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貿易與擴張:漢鬍經濟關係的研究

漢代貿易與擴張:漢鬍經濟關係的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漢代史
  • 漢鬍關係
  • 絲綢之路
  • 貿易史
  • 經濟史
  • 邊疆研究
  • 中西交流
  • 曆史學
  • 考古學
  • 漢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漢代的貿易和擴張為中心,全麵考察漢代中國人與其他民族之間的對外關係,在廣泛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中,重新審視瞭漢朝所麵臨的經濟和軍事問題,對厘清諸多近年來的史學熱點問題頗有裨益,對瞭解中國曆史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如納貢體係,依據當時政治、經濟的現實背景對中國納貢體係在漢代的建立與成長,做瞭極其精彩的闡述。

作者簡介

餘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纔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奬」之稱的剋魯格奬。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漢代貿易與擴張

第一章  導論:問題及其緣起
第二章  政策背景和貿易基礎
第三章  納貢體係下的漢鬍經濟關係概況
第四章  歸降的鬍族人及其待遇
第五章  邊境貿易
第六章  中國與西方國傢之間的經濟關係
第七章  海上貿易
第八章  結語:曆史視野中的貿易與擴張

漢代的飲食
匈奴
評崔瑞德《唐代的財政管理》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五章
邊境貿易

與中國曆史上的其他時期一樣,貿易自然也是漢代中外經濟交往的主要方式。由於受到材料極端分散、零碎等特點的限製,考察的重點將放在貿易進行的各種方式上,而不是貿易中實際所涉及的貿易量,很遺憾這是無法重構的。漢代存在三種類型的對外貿易,即邊境貿易、與西方國傢的陸路貿易、海上貿易。由於邊境上的鬍族人經常充當漢代中國對外貿易的中間人,因此,自然首先從邊境貿易著手,之後再接著討論其他兩種類型的貿易。


一、邊境貿易與擴張
如同前麵已經指齣的那樣,漢朝時期的商人非常活躍。他們在邊境沿綫的活動尤其引人注目,而且極大地促進瞭漢帝國的擴張 。在許多事例當中,追逐利潤的個體商人們為政府採取將更多的邊境地區兼併到郡縣行政體製下的方式來擴大中國版圖的做法鋪平瞭道路。例如,一位清代學者認為,一個名叫彭吳的中國商人在朝鮮的貿易活動最終使中國得以在那裏建立瞭一個郡 。無論如何,文獻資料和考古證據都傾嚮於錶明:從戰國時期以來,貿易和擴張的相互作用逐漸把中國的東北邊境推進到瞭遠至北朝鮮的地方 。後來在漢武帝時期,中國的郡級行政管理機構在朝鮮確立之後,更多的商人從中國內地到達那裏,而且他們追求利益的欲望是如此的強烈以至瀋湎於盜竊行為,由此逐漸破壞瞭那裏的社會風氣。

在漢帝國嚮西南擴張的過程中,中國商人起瞭相似的作用。四川的商人經常非法越過邊境去和夜郎進行貿易,他們的貿易行動最終使漢朝政府注意到夜郎地區的軍事、政治重要性。結果是,整個西南(今四川之一部以及雲南和貴州)重新嚮中國開放,好幾個蠻夷國傢轉化成瞭中國的郡。

在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上,趙地和秦地的商人也非常活躍 。而且,由於這些地區與羌、戎、氐及匈奴的土地接壤,中國商人自然與這些邊境上的鬍族人之間有著經常的、廣泛的商業往來,這使得前者獲取瞭大量的利潤。比如,早在秦朝統治時期,烏氏�就已經從其與戎人國王的貿易中獲取瞭钜額財富。

不但中國內地的商人長途跋涉到邊境上去尋求新的緻富之路,而且一個邊境地區與另一個邊境地區之間的貿易也非常發達。枸醬在廣東的齣現就最能說明這種情形。

枸醬是四川的一種土特産,當地的商人將其大量齣口到夜郎。但夜郎人又不能將其全部消費掉,而且發現把剩餘部分經牂柯江輸送到越人的市場是有利可圖的。由此,這兩個重要的邊境地區——後來分彆稱作西南和南越,就通過水路在經濟上取得瞭聯係。這種情形就使得南越王有可能通過經濟方式來控製夜郎地區。

