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自然觀察的最佳指引書
你曾仔細觀察過一朵花嗎?你知道什麼是男生花什麼是女生花?唇形花和舌狀花要如何區分?野花為什麼要排隊形呢?看過野花的變裝秀嗎?何謂野花優生學?蟲媒花有哪幾種誘餌?種子搭什麼交通工具去旅行?願不願意來參加花叢間的婚禮呢......
看似尋常的路旁野花,其實是我們打開大自然奧祕的萬能鑰匙:33類活潑生動的主題觀察,500多張精采引人的生態圖像,是學校自然課最好的延伸教材與讀物,也是一般讀者進入妙趣天成野花世界的最佳指引;書後並附實用的野外賞花情報,推薦賞花去處。
作者簡介
張永仁
高雄市人,1959年齣生。1982年畢業於文化大學印刷係,專攻攝影。
1986年起投入專業自然觀察,緻力昆蟲、野花之生態攝影寫作與田野調查研究。
主要著作有《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野花圖鑑1:平地低海拔篇》、《野花圖鑑2:中高海拔篇》、《昆蟲入門》、《昆蟲圖鑑1》、《昆蟲圖鑑2》、《蝴蝶100:颱灣常見100種蝴蝶野外觀察與生活史全紀錄》、《鍬形蟲54:颱灣鍬形蟲全圖鑑&野外觀察等比例摺頁》、《我的昆蟲野戰隊──主題觀察彆冊》、《我的昆蟲歌舞團──主題觀察彆冊》、(以上皆遠流齣版)、陽明山國傢公園解說叢書《賞蝶篇》三冊、《蜻蛉篇》、《黑鳳蝶──小黑的一生》、《鐵甲武士──鍬形蟲》、《自然探祕──昆蟲篇》套書十二冊、《颱灣賞蝶地圖》、《颱灣賞蝶圖鑑》、《颱灣賞蟲記》、玉山國傢公園解說叢書《玉山的甲蟲》
推薦序 淩拂 2
新版自序 3
我是花 6
我是花 8
觀察花的構造與特徵
野花伸展颱 12
觀察各式各樣的花形
野花排隊形 16
觀察各式各樣的花序
野花色彩學 20
觀察野花的色彩變化
野花身姿譜 26
觀察野花的生長形態
野花長果果 28
觀察各式各樣的果實
野花襯綠葉 32
觀察各式各樣的葉形
野花生活史 36
野花的一生1 38
觀察大花鹹豐草的一生
野花的一生2 42
觀察西洋蒲公英的一生
展顔記 46
觀察槭葉牽牛的開花過程
野花變裝秀 48
異色分子 50
觀察花色的變異
多少有彆 52
觀察花瓣數的變異
花之異形 54
觀察花形的變異
量身定做全為伊 56
觀察蟲媒花的特殊變異
誰來為花做媒 62
無須旁人來說媒 64
觀察花的自花授粉
野花優生學 66
觀察野花防止自花授粉的機製
蟲媒花的誘餌 68
觀察蟲媒花
風婆婆來做媒 76
觀察風媒花
爾虞我更詐 78
觀察野花對授粉的保護機製
共生共進化 82
觀察特定植物與昆蟲的依存關係
種子的旅行 84
禦風飛行 86
觀察種子的風力傳播
乘水漂流 88
觀察種子的水力傳播
肚囊來去 90
觀察種子的動物傳播
自力救濟 96
觀察種子的彈爆傳播
人為造化 100
觀察種子的人為傳播
野花生態圈 102
花之饗宴 104
觀察昆蟲與野花蜜源的關聯性
辣「嘴」摧花 110
觀察昆蟲的摧花行為
花叢間的婚禮 114
觀察花間的求偶生態
生死一瞬間 116
觀察花叢的獵殺行為
花是蟲非 120
觀察同一種野花上的蟲來蟲往
安可麯 126
大地畫布 128
觀察不同環境的野花
四季之歌 138
觀察不同季節的野花
豐饒禮贊 148
觀察常見蔬菜水果的花
【附錄】颱灣野外賞花情報 152
推薦序
門牆之外的生猛逸趣
淩拂
自然經典名著《昆蟲記》作者法布爾說:「高牆不能使人熱愛科學。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人緻力打破這堵高牆,而他們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今天用的,而為你們(科學傢)所鄙夷不屑的文學。」
任何一項領域都有引人進入堂奧的八萬四韆法門,學院之內有學院之內的嚴謹;門牆之外亦有門牆之外的生猛逸趣。在法布爾的理念已成為科普典範的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院的門牆外從事著專業領域的建樹;也因為這樣,高牆結構不再那麼艱深,使得更多的人得以尋覓不同的門徑,一窺自己喜歡的堂奧。
《野花入門》與《野花圖鑑1》、《野花圖鑑2》便是這樣的一套書。張永仁集多年的野外觀察經驗,深入田野進行長跨十數年的拍攝與記錄工作,一彆傳統圖鑑以科、屬分類排列的方式,而改以花色、瓣數等作為編排、查對、分類的重要依據,從大眾視覺感官的立場來看,是非常實用且易於查詢的植物圖鑑,對普羅大眾來說,這種簡易入門方式的科普書籍,在國外行之有年,而在國內還是首見先例。
《野花入門》與兩本《野花圖鑑》,前者屬科普觀察紀錄,後者屬圖鑑,卻都有著浪漫動人的題旨,從視覺上延伸到神經末梢,在細微處令人感知到生命繁華的情態與萬物平等的箴言。世上沒有絕對的偶然,大自然裏的生態世界亦然,張永仁在圖鑑中同時能附記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聯,以及與各種昆蟲幼蟲食草間的關係,其間投注的不止知識的編排與歸類而已,還有他個人生命情態的展現,包括美學的素養與人文的觸探。比較起來,圖鑑的內容可以靠努力蒐羅來達成,人文的素養卻不易纍積,因而更加可貴。這是這套書給我最大的思考。
新版自序
我的野花戀
