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衝突,見證苦難,見證希望
瞭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
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斯基華文世界首次推齣中文版
直視古老帝國俄羅斯的靈魂深處
當撰寫《古拉格群島》的索忍尼辛在日前去世,
當俄羅斯就在2008年八月進軍喬治亞共和國,
我們對於俄羅斯瞭解多少?
被諾貝爾文學奬提名六次之多的卡普欽斯基,這是他橫越俄羅斯的私人報告,他訪談的是一般老百姓,捕捉瞭蘇聯帝國即將崩壞之際,那塊土地滿載的衝突與情感,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在身為外國通訊記者的生涯中,瑞斯劄德.卡普欽斯基親眼見證瞭二十七次的革命與政變。
《帝國》是一個帝國的故事:有一群國度這一整個世紀大部分都潛伏在一個單一象徵,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官僚及難以歸類的一團混亂下。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年,也就是帝國撼動及死亡期間,卡普欽斯基和好幾百個平凡百姓談及他們非比尋常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浮現的驚駭。《帝國》是一個民族與時間對抗,讓人摺服的結果:在一九八九年那極棒也極可怖的事件遠逝成為過去之前,捕捉瞭人們的記憶,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
作者簡介
瑞斯劄德.卡普欽斯基
一九三二年齣生於波蘭東部的品斯剋,在華沙受教育,二十三歲那年首度離開波蘭,派駐印度。他的第一本著作《波蘭內地》(The Polish Bush)是波蘭「前綫」的短篇故事集,一九六二年甫一齣版即成為暢銷書。之後遊遍第三世界各國,如他在某次受訪時所說的,那都是在纍積日後成書的經驗,其中的第一本於一九六八年齣版,根據一段走過伊斯蘭教俄羅斯的經曆,隨後的書則分彆論述非洲、拉丁美洲和南非。《皇帝》(The Emperor)是他第一本被翻譯成英文的著作,寫的是衣索比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Haile Selassie)的晚年,後來更被英國作傢強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一九三四年 ~ )改編為劇本,其他英譯作品包括描述安哥拉的《生命中的另一天》(Another Day of Life),以及根據伊朗革命寫就的《伊朗王中的伊朗王》(Shah of Shahs),另一部作品《足球戰爭》(The Soccer War)是他,則是他身為波蘭新聞通訊社唯一駐外記者期間,親眼見證第三世界漸次浮現的紀錄。
譯者簡介
鬍洲賢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畢業,曾赴美國加州濛特利半島Language Studies Division of The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進修翻譯。除用本名翻譯外,也用筆名齊萱寫作,平日住在山明水秀的颱東,嗜書成性,賣文維生,熱愛悠閑自在的生活,作品纍計兩百餘本。
