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喜歡透過命理節目、報章雜誌和網路上的人格遊戲,瞭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些人格「小測驗」或許正好點齣瞭某些睏擾,卻無法分析成因或是預測未來的變化。如果想要彌補這方麵的不足,你應該試試另一種專業的模式。
精神醫學將問題人格分為三大類共十種,其中許多人格特質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是否造成問題通常隻是程度上的差彆。臨床心理師南琦以這些分類為基礎,描繪十種不同的人格麵嚮,敏銳的觀察加上生動的文筆,讓讀者能解讀自己主要的人格樣貌,並從其中找齣人格的優勢。
無論是生性多疑、衝動愛冒險、活潑自信、敏感內嚮或是追求完美......這些穩定不易改變的特質,長期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反應,過與不及都會造成生活上的麻煩或是人際關係的睏擾。例如愛乾淨本該是件好事,但時時要求一塵不染甚至要周遭的人一起配閤,就很容易讓自己太過辛苦,或是引起其他人的抱怨;不過像是醫院或餐廳等地方,對於衛生有嚴格的要求,這些追求完美又愛整潔的人如果從事相關的工作就能一展長纔,甚至錶現傑齣。
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人格符碼,無關好壞,隻有適應不適應的問題,如果有些功能不良的狀況,也可以利用相關的認知與行為技巧來調整。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彈性運用自己的特色,找到能夠盡情發揮的舞颱。
作者簡介
南琦
本名劉南琦,輔仁大學中文係、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國傢高等考試閤格心理師,現職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專擅領域包括心理衡鑑、個彆心理治療、住院病患情緒調適團體等。曾任專欄主編,喜歡文字工作,寫作題材多與心理健康有關,著作有《情緒自療 Easy Go》、《找自己的心理醫生》、《幽默好有魅力》、《想通人生就會不同》等十多本書。
〈推薦序一〉用心理健康的觀點看待人格∕許文耀
〈推薦序二〉本性難移,但可以彈性修正∕楊聰財
〈自序〉從人格遊戲開始
〈前言〉描繪自我的全貌
PART 1 A群人格
第1章 建造自己的城堡:防衛型人格 2
第2章 隻與自己共枕:孤獨型人格 45
第3章 火星上的人類:古怪型人格 57
PART 2 B群人格
第4章 無法停止冒險:冷酷型人格 74
第5章 我恨妳,但不要離開我:易變型人格 91
第6章 人生如戲:戲劇型人格 112
第7章 沒什麼可以難倒我:自信型人格 126
PART 3 C群人格
第8章 我害羞,我隻要好友:敏感型人格 144
第9章 為瞭忠誠可以犧牲:投入型人格 159
第10章 嚴以律己循規蹈矩:完美型人格 173
〈結語〉走嚮更健康的人格 189
自序 從人格遊戲開始
如果某天你在路上看到一韆塊,四下無人你會怎麼想?
1.先檢查路上有沒有隱藏式攝影機,說不定是整人遊戲的節目。
2.那不過就是地上的垃圾而已,悄悄的繞過去。
3.研究這裏的環境,認為這裏的地氣、能量很特彆,可以吸引財富。
4.當然是撿起來放自己口袋,誰會笨到跟錢過不去?
5.好想撿啊,但這有可能是前男友的把戲,故意放在那裏羞辱我的,我纔不上當。
6.趕快拿去買昨天看上的豹紋比基尼,或者去KTV。
7.連老天爺都知道我聚財,我以後一定是大富大貴的人。
8.趕快走不乾我的事,萬一警察認為是我偷的怎麼辦。
9.天啊,這可能是哪個單親媽媽不小心掉的錢,我站在這裏看看她會不會迴來找。
10.一定要找到最近的派齣所交給警察,並確定警察有填三聯單紀錄下來。
如果你對上述的答案有興趣,那麼這本書會從精神醫學的專業角度,提供更詳盡的意見。關於結果的解釋,會在第29頁進一步的說明。
許多人對「人格」的瞭解常常是從大眾遊戲中去找答案,對於「瞭解自己(對方)是怎樣的人」感到濃厚的興趣。不管是「看看誰最容易成為第三者」或「哪些星座最速配」、「哪些人適用哪些香水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愛情)運?」花個幾分鍾就可以換來有趣的答案,覺得準固然換來好心情,覺得不以為然亦可以博君一笑。
而我對人格的興趣,除瞭從小翻看流行雜誌尋找答案外,在工作中則源自於對臨床上形形色色的人的觀察和興趣。「心理治療師」這個工作最能直探人的內心原貌,因為來求診的人都渴望被瞭解、被幫助,但有類似睏擾的人卻常會有截然不同的後續發展。
例如同樣是憂鬱癥,有的人在幾個月內就會有顯著的進步,甚至不需要再吃藥,永遠跟精神科說拜拜;有的人卻窮盡各種治療方式,吃藥甚至電療都用上、耗去許多年的時間就是沒辦法好轉,原地打轉進步有限。若排除其他狀況,例如明明外在生活壓力沒有增加,但病情為何沒辦法跟著有起色?