2002年,在遠流颱灣館的器重與信任下,從既有昆蟲領域的書籍,大膽跨行齣版瞭《野花圖鑑1:平地低海拔篇》(原名《野花圖鑑》)與《野花記》二書。說實話,這十多年來的著作中,《野花記》的分量雖不是最可觀的,卻絕對是自己最鍾愛的「愛情結晶」。唯一的遺憾,是她的開本與颱灣館〈觀察傢〉係列不同,在書店裏經常就像失蹤的流浪兒。七年後的今日,準備歡喜迎接《野花圖鑑2:中高海拔篇》誕生的同時,非常感謝齣版公司決定將《野花記》增訂新修、變更開本,以《野花入門》的新貌認主歸宗。
這本以野花生態田野觀察為主軸的心得分享,規劃瞭三十三個有趣的主題,其中,花與昆蟲間的愛恨情仇,是筆者最熱中禮贊的生命故事,也是自己四處「尋芳」的另類樂趣泉源所在。深自慶幸與昆蟲戀人愛情長跑二十多年,已然十分熟稔與自然生命的相處之道,更因與昆蟲長年「廝混」有成,掌握花叢間愛恨情仇的事件無數,相關的紀錄畫麵,豐富瞭許多主題的深度。
為瞭配閤改版,厚顔以識途老馬的嚮導自居,新增附錄「野外賞花情報」,來加強對讀者的服務。若搭配《野花圖鑑2》,建議讀者不妨前往太平山、思源埡口、閤歡山區、塔塔加地區與南橫中段沿綫,一覽中、高海拔野花,這些地點都是即使不諳登高山者,也能在公路旁輕鬆賞花的絕佳去處。
如今二書印行在即,仍舊要感謝蟲與花各領域中的指導者、協助者、鼓勵者和編輯群,最後並藉此追憶無緣密切閤作的偶像──插畫傢好友謀仔,願他在天玩蟲、畫蟲一如往常。
我常常覺得,張永仁先生就像是我們颱灣這片土地上的一位“草根植物學傢”。他的《野花入門》充滿瞭濃厚的本土氣息,記錄的都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野花。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和我們一樣,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我喜歡他對於野花形態的描寫,細緻入微,仿佛你能看到那些花朵就在眼前。他也會分享一些關於野花的有趣故事,比如它們是如何傳播種子,如何適應環境,這些都讓這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美”的定義。以前,我可能覺得隻有那些名貴的花朵纔算美,而現在,我發現,那些默默綻放在路邊的野花,同樣有著動人的生命力。我開始嘗試著在我的社交媒體上分享我拍攝到的野花照片,也得到瞭很多朋友的共鳴。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野花的書,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倡導,一種迴歸自然的呼喚。
评分每次捧讀《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我都會有一種“與老友重逢”的感覺。張永仁先生的文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充滿瞭真誠與樸實。他就像一位在你耳邊輕聲細語的嚮導,帶你走進一個充滿驚喜的自然世界。我喜歡他觀察野花的視角,不僅僅是科學上的精準,更帶著一種人文的關懷。他會記錄下自己發現某一種野花時的喜悅,會描述自己為瞭尋找某種植物而付齣的努力,這些都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情味。我曾經嘗試著自己去辨認一些野花,但總是不得要領。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發現,原來辨認野花不僅僅是看它的顔色和形狀,還要結閤它的生長環境、花期,甚至一些細微的特徵。他對於這些細節的描寫,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嘗試著把書中介紹的一些野花,在我的傢鄉尋找。那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讓我體會到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對於很多像我一樣,對植物學知識知之甚少的人來說,《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是一本非常友好的讀物。張永仁先生用他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打開瞭野花世界的大門。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植物的名稱和特徵,更重要的是,他教會我們如何去觀察,如何去發現。他分享的許多觀察方法,都非常實用,即使是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能輕鬆上手。我曾經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方法,去辨認一些野花,發現自己真的能辨認齣一些之前從未注意過的植物。這種成就感,讓我對探索自然充滿瞭興趣。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觀察者”,去記錄身邊的自然之美。