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瀋從文在迴答舊時的學生林蒲有關動亂年代的生活方式時,曾淡然迴答:「投岩麝退香」。傳說中,麝被獵人追到極處,會自行撕裂香囊,投岩而亡。1940年代後期的瀋從文對自己曆史命運似乎也有某種預知:「最後一個浪漫主義者」的自省,大約也是「麝退香」式的生命補償吧。
本書以史料?基礎,論析瞭20世紀40年代後期,圍繞著瀋從文、硃光?形成的自由主義作傢群,在左翼文化進程之外,對文學自由主義的自覺探索,揭示瞭在中國現代文學由多元發展趨嚮一元生存的轉摺中遮蔽多年的文學探索。本書將這一文學思潮概括?「新寫作」文學思潮,描述瞭「新寫作」文學思潮形成、發展和消亡的曆程,剖析瞭其生成的曆史淵源、政治意識、文學立場和主張。
作者簡介
段美喬
1974年齣生,四川綿陽人。
1993年入北京大學中文係,2003年畢業,先後獲得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要學術論文見於《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
總序
導言
第一章 「新寫作」文學思潮在平津文壇的形成
第一節 抗戰結束後中國文壇的新格局
第二節 戰後平津文壇的復興
第三節 副刊.雜誌.「新寫作」文學思潮的形成
第二章 「文學救國」:從「現代化文學」到「現代國傢」
第一節 「打開一條生路」:從新的「文學運動」開始
第二節 民主文化:「現代化的文學」與「現代化的國傢」間的橋梁
第三節 「文學救國」:在文學理想和社會政治理想之間
第三章 新綜閤傳統」:「民主文化」的文學形態
第一節 「新綜閤傳統」的內涵
第二節 「新綜閤傳統」的普遍意義
第四章 「新寫作」的文學資源
第一節 西南聯大的文學探索
第二節 自覺的現代主義追求
第五章 新錶達方式的齣現
第一節 文體綜閤的深化
第二節 「非個人化」的「個人化」錶達
第三節 現實的「內在化」
尾聲 「新寫作」文學思潮的消亡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投岩麝退香──論1946-1948年間平津地區「新寫作」文學思潮》簡直是開啓瞭我一段塵封的曆史迴憶。作為一個曾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讀者,書中所描繪的平津地區,尤其是1946-1948年這段特殊時期,那些湧動著的文學思潮,讓我仿佛又迴到瞭那個充滿變革與思辨的年代。作者對“新寫作”的定義和梳理,觸及瞭許多我當年不曾清晰認識到的細微之處。我記得當時,報刊雜誌上充斥著各種新舊思潮的碰撞,文學界更是熱鬧非凡,湧現齣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這本書將這些零散的印象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清晰的圖譜,讓我看到瞭當時作傢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探索與創新。特彆是書中對幾個代錶性作傢及其作品的剖析,我都覺得非常到位,他們的文字,他們的思想,即便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相當的啓發意義。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那個時代的靈魂。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作者在描寫1946-1948年間平津地區的文學氛圍時,運用瞭非常生動的語言,仿佛能夠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油墨香和咖啡香,聽到作傢們在茶館裏的激辯聲。那些關於“新寫作”的討論,不再是冰冷的學術概念,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反映瞭當時知識分子對於民族命運、社會變革的深切關懷。書中對於一些具體作品的解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仿佛與書中提到的那些作傢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們筆尖下的溫度,他們思想的深度。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梳理瞭曆史,更在於它喚醒瞭我們對那個時代文學的深層思考,提醒我們,文學的根永遠與時代土壤緊密相連。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相當瞭得,雖然是學術研究,但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作者在探討“新寫作”時,常常會穿插一些曆史細節和文學軼事,使得原本嚴肅的論述變得鮮活有趣。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當時平津地區幾個文學沙龍的描寫,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那種對藝術的純粹追求,都讓我感到熱血沸騰。通過作者的筆觸,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的青年作傢們,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大浪淘沙中,尋找自己的聲音,錶達自己的思考。這本書也讓我對“新寫作”這個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學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種思想解放的體現。它為我們理解新中國成立前後中國文學的轉型,提供瞭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评分讀完《投岩麝退香──論1946-1948年間平津地區「新寫作」文學思潮》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曆史的演進並非一條直綫,而是一個充滿瞭復雜性與偶然性的螺鏇上升過程。作者在分析“新寫作”時,展現瞭一種非常辯證的思維方式,既看到瞭它作為時代變革的産物,又挖掘瞭其內在的局限性與張力。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期的文學思潮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幾位關鍵人物思想的梳理,他們之間的分歧與融閤,共同塑造瞭那個時期文學的復雜圖景。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一種文學思潮的産生,都離不開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以及作傢個體的探索。它不僅僅是對一段文學史的梳理,更是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曆史敘事層麵,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平津地區”這一具體的地理空間,以及“新寫作”這一具體的文學現象,這種“微觀”的切入方式,反而讓整個研究更加深入和具體。通過對當時當地齣版物、文學社團、作傢活動等細節的梳理,作者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文學生態係統。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新寫作”的定義和界定,它不是簡單地將某個時期的文學一概而論,而是深入挖掘其內在的驅動力、錶現形式以及與其他文學流派的微妙關係。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當時的文學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並沒有生硬地套用理論,而是將理論與史料緊密結閤,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總而言之,這本書為研究那個時期中國文學史,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和堅實的史料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