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詞學由剝而復的關鍵期。詞體得以由音樂文學蛻變為純文學,由艷科小道晉身為正統文學,而復振於清代,有明詞學之理論建設,實功不可沒。瀋謙(1620-1670)橫跨明、清兩代,源齣雲間詞派,廁身「西泠十子」。所著詞韻—《瀋氏詞韻》,始創詞韻輪廓;詞論—《填詞雜說》,簡要精當;詞作—《東江彆集》,瑕瑜互見,雖非填詞大傢,然於清詞之復振,深有功焉。本書探討瀋謙之詞學與詞韻,除就《瀋氏詞韻》、《填詞雜說》、《東江彆集》詳考奧蘊得失,亦溯及其所屬之詞學流派、當時之詞學風尚及其友朋之詞學見解,並闡明詞韻之流衍、鈎勒詞韻發展史,不僅溯源竟委,揭示瀋謙於當代詞壇及詞學發展史之地位與影響,也補足若乾詞史的空白。
作者簡介
郭娟玉
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所撰論文與詞學相關的有《溫庭筠辨疑》及〈瀋謙瀋氏詞韻考述〉、〈試析調笑詞之藝術特色〉、〈李賀詩韻與詞韻〉、〈從婉麯修辭淺論婉約詞之藝術技巧〉、〈南歌子詞調試析〉等。
自序
緒論
壹、研究動機
貳、研究方法
參、研究目的
上篇 瀋謙詞學研究
第壹章 瀋謙與當代詞壇
第一節 明末清初之詞壇
壹、詞派流衍
貳、詞學風氣
第二節 瀋謙之傢世
壹、山川形勝 翰墨緣深
貳、仰承先武 嗣響清音
第三節 瀋謙之生平
壹、明末諸生
貳、清初隱士
第四節 瀋謙之學行
壹、孝友天成 骨高氣挺
貳、多纔博學 尤擅倚聲
第貳章 瀋謙之詞論——《填詞雜說》
第一節 移情說
壹、以情論詞
貳、以詞移情
第二節 本色論
壹、以「自然」「渾成」為本色
貳、以「後主」「易安」為當行
第三節 《填詞雜說》之特色與成就
壹、論詞特色
貳、詞學成就
第參章 瀋謙之詞作——《東江彆集》
第一節 版本源流
壹、版本與體例
貳、選本與輯佚
第二節 選聲擇調
壹、度新腔
貳、擇舊調
第三節 詞篇內容
壹、最無情處最牽情——閨情艷思之作
貳、煙鬟斜嚲蝤蠐嫩——詠物寫人之作
參、生離死彆誰經慣——悼亡惜彆之作
肆、唱遍新詞空灑淚——感慨抒懷之作
第四節 藝術特色
壹、短調長篇 兼賅眾體
貳、蕩往纏綿 窮縴極隱
參、度麯審音 聲情俱妙
下篇 《瀋氏詞韻》研究
第壹章 詞韻史略
第一節 詞韻之創始
壹、硃敦儒初擬應製詞韻
貳、瀋謙始創詞韻輪廓
第二節 詞韻之發展
壹、求閤於古調
貳、求閤於今音
第三節 詞韻之總結
第貳章 《瀋氏詞韻》之成書
第一節 版本源流
壹、《韻學通指》本
貳、詞選附錄本
參、詞話著錄本
第二節 內容體例
壹、韻部與部目
貳、韻目與韻字
參、按語與韻例
第三節 編撰目的
壹、以正韻學之謬
貳、以供吟詠之需
第四節 擬韻方法
壹、據宋詞韻例歸納 從嚴分部
貳、按詩韻韻目刪並 從寬通協
第參章 《瀋氏詞韻》韻部之探討
第一節 《瀋氏詞韻》韻部考釋
壹、韻目考釋
貳、韻部考釋
第二節 《東江彆集》用韻考略
壹、詞韻譜
貳、特殊押韻
第肆章 《瀋氏詞韻》與《詞林正韻》之比較
第一節 韻書體式比較
壹、部目比較
貳、韻目比較
參、韻字比較
第二節 韻部分閤評議
壹、陰聲韻部
貳、陽聲韻部
參、入聲韻部
第伍章 《瀋氏詞韻》之價值與影響
第一節 推進清詞之復興
壹、詞韻律化之先導
貳、填詞用韻之指南
第二節 開啓韻學之門徑
壹、創立詞韻體製
貳、擬定詞韻韻部
參、啓發韻學方法
第三節 宋代音係之參考
壹、研究宋音之參考
貳、研究宋詞之參考
結論
附錄一 瀋謙傳略
附錄二 《東江彆集》佚詞
附錄三 《瀋氏詞韻》與《詞林正韻》韻目對照錶
重要參考書目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知識的增長。更在於其展現齣的那種對待學術的赤誠之心。作者在論述瀋謙詞學思想時,字斟句酌,絲毫不敢懈怠。那種對曆史文獻的尊重,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性繼承,以及對自身觀點的審慎錶達,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良知。書中對於《瀋氏詞韻》的每一個條目、每一個釋義,都經過瞭反復推敲,力求準確無誤。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過程中,不迴避爭議,不迴避難題,而是選擇直麵它們,並試圖通過自己的研究給齣一種閤理的解釋。這種迎難而上的學術勇氣,是任何一部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都不可或缺的品質。雖然我對詞學研究的瞭解有限,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駕馭如此龐雜的學術材料時所展現齣的從容和自信。這本書並非那種浮光掠影式的作品,它需要讀者靜下心來,仔細體會,方能領略其精髓。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心靈的洗禮和對智慧的啓迪。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瞭瀋謙這位被曆史洪流所掩埋的詞學大傢。作者在書中對瀋謙詞學思想的挖掘,並非拾人牙慧,而是有著自己獨到的發現和見解。