中國商人在邊境沿綫的探索活動經常引起漢帝國的政治、軍事擴張這一事實,已經被當時敏銳的觀察者司馬遷注意到,他在對西南夷的評論中這樣說道:「然南夷之端,見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西夷後揃,剽分二方,卒為七郡。」

除瞭商人之外,駐防的軍隊也促進瞭邊境貿易的發展。自戰國時期以來,在軍隊駐紮的地方尤其是邊境地區就已經有瞭「軍市」。例如,西元前3世紀,著名的趙國將軍李牧受命在雁門地區(今山西)防範匈奴入侵,他在軍營中設立瞭集市,來自集市的稅收全部用於保障士兵的給養 。偶爾可以看到,漢代的大部分時期仍然在使用類似的軍市。文帝統治時期,雲中(今綏遠)太守魏尚仿效李牧的做法,在邊境上建立瞭軍市 。武帝時期,一位軍事官員甚至走得更遠,他把京師的北軍軍營守衛處變成瞭一個與士兵們進行貿易的集市區 。後來軍市不但擴展到瞭內地,而且在漢代的軍事係統內趨於製度化。每個軍市通常任命一名軍事官員為「軍市令」,負責管理 。到三國時期,同樣的機構仍然非常活躍;為瞭方便駐防士兵,魏和吳都設立瞭軍市 。遺憾的是,由於缺乏詳細的資料,我們無法知道軍市這種機構有多麼正規,以及在那裏會賣些什麼樣的貨物。

不過,正是駐防在邊境地區的士兵在邊境貿易的發展中起瞭特彆積極的作用。一般說來,我們可以把漢代駐防士兵參與邊境貿易的場所區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上麵討論過的軍市。第二是邊境集市,稱為關市或互市,本章稍後會對此做進一步的討論。現在隻需記住這一點就夠瞭,即當邊境和平的時候,駐防的中國士兵就像中國商人一樣,也在這類地方與鬍族人進行貿易 。第三是各邊境城市中的普通集市。根據新近發現的漢簡資料可以再現當時邊境士兵商業活動的場景。在著名的居延漢簡中,我們經常會碰到「私市」或者「為傢私市」一詞,這是因為許多士兵將其傢庭成員一起帶到瞭邊塞。他們不僅到附近的居延地區的城市去,而且有時也跋涉到遠至張掖郡治所在的城市,或者到相鄰的邊郡九原郡治所在的城市。

這些漢簡資料也揭示齣大量其他有關邊境上漢朝軍隊貿易活動的有趣事實。第一,盡管在這些漢簡中沒有關於軍市存在的明確的、直接的資料,但我們確實在這些漢簡中找到瞭好幾個關於士兵們自己相互之間進行貿易交換的例子。在一個例子中,一名障塞的士兵在集市上將一匹價值1,000錢的絲綢以600錢的價格賣給瞭一名烽燧長官 。在另一個例子中,一名烽燧的士兵把從政府那裏領到的一套衣服賣給瞭另一個烽燧的一名士兵。

為數甚多的材料錶明,有時士兵們被捲入相互的債務中大多都是因為這種交易而引起的。

第二,邊境士兵與他們駐防地附近的普通老百姓之間也有著直接的商業關係。例如,一條簡文記載,戍卒和田卒都將他們從政府那裏領到的衣服及其他物品以高價賣給邊境地區的百姓以賺取利潤 。另一個例子中,一名士兵賣瞭3匹布給一位當地的居民得瞭1,000錢 。看來,跟內郡不同,政府允許邊郡的官員和士兵從事貿易活動 ,很可能是考慮到他們微薄的收入遠遠不夠養活他們的傢人的緣故。因此,看到一名官員嚮其上級匯報他與市井之人的交易事務就不足為怪瞭。

第三,邊境上的駐防軍隊與鬍族人之間的交往痕跡也清楚地體現在這些漢簡資料中。一枚殘斷的居延漢簡記載瞭一些來自小月氏的人 ,這與敦煌漢簡中的類似材料極其吻閤 。可以看到,所謂的小月氏鬍長期歸降漢朝並居住在中國版圖之內;而且,由於他們是優秀的戰士,許多人在「以夷伐夷」的政策下被組編進漢朝軍隊之中 。那麼,看來討論中的蠻夷人就很可能是一名這樣的士兵。另一條證據提到瞭三個奇怪的名字,其中兩個都有鬍字,這有力地證明瞭他們是鬍人。

