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縴通信概論(修訂版)

光縴通信概論(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光縴通信
  • 光縴
  • 通信原理
  • 信息技術
  • 電子工程
  • 網絡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通信工程
  • 光電子技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光縴通信技術日新月異,在過去10年其頻寬成長近200倍,發展極其迅速,且因其低衰減、寬頻帶、不受電磁乾擾、高保密度及低成本等優越特性;扮演高可靠度及保證服務品質之多元服務傳送媒體,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儼然成為資訊時代之通信高速公路。本書就光縴通信的原理、傳輸特性、製造、接續、係統元件、設計、應用及未來全光化網路的發展等,深入淺齣逐一說明,文字簡明易懂。內容有:光縴係統簡介、傳輸特性、係統設計、係統應用等。適用於大學、科大電子、電機、光電係「光縴通訊」課程或相關業界人士及有興趣之讀者。

本書特色

  1 . 光縴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發展極其迅速,且因其低衰減、寬頻帶、不受電磁乾擾、高保密度及低成本等優越特性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儼然成為資訊時代通信的高速公路。

  2 . 本書以係統工程觀點,禦繁以簡的敘述光縴通信的原理、傳輸特性、係統設計及應用,以使讀者感受到光縴通信的實用性。

  3 . 本書適用於大學、科大電子、電機、光電係「光縴通訊」課程或相關業界人士及有興趣之讀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光縴通信概論(修訂版)》。 --- 圖書名稱:《現代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技術詳解》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集成電路基礎與設計流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平颱,係統闡述現代集成電路(IC)從概念設計到最終量産的全流程技術。不同於側重於光通信特定領域的專著,《現代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技術詳解》聚焦於半導體器件物理基礎、大規模集成電路(LSI)的設計方法學以及先進工藝節點的挑戰與機遇。 我們首先從半導體材料科學和PN結基礎物理齣發,詳細剖析MOS晶體管的工作原理,這是所有現代數字和模擬集成電路的基石。書中不僅涵蓋瞭傳統的直流和交流特性分析,更深入探討瞭短溝道效應、亞閾值導通、載流子輸運機製等前沿物理現象,為理解高速、低功耗設計的底層挑戰奠定堅實基礎。 在設計方法學部分,本書嚴格遵循自上而下的設計層次結構。我們詳細介紹瞭係統級描述(如SystemC或UVM)在功能驗證中的關鍵作用,隨後過渡到RTL(寄存器傳輸級)的設計與風格指南。特彆強調瞭如何編寫高效、綜閤友好的Verilog/VHDL代碼,避免常見的綜閤陷阱。後續章節詳盡講解瞭邏輯綜閤、靜態時序分析(STA)、布局布綫(Place & Route)的全流程,確保讀者掌握從邏輯網錶到物理版圖的轉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點和設計考量。 第二部分:模擬與射頻集成電路設計 針對模擬和射頻(RF)電路設計這一復雜領域,本書提供瞭詳盡的實用指南。模擬IC設計部分,重點剖析瞭運算放大器(Op-Amp)的各種拓撲結構,包括摺疊式、共源共柵等,並對噪聲、失調(Offset)和功耗進行瞭深入的權衡分析。我們引入瞭先進的反饋補償技術,如米勒補償、零點/極點補償,以確保電路在不同工藝角下的穩定性。 在數據轉換器(ADC/DAC)方麵,本書詳細對比瞭電流型和電壓型架構的優劣,並深入講解瞭Sigma-Delta、流水綫(Pipeline)和逐次逼近寄存器(SAR)型轉換器的設計細節,包括開關電容網絡設計和時鍾抖動對性能的影響。 射頻前端設計是移動通信和物聯網係統的核心。本部分聚焦於低噪聲放大器(LNA)、混頻器(Mixer)和壓控振蕩器(VCO)的設計。我們引入瞭Smith圓圖和散射參數(S參數)分析,指導讀者如何實現阻抗匹配、增益控製和相位噪聲優化,特彆是針對CMOS和SiGe工藝下的高頻性能挑戰。 第三部分:低功耗與新興設計技術 隨著移動設備和邊緣計算的普及,低功耗設計已成為IC設計的核心議題。本書投入大量篇幅討論瞭先進的功耗優化技術。這包括動態功耗的降低策略,如時鍾門控(Clock Gating)、電源門控(Power Gating)以及多電壓域設計。對於靜態功耗,我們詳細闡述瞭亞閾值偏置、高閾值電壓單元的選擇,以及背柵偏置(Back-Biasing)技術在降低漏電流中的應用。 在驗證層麵,本書摒棄瞭傳統的仿真模式,轉而強調形式化驗證和簽核(Sign-off)的重要性。讀者將學習如何利用等價性檢查(EC)、形式驗證工具進行功能安全性和設計規範的自動化驗證。 此外,本書緊跟行業前沿,探討瞭先進封裝技術(如Chiplet、2.5D/3D IC)對係統級性能的提升作用,以及在非易失性存儲器(如MRAM/ReRAM)集成方麵所麵臨的工藝挑戰和新興設計範式。這些內容超越瞭傳統單芯片設計思維,將設計視野拓展到整個異構集成係統。 麵嚮讀者群體 《現代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技術詳解》的定位是高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半導體行業工作的工程師。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電子學基礎,但內容組織遵循從基礎原理到復雜應用的遞進路綫,確保即便是初入IC設計領域的專業人士也能通過係統的學習,掌握實際項目中所必需的工程技能和理論深度。本書的案例分析均基於業界主流EDA工具流程和實際工藝參數進行推導和驗證,保證瞭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章 光縴通信係統簡介1-1
1.1 光縴通信係統概述1-2
1.2 光波通信的傳輸方式1-5
1.2.1 雷射光束經大氣層傳播方式1-7
1.2.2 透鏡波導傳輸方式1-10
1.2.3 光縴傳輸方式1-11
1.3 光縴通信係統架構1-16
1.4 光縴通信的優點1-17
1.5 有待努力的目標1-19

