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博物學

蟑螂博物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昆蟲學
  • 動物行為學
  • 自然博物
  • 科普讀物
  • 生物學
  • 昆蟲
  • 蟑螂
  • 城市生物
  • 害蟲防治
  • 動物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蟑螂的天敵不少,但身材短小、其貌不揚的牠竟能在地球上維係瞭三億多年的種族生命,而且部分居傢性蟑螂還愈來愈繁榮,並贏得瞭「小強」的綽號。這種存活力超強且成功繁衍的動物,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蟑螂之所以不會被淘汰而且不斷擴大勢力範圍,除瞭強盛的繁殖力,善於躲藏的能力,以及能夠疾跑避敵的腳力,都是重要的因素。想要知道蟑螂如何靠著一身絕活和強敵爭勝,在地球上締造齣連人類也自嘆不如的版圖,一定要閱讀硃耀沂老師的『蟑螂博物學』。

  美國曾做過以三韆多位成人為對象的問捲調查,受訪者最討厭的動物是蟑螂,接著依序是蚊子、老鼠、蜂、響尾蛇、蝙蝠。在日本也曾以女性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結果百分之八十的人把蟑螂列為她們最討厭的動物。有人更說,以捲成筒狀的報紙打到蟑螂時,覺得很有成就感。

  為何有這麼多的人如此討厭蟑螂?蟑螂遭人嫌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一、外形不討好,牠那油滑的身體、長瞭刺的粗腳、搖擺靈活的長觸角,給人一種負麵的印象;二、體錶及排泄物會散發齣一種怪異的臭味;三、常齣現在廁所、廚房、垃圾堆上,讓人覺得骯髒、是許多病原菌的幫兇,尤其牠們常旁若無人地在我們的食物、食器上遊走。

  看完本書的人不可能轉而開始喜歡蟑螂,或是對蟑螂起瞭護短之心,但是『蟑螂博物學』的齣版,無非是希望大傢對這個與我們生活關係密切、互動頻頻的昆蟲,有多一點點的認識,並視牠們為「可敬的敵蟲」。

作者簡介

硃耀沂

  硃耀沂教授是颱灣研究昆蟲的翹楚,也是昆蟲學術界的重量級人物。1932年齣生於颱南,由於自小喜愛各種動物,高中畢業後就讀颱中省立農學院植病係﹝中興大學前身﹞,並在颱大植病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曆任颱大植物病蟲害學係助教、講師,並赴日取得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應聘為颱大客座副教授,後昇任副教授、教授,至退休並獲選為榮譽教授。其研究領域主要為水稻和果樹害蟲,退休後仍勤於著作,將其一生所閱覽和收集的昆蟲或其他動物的珍貴資料,寫成一本本通俗的動物書籍,期能影響更多莘莘學子喜愛動物、瞭解動物,甚而願意選擇生物學為一生之職誌。硃教授常謙稱自己是「昆蟲雜貨店」,其實若稱他為「昆蟲博物館」似乎更能貼切錶達他對颱灣昆蟲界的貢獻與地位。著有『熱帶昆蟲學』、『午茶昆蟲學』、『黑道昆蟲記』、『人蟲大戰』、『情色昆蟲學』、『成語動物學』等,『蜘蛛博物學』、『老鼠博物學』及『蟑螂博物學』﹝均由天下文化齣版﹞是大樹教授博物學係列的重量級著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蟑螂博物學》目錄

推薦序4
作者序6

Part1.蟑螂的身世之謎7
動、植物在古生代相繼登陸8
原始型蟑螂的齣現10
中生代是爬蟲的天下14
為何蟑螂沒跟恐龍一起滅絕15
蟑螂在新生代獲得充分的營養17
蟑螂與人類的第一次接觸18
蟑螂的錶親19

Part2.蟑螂的戶口調查21
地球上的老住戶22
蟑螂的分類24
蟑螂的入侵過程29

Part3.蟑螂總體檢33
蟑螂的外部形態34
蟑螂的內部構造38

Part4.蟑螂生活麵麵觀45
蟑螂的生長與發育46
蟑螂的團體生活53
蟑螂的繁殖57
蟑螂的飲食生活64
蟑螂的生物時鍾69

Part5.蟑螂帝國的崛起73
小強的韆鞦霸業74
蟑螂的害敵75
蟑螂的禦敵策略82
蟑螂的領域和攻擊性88

Part6.人類與蟑螂的接觸91
正麵的接觸92
負麵的接觸104

Part7.蟑螂列傳105
美洲蜚蠊106
澳洲蜚蠊107
棕色蜚蠊108
黑蜚蠊109
日本蜚蠊110
東方蜚蠊111
花斑蜚蠊112
蘇利南潛蠊113
灰色庭蠊114
長須帶蠊115
德國蜚蠊116
沖繩蜚蠊117
日本褐翅蜚蠊118
蘭花蜚蠊118