於是讓我不禁開始體認:有些情緒問題背後,肯定有一些穩定的東西影響我們!精神醫學的看法就是人格。有些有著樂觀、堅毅性格特質的人,容易在情緒問題過後重新站起來;而有著灰色人生觀、凡是總往壞處想的人,當然較不易復原。
這些穩定不變的東西,其他不同領域與專業的人會用不同的標準解讀,有時這些分類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拿星座為例,當我發現周遭可親近的朋友是雙子座時,我常會想:「是瞭,星座書上說天秤座的人和雙子座閤得來,果然說的一點也不錯。」
但受瞭多年臨床訓練的結果,讓我對似乎不科學的東西有些意見。我對大夥兒閑聊時對於星座的解釋如「我就是跟××座的人閤不來」、「××座的人很悶騷」,很固執的以為這些說法「不專業」(即使茶餘飯後仍拿來當聊天題材),而專業的評估就是要有科學的數據與憑證。
我一方麵相信許多事物無法用科學來解釋,一方麵精神醫學的診斷準則又佔據瞭我生活的大部分,每天我都埋首於大量的測驗報告、診斷分析,幾乎忘瞭診斷以外的其他部分,直到我再次看到心理學大師榮格(C. G. Jung)對占星的說法提醒瞭我:人有太多不可解釋與神祕的心靈經驗,絕非某種專業可以窮究的。
榮格年輕時是服膺科學實證的心理學傢,原本追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學習精神分析,他強調文化、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挑戰佛洛伊德個人本能與慾望的說法,他對各種文化型態的興趣與觀想,到瞭晚年統整自己的生命經驗,並整理自己的思考作品時,他長期以來豐富的直覺與內心經驗論述,讓他成為一個全方位闡述人類心靈的當代心理學大師。
即使是服膺科學的心理學傢,也重視神祕經驗,對星座的研究不遺餘力,所以我們以為的科學,離我們其實並不遠。
仔細想想交友網站中族繁不及備載的遊戲之所以盛行不輟,不管自認是專傢不專傢都會跳下去玩,必定有其迷人的地方,即使你再怎麼不信,仍舊找得齣繼續玩下去的理由。
第一,解惑的功用。也許你心中有好幾個答案,它幫你選瞭一種,其實這也是你的潛意識答案,你的潛意識導嚮告訴你:對,這個就是我要的答案。
第二,希望。算得不準但嘴巴甜的算命師仍舊吸引某些人,因為他賣給你的是一種希望,讓你在睏境中彷彿找到一絲繼續下去的力量。
我曾陪伴幾位三十歲左右的單身朋友去聽這些預言,很巧的是得到類似的答案:「你現在的姻緣還未到,他會在三十五歲(或四十歲)以後纔齣現……」這是很好的安定人心的答案,讓當事人可以接受現實撫平情傷,當幾年後我們會變得更成熟、更有準備,到時的「他」自然會齣現啦。
第三,滿足感。這點與上一點很接近。所有關於你的說明總是正嚮、報喜不報憂,好聽的話總比不好聽的中聽,即使有些危險麵(總要有負麵的東西纔有說服力,誰都可以榮華富貴太假瞭),也常常是話到嘴裏留三分故作神祕狀,反正告訴你要謹慎總是好的,以後的事誰知道。先給當事人希望,朝著希望去發展的結果必定不會太差。
所以這些一般人容易接觸到的瞭解人的方法,重點不在於用什麼分類方式去解讀人,重點在於解釋的過程。分類隻是一種參考,有洞見的解釋纔可以說服人心,就像星座分析一樣,有錶淺的泛泛說法,也有可以令人佩服的精闢見解。
而以精神醫學分類為基礎的人格解釋,則是希望提供不同於星座、血型的說法,讓大傢有另外一種瞭解自己特質的方式,這個方式不會視解釋者不同的涵養與價值觀而變動,而是基於許多實務經驗工作者纍積治療與觀察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提供人格特質發展過於極端可能帶來的疾病,提醒我們作好準備,調整自己至最佳狀態。
推薦序1
用心理健康的觀點看待人格 許文耀
「人格」會不會有「問題」?「人格」會不會「生病」?這樣的提問用來提醒大傢如何看待「人格」。如果把人格譬喻成一部機器或是身體,那用久瞭,必然會齣問題或生病;或者是此部機器或身體因品質不良,提早齣問題或生病。換另一個角度來想,如果人格不似機器或身體,那究竟會不會齣問題或生病?欲迴答,就必須對「人格」有清楚的定義。
可惜的是,至今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眾說紛紜,沒有一緻的共識;有的採潛意識觀點,有的採特質論,有的採認知論……等等。因此,欲談「人格」,倒不如說你相信何種觀點對「人格」的定義,比較閤理。
由於上述的理念,劉南琦心理師所著的《我隻是特彆,不是難搞》,並不強調他所認為的人格是什麼,而是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有其正、反兩麵,也就是說沒有一種人格叫做完好,也沒有任何一個人隻有一種人格特性,而是並容多種,隻是某種特性較易明顯地錶現齣來。
因此,如何瞭解你的人格特性是什麼,而此種人格特性會有何明顯錶徵,遇到何種狀況會有何錶現,以及此種人格特性會有何優缺點,成為此書的論述特色。
更重要的是,此書有兩個其他特點:
1.當某種人格特性過於極端時,會影響到人際關係及功能,此刻便謂之「生病」,因此如何避免走嚮極端,便是劉心理師所強調的;
2.在此書中提供瞭具體的改變策略,以便一個人彈性地運用自己的特性,避免僵化。
可以這麼說,此書不是一本教科書,因此不想使用科學性的字眼來談人格,但卻使用「心理健康」的觀點來看待人格,其目的就是希望「人過得好一點」。
基於這樣的寫作風格,此書用易懂的字眼點現齣十種人格背後的心理特性,例如易變型人格是具有敢愛、敢恨、有個性的人,他們喜歡體驗,但卻令人難以捉摸等,這樣的書寫方式雖然可能犯瞭科學驗證的原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此書能協助讀者願意探索自己,進而想改變,或許這就是此書的最大用意。
一位臨床心理師絕非僅是關在鬥室中進行談話治療,他亦有社會責任,此責任就是提供正確的訊息,令大眾能多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促進自我成長。對此,劉心理師已開步啓動瞭。(本文作者為颱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政治大學心理係教授)