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書,更是一本啓迪的書,它激發瞭我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颱灣這片土地。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認識各種名貴的植物,但那些默默生長在山野間的野花,卻鮮少被提及。張永仁先生的《野花入門》就像是一本“民間植物誌”,它記錄瞭那些最接地氣、最本土的生命。我特彆欣賞他對於野花命名的考究,很多名字都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也反映瞭人們與這些植物長久以來的互動。比如那些有著特殊用途的野花,或者與某些傳說故事相關的,都讓這些植物更加鮮活有趣。我曾經跟著書中的描述,去一些書中提到的地方尋找特定的野花。雖然不是每次都能找到,但尋覓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那種在山林間穿梭,用眼睛捕捉每一個細微生命的體驗,是看書無法完全取代的。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植物知識,更讓我對颱灣的生態環境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我開始關注一些環境議題,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保護這些野花、保護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评分《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慢下來”。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身邊的美好。張永仁先生用他的筆觸,讓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去觀察,去感受。他寫到自己如何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追蹤一種野花的生長周期,如何記錄下它從萌芽到凋零的每一個瞬間。這種極緻的專注和耐心,在現代社會是多麼難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野花,更是關於一種對待生活的方式。我開始嘗試著放慢自己的腳步,在通勤的路上,多留意一下路邊的景色;在周末,多花一些時間去郊外走走。我驚喜地發現,原來在城市的角落裏,也有那麼多美麗的野花在悄悄綻放。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的重要。那些匆匆而過的名利,與野花那份純粹的生命力相比,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评分每次翻開《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我都會想起小時候住在鄉下的日子。那時候,我們不需要什麼“入門”,因為野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路邊、田埂、小溪旁,隨處可見各種不知名的小花,它們像是大自然的精靈,用最樸素的色彩點綴著我們的童年。我們會在草地上追逐蝴蝶,然後被那些小小的、五顔六色的花朵吸引,蹲下來仔細端詳。有時候,我們會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插在耳朵後麵,感覺自己就是最美的公主(或者說是小勇士)。張永仁先生的這本筆記,就像是一本打開瞭記憶閘門的鑰匙,讓我重拾瞭那些模糊卻又溫暖的畫麵。他用細膩的筆觸和專業的知識,將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野花,一一呈現齣來,讓我們重新認識它們的美麗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野花生長環境的描述,有時候會發現,原來我小時候玩耍的那片草地,隱藏著這麼多有趣的故事。這本書不隻是關於野花,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迴歸自然的渴望,一種對身邊微小美好的珍視。讀著讀著,我仿佛又迴到瞭那個無憂無慮的夏天,聽著蟬鳴,看著蝶舞,聞著泥土和野花的芬芳。這種感覺,是任何精美的園林花卉都無法給予的。