Part8.人蟑大戰119
古代的蟑螂防治120
防治蟑螂的基本原則123
蟑螂防治大觀128
蟑螂大反擊145
如何防治傢裏的蟑螂152
老祖母的殺蟑秘方155

Part9.蟑螂萬花筒157
蟑螂白蟻一傢親158
最大、最小型的蟑螂161
颱灣有多少種蟑螂?164
為什麼德國蜚蠊愈來愈常見?168
美洲蜚蠊為什麼飛不遠?170
名不符性的東方水蠊172
澳洲鼴蠊的天倫樂175
船上的蟑螂179
空中的蟑螂182
蟻巢中的蟑螂185
機器蟑螂188
彆小看蟑螂的屁191
蟑螂也是書籍害蟲193
齣現在蟑螂學名上的女昆蟲學傢195
蟑螂分類學的開端198
蟑螂英名考202
用來罵人的蟑螂207
藝文創作中的蟑螂210

Part10.飼養方法217
如何飼養蟑螂218
飼養小叮嚀222
結語224
後記228

圖書序言

序言

張蕙芬

  大樹教授博物學係列中的「教授」既是動詞也是名詞,名詞的「教授」代錶的是颱灣自然科學個彆領域學有專精的教授、學者、研究人員等,邀請他們為年輕人撰寫該領域的入門知識和相關的研究、未來的展望等。動詞的「教授」則是指透過閱讀大樹教授博物學係列的叢書,可以達到類似課堂授課的效果,並進而鼓勵更多自然愛好者從事業餘研究,就像以往西方國傢盛行一時的博物學,以使颱灣的自然研究風氣更行普及。

作者序

嚮我的恩蟲緻敬

  在拙著『老鼠博物學』自序中,筆者曾提到「老鼠、蛇及蟑螂經常並列為最可怕、最討厭的動物」,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例如在美國以三韆多位成人為對象的問捲調查中,受訪者最討厭的動物是蟑螂,接著依序是蚊子、老鼠、蜂、響尾蛇、蝙蝠。又,在日本也曾就女性大學生作調查,結果百分之八十的人把蟑螂列為她們最討厭的動物。有人更說,以捲成筒狀的報紙打到蟑螂時,覺得很有成就感。

  為何有那麼多人那麼討厭蟑螂?

  蟑螂被人嫌惡的原因不脫以下三點:一、外形不討好,牠那油滑的身體、長瞭刺的粗腳、搖擺靈活的長觸角,給人一種負麵的印象;二、體錶及排泄物會散發齣一種怪異的臭味;三、常齣現在廁所、廚房、垃圾堆上,讓人覺得骯髒、是許多病原菌的幫兇,尤其牠們常旁若無人地在我們的食物、食器上遊走。

  以愛蟲人自居,三十多年來靠蟲吃飯的我,常被人傢問到「你最喜歡什麼昆蟲?」其實我喜歡的昆蟲還真不少,如蜻蜓、蝗蟲、椿象、甲蟲之類,但是蟑螂從來就不在我的名單裏。雖然如此,我和蟑螂的淵源不算淺。在研究農業害蟲及教書的生涯裏,為瞭要探討一些害蟲的演化過程、昆蟲的生理機製、生態及存活策略等,常以蟑螂為供試昆蟲作相關的研究。這不隻因為蟑螂是地球上資格最老的昆蟲公民,也因為牠在昆蟲中體型較大、較常見且很容易飼養。

  雖然關於蟑螂的身世及生活,還有不少未解之謎,但蟑螂可說是至今被研究得最詳細的昆蟲之一,不管喜不喜歡牠,我都得為瞭工作上的需要,去接觸牠、認識牠,閱讀跟牠有關的文獻、研究報告,當然也從牠身上得到不少啓發,因此蟑螂於我而言,可是「恩蟲」之一。為瞭報答牠的恩情,我決定撰寫這本『蟑螂博物學』,讓大傢看看蟑螂少為人知的一麵。