著作有:《一樣的月光》(麥田齣版)、《言歡記》(聯經齣版)。譯作有:《到英國的理由》、《老巴塔哥尼亞快車》、《金色船隊》、《撒哈拉》(以上均由馬可孛羅文化齣版)、《造雨人》、《麥剋.喬丹自傳》、《蝴蝶君》、《流浪者之歌》、《誰搬走瞭我的乳酪:青少年及兒童版》等書。
推薦序〈他給瞭我們一座寶山〉∕張翠容
譯者序〈見證痛苦,也見證希望〉∕鬍洲賢
作者序
Ⅰ
初遇(一九三九?一九六七年)
品斯剋,三九年
西伯利亞鐵路,五八年
南方,六七年
Ⅱ
鳥瞰(一九八九?一九九一年)
第三羅馬
禮拜堂與宮殿
我們目睹,我們哭泣
瀝青山上的人
逃離自我
沃爾庫塔,凍死在火堆裏
明日,巴什科爾特人的起義
俄羅斯神秘劇
跳水坑
濃霧深鎖科纍馬
剋裏姆林宮:魔法山
睏境
中亞,海的滅絕
德羅戈貝奇小鎮的波夢娜
歸鄉
Ⅲ
餘波盪漾(一九九二?一九九三年)
餘波盪漾
自序
本書包含瞭三部分。
第一部稱為「初遇(一九三九?一九六七年)」,是我久遠以前在帝國居留的報告書,其中談及蘇維埃大軍開進我位於波蘭波雷西亞區的傢鄉,一場橫越大雪覆蓋、孤絕荒涼的西伯利亞的旅程,遠徵至外高加索,並達中亞共和國,換句話說,就是到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邊境,充滿瞭異國風、衝突和滿載感情與感傷的獨特氛圍。
第二部稱為「鳥瞰(一九八九?一九九一年)」;是我在帝國衰微及最後的瓦解(至少在一九九一年左右還存在的形式範圍內)期間,在它廣闊的土地上做較為長久的漫遊。我一個人走過這些行程,避開官方的機構和路綫,走布列斯特(前蘇聯和波蘭邊界)到太平洋的馬加丹,以及沃爾庫塔橫越北極圈到鐵爾梅茲(與阿富汗交界處)這些遠徵路綫,總長約六萬公裏。
第三部叫做「餘波盪漾(一九九二?一九九三年)」,是在旅遊、對話和閱讀空檔間反省、觀察和筆記結集。
本書是以多聲復音的形式寫就,意即穿梭在頁間的人物、地點和主題在不同的年份與章節間可能會重復齣現多次,然而相對於多聲復音的宗旨,整體並非總結於一個更高且絕對的總閤,相反的,反而是分解與散落,會有這樣的理由源自於我寫作的過程中,主鏇律,也就是偉大的蘇維埃超級大國是潰散的。在其領域內,新國度紛紛崛起,而俄羅斯這個住著幾世紀以來,都受帝國野心驅動和統一的民族的龐大國傢也身在其中。
這本書不是俄羅斯和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曆史,不是共産主義在這國度中誕生與隕落的曆史,也不是帝製的知識概要。
這是份根據我橫越這國傢(甚或說是世界這一部分)廣闊幅員旅程的私人報告,盡力走到時間、體力以及機會所能到達的任何地方。
導讀
他給瞭我們一個寶山∕張翠容
閱讀過這一本《帝國》,在掩捲的一刻,作者在前蘇聯幅員甚廣的一大片土地上,所完成的孤獨行旅,從西伯利亞,到外高加索,再深入中亞,一步又一步的走過來,一筆又一筆寫成的報告,仍然在我腦海裏迴盪著,我不禁深深呼齣一口氣,啊,好一部氣勢磅?的作品!好一名偉大的記者!
曾獲六次諾貝爾文學奬提名的卡普欽斯基,早就是我在新聞專業上的啓濛老師,他不一樣的採訪技巧,不一樣的寫作風格,不一樣的洞察能力,完全攫住瞭大學時期的我,影響之深直至現在。
他在《帝國》的自序說:「盡力走到時間、體力以及機會所能到達的任何地方。」而事實上,他的足跡已遍及世界凶險之地,曾見證瞭二十七次革命,多番死裏逃生,他他的文字依然蘊含濃濃的人文色彩,極富詩意,他不僅帶領讀者走到新聞現場,並且這還是一趟曆史之旅,同時又是文學之旅。而行文當中更讓讀感受到那一點點的人生哲理。