评分對於我這個長期在都市叢林中打滾的上班族來說,《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就像是一劑心靈的解藥。每天麵對鋼筋水泥和電腦熒幕,早已忘記瞭土地的溫度和自然的脈搏。當我偶然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它的書名就深深吸引瞭我。“野花”,這兩個字自帶一種不拘一格的生命力,不像那些精心培育的花朵,它們自由自在地生長,卻同樣有著驚人的美麗。張永仁先生的筆記,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瞭觀察者的熱情和細膩。他用文字和圖片,把那些藏在城市角落、鄉間小路上的野花,一一介紹給我們。我常常在通勤的路上,或是午休時間,翻開這本書。看著那些我平時可能看都不會看一眼的小花,被他賦予瞭如此生動的生命。我開始留意路邊的小草叢,開始觀察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美麗無處不在,隻是我們太匆忙,沒有用心去發現。它提醒我,即使身處繁華的都市,也能與自然保持連接。我開始嘗試在陽颱種一些簡單的野花,雖然不如書中那樣豐富,但看著它們一點點生長,也是一種莫大的慰藉。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美,往往蘊藏在那些不經意的地方。《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恰恰印證瞭這一點。張永仁先生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學識,為我們揭示瞭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卻又無比精彩的野花世界。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入門”的知識,更在於它培養瞭一種“看見”的能力。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可能隻是匆匆走過路邊的野草,而現在,我會被那些隱藏在草叢中的小花所吸引,會停下腳步,仔細觀察。他對於野花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的闡述,也讓我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有瞭更深的認識。它們不僅僅是美麗的裝飾,更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我開始關注一些關於野花保護的活動,也開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评分《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不僅僅是一本植物圖鑒,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的絮語。張永仁先生用他豐富的經驗和對自然的深情,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野花世界的窗戶。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的文字不僅僅是在介紹植物的形態,更是在講述它們的故事,它們的生命哲學。他寫到那些野花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頑強生長,如何在四季輪迴中展現不同的風貌,這些都讓我深思。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會感到沮喪和無力。但當我們看到那些渺小的野花,也能以如此堅韌的姿態存在時,我們也會從中獲得力量。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野花“不起眼”的定義的反思,他讓我們看到,即使是那些我們認為平凡無奇的生命,也有著它們獨特的價值和美麗。這本書教會我,要用更包容、更尊重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去發現每一個生命體的閃光點。
评分《野花入門:張永仁的野花觀察筆記》就像是一場關於颱灣本土植物的“鄉愁之旅”。張永仁先生用他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颱灣野花的獨特風貌。我喜歡他文字中流露齣的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也喜歡他對於野花與人文曆史的結閤。他不僅僅是在介紹植物,更是在講述這片土地的故事。我曾經跟著書中的描述,去一些地方尋找書中提到的野花。那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古老的植物對話。這本書也讓我對颱灣的生態環境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加珍視這份寶貴的自然財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被更多的人讀到,讓更多的人瞭解和熱愛我們颱灣的野花。因為,它們不僅僅是植物,它們更是我們這片土地的靈魂,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