癥的迷思和恐懼,讓我能以更理性、更積極的態度去麵對潛在的健康風險。畢竟,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如果能掌握一些科學的、自然的“抗癌”方法,那將是多麼寶貴的一課啊。
评分讀這本書,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所謂的“自然療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現在市麵上充斥著各種五花八門的健康資訊,有些說得天花亂墜,但真的能對抗像癌癥這麼復雜的疾病嗎?我比較傾嚮於相信,真正有效的“抗癌”方法,一定建立在嚴謹的科學研究之上,而不是聽信傳聞或個人的經驗。這位罹癌醫師的觀點,想必是基於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對醫學文獻的深入理解。他會如何剖析那些流行的“抗癌”概念,揭示它們背後的科學原理,甚至是它們的局限性?我特彆好奇,他是否會分享一些,已經被科學證實有效的、可以通過生活方式調整來輔助癌癥預防或治療的建議。比如,飲食上有沒有什麼特彆的禁忌或推薦?運動對癌癥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睡眠和情緒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既有科學依據,又不失溫情的健康指導,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齣更有利於自身健康的選擇,減少罹患癌癥的機率。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在絕境中,依然不放棄希望,並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鬥士。這位罹癌醫師的經曆,本身就是一部勵誌的傳奇。我想,這本書不會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融閤瞭個人情感、醫學專業知識以及對生命深刻的理解。我特彆想知道,在麵對病痛時,他如何調整心態?那些在醫院裏每天都能看到的,各種各樣的癌癥案例,在他身上是否會讓他有不同的感悟?我期待他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麵對治療過程的經驗。同時,我也希望他能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清楚,在不同的癌癥階段,哪些“自然”的因素,比如免疫力的提升,或者是特定營養素的作用,能夠起到正麵幫助。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抗癌”,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活”。我想,它一定會給我帶來,關於生命、健康和希望的全新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