如此豐富的筆觸令到這一位波蘭記者在世界享譽盛名,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典範,作品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等待至今(二00八年十月)終於齣現由馬可孛羅齣版的第一本中譯本《帝國》,可惜的是,他已於二00七年一月二十三日離開瞭他曾經熱情擁抱的世界。波蘭舉國上下掉進難過的沉默,因為卡氏已被視為波蘭國寶。
卡普欽斯基真是一個異數。他工作於共産時期的波蘭通訊社,卻能夠突破其規限而寫齣富有人性又中肯全麵的報導;他的採訪態度有異於西方主流,卻仍然能夠打動西方同行而獲尊榮。
例如,他可以在他採訪之地走上一整天,甚至沒有與人交談一句話,他認為,有時,選擇細心的去看、去聽、去感覺,比與當地人滔滔不絕來得更重要。因此,他不愛寫筆記,也不愛與被採訪者糾纏於難解的問題上,亦不會振筆疾書,記下答案,然後逐字逐句引述被採訪者的說話,不,他從不會這樣做,但他卻偏偏能夠準確地把新聞事件,立體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當他描述在戈巴契夫推齣改革之前的蘇維埃,人民有一種獨特的抗議方式,他們是「透過沉默錶達意見,不是用言語……何處該齣席,何處該缺席,當被迫參加集會時,他們會慢慢的聚過來,而結束時,他們則會快速的瞬間四散。」
人民就是用這種非比尋常的沉默,迫使當時自大的政府不得不正視以待。在此,讀者對卡普欽斯基的敏銳觀察無不贊嘆,這不是慣於以最短時間做最多訪問的西方記者所能比較的。卡氏的最大特色,就是他總愛某一地方某一次漫長的旅程,然後,一次徹底的凝視。這不期然使我想到柏拉圖的話語:「如果你曾凝視,那就必須曾凝視至靈魂深處。」(If you gaze , you have to gaze into the soul.)
毫無疑問,卡氏做到瞭,因此正當大傢驚訝蘇聯突然崩潰之際,他則可以告訴我們,蘇維埃不是一夜之間瓦解的,其瓦解早有預兆,而且記入瞭他的報告之中。
卡氏指齣外錶看來穩定持久的蘇聯體,其實早已齣現裂痕,就以其電話法令來說,這即是在政府內上司嚮下屬依靠電話,而不是文件傳達指令的特點,其目的便是使責任歸屬無以查證,而下屬也是以電話來徵求上司意見。
可是,當蘇聯跨過九0年代,戈巴契夫桌上的電話鈴響越來越少,這錶示中央的力量已經分散到其他地方,蘇聯的中央集權快將無以為繼。
卡氏喜歡從小處看大處,其細微的觀察總帶點黑色幽默,令到《帝國》的寫作趣味盎然,而這亦是他的特色之一。
讀者跟著卡氏解構曆史的迷宮,化解剋裏姆林宮的魔法,並走進蘇聯時期的尋常百姓傢,隨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體會到改革非如此不可。當一般平民無奈地嚮卡氏錶示:「原諒我們蘇維埃的悲慘!」然後治療恐懼特效藥大量湧現,此時,帝製社會便不能不屈服於改革的麵前瞭。
這就是卡普欽斯基,他的一支筆猶如一把手槍,純熟的技巧令他可以細緻地一層層的解剖,其細緻程度迫使讀者穿越他的故事的現實,在流轉的現實裏看到永恆,正如他所說:「國傢猶如一個舞颱,在舞颱上上演的劇目是共通的。」
無論他寫蘇維埃,或是非洲,又或是中東,都可能讓讀者閱到一個共通的劇目;權力的結構如與大環境互有關聯。當然,他在這方麵的得心應手,與他的文學功力不無關係,不要忘記,他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奬呢!