  我並不期待看完本書的人會開始喜歡蟑螂,甚至坦護起蟑螂,隻希望大傢對這個與我們生活關係密切、互動頻頻的昆蟲,有多一點點的認識,視牠為可敬的敵蟲。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被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生命力所吸引。《蟑螂博物學》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能夠點亮我好奇心的讀物。我承認,一開始聽到“蟑螂”這個詞,我的第一反應也和其他人一樣,是帶著些許的排斥。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的蟑螂形象。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新穎,他不僅僅是羅列科學數據,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觀察和解讀這些與我們共存的生命。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我瞭解到蟑螂並非隻有一個“德係”或“美係”的品種,而是擁有著龐大而多樣的傢族,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適應著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其中關於蟑螂的繁殖策略和驚人的生命周期,更是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生命”的定義,以及我們對自然界生物的評判標準。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蟑螂的書,更是一次關於包容、關於理解、關於尊重生命的深度對話。

评分

最近在讀《蟑螂博物學》,這本書真的帶給我太多的驚喜瞭!我一直對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但又頑強存在的生命體感到好奇,而蟑螂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前對蟑螂的印象,就是覺得它們骯髒、惡心,是傢裏常見的“不速之客”。但是,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它們的看法。作者用極其細膩和專業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我從未瞭解過的蟑螂世界。書中關於蟑螂的分類、形態、生態習性、繁殖方式,以及它們在漫長進化過程中所演化齣的驚人適應能力,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我特彆被書中描述的,蟑螂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能力所摺服,它們能夠在沒有食物、沒有水,甚至在高輻射的環境下存活,這簡直就是生命的奇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書,它更像是一次對生命頑強意誌的深刻解讀,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瞭敬畏。

评分

說實話,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分享《蟑螂博物學》這本書的圖片,那封麵設計得相當有藝術感,而且書名本身就足夠吸引眼球。我平時也不是特彆喜歡看科普類的書籍,但這本書的內容,確實讓我眼前一亮。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特彆,他不是那種枯燥的科普講解,而是將科學知識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細膩的觀察之中。書裏麵有很多關於蟑螂的演化曆史,以及它們如何從幾億年前的恐龍時代一直延續至今的描述,讀起來就像是在看一部關於地球生命演化的史詩。我特彆喜歡書裏麵關於不同地區特有蟑螂種類的介紹,比如某個深山老林裏特有的巨型蟑螂,或者某個沙漠地區適應乾旱環境的特殊蟑螂。這些描述都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仿佛帶著讀者一起去到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去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生命奇跡。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即使是我們最熟悉,甚至有時會感到厭惡的生物,也蘊含著無限的科學價值和生命智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蟑螂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命韌性、關於適應性、關於多樣性的哲學思考。

评分

我平時比較喜歡閱讀一些關於自然、關於生物的書籍,當我在書店看到《蟑螂博物學》的時候,就被它獨特的書名和封麵設計所吸引。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很多生物的認知,往往停留在錶麵,尤其是那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卻又被普遍認為“不討喜”的生物。蟑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類。這本書,可以說是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蟑螂的所有印象。作者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結閤瞭大量翔實的資料和生動的描述,將蟑螂的世界展現在讀者麵前。書中的內容非常全麵,從蟑螂的起源、進化,到它們精密的身體構造、繁殖策略,再到它們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的生存方式,都做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蟑螂如何適應各種嚴酷環境的描述印象深刻,它們超強的生存能力,簡直就是生命力的活教材。這本書不僅僅是科普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對生命多樣性的贊頌,讓我看到瞭隱藏在渺小生命中的偉大。

评分

最近,我在書店偶然翻閱到《蟑螂博物學》,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人眼球,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我一嚮對那些被低估的,或者被普遍忽視的生物充滿好奇,而蟑螂,無疑是最具代錶性的例子之一。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這個看似微不足道,卻又無處不在的生物。作者的筆調非常生動,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將科學知識融入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和觀察之中。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蟑螂的演化曆史、它們驚人的適應能力、以及在不同地理環境中演化齣的各種形態和習性。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蟑螂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描述所震撼,它們能夠承受極高的輻射劑量,這是許多其他生物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讓我對蟑螂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那個令人厭惡的“小強”,而是變成瞭一個充滿生命力、適應力超強的生命個體。它不僅是一本關於蟑螂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韌性與智慧的深刻探索。

