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eries」
策劃:董鵬程先生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祕書長
主編:柯華葳教授 /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全球華語文教師的最佳指導書
本叢書集結颱灣數十位優秀華語文學者專傢費時二年完成,充分展現颱灣優質華語文教學實力。編選主題涵蓋華語研究和實務教學,其中有以議題為軸的如華語語音教學、教材分級考量、華語評量以及整閤各層麵為經緯的教科書如華語文的教與學、兒童華語教學、漢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等,是一套係統而完備的華語文教學研究最佳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介紹華語教學過程中評量所扮演的角色,並說明發展和選擇適閤的評量工具之基本原則。本書闡述測驗的重要概念,介紹常見的標準化華語測驗以及用於評估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的各種評量形式與設計原則。
作者簡介
張鬱雯
學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國立颱灣大學心理學碩士,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學士。
經曆: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現任:國立颱北教育大學教育係副教授。
推薦序 曾誌朗
叢書序之一──緣起 董鵬程
叢書序之二──編者序 柯華葳
自序
第一章 評量與教學
第一節 評量在教學中的角色
1.1.1 學習環境的建立與維持
1.1.2 教學的規畫與實施
1.1.3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1.1.4 診斷學生之學習問題
1.1.5 成績的評定
第二節 語言評量的取嚮
1.2.1 單項式測試和整閤式測試
1.2.2 溝通性的語言測試
1.2.3 特定用途的語言測試
第三節 學習評量的新趨勢
1.3.1 實作評量
1.3.2 重視形成性評量
1.3.3 電腦化測試
第四節 教師應具備的評量能力
第二章 高品質評量的要素
第一節 效度
2.1.1 以測驗內容為基礎的效度證據
2.1.2 效標關聯為基礎的效度證據
2.1.3 以構念效度為核心的效度證據
2.1.4 後果效度
2.1.5 提升教師自編評量效度之作法
第二節 信度
2.2.1 再測信度
2.2.2 復本信度
2.2.3 內部一緻性信度
2.2.4 評分者信度
2.2.5 提升教師自編評量信度之作法
第三節 公平性
2.3.1 學生對學習目標與評量有清楚的認知
2.3.2 評量作業的設計和評量程序能免於偏誤
2.3.3 評量能因應特殊學生的需要做調整
第四節 實用性
2.4.1 評量方法的熟悉度
2.4.2 評量時間
2.4.3 容易度
2.4.4 花費
第三章 學習評量的設計與發展
第一節 評量發展流程
第二節 評量的用途與類型
3.2.1 安置、形成、診斷和總結評量
3.2.2 常模參照與標準參照評量
第三節 評量作業類型
3.3.1 選擇反應題型
3.3.2 簡單的建構反應題型
3.3.3 申論題型
3.3.4 實作評量
3.3.5 課堂提問
第四節 設計作業的主要考量
3.4.1 評量作業必須能測到學習成果
3.4.2 評量作業樣本應具代錶性
3.4.3 避免與建構無關因素影響評量作業的錶現
3.4.4 考量評量作業對學習與教學之影響
3.4.5 編擬評量作業之一般性建議
第五節 評分與迴饋
3.5.1 評分
3.5.2 有效的迴饋
第四章 標準化華語能力測驗
第一節 何謂標準化測驗
4.1.1 大型標準測試與教室中評量的不同
4.1.2 標準化測試的特性
第二節 颱灣的華語文能力測驗
4.2.1 聽讀測驗
4.2.2 寫作測驗
4.2.3 口語測驗
4.2.4 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
第三節 大陸的漢語考試
4.3.1 漢語水平考試
4.3.2 商務漢語考試
4.3.3 中小學生漢語考試
第四節 美國的華語文學科考試
4.4.1 SAT的中文學科考試
4.4.2 AP中文考試
第五章 聽讀的評量
第一節 聽力評量的類型
第二節 聽力評量的設計
5.2.1 特定式聽力評量
5.2.2 迴應式聽力評量
5.2.3 選擇式聽力評量
5.2.4 泛聽式聽力評量
第三節 閱讀評量的類型
第四節 閱讀評量的設計
5.4.1 詞匯題
5.4.2 語法題
5.4.3 閱讀理解題
第六章 說寫的評量
第一節 口語評量的類型
第二節 口語評量的設計
6.2.1 跟讀
6.2.2 朗讀
6.2.3 更改句型
6.2.4 迴答問題
6.2.5 看圖迴答
6.2.6 角色扮演
6.2.7 即席說話
第三節 書寫評量的類型
6.3.1 字詞書寫
6.3.2 句子書寫
6.3.3 即興寫作
第四節 書寫評量的設計
6.4.1 字詞書寫評量之設計
6.4.2 句子書寫評量之設計
6.4.3 即興寫作評量之設計
參考文獻
推薦序
曾誌朗 / 中央研究院院士
讓先進的知識,充實華語文的教學
幸虧我們有董鵬程先生,華語文的教學和研究,纔有可能在情勢最惡劣的日子裏苦撐過來。我每次看到書架上那一大冊又一大冊的華語文教學與研究的叢書,都會有一陣激動。數十年內,董先生靠一己薄弱的力量,號召周邊的友人一齊努力,動員海內外的專傢學者把當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華語文的心得寫成論文,再四處去張羅齣版的資金,將這些論文付印成冊,就是要把最先進的華語文教、研知識傳播給所有教華語文的老師,讓他們有所藉鏡,以提升教學的效能與品質,數十年如一日,真是令人感佩!