卡氏曾錶示,文學與讀者之間有著一種親密的關係,這種親密關係便是透過閱讀的藝術建立起來,那麼,閱讀的藝術是什麼?就是閱讀文本以外的文本,在這方麵,卡氏說,俄羅斯人可稱得上是偉大的讀者。
沒錯,當我們閱讀卡普欽斯基的作品時,必須準備好,就是把我們的心空齣來,纔能走進卡氏的「寶山」裏,體驗一次彆有洞天的旅程,同時重投人文價值的懷抱之中。
譯者序
見證痛苦,也見證希望∕ 鬍洲賢
二○○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的晚上,我與傢人聚餐,不是刻意,卻湊巧碰上颱灣政黨的再次輪替,餐桌上杯觥交錯,窗外煙火燦爛,然而我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想起三月初纔交齣去的一份譯稿,一份譯瞭近半年,直到交齣去的那一刻,依然不斷牽動著心緒的稿子。
每當彆人問起我從事的行業,總很難在一時半刻中說個清楚,明明是單純的文字工作,以翻譯為主,卻經常心虛的口吃,隻因為比誰都清楚,這實在是是一份「不可能」的工作。
這樣的感覺,在初次接觸到卡普欽斯基《帝國》的英譯本時,格外深刻。如果說,平常的英譯,已經是一份不可能的工作,那麼翻譯從波蘭文翻譯過來的英譯本,是不是雙重的「不可能」?更何況,卡普欽斯基雖是舉世公認堪為波蘭國寶的記者、作傢與詩人,在其數十年的記者生涯中,見證過二十七次革命事件,四度被判死刑,曾經連續多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提名,成為大有希望獲奬的候選人,惜終未如願,但國內卻從未得見他的作品,身為一個總是站在幕後的譯者,到底要如何下筆,纔能承擔起卡普欽斯基作品首本中文譯作這樣的韆斤萬重?
我在網上搜尋,看到瞭與卡普欽斯基一樣從「記者走上文學之路」的好友張翠容,在二○○八年二月四日發錶於她的部落格「真實筆記」中,悼念剛於一月二十三日過世的他的一篇文章,書都還沒譯呢,我已經拿起電話打到香港去,告訴翠容我是多麼的榮幸,卻又是多麼的惶恐……同時也在心中暗暗決定:等譯稿完成後,一定要拜託翠容寫篇序。
之後,我齣瞭場小小的車禍,雖曰小,卻無可避免的影響瞭日常的生活與排定的工作,但也因為行動不便的關係,讓我能夠定下心來將《帝國》看瞭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都讓我恨不得腳傷快好,可以早一天迴到電腦前開機工作,這樣的心情,對於翻譯已久的我而言,已經多時不見瞭。我相信,那是卡普欽斯基字裏行間的感染力所緻。
等到開始翻譯後,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天,我不是帶著激動的心情敲擊著我的鍵盤,隻恨十指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腦筋的輪動,而每一天工作的結束,幾乎都是因為我覺得當天的「震懾量」已經過度,熱燙的眼眶讓我無法再麵對螢幕上的文字,這哪裏隻是單純的文字?每一個字、每一行、每一段、每一頁,你都可以看到佔地超過兩韆兩百萬平方公尺,陸地邊界綫綿延四萬兩韆公尺長,遠比赤道還長的蘇聯境內的苦難和痛楚,那些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哈薩剋人、阿爾及利亞人、布裏亞特人等等的鮮血與眼淚。
每每我關瞭電腦,走齣房間,還是甩脫不開卡普欽斯基筆下的「帝國」,那個在他七歲便初逢,卻跟大部分的世人一樣,完全無法相信有生之年會看到她崩潰瓦解的龐大政治體。而糾纏著我,甚至追到深夜夢裏的也不僅是卡普欽斯基和英譯者剋拉拉˙可羅茲瓦斯卡雖然淺顯,卻訴說著最深刻真相的文字,還有因為資料的不足,那一長串的人名、地名、種族名和宗教派彆,更遑論背後的故事和曆史瞭。
這,到底是蘇聯長期的對外封鎖消息,或是我們島內近年來的鎖國所緻?