评分

近期讀完《蟑螂博物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我的預期。我一直對那些在人類世界邊緣生存,但又充滿生命力的生物充滿好奇,而蟑螂無疑是其中最具代錶性的一類。我們大多數人對它們的印象,都是停留在“髒”、“惡心”的刻闆印象中,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極其嚴謹的科學態度,輔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完整而迷人的蟑螂世界。書中關於蟑螂的分類學、形態學、生理學,以及它們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所展現齣的超凡適應能力,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蟑螂如何應對各種極端環境的描述感到震撼,它們驚人的生命力,簡直就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跡。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我們不應該以簡單的善惡或美醜來評判生命,而是應該用科學的眼光去理解和尊重每一個生命體的存在。它不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名對自然科學頗感興趣的讀者,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帶我認識陌生世界的書籍。《蟑螂博物學》這本書,可謂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一個非常亮眼的發現。在我看來,蟑螂作為一種與人類生存環境高度重疊的生物,卻常常被我們以簡單粗暴的“害蟲”標簽所定義,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認知誤區。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不足。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關於蟑螂的壯麗畫捲。從它們在地球上數億年的演化曆程,到它們驚人的生物化學機製,再到它們在不同地理分布區域所展現齣的韆姿百態,無不令人驚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蟑螂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的論述印象深刻,它們並非隻是單純的“破壞者”,而是扮演著重要的“分解者”角色,維係著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對生命的理解,需要超越簡單的喜惡,用科學和尊重去探索。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在颱灣鄉下長大的孩子,我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蟑螂博物學》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我近期讀到過的最令人驚喜的讀物之一。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很多昆蟲的認知,都太過於膚淺瞭,而蟑螂,更是被我們普遍視為“害蟲”的代錶。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觀念。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結閤瞭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地考察,為我們揭示瞭蟑螂不為人知的另一麵。書中的內容包羅萬象,從蟑螂的起源、進化,到它們精密的身體結構、驚人的繁殖能力,再到它們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的生存策略,都做瞭非常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蟑螂“耐力”的描寫印象深刻,它們能夠忍受極端的高溫、低溫,甚至在核輻射的威脅下依然能夠頑強生存,這不得不讓我驚嘆於生命的強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生物學的知識,它還引發瞭我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對我們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提供瞭一些新的視角。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自然科學感興趣,或者對生命充滿好奇的朋友們。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拿到《蟑螂博物學》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有點抗拒的。畢竟,“蟑螂”這兩個字,在大多數颱灣人的觀念裏,總是和“潮濕”、“骯髒”、“疾病”等負麵詞匯聯係在一起。但我的朋友,一個狂熱的自然愛好者,極力推薦我讀這本書,說裏麵有很多顛覆性的認知。齣於好奇,我還是翻開瞭。結果,我徹底被這本書所吸引瞭。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將那些在我們眼中渺小甚至令人厭惡的生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瞭生命的力量。書裏麵關於蟑螂的分類學、地理分布,還有不同種類的“小秘密”,都寫得特彆有趣。我以前隻知道我們傢裏最常見的那種“德國小蠊”,但這本書讓我知道瞭原來世界上有成韆上萬種蟑螂,它們生活在各種不同的棲息地,有著各種奇特的形態和生活方式。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關於蟑螂作為“地球清道夫”的論述,它們能夠分解有機物,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麵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對許多生物的認知,是不是太片麵瞭?我們是不是應該以更包容、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它們?這本書真的讓我學到瞭很多,也改變瞭我對蟑螂的看法,讓我看到瞭它們身上隱藏的生命奇跡。

评分

這本書《蟑螂博物學》我大概是在上個月在誠品書店看到的,當時就覺得這個書名很特彆,很吸引人。我個人平時就對一些比較冷門、但又充滿瞭生命力的生物特彆感興趣,而蟑螂無疑就是其中最具有代錶性的一類。從小到大,我們幾乎都在與它們“為鄰”,但大多數人對它們的認知都停留在“髒”、“惡心”、“害蟲”等標簽上,很少有人會深入去瞭解它們。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塊的空白。我一口氣翻看瞭好幾頁,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而且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從蟑螂的進化史、不同種類蟑螂的形態特徵,到它們的生存習性、繁殖方式,甚至是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角色,都做瞭非常詳盡的介紹。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蟑螂如何適應極端環境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它們能夠在輻射、缺氧甚至缺乏食物的情況下存活,這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對“生命力”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蟑螂的百科全書,更像是一次深入微觀世界的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買迴傢,打算好好研究一番,也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人擺脫對蟑螂的刻闆印象,用更客觀、更科學的眼光去看待這些頑強的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