2章 光波導的基本原理2-1
2.1 引 言2-2
2.2 光的特性2-2
2.2.1 光之摺射與反射2-3
2.2.2 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2-5
2.2.3 散 射2-6
2.2.4 色 散2-6
2.3 光如何在光縴中傳導2-7
2.3.1 光縴的受光角2-9
2.3.2 何謂模態2-11
2.3.3 光縴的模態數2-15
2.4 光縴的分類2-27

3章 光縴的傳輸特性3-1
3.1 引 言3-2
3.2 光縴的傳輸損失3-2
3.2.1 內在因素所引起的損失3-4
3.2.2 外在因素所引起的損失3-9
3.3 光縴的頻寬特性3-13
3.3.1 模態間色散(Intermode Pulse Dispersion)3-15
3.3.2 內模態色散(Interamode Pulse Dispersion)3-19

4章 光縴的製造、接續及測量4-1
4.1 引 言4-2
4.2 光縴的製造4-2
4.2.1 光縴製造的分類4-2
4.2.2 光縴的原料及處理程序4-4
4.2.3 矽族光縴的製造程序4-4
4.3 光縴的接續4-14
4.4 光縴的連接器4-20
4.5 光縴損失測量4-26
4.5.1 迴切法測量光縴傳輸損失4-26
4.5.2 光時域反射法測量光縴傳輸損失4-27
4.5.3 光時域反射儀測量接續損失4-30
4.5.4 迴切法測量接續損失4-32
4.6 光縴頻寬的測量4-34

5章 光縴通信用的光源及檢光器5-1
5.1 光縴通信用光源5-2
5.1.1 光的發射和吸收5-3
5.1.2 發光二極體(light emission diode)5-4
5.1.3 雷射二極體5-17
5.1.4 發光二極體與雷射二極體之比較5-28
5.2 光縴通信用之檢光元件5-29
5.2.1 檢光原理及特性5-30
5.2.2 PIN檢光二極體5-34
5.2.3 瀉光二極體(Avalanche Photo Diodes,APD)5-37

6章 光縴通信係統設計6-1
6.1 光縴通信係統之設計考慮6-2
6.1.1 元件的選擇6-3
6.1.2 多工方式6-4
6.2 數位光縴通信係統的設計考慮6-7
6.2.1 係統架構6-8
6.2.2 數位光縴通信係統性能6-20
6.2.3 最佳中繼距離設計6-35
6.3 類比光縴通信係統6-37
6.4 光縴通信係統的操作與維護6-42
6.4.1 特性監視6-42
6.4.2 故障診斷6-43
6.4.3 遠端計測及連絡綫6-43

7章 光縴通信係統之應用7-1
7.1 光縴通信技術的優越性及應用領域7-2
7.2 光縴通信係統在電信網路的應用7-4
7.2.1 光縴通信係統在長途中繼網路的應用7-5
7.2.2 光縴通信係統在局間中繼的應用7-11
7.2.3 光縴通信係統在用戶迴綫的應用7-13
7.3 光縴海纜係統7-16
7.4 光縴通信係統在軍事上之應用7-19
7.5 光縴通信係統在工業上的應用7-20
7.5.1 光縴應用於偵測係統(sensor system)7-20
7.5.2 工業電視監視係統(ITV supervisory system)7-21
7.5.3 有綫電視及數據通信係統的應用7-22
7.5.4 視訊會議係統之應用7-23
7.6 區域性網路(LAN)之應用7-24
7.6.1 光縴乙太網路(Optical Ethernet)7-26
7.6.2 光縴分散數據介麵(FDDI)7-29
7.7 分波多工光縴傳輸係統7-32
7.7.1 分波多工光縴傳輸係統的優點7-33
7.7.2 分波元件7-33
7.7.3 閤波元件7-35
7.7.4 高密度分波多工係統7-38
7.7.5 粗略型分波多工係統(CWDM)7-42
7.7.6 光放大器7-46
7.7.7 DWDM係統適用光縴7-49
7.8 同調光縴通信係統7-52
7.8.1 同調光縴通信係統的結構7-52
7.8.2 光源的光譜寬度要求7-54
7.8.3 同調檢光方式7-56
7.8.4 同調光縴通信係統的特色7-59
7.8.5 同調光縴通信係統所需的技術7-60
7.9 全光化網路7-60
7.9.1 全光化傳送網路7-62
7.9.2 全光化網路之MPLS通信協定7-67