而我的纔疏學淺,自然是無法推諉的最大原因。(特彆感謝高鈺茹、繆靜玫、張孝仁及王懿琴四位好朋友在資料查詢上的大力幫忙,譯本中參考資料的周全,全靠他們不吝協助。)
就在這樣復雜的心緒之中,我跟著卡普欽斯基的文字,將帝國下的大地走過一遍,麵對他所見所思,他從來不加一字批判,永遠冷靜與客觀,反而是我這個「二度」譯者因為他說及幼時經曆同胞的被驅逐齣境後,人人自危的恐懼:
「晚上母親就不再讓我們脫下衣服,鞋子可以脫下來,可是要一直擺在我們身旁,外套放在椅子上,以便眨眼間就可以穿上,原則上我們是不準睡著的……理所當然的,在掙紮和推擠之間,我們都陷入瞭夢鄉,但母親是真的沒睡,她會一直坐在桌邊,耳邊盡是街上的沉默,要是在這沉默中響起瞭某人的腳步聲,母親就會一臉蒼白,這個時候齣現的人是敵人……」
因而情緒翻騰,光是想像著若是周遭的孩童得夜夜懷著隨時有人來撞門的驚悸入睡,就已經坐立難安,或者看到他為種族衝突所做的以下描述:
「對亞美尼亞人來說,同盟就是相信納戈爾諾-加拉巴赫是個問題的人,其他的都是敵人。
對亞塞拜然人來說,同盟就是相信納戈爾諾-加拉巴赫不是個問題的人,其他的都是敵人。
這些情況的極端和結果真是非同凡響,不隻是在亞美尼亞人中不能說:『我相信亞塞拜然人是對的,』或者在亞塞拜然人中不能說:『我相信亞美尼亞人是對的。』這樣的態度絕無可能齣現,因為兩邊都會馬上仇恨你並殺瞭你!在錯誤的地方,或是置身在錯誤的人群當中,甚至隻是說:『那兒有問題』(或是『那兒沒有問題』)都足夠置一個人於被勒死、吊死、石頭丟死、用火燒死的風險當中。」
對照於島上長期操弄齣來的民粹與種族對立情結,讓人對於總是無法反省的人類曆史,終究都隻能無言以對!但我始終相信,他的一顆心比誰都還要熱燙,還要溫柔。
雖然,卡普欽斯基還未來得及等到中文讀者認識他,便告彆他多姿多采的人生,但幸而透過他的文字,我們還來得及認識他;如今,卡普欽斯基已然是個傳奇,我的譯文必有無數未及周詳之處,卻仍奢望中文讀者能透過本書,認識這位波蘭人稱:「人類痛苦的見證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見證人。」
推薦序
他給瞭我們一座寶山 張翠容
閱讀過這一本《帝國》,在掩捲的一刻,作者在前蘇聯幅員甚廣的一大片土地上,所完成的孤獨行旅,從西伯利亞,到外高加索,再深入中亞,一步又一步的走過來,一筆又一筆寫成的報告,仍然在我腦海裏迴盪著,我不禁深深呼齣一口氣,啊,好一部氣勢磅礡的作品!好一名偉大的記者!
曾獲六次諾貝爾文學奬提名的卡普欽斯基,早就是我在新聞專業上的啓濛老師,他不一樣的採訪技巧,不一樣的寫作風格,不一樣的洞察能力,完全攫住瞭大學時期的我,影響之深直至現在。
他在《帝國》的自序說:「盡力走到時間、體力以及機會所能到達的任何地方。」而事實上,他的足跡已遍及世界凶險之地,曾見證瞭二十七次革命,多番死裏逃生,他的文字依然蘊含濃濃的人文色彩,極富詩意,他不僅帶領讀者走到新聞現場,並且這還是一趟曆史之旅,同時又是文學之旅。行文當中更讓讀感受到那一點點的人生哲理。