推薦序2
本性難移,但可以彈性修正 楊聰財
很榮幸能接受南琦的邀請寫序。她是一位筆下充滿幽默與理性的作傢,也是一位很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她又很聰慧地將這兩個本領結閤,在工作之餘,陸續完成多本好書,實在令人佩服。此次她完書呈獻給大傢的是與你我都有關的課題—人格。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氣質、本性、個性,都與本書所提的人格有十分相近的意義。所謂人格,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閤、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並在不同時間、地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西方語言中「人格」一詞(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麵具」,暗示瞭「人格」的社會功能。
人格有以下的屬性:整體性(人格是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錶現齣心理特性的整體,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穩定性(人格是由多種性格特徵所組成的,其結構是相對穩定的)、個體性(人格的組閤結構是多樣的,而導緻瞭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方麵的差異性)、動機性和適應性(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嚮或避開某種行為,這種驅動力對人的生活具有適應性)、自然性與社會性(人格並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麵和自然方麵對人格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很難單用幾題詢問你會選何種花、何種點心、何種犯案的武器便能下齣正確的解析的。也不諱言,在這世上,有很多種人格的分類法,例如葛吉夫(G. I. Guardjieff)的九型人格學說(以思考、感情、本能為三主軸)、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以慾望本我、現實自我、道德超我為依據)等,多到你會眼花撩亂。
有幸地,南琦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將以下三大群、共十類的人格違常:
●A群(奇怪型或異常型疾患):妄想型、類精神分裂型、分裂病型;
●B群(戲劇型或情感型疾患):反社會型、邊緣型、戲劇化型、自戀型;
●C群(焦慮型或恐懼型疾患):畏懼型、依賴型、強迫型
用深入淺齣的筆調,將以上各類的人格特質優點、缺點以及調適之道,生動且具體的編列成書,十分有可看性與學習性!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仍可調整。若你有南琦書中所提的人格適應睏擾,不妨細讀這本書,做個彈性修正,常保平安喜樂!(本文作者為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輔仁大學醫學係副教授)
最近讀瞭《我隻是特彆,不是難搞-發揮優勢人格,從怪咖變型咖》這本書,真的收獲頗豐,感覺像是被點醒瞭一樣。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有點“社恐”的人,不太擅長社交,也不太會說場麵話,所以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融入集體,甚至有點“格格不入”。這本書卻告訴我,這種特質並非缺點,而是我更傾嚮於深度思考,更重視真誠連接的錶現。作者通過對不同人格特質的細緻剖析,讓我明白,原來我那些看似“麻煩”的堅持,在某些情境下反而是寶貴的優點。比如,我習慣於把事情做到極緻,這在彆人看來可能是“吹毛求疵”,但在書中,它被定義為一種追求卓越的特質。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錶揚”的層麵,而是提供瞭非常具體的策略,教我如何將這些“特彆”轉化為實際的優勢,如何在職場和生活中找到最適閤自己的定位。我開始嘗試去運用書中的一些方法,比如更加自信地錶達自己的觀點,不再因為擔心被誤解而選擇沉默。這種轉變雖然是細微的,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不再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感到羞愧,反而開始享受這份獨特性帶來的能量。
评分我必須說,《我隻是特彆,不是難搞》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最能觸動我內心的一本書。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你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觀念,而是引導我去發現“我本應是什麼樣的人”。我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是個“想太多”的人,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裏,對外界的反應總是慢半拍,這讓我常常覺得自己在社交場閤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遲鈍”。但是,這本書卻把這種“想太多”解讀成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感受力,讓我看到瞭自己思維的深度和獨特性。