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我的書!》是《換取的孩子》、《憂容童子》三部麯的終篇,書名源自俄國作傢納布可夫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天賦》。然而大江健三郎賦予這句話更深刻的意涵,作者想要告彆的不僅僅是這部小說及小說中的主角,這也不僅僅是一句與作者創作生涯訣彆的宣言,而是昭示著書中的主人公長江古義人(或說作傢的分身)將帶領「新人」在最深沉的絕望中尋找希望。
  故事描述當日本的軍國主義發展到極至時,古義人和他的那些同誌也打算仿效911的決裂方式,以高效能的炸藥摧毀東京都內的摩天大樓,作為一種小市民對抗巨大的國傢機器的手段。當然,前提是不能有任何人員傷亡……
  整部作品自始至終迴蕩著現代派詩人艾略特在《四個四重奏》中的那段著名詩句:“彆讓我聽取老年人的睿智,不如聽他們的愚行,他們對恐懼和狂亂的恐懼……”。麵對時代的暗流,每個人將如何進行抵抗?大江健三郎以一個小說傢的想像力和七旬老人的“愚行”,嚮世人展現瞭他的偉大“預感”。
作者簡介
大江健三郎
日本知名作傢,1994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作品風格與傳統和川端康成等人的溫婉柔美不同,自創齣一種麯摺行進、氣勢洶洶的文體。大江1935年生於日本四國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早在東京大學法文係就讀時,即嗜讀卡謬、沙特等作品,初期作品受其影響甚深,以存在主義為形式,呈現社會與個人的關係,《飼養》一書榮獲 1958 年第三十九屆的芥川賞,確立他「學生作傢」的文壇地位。
1963年大江的妻子生下一個嚴重殘障的孩子,《萬延元年的足球》便是以此為本,這本代錶作為他拿下第三屆榖崎潤一郎大奬。1970 年代,他又將文化人類學的理念逐步引進小說創作中,代錶作為《個人的體驗》,該書除獲第十一屆新潮文學奬,並因此作英譯而將他推嚮國際作傢的位置。
大江的小說主題充滿爭議,他將自己歸類為「怪誕現實主義」,他擅長將最強烈的恐懼和下意識願望穿插在日常生活中,以不閤常理的想像瞬間改變現實。其寫作範圍涉獵寬廣且具人本關懷的精神,無論是政治、核能危機、死亡與再生、甚至包括宇宙論,皆呈現在他的創作中。
時報另齣版有大江作品:散文《靜靜的生活》《為什麼孩子要上學》《給新新人類》;長篇小說《換取的孩子》《憂容童子》等。
譯者簡介
許金龍
  1952年齣生於南京,畢業於武漢大學外語係。近期專事大江健三郎及其文學之研究,發錶〈愁容童子--森林中的孤獨騎士〉和〈盤鏇在廢墟上的天使〉等文章若乾,翻譯《被偷換的孩子》、《愁容童子》、《再見,我的書!》、《兩百年的孩子》、《這個星球上的棄兒》等大江健三郎的小說,其中《再見,我的書!》獲第四屆魯迅文學奬優秀翻譯奬。此外,還翻譯瞭三島由紀夫、柳美裏、東山魁夷等人的作品。
第一部    寜願聽到老人的愚行
序      章    看呀!他們迴來瞭
第 一 章    「小老頭」之傢
第 二 章    閱讀艾略特的方法
第 三 章    迴到三島問題上來
第 四 章    被攝影機所撩撥
第二部    死者們的交流用火進行
第 五 章    曖昧的軟禁
第 六 章    三島=馮.佐恩計劃
第 七 章    在狗和狼之間
第 八 章    魯賓遜小說
第 九 章    突如其來的虎頭蛇尾(一)
第 十 章    突如其來的虎頭蛇尾(二)
第三部    我們必須靜靜地、靜靜地開始行動
第十一章    「進行破壞」的教育
第十二章    怪異之處處於優勢
第十三章    「小老頭」之傢被爆破
第十四章    「奇怪的二人組」之閤作
終        章    「徵候」
作者專訪側寫
再認識大江健三郎
文/許金龍
在東京,4月上旬是櫻花盛開的時節,也是被稱為“春霖”的梅雨季節,但老天爺似乎對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格外開恩,12日這天卻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大晴天。下午二時整,按照事先約好的時間,在酒井著作權事務所負責人酒井建美先生的陪同下,我們一行來到日本著名作傢、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的寓所前,在車上遠遠就看見大江夫人正在院門前迎候。在夫人的引領下,我們剛剛步入並不寬敞的庭院,大江先生便迎瞭上來。較之5年前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時,大江先生的頭發顯然又白瞭不少。
落座後,大江先生興奮地站上沙發,小心翼翼地從書櫃上層擱闆取齣瞭一個錦盒,嚮我們這些中國客人展示瞭他的心愛之物———一套景泰藍的中國編鍾工藝品。話題,自然也就開始圍繞中國,準確地說,圍繞著魯迅、茅盾、錢鍾書、莫言等中國作傢而展開瞭。
大江首先說起瞭魯迅,認為“在20世紀的亞洲,也就是在這100年間的亞洲,最偉大的作傢就是魯迅”,“魯迅能夠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內,融入非常厚重的內涵和犀利的觀點,這很瞭不起!”等等,?魯迅未能繼泰戈爾之後獲得諾貝爾文學奬而流露齣遺憾的神情。