如此豐富的筆觸令這一位波蘭記者在世界享譽盛名,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典範,作品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等待至今(二○○八年十月)終於齣現由馬可孛羅齣版的第一本中譯本《帝國》。可惜的是,他已於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離開瞭他曾經熱情擁抱的世界。波蘭舉國上下掉進難過的沉默,因為卡氏已被視為波蘭國寶。
卡普欽斯基真是一個異數。他工作於共産時期的波蘭通訊社,卻能夠突破其規限而寫齣富有人性又中肯全麵的報導;他的採訪態度有異於西方主流,卻仍然能夠打動西方同行而獲尊榮。
例如,他可以在他採訪之地走上一整天,甚至沒有與人交談一句話,他認為,有時,選擇細心的去看、去聽、去感覺,比與當地人滔滔不絕來得更重要。因此,他不愛寫筆記,也不愛與被採訪者糾纏於難解的問題上,亦不會振筆疾書,記下答案,然後逐字逐句引述被採訪者的說話,不,他從不會這樣做,但他卻偏偏能夠準確地把新聞事件,立體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當他描述在戈巴契夫推齣改革之前的蘇維埃,人民有一種獨特的抗議方式,他們是「透過沉默錶達意見,不是用言語……何處該齣席,何處該缺席,當被迫參加集會時,他們會慢慢的聚過來,而結束時,他們則會快速的瞬間四散。」
人民就是用這種非比尋常的沉默,迫使當時自大的政府不得不正視以待。在此,讀者對卡普欽斯基的敏銳觀察無不贊嘆,這不是慣於以最短時間做最多訪問的西方記者所能比較的。卡氏的最大特色,就是他總愛某一地方某一次漫長的旅程,然後,一次徹底的凝視。這不期然使我想到柏拉圖的話語:「如果你曾凝視,那就必須曾凝視至靈魂深處。」(If you gaze , you have to gaze into the soul.)
毫無疑問,卡氏做到瞭,因此正當大傢驚訝蘇聯突然崩潰之際,他則可以告訴我們,蘇維埃不是一夜之間瓦解的,其瓦解早有預兆,而且記入瞭他的報告之中。
卡氏指齣外錶看來穩定持久的蘇聯體,其實早已齣現裂痕,就以其電話法令來說,這即是在政府內上司嚮下屬依靠電話,而不是文件傳達指令的特點,其目的便是使責任歸屬無以查證,而下屬也是以電話來徵求上司意見。
可是,當蘇聯跨過九○年代,戈巴契夫桌上的電話鈴響越來越少,這錶示中央的力量已經分散到其他地方,蘇聯的中央集權快將無以為繼。 卡氏喜歡從小處看大處,其細微的觀察總帶點黑色幽默,令到《帝國》的寫作趣味盎然,這亦是他的特色之一。
讀者跟著卡氏解構曆史的迷宮,化解剋裏姆林宮的魔法,並走進蘇聯時期的尋常百姓傢,隨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體會到改革非如此不可。當一般平民無奈地嚮卡氏錶示:「原諒我們蘇維埃的悲慘!」然後治療恐懼的特效藥大量湧現,此時,帝製社會便不能不屈服於改革的麵前瞭。
這就是卡普欽斯基,他的一支筆猶如一把手槍,純熟的技巧令他可以細緻地一層層的解剖,其細緻程度迫使讀者穿越他的故事的現實,在流轉的現實裏看到永恆,正如他所說:「國傢猶如一個舞颱,在舞颱上上演的劇目是共通的。」
無論他寫蘇維埃,或是非洲,又或是中東,都可能讓讀者閱到一個共通的劇目;權力的結構與大環境互有關聯。當然,他在這方麵的得心應手,與他的文學功力不無關係,不要忘記,他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奬呢!
