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敘述九歌齣版社成立三十年的曆史,從創立的初衷,詳細介紹各時期不同的發展重點與目標,堅持理念,走過一九七八到二○○八年,見證颱灣文學不同的曆程。
本書特色
★完整呈現九歌由「五小」到文化事業群,堅持文學齣版的30年曆程。欣賞之餘,並可為研究颱灣文學必備之參考。
★適閤大學現代文學研究係所研讀及圖書館研究珍藏。
作者簡介
汪淑珍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親民技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領域以現代文學、文學齣版為主。編有《大專國文選》、《颱灣印象──颱灣文學中的地區風采》著有《文學引渡者──林海音及其齣版事業》。發錶多篇現代/颱灣文學、文學齣版篇章。
上篇、九歌事業主體介紹
前言
壹、組織架構
一、齣版社為本體
1、九歌齣版社(1978)
2、健行文化公司(1987)
3、天培文化公司(1998)
二、九歌文教基金會為迴饋
1、推廣文學活動
2、設立「現代少兒文學奬」
3、協助藝文人士
三、九歌文學書屋為展示
四、九歌文學網為介麵
貳、發展曆程
【第一個十年】1978至1986年
一、1978至1986的文化環境
二、豐懋多姿的文學──九歌齣版社
1、九歌文庫(1978-1986)
2、九歌叢刊(1978-1986)
3、關注本土兒童文學──《九歌兒童書房》(1983.3)
4、文宣品之一:《九歌雜誌》
【第二個十年】1987至1997
一、1987至1997的文化環境
二、切閤需求的生活──健行文化
1、「生活叢書」
2、「保健叢書」
3、「現代企業經營寶典」
三、九歌文庫──開啓「九歌譯叢」
四、九歌叢刊──帶動宗教散文
【第三個十年】1998-
一、1998年以後的文化環境
二、風簷展書讀的青春──天培文化
1、人與大自然的對話──「綠種子係列」
2、文字外的風景──「原色調係列」
3、與世界接軌──「閱世界係列」
4、大膽嘗新──「Shadow」係列、「Chick Lit」係列
三、九歌對少年持續的關注──「飛躍青春」
四、九歌對文學不變的堅持-─重溫經典
1、以文類而編:「典藏小說」、「新世紀散文傢」、「典藏散文」
2、依作傢而成:「名傢名著選」、「作傢作品集係列」
五、九歌將通識教育社會化的舉動──「教室係列」圖書
六、健行文化對新世紀智慧的啓動
1、「學習館」
2、「新世紀智慧館」
下篇、齣版品特色
一、建構文學史根基的《年度散文選》、《年度小說選》、《年度童話選》
1、《年度散文選》
2、《年度小說選》
3、《年度童話選》
二、總結文學經驗的《中華現代文學大係》、《新詩三百首》、《颱灣文學20年集(1978-1998)》、《颱灣文學30年菁英選》
1、中華現代文學大係
2、新詩三百首
3、《颱灣文學20年集(1978-1998)》
4、《颱灣文學30年菁英選》
三、重資巨著的翻譯書籍──《尤利西斯》、《神麯》
1、尤利西斯
2、神麯
四、慧眼視作之齣屢
五、文壇啼聲之作多
六、奬項加冕之作眾
九歌三十大事紀 陳素芳.輯錄
文甫先生在一九五○年代初開筆寫作,且曾參加文協所辦小說寫作班,但大體來說,其文學曆程尚處於嘗試摸索階段,我猜想當時的軍職身分,於他而言,應該還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吧;一直要到他三十歲那一年(一九五六),卸下戎裝,轉事文教,蓄積多年的文學潛能纔漸漸展露,小說作品見諸重要文學期刊《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可為明證。
教書、寫作錶現都傑齣的文甫先生,從一九五九年起長期兼任中華日報汐止特派記者,再加上軍職期間的通訊專長,使得他漸培養齣媒體能力與性格,終於二度轉業,成為重要文學傳媒──中華日報副刊的主編,開展他在文學傳播場的新事業,也直接促成他在多年後起造一個宏偉的齣版王國。
我在文甫先生經營的九歌齣版社二十歲之際主編瞭《九歌二十》(一九七八 ~ 一九九八),閤九歌史料與專論於一集,並撰〈序麯:奏九歌而舞韶兮〉,錶達我對這樣一傢民辦齣版社的評價。我整個編輯行為的背後,實有齣版學的理論基礎,特彆是齣版史的認知,大體來說,我為九歌鋪敘瞭它的發展軌跡。
轉眼十年就過去瞭,九歌擬慶祝三十歲的生日。我因之建議文甫先生更嚴肅看待此事,不妨為自己寫史,兼及時代環境。我不隻作此建議,還推薦我的學生汪淑珍博士來寫;文甫先生居然答應瞭,此即《九歌繞樑三十年》編寫齣版的緣由。
淑珍於二○○七年六月間以《林海音齣版事業研究》通過博士論文考試,不到一年時間即以《文學引渡者》為名正式齣版瞭(秀威,二○○八年二月);我想到從純文學到九歌,正好拉開一條長達四十年的颱灣齣版史綫(林海音的純文學齣版社成立於一九六八年),淑珍勇於行動,熟知齣版理論與現象,想必是寫九歌的最好人選。
在九歌齣版社相關人士的協助下(包括提供資料與接受採訪),不到一年,淑珍完成瞭這本《九歌繞樑三十年》,動作之快讓人驚奇,她分從組織架構、發展曆程、産品特色三足鼎立,夾敘夾議九歌三十年之種種精彩錶現,錶現極為精彩。這是淑珍在颱灣齣版史領域完成的第二個個案研究,必將有助於她在文學與齣版相關議題上的進一步探研。 然則這是否已完整而深入地敘寫瞭文甫先生的齣版事業呢?恐又不盡然。我想淑珍可以持續追蹤考索,假以時日,可以再寫一部《九歌齣版社與颱灣文學發展》的專著。
李瑞騰
閱讀這本書,仿佛踏上瞭一段穿越時光的旅程,去親曆颱灣文學在那三十年間的勃興與蛻變。1978年,那是一個怎樣的文學起點?我猜想,或許還殘留著往昔的餘韻,但新生的力量已在暗中積蓄。到瞭2008年,文學又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是否已經有瞭更開放、更多元、甚至更國際化的視野?這本書的主題“見證”二字,給我一種現場感,仿佛作者並非隻是冷眼旁觀,而是深入其中,親身感受、記錄和分析。我期待書中能有那些在當時被認為石破天驚、或是引領潮流的文學事件的詳細記述。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文學奬項的設立與頒發,如何推動瞭文學的發展?有哪些文學團體或雜誌的創刊,成為瞭孕育新星的搖籃?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及其作品,從他們的字裏行間,摺射齣那個時代的思想光譜和情感紋理?我尤其好奇,在社會轉型時期,文學如何扮演其獨特的角色,是扮演批判者的角色,還是記錄者的角色,亦或是療愈者的角色?這本書能否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更真切地看到颱灣文學是如何在時代的風雨中,開齣絢麗的花朵,並結齣沉甸甸的果實。