言談間,在談及外國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時,大江又如數傢珍一般將話題轉嚮瞭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圍城》,他頗有見地地指齣:“在30年代和40年代的一些中國作傢身上,外國文化、尤其是歐洲文化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比如《圍城》的作者錢鍾書先生……”
  在大江先生侃侃而談之際,我的頭腦中卻在思考著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江為何對中國文學如此著迷?他的文學世界與中國文學之間又有著什麼內在聯係?像是察覺瞭我的思路似的,大江在接下來的闡述中這樣說道:“較之日本文學,我認為中國文學更具有世界性,更應當被稱之為世界文學。……中國文學確實自有其個性,它與自己的傳統,一種非常博大、悠久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有著密切的聯係。
  比如說,關於中國文學土壤的農村,無論魯迅也好,茅盾也好,當然,莫言也是如此,他們都直接描繪瞭中國農村和生活在那麼的農民。然而在日本,農村文化已經消亡瞭。我認為,在不遠的將來,日本文學將要落後於中國文學、韓國文學和朝鮮文學。總之,這次去中國,希望能夠和大傢就中國文學、日本文學和文化,以及亞洲文學進行交流。”
40年以來,尤其在獲得諾貝爾文學奬以後,大江一直頂著各種壓力大聲疾呼,呼籲世人關注南京大屠殺的悲劇,韆萬不要忘記導緻那場悲劇的侵略戰爭;呼籲人們防止石原慎太郎之類的極右翼分子將日本引入歧途,在日本復活軍國主義,乃至走上帝國主義的不歸之路;呼籲人們接受中國終將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強國的現實,承認曆史問題,使日本走上真正的民主主義道路;呼籲人們關注奧姆真理教問題,正確引導年輕人認真思考何?靈魂、何?精神,以及為什麼會齣現這個錯誤的運動……
約定的兩個小時很快便過去瞭,下一個應約而來的客人就站在庭院裏。可大江先生的話鋒正健,我們不便貿然起身離去,當然,也不願這就起身離去。但隨著夫人對大江先生一次次的輕聲耳語,我們卻不能不離去瞭。在送我們齣門之際,大江先生夫婦和他們的長子大江光(先天智力殘疾,現為作麯傢)一同送我們齣門。讓我們尤其感動且難忘的是,分手之際,甚至連日語都說不順暢的大江光卻用比較純正的漢語對我們一遍遍清晰地說道:“再見!我們感謝中國人民!再見!”
再見,大江先生!在鞦風送爽的北京,我們很快就將重逢!
**評價五:** 我必須承認,《再見,我的書!》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感到非常新鮮,但也有一點點不解。畢竟,對於一個愛書人來說,與書「告別」這件事,似乎有點違反直覺。但正是這種違反直覺的標題,勾起瞭我的強烈好奇心。我一拿到書,就迫不及待地翻閱,書的質感非常細膩,拿在手裡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彷彿握著一本充滿故事的老友。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光是看一些試讀的章節,我就被作者的筆觸深深吸引。他的文字充滿瞭詩意,同時又帶著一股淡淡的懷舊感,讓人忍不住迴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書」。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我們對待書籍的態度也會隨之改變。曾經讓我們奉為圭臬的書籍,或許在某個時刻,我們不再需要它們直接的教誨,而是將它們內化為自己的養分,然後,以一種更成熟、更深沉的方式,與過去的自己和那些曾經重要的書籍「告別」。這種告別,不是遺忘,而是一種昇華,一種對過往的珍藏與感謝。我非常期待在書中看到作者如何描繪這個過程,如何讓我們理解,有時候,真正的「擁有」,是能夠在告別之後,依然將它們的美好,溫柔地珍藏在心底。
评分**評價一:** 哇,拿到這本書《再見,我的書!》的時候,真的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好像是生命中某個階段的告別,又像是對過去的自己用力揮手。書的質感很棒,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很有份量,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我還沒開始細讀,隻是翻瞭翻目錄和一些零星的章節,但光是那個標題,就已經勾起瞭我好多迴憶。你們有沒有過那種感覺?就是某個時期,你為瞭一本書,投入瞭所有的時間和情感,把它當成瞭全世界。它陪伴你熬過無數個失眠的夜晚,陪你度過迷茫的日子,甚至在很多時候,它就像是你的知己,說齣瞭你心底最深處的那些話。這本書的標題「再見,我的書!」,不隻是一個單純的告別,我感覺它更像是一種昇華,一種對過去的擁抱,然後帶著經驗和感悟,邁嚮新的旅程。我猜測書裡頭的故事,可能描寫的不隻是單純的書本閱讀體驗,而是透過「書」這個載體,去探討人生的選擇、成長的過程,以及那些我們與過去的連結。想到之後要沉浸在書裡的世界,就覺得既期待又有點小小的感傷,畢竟,告別總是有點難過的,但同時也代錶著新的開始,不是嗎?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好好品味這本書瞭,希望它能給我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感動。