如今,我的書架上,又要有一大冊要擺上去瞭,我有幸先看到初稿,很多知名學者的專著都收藏在內,而且從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到實際課堂上的應用,從教材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多媒體實驗,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而且學術的深度夠,論述的嚴謹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教學經驗的說明,比起幾年前的功力,又是增強瞭許多。我學到好多很有啓發性的教學方式,對華語文認識,也更深瞭一層。希望這本知識集成,會幫助所有對華語文教學和研究有興趣的人。還是一句話:「董先生,謝謝你。」
叢書序之一
緣起
「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策劃◎董鵬程(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祕書長)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於2001年(民國90年)6月提研究計畫,請政府重視全球化學習華語文學習熱潮,並提八點建言:
一、成立華語文教育政策委員會
二、鼓勵大學設置華語文教學係所
三、建立華語文教師的認證製度
四、因地因人製宜編輯華語文教材
五、建立全球華文教學資訊網路
六、發展華語文能力測驗評量係統
七、提升華語文教育為輔導教育
八、政府應從寬列經費做長遠投資
行政院於2003年(民國92年)12月1日指示成立「國傢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
由於政府積極鼓勵,各大學紛紛響應,設立華語文係、所及華語中心。颱灣目前有華語文學係8所,碩士班10所,華語中心39所。因此,華語文的學習已成為一門顯學,華語文領域研究人數也不斷增加。
在大陸開放前,颱灣曾領先世界華語文市場二、三十年,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積極推廣對外漢語教學,每年編纂之華語文相關讀物或教材數量驚人,反觀颱灣,並沒有一套完整且質量並重的華語文教學研究係統叢書,職是之故,結閤颱灣優秀華語文學者共同編纂,作為研究生,以及華語文教學研究者之參考叢書。
叢書計畫齣版十八冊,為配閤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的舉辦,訂2009年12月先發行九冊,包括:方麗娜《華人社會與文化》;何德華《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宋如瑜《華語文教學實務》;竺傢寜《詞匯之旅》;張鬱雯《華語評量》;蔡雅薰《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鄭昭明《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鍾榮富《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曹逢甫、李子瑄《漢語語言學》。
另九冊預定於2010年(民國99年)6月齣版,包括:李櫻《語用研究與華語教學》;鬍誌偉、吳敏而、高韆惠《漢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陳純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應用》;詹惠珍《華語教學之社會與文化研究》;鄭琇仁、宋如瑜《多媒體華語教學》;曾金金《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之語音教學》;張郇慧《華語句法新論-上》;曹逢甫、鄭縈《華語句法新論-下》;蔡雅薰、陳仁富、陳雅鈴、林景蘇、劉瑩、林文(音勻)《兒童華語教學》。
籌畫、編審過程中,得到賴明德、曹逢甫、柯華葳、黃美金、鬍誌偉、鄭昭明、鄭錦全、湯廷池、李英哲、葉德明、姚榮鬆諸教授的指導、參與,纔能順利齣版此叢書。
謹此要嚮以上的教授們獻上感謝。
叢書序之二
編者序
「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主編◎柯華葳(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又有專書齣版瞭。這一次規模更大,參與的人數更多,照顧的層麵也更廣。
全球想要學華語文的人數從來沒少過,師資不足一直是個問題。因應需求,國內華語文教學或是應用華語文相關係所紛紛成立,華語文教學專業教科書需求因此産生。華文會董祕書長鵬程先生對華文推廣念茲在茲,看到培育華語師資教材方麵的需求,以及颱灣此領域相關教授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可供參考,乃規劃本係列華語文教學和研究叢書,邀請國內相關學者共襄盛舉。
係列叢書規劃由基礎語言分析如漢語語言學、華語句法、詞匯到教學實務。其中有以議題為軸的如華語語音教學、教材分級考量、華語評量以及整閤各層麵為經緯的教科書如華語文的教與學、兒童華語教學、漢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等。此次參與撰寫學者們在華語研究和實務教學中皆是佼佼者。他們以過去研究為基礎,搭配實務上的觀察與反省,或是編寫或是著作,使本叢書得以完成。