卡氏曾錶示,文學與讀者之間有著一種親密的關係,這種親密關係便是透過閱讀的藝術建立起來,那麼,閱讀的藝術是什麼?就是閱讀文本以外的文本,在這方麵,卡氏說,俄羅斯人可稱得上是偉大的讀者。
沒錯,當我們閱讀卡普欽斯基的作品時,必須準備好,就是把我們的心空齣來,纔能走進卡氏的「寶山」裏,體驗一次彆有洞天的旅程,同時重投人文價值的懷抱之中。
「帝國:俄羅斯五十年」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覺得非常有份量,也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歷史厚重感。在颱灣,我們對俄羅斯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冷戰時期的蘇聯印象,或是新聞報導中較為零碎的片段。但「帝國」二字,似乎暗示著一段更為宏大、更為複雜的歷史進程,而「五十年」則將時間拉近到一個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範疇。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較為客觀、較為宏觀的角度,梳理齣俄羅斯在這五十年裡,如何從一個曾經的超級大國,經歷劇烈的變革,然後又試圖在世界格局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它會不會觸及到一些我們在課本上比較少接觸到的麵嚮,例如俄羅斯的社會文化變遷、經濟發展的起伏,或是其在國際舞颱上的外交策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深入、更細膩的視角,幫助我們這些對俄羅斯歷史不太熟悉的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個國傢。
评分讀到《帝國:俄羅斯五十年》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問號,然後又被一種莫名的期待感填滿。颱灣這邊,我們對俄羅斯的印象,很多時候都停留在過去的蘇聯時期,或是近幾年新聞報導中的一些片段。但「帝國」這個詞,似乎指嚮著更深邃、更悠遠的歷史層次,加上「五十年」,則將時空拉近到一個可以讓我們許多人都有所記憶或經歷過的時代。我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梳理齣俄羅斯在這五十年裡,是如何從一個超級大國的地位,經歷解體、陣痛,然後又試圖重新找迴自己定位的過程?作者會不會觸及一些我們在課本上比較少接觸到的麵嚮,例如俄羅斯的文化復興、社會變遷,或是其在藝術、科學領域的發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幫助我們這些對俄羅斯歷史不太熟悉的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國傢的過去、現在,以及它為何會走嚮今天的樣貌。
评分《帝國:俄羅斯五十年》這個書名,實在太有吸引力瞭,它讓我聯想到那個曾經輝煌一時、又歷經滄桑的俄羅斯。在颱灣,我們對於俄羅斯的瞭解,或許有時候會受到一些國際政治氛圍的影響,但身為一個對歷史有著強烈求知慾的人,我更想從書本中挖掘齣更為真實、更為細膩的俄羅斯。五十年,足夠讓一個國傢經歷一個完整的世代更迭,也足夠讓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發生深刻的轉變。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俄羅斯人民在這五十年中所經歷的社會經濟變革?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對他們的生活究竟帶來瞭哪些影響?是機會的增加,還是失落的迷茫?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從而更貼近這個遙遠國度的脈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有別於政治新聞的視角,去理解俄羅斯的複雜性。
评分光是《帝國:俄羅斯五十年》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閱讀慾望。我總覺得,俄羅斯這個國傢,身上總籠罩著一種神秘而深邃的氣息,它的一舉一動,似乎都牽動著世界的脈搏。五十年,這段時間足以讓一個國傢完成一次徹底的蛻變,也足以讓一代人的命運發生巨大的轉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五十年裡,將俄羅斯的歷史畫捲徐徐展開的?是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剖析那些權力鬥爭的暗潮洶湧?還是從文化藝術的角度,展現俄羅斯民族獨特的藝術魅力?亦或是從普通人民的生活角度,描繪他們在這段動盪歲月中的喜怒哀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俄羅斯的靈魂深處,去理解它為何如此複雜,如此迷人,又如此令人捉摸不透。
评分厚重!這本書名《帝國:俄羅斯五十年》,光是名字就有一種磅礴的氣勢撲麵而來,讓人聯想到那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以及它在世界舞颱上跌宕起伏的命運。作為一個從小就對歷史充滿好奇的颱灣讀者,我總是對那些離我們遙遠卻又深刻影響著現代世界的國傢有著特別的興趣,俄羅斯無疑就是其中之一。五十年的時間跨度,這可是整整半個世紀,足以讓一個國傢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動盪到重建,從壓抑到綻放,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故事。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在這五十年裡,捕捉到俄羅斯這個龐大帝國最精髓的脈動?是那些權力遊戲中的暗流湧動,還是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奮起?是宏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還是細膩的人物肖像描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俄羅斯的心臟地帶,去感受那份獨特的民族性格,去理解那種複雜而矛盾的歷史情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