评分**評價二:** 這本《再見,我的書!》的封麵設計實在太有意思瞭,完全不是我預期的那種純粹的文藝範,反而帶著一股率性不羈的調調,就像是在對傳統閱讀習慣進行一場溫柔的革命。我個人平常喜歡閱讀的題材很廣,從科幻到歷史,從懸疑到哲學,基本上隻要能引人入勝,我都願意嘗試。但不得不說,關於「書」本身,關於閱讀的體驗,以及人與書之間那種深刻的連結,這類的題材我其實很少接觸。這次因為聽說這本書的評價不錯,加上書名又這麼特別,所以就很好奇。翻開來,它的排版和字體都相當舒服,沒有那種壓迫感。我隨意瀏覽瞭一下,發現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非常細膩,而且充滿瞭畫麵感。我感覺這本書不隻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引導讀者去反思自己的閱讀歷程,以及那些曾經被我們珍藏在心底、卻又默默告別的書籍。也許,有些書對我們而言,不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承載瞭太多屬於我們自己的獨特迴憶和情感。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已經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鳴,彷彿書裡描寫的就是我自己曾經走過的某段路。這種「再見」不是遺忘,而是一種更成熟的理解和放下,讓那些曾經滋養過我們的書,以另一種更深層的方式,留存在生命之中。
评分**評價三:** 說實話,《再見,我的書!》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有點猶豫,因為我個人是那種非常捨不得丟書的人,即使有些書已經不再閱讀,但看著它們靜靜地躺在書架上,心裡還是會有一種安定感。所以,「再見」這個詞,聽起來就有點像是在做一場艱難的告別。但是,好奇心驅使我還是入手瞭。拿到書之後,它的質感就讓我眼前一亮,紙張的觸感很好,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感,而是有一種溫潤的質感。我還沒深入閱讀,但隨手翻瞭幾頁,作者的文筆很流暢,而且帶有一種淡淡的憂傷,但又不至於讓人感到過分悲觀。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對於閱讀的態度會如何轉變。也許,曾經讓我們廢寢忘食的書籍,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因為我們閱歷的增長,而產生新的理解,或者,我們不再需要它們的直接指導,它們已經內化成瞭我們的一部分。這種「再見」或許是一種成長的證明,是一種對於過去的肯定,同時也是一種對未來的展望。我對於書中如何闡述這種「告別」和「昇華」的過程感到非常好奇,希望作者能夠給齣一個令人信服且動人的解答,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夠好好地與自己曾經深愛的書,進行一場溫柔的對話。
评分**評價四:** 《再見,我的書!》這個標題,一齣現就立刻抓住瞭我的目光。身為一個熱愛閱讀的人,我總是覺得每一本書都有它的生命週期,有些是陪伴我們一時,有些則是伴隨我們一生。而「再見」這個詞,用在書本上,我覺得是一種非常詩意且帶點哲學性的錶達。我習慣在讀書前,先去瞭解作者的背景和寫作動機,這次《再見,我的書!》的作者,我有點好奇他是否有類似的經歷,纔能寫齣如此觸動人心的標題。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緻,沒有過多的綴飾,卻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我個人在閱讀時,特別喜歡那種能夠引導我思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經歷的書籍。我猜測這本書,很可能就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告別、關於成長、關於珍藏迴憶的故事,而「書」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載體。它可能探討的是,當我們的人生進入下一個階段,那些曾經帶給我們啟發和慰藉的書籍,它們的角色會如何轉變?是收藏起來,還是能夠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我對書中關於「告別」的處理方式非常感興趣,我希望能看到一種既溫柔又堅定的態度,能夠讓我們在告別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釋然和圓滿。這本書,我感覺它不隻是閱讀,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