兩年前,董祕書長和我先擬一個叢書初步架構,由其開始邀約學者。第一次開會,就每位學者專長與擬撰寫主題進行溝通。爾後,作者們提齣一份寫作大綱,並以2009年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會議時間為齣版時間。學者們皆體認這一份工作的重要性與時效性,無異議同意寫作時間錶與撰寫格式。為避免其中有過多重疊,由我略加調整學者所提齣大綱中疑似重疊處,由董先生進一步與作者溝通,徵得同意,大綱於是底定,學者們開始撰寫。為確保進度,華文會於期中再一次邀約作者們餐敘,並針對部份稿件內容再一次就可能重疊處協商。
一開始寫書時,我們即告知作者們,為使書更顯其專業,完稿後會送審。今年春天部分作者如期交稿,我們陸續邀請不同學者審查,審查後作者再修稿。這係列著作以及動員都是為更深刻耕耘華語文這塊園地。其中董祕書長的遠見及他多年全心全力的投入,感動學者願意執筆,成就今天這番事業。
忝為編輯,特彆感謝下列審查委員以學術之名,為叢書把關。前九冊分彆由鄭錦全院士、李英哲教授、鄭昭明教授、湯廷池教授、鬍誌偉教授、葉德明教授、姚榮鬆教授、黃美金教授、柯華葳教授審查。
叢書籌劃編輯過程中,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在董鵬程祕書長的領導下,所有工作人員全力以赴,一併緻上謝意。
自序
1994年在柯華葳教授的邀請下,筆者有幸加入華語測驗編製之研究團隊,從基礎理論架構的建立入手完成瞭颱灣第一個標準化的華語文測驗。此一測驗之對象為來颱的外籍人士以及迴颱就讀的僑生。從此開啓瞭我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之後,我從輔大心理係轉至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的教育係服務,研究領域逐漸從心理測驗擴及教學評量。評量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關係著教學計畫的擬定、教學品質的監控、以及教學成果的檢視。好的評量要能掌握所要教導能力的本質、學習曆程、動機以及評量功能定位等因素。近年的研究顯示,教師的評量專業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此書的編寫除瞭作為培育華語教師之教學評量的教科書外,可做為發展華語文測驗的參考用書。
本書以華語評量為題,涵蓋華語的標準化測驗以及課堂上的教學評量兩種層次的評量。與過去的華語評量方麵的書籍相比,本書更著重於課堂上的教學評量。這是因為標準化測驗的發展以測量理論為核心,關心如何在經濟便利的要求下,讓分數具有可比較的特性。教學評量則要因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學習,兩者的重點有所不同。對於從事現場教師,課堂教學評量層次的評量其重要性大於標準化測驗,雖然兩者關係密切。
第一章說明評量在教學中的功能、語言評量的模式與趨勢,以及做為教師所需要的評量專業素養。第二章討論發展或選用評量時,應考慮的原則。這些原則適用於各種評量,當然也適用於語文評量。這些原則提供發展與使用華語評量者,評估評量工具的必要知識。接著第三章介紹學習評量的設計所需考慮的因素以及發展評量的重要原則,這些理論概念與原則可適用於各類的評量。唯評量發展流程會因為評量類型不同而有些許差異。語言學習者和教學者最關心的評量莫過於標準化華語文能力測驗,透過第四章的介紹,讓教導不同學習對象之華語教師能瞭解與其學生最相關的標準化華語測驗的測驗題型與測驗內容,據此規劃其教學計畫。考慮到華語教師所麵對的教學對象其華語能力水準從初學者到高階能力者,需要不同類型的評量,因此,筆者採用語言技能之分類架構,將聽、讀、說、寫的評量分開加以介紹,並說明使用時應注意的相關事項。第五介紹聽、讀語言技能常見評量類型與設計原則;第六章則介紹說、寫語言技能常見的評量類型與設計原則。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在幕後推動華語文能力測驗的推手:李鍌教授、鄭昭明教授、董鵬程先生。在長達數十餘年的研究曆程中,最要感謝的是柯華葳教授,她是引領我進入這個內容領域的人。特彆感謝華文會提供瞭這樣一個機會,讓這本書能夠順利完成。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雖然篇幅不小,但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冗長。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建築師,將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段落都安排得恰到好處,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有時候,會有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以為故事會這樣發展下去,結果卻峰迴路轉,展現齣全新的視角和可能性。這種精巧的結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期待。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節奏的方式,有舒緩細膩的描寫,也有緊張有力的情節,張弛有度,牢牢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讀完一章,總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章會發生什麼,又擔心美好的閱讀體驗會戛然而止。這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讓這本書成為我近期閱讀過的最讓人難以釋捲的作品之一。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不同於我以往讀過的那些按部就班、綫性發展的敘事,這本書更像是一幅幅散落的拼圖,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接,去尋找其中的聯係。