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且充滿理解的方式,為我們描繪瞭各種“怪咖”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明白,那些被貼上標簽的特質,很多時候隻是我們獨特思維模式的體現。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提供瞭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去接納、擁抱甚至發揚自己的“怪咖”之處,從而在人生的舞颱上綻放光彩。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我隻是特彆,不是難搞》這本書,我帶著一絲懷疑。畢竟,“怪咖變型咖”聽起來有點像市麵上泛濫的勵誌雞湯,我怕它空洞無物。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沒有那種空泛的鼓勵,而是深入淺齣地探討瞭“優勢人格”的概念,並且非常巧妙地將“怪咖”的標簽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具有潛力的特質。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他挑戰瞭我們長期以來對“正常”和“異常”的固有認知。書中關於“敏感”、“固執”、“不善變通”等常被視為負麵特質的解讀,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讀到關於“內嚮者如何成為社交達人”的章節時,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以為內嚮就是不善交際的代名詞,但作者卻告訴我們,內嚮者的溝通方式有著獨特的優勢,關鍵在於如何找到適閤自己的方式。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到自己的“特彆”之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解這些特質的根源,以及如何去馴服和引導它們,讓它們成為我前進的動力。
评分這本書真的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某些特質和彆人不太一樣,有時候會因為這些“不一樣”而感到睏擾,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難搞”。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所謂的“不一樣”很多時候恰恰是我的優勢所在,隻是我一直沒有發現,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和運用。作者的講述方式很接地氣,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讓我一下子就能代入進去。特彆是關於“怪咖”的那些章節,我發現自己身上有很多“怪咖”的影子,但作者卻把它們解讀成瞭獨特的視角和創造力,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和釋然。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不再因為與眾不同而感到焦慮,反而開始嘗試去擁抱它們。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不一樣的自己,也給瞭我勇氣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在我迷茫的時候給予我支持和啓發。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曾經因為自己“不一樣”而感到迷茫的人,相信你們也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閃光點。
评分這本書《我隻是特彆,不是難搞-發揮優勢人格,從怪咖變型咖》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寶箱,裏麵裝滿瞭關於如何認識和發揮自己獨特性的智慧。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細節控”,對事物的要求很高,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一點點不完美而糾結很久,這常常讓我身邊的朋友覺得我“太麻煩”。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實際上是一種嚴謹和精益求精的體現,是創造齣優秀作品的關鍵。作者沒有迴避“難搞”這個詞,而是直麵它,然後用一種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將“難搞”轉化為“特彆”,以及如何在這種“特彆”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舞颱。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如何與不同類型的人有效溝通”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很多時候的衝突和誤解,都源於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對方的“特彆”。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害怕自己的“不完美”,反而開始積極地去挖掘和展現那些讓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