對於《瀋氏詞韻》的深入研究,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通過對《瀋氏詞韻》的細緻分析,不僅展現瞭瀋謙在詞韻學上的獨到之處,也揭示瞭其詞學理論的內在邏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善於運用大量的史料和例證,使得其論述更加豐富和具有說服力。書中對《瀋氏詞韻》的解讀,仿佛在為我們破譯一部古老的密碼,讓我們得以窺見瀋謙的思想世界。閱讀此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知識的寶庫,不斷獲得新的啓迪。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瀋謙詞學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也為我們理解明清詞學史提供瞭新的視角。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與瀋謙這位明清時期的詞壇巨匠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將瀋謙的詞學思想勾勒得栩栩如生。在解讀《瀋氏詞韻》時,我被其中蘊含的嚴謹的學術體係所摺服。作者並非簡單地介紹《瀋氏詞韻》的內容,而是將其置於明清詞學發展的曆史語境中,考察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學術淵源,以及其在詞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書中對《瀋氏詞韻》的每個詞條的分析,都顯得異常紮實,既有對詞義的精準把握,也有對聲韻特點的細緻描摹。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反復查閱古籍,不斷比對,力求還原瀋謙詞學思想的本來麵目。這種治學態度,讓我深深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連接瞭讀者與偉大的思想。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書,就有一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但又不失學術的嚴謹,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閱,雖然我本人並非專攻詞學研究的學者,但書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深厚功底和嚴謹態度,足以讓我這個門外漢也心生敬意。書中對於瀋謙詞學思想的梳理,循序漸進,條理清晰,仿佛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明清詞學研究的窗戶。作者在對瀋謙的詞學思想進行闡釋時,並非照本宣科,而是加入瞭許多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分析,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新的思考。尤其是對於《瀋氏詞韻》的探討,作者似乎投入瞭極大的心血,從多個維度對其進行審視和解讀,其背後所蘊含的嚴謹的學術方法和紮實的文獻功底,著實令人贊嘆。這本書不僅能夠讓詞學研究的專業人士受益匪淺,對於像我這樣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也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它讓我對瀋謙這位被低估的詞學大傢有瞭初步而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中國古典文學魅力的興趣。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古典文學的愛好者,我一直對那些在文學史上留下印記,卻又未曾被過度解讀的學者抱有濃厚的興趣。瀋謙恰好就是這樣一位人物,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瞭解他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作者在書中對瀋謙詞學思想的梳理,可謂是細緻入微。從他對詞的本體論的認識,到他對詞的創作方法和審美旨趣的論述,再到他對詞史發展的獨特見解,都被一一展現。而《瀋氏詞韻》作為瀋謙詞學研究的重要載體,更是被作者賦予瞭極大的關注。作者在對《瀋氏詞韻》的分析中,不僅揭示瞭其作為詞學研究工具的價值,更深入地探討瞭其背後的聲韻學知識和詞法原則。我尤其對其在聲韻學上的考量感到好奇,這部分內容似乎打開瞭我對詞的讀法和聽感的新視角。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瀋謙的詞學思想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宏大脈絡緊密相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