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有些零散,甚至會有一點點睏惑,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發現,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片段,其實都指嚮著一個更宏大的圖景。作者巧妙地運用瞭跳躍性的思維,將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不同的情感和視角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既碎片化又整體化的閱讀體驗。這種方式挑戰瞭我的閱讀習慣,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帶來的驚喜和思考也更多。我發現自己會在讀完一個章節後,反復迴味其中的某個細節,然後去聯係前麵或後麵的內容,這種主動參與和思考的過程,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更深的連接感。它不是被動地灌輸,而是引導我主動地去發現和理解。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構建的世界觀。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勾勒齣瞭一個與我們現實世界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則被顛覆,一些我們忽視的現象被放大。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戴上瞭一副新的眼鏡,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現實。作者通過對這個虛構世界的探索,實際上是在摺射和反思我們自身。我常常會被一些場景所震撼,它們既荒誕又真實,既讓人感到不安又覺得引人入勝。這種反差感,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設置種種情境,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本書打開瞭我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讓我不再局限於固有的思維模式。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封麵上的那個意象,讓人在拿到書的瞬間就産生瞭一種莫名的好奇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觸感也很好,不是那種廉價的、容易泛黃的紙,而是帶著點韌性,翻閱的時候有沙沙的聲音,這種細微的觸感和聲音,對於一個愛書的人來說,是閱讀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然後就被文字的排版吸引瞭。字號大小適中,行間距處理得也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非常講究,有時候一句樸實無華的話,卻能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有時候一個精妙的比喻,又能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人豁然開朗。雖然我纔剛剛開始閱讀,但已經能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想要繼續探索下去的衝動。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與作者心靈的對話,一種對世界和自我的重新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沉穩,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通透感。讀起來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智慧和力量。作者善於用平實的語言,去描繪那些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去探討那些關乎人生本質的問題。很多時候,一句看似平淡的話,仔細品味,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哲理。這種“大道至簡”的寫作方式,反而更能打動人心,因為它沒有距離感,仿佛是身邊一位智者在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描繪,那些微小的動作、錶情,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能被捕捉到,並被賦予深刻的含義。這讓我感受到作者對生活有著極其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人心有著深刻的洞察力。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像是在靜靜地聆聽一位長者的人生教誨,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能讓人在平靜中獲得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