附錄一 中英對照附1-1
附錄二 光源及檢光元件規格範例附2-1
附錄三 光縴之接閤損失附3-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買這本《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其實是聽朋友推薦的。他之前就讀過舊版,說內容寫得很紮實,架構也很完整。我個人對光學的部分一直很有興趣,但又覺得有些學術性太強,不容易消化。這次看到有修訂版,就想趁機好好學習一下。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把一些基礎的光學物理原理,像是光的摺射、反射、衍射等,用更生動、更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最好能搭配一些簡單的實驗或生活中的實例來輔助說明。畢竟,沒有好的基礎,很難深入理解後續複雜的技術。而且,我對光纖傳輸的安全性議題也很好奇,例如,如何確保光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不被竊聽或乾擾?會不會探討一些加密技術在光纖通信中的應用?另外,我對於光纖通信的未來發展趨勢也充滿好奇,像是量子通信、自由空間光通信等,這些新興技術是否會在書中有所提及,或者對其潛在的應用和挑戰進行探討?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拓展我對光纖通信的視野,而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網路架構。

评分

我購買《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的動機,純粹是因為對新科技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光纖通信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石,但對於其背後的技術細節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應該能為我打開一扇窗。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光纖的種類,例如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的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我常常在新聞中聽到「光纖到府」的字眼,但不知道具體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其中的技術難點。另外,我也對光電轉換的過程非常感興趣,像是光電二極體、雷射二極體等元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們在光纖通信係統中的扮演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有詳細的原理說明和結構圖解,讓我能有個清晰的認識。此外,我還想瞭解,光纖通信在資訊傳輸中的速度和容量極限在哪裡?未來還有多大的提升空間?會不會探討一些極端的應用場景,例如太空通信或深海通信,以及光纖通信在那裡所麵臨的挑戰?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本《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我過去在學習光纖通信時,所遇到的那些「霧裡看花」的時刻。很多時候,書本上的理論講解雖然正確,但就是少瞭那麼一點「臨門一腳」的實務連結,讓初學者難以將知識融會貫通。我特別希望能在這本書裡找到更多關於光纖故障排除和維護的實用技巧。例如,當光信號齣現衰減過大、錯誤率飆升時,該如何運用儀器(如 OTDR)進行精確定位?不同的故障原因(光纖斷裂、接頭不良、元件老化)在測試數據上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這些都是我在現場常常需要麵對的問題。另外,對於光纜的敷設和保護,我也希望能有更詳盡的介紹,畢竟光纖的穩定運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物理環境的保護。例如,在惡劣的環境下,如何選擇閤適的光纜結構?如何防止因溫度變化、機械應力對光纖造成損害?這本書的修訂版,如果能加入這些貼近實際操作的內容,對於我們這些一線的技術人員來說,將是無價之寶。我還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及光纖通信在智慧城市、資料中心等新興應用領域的發展前景,以及相關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

评分

聽說這本《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是業界相當推薦的入門書籍,我剛好想轉職進入電信業,因此立刻入手。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建立起對光纖通信比較全麵且係統性的認識。首先,我對各種光纖連接器(如 SC、LC、FC)的規格、特性以及應用場閤很有興趣,希望能瞭解它們在實際係統中的選擇考量。此外,光纖通信的傳輸功率和接收靈敏度也是我關心的重點,我希望書中能詳細解釋這些參數對係統性能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優化。我還想知道,在光纖網路的規劃和設計階段,有哪些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如何計算光路預算,如何選擇閤適的光收發模組,以及如何避免信號的串擾和失真?我認為,這些實務性的指導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另外,我對光纖通信的標準化進程也很感興趣,例如 ITU-T、IEEE 等組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關的標準是如何製定的,這對我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脈絡非常有幫助。

评分

這本《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真的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在網路工程領域摸爬滾打瞭幾年的人,總是覺得現有的教科書有些陳舊,對於一些最新的技術和發展跟不上腳步。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光是看目錄,就覺得內容非常紮實,從光纖的基本原理、傳輸特性,到各種光學元件、係統架構,都涵蓋得相當廣泛。尤其是修訂版,我特別期待它能加入更多關於 WDM(波分復用)技術的深入探討,以及現行最新的光模組、光器件的發展趨勢。畢竟,隨著 5G、物聯網的普及,對頻寬的需求是爆炸性的,光纖通信的技術瓶頸和創新點,往往就藏在這些細節裡。我個人比較關注光纖的損耗機製,像是色散、衰減等等,希望能更詳細地瞭解不同類型光纖在這些方麵的錶現,以及如何透過技術手段來剋服。還有,在係統設計的部分,能否多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例如城域網、長途傳輸網的架構設計,以及在不同場景下如何選擇閤適的光纖類型和傳輸方案,這對我們做實務的人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這本書的排版和圖例也相當重要,清晰易懂的示意圖能幫助我們快速理解複雜的光學概念,希望修訂版在這些方麵也能有更好的呈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