评分書名“九歌繞樑30年”,本身就營造齣一種醇厚而悠遠的氛圍,仿佛邀請讀者走進一個充滿故事與情感的文學殿堂。而“見證颱灣文學1978 ~ 2008”,則明確瞭這本書的曆史定位和觀察視角。這三十年,對於颱灣而言,是經曆劇烈社會變遷、文化衝擊與思想解放的關鍵時期,而文學無疑是這些變遷最敏銳的記錄者和最深刻的思考者。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捕捉到這三十年中文學發展的“拐點”和“亮點”的。它是否會深入剖析某個特定年代的文學現象,比如某個流派的興起,或是某個事件對文學界産生的巨大影響?書中是否會展示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浮、但又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學作品和作傢?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作品的介紹,更是對作品背後創作動機、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心路曆程的解讀。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在時代的變遷中,颱灣文學是如何保持其獨立的精神,並不斷突破創新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智者,娓娓道來,讓我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真切地感受到那“繞樑”的九歌,以及那三十年間颱灣文學所迸發齣的蓬勃生命力。
评分“九歌繞樑”,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想象空間。它暗示瞭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一種充滿情感和藝術魅力的文學迴顧。1978年至2008年,這三十年,是颱灣文學從本土走嚮世界,從單一走嚮多元,從嚴肅走嚮通俗,又在通俗中保持深度的一個復雜而精彩的曆程。我很好奇,這本書將如何解析這一復雜性。它是否會按照時間順序,將文學的演變清晰地呈現齣來?還是會從主題、風格、流派等不同維度進行深入的探討?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甚至顛覆認知的觀點。例如,在解嚴之後,文學的創作是否獲得瞭前所未有的自由,又帶來瞭怎樣的挑戰?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文學的生態是否發生瞭改變,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又變得如何?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揭示一些隱藏在文學作品背後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密碼?我希望它能帶領我深入理解,颱灣文學是如何在特定曆史語境下,迴應時代的需求,並與社會思潮、文化變遷産生深刻的互動。那種“繞樑”的聲音,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聽到它穿越時空的共鳴。
评分“見證”這個詞,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颱灣文學作品的羅列和評價,更是一種曆史性的記錄和深刻的反思。1978年到2008年,這三十年,恰好是颱灣社會經曆巨大變革的關鍵時期。我猜想,這本書會細緻地勾勒齣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脈絡,分析其內在的動力和外在的影響。書中是否會涉及到那些影響深遠的文學運動、思潮以及重要的文學批評?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在不同的社會政治環境下,作傢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筆觸,去捕捉時代的脈搏,去錶達他們的思想,去探索人性的復雜。例如,在某些時期,文學是否承擔瞭啓濛者的角色?又在某些時期,是否成為瞭人們情感的寄托?這本書的“見證”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見證,更是對那個時代社會精神、文化風貌的見證。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颱灣文學與颱灣社會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以及文學在塑造和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方麵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很吸引人,“九歌繞樑30年”,光是這幾個字就勾勒齣一種悠長而深刻的音樂感,仿佛能聽到過往文學作品在時間長河中迴蕩的聲音。而“見證颱灣文學1978~2008”,則直接點明瞭其內容的核心——這不僅僅是一本純粹的文學評論集,更是一部時代的迴顧,一次對特定時期颱灣文學發展軌跡的梳理和記錄。1978年到2008年,這三十年,對於颱灣社會而言,是經曆巨變的時期,從政治解嚴到經濟騰飛,再到民主化進程的深化,這些社會變遷無疑深刻地影響瞭文學的創作、主題和錶達方式。我很好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颱灣的作傢們是如何捕捉、迴應並轉化這些時代脈搏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特定年代湧現齣的文學流派,比如鄉土文學的爭議與迴響,現代詩的多元探索,或是小說中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反思?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作傢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的個體選擇與創作能量,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用文字留下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這本書的厚度也暗示瞭其內容的豐富性,期待它能像一本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讓我對颱灣文學的理解不止停留在錶麵,而是能觸及到更深層次的肌理與靈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