這三個名字中,第一個似乎曾是一名騎兵,而第二個是名女性僕人 。一枚敦煌漢簡也記載瞭一名來自西域小國烏孫的歸降鬍族婦女 。最有意義的信息是由一枚居延漢簡提供的,其重要性在於,這枚簡記載瞭關於邊境上漢朝軍隊和歸降蠻夷部隊之間的經濟關係。簡文稱在徵和三年(前90)八月己未這一天,一名中國軍官送瞭43石2鬥榖物給一個蠻夷屬國的兩名指揮官 。這個例子中的屬國可能就是前一章所論及的建立於西元前121年或者120年用來安置歸降匈奴的五屬國之一。盡管屬國蠻夷是否經常通過這種方式從漢朝政府那裏獲得他們的食物供應還不完全清楚,但體現在這則簡文中的交往看起來像是官方的,而不是私人的。

根據上文所討論的這些新發現的漢簡資料,看來至少邊境上的漢朝軍隊和蠻夷人之間有著一些總體上帶有經濟性質的交往。根據這一曆史背景,對《史記》 和《漢書》 中「外市」一詞作齣不同的解釋也許就是閤情閤理的瞭。整個句子相當模糊地說到將吏們相疑而「外市」的後果。傳統的理解認為其意味著將吏們與外敵之間有交易,這當然也有道理 。不過,近來有人認為,這個例子中的「外市」可以按照字麵意思理解為是指漢朝邊境士兵將一些違禁物品尤其是鐵兵器賣給匈奴之事 。看來今人的這一解釋與我們前麵的分析更為相符,我們的分析顯示,漢朝邊境士兵的確有機會與蠻夷人做買賣。

由此我們看到,邊境上的漢朝商人和駐防軍隊兩者的經濟活動都適於用來證明中國與鬍族經濟交往中緊密交織的兩個方麵,即貿易和擴張。一方麵,正是商人通過貿易的方式推進瞭漢帝國的擴張,而另一方麵,正是士兵們通過擴張拓展瞭貿易的範圍。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漢代貿易與擴張:漢鬍經濟關係的研究》讓我聯想到不少有趣的可能性。首先,它可能是一本深入探討漢代時期,尤其是在對外貿易方麵,如何塑造和影響瞭漢朝的疆域擴張的書。我想象中,作者會細緻地分析絲綢之路上的商品流通,例如絲綢、茶葉、瓷器如何從漢朝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方,又有哪些珍貴的香料、寶石、馬匹等傳入漢朝。這些貿易活動不僅帶來瞭經濟上的繁榮,可能也促進瞭文化的交流與融閤。我會特彆好奇書中對於“擴張”的定義,是純粹的軍事占領,還是通過經濟手段,比如建立朝貢體係,以貿易為紐帶,將周邊地區納入漢朝的影響範圍。書中會不會提到漢代政府在推動貿易和擴張中的角色,例如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修建基礎設施(如驛站、道路)或是采取某些財政政策?我也會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界定“漢鬍經濟關係”,是簡單的買賣關係,還是包含更復雜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互動?畢竟,那個時代,經濟和政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貿易不僅僅是單純的商品交換,更是國傢力量延伸和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

评分

光是看到《漢代貿易與擴張:漢鬍經濟關係的研究》這個書名,我就覺得它一定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我想象這本書會帶我們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描繪齣一幅生動的漢朝對外貿易的圖景。我會期待書中會細緻地描寫,在漢朝的疆域不斷擴張的過程中,與“鬍”人之間的經濟互動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交換,而是會深入到貿易的具體方式,比如是官方主導的官方貿易,還是民間私營的貿易,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漢鬍經濟關係”的定義,會不會包含對於雙方在經濟閤作中的權力動態的分析,比如漢朝如何利用其經濟優勢來影響周邊民族,或者周邊民族如何通過貿易來獲得漢朝的資源和技術。我也會設想書中會涉及一些具體的商品,例如漢朝的鐵器、農具,對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可能帶來的改變;又或者草原民族的駿馬、毛皮,對漢朝軍事和經濟的補充作用。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在冷兵器時代,經濟的聯係同樣能夠成為連接不同文明、促進相互理解的重要橋梁。

评分

坦白說,我被《漢代貿易與擴張:漢鬍經濟關係的研究》這個書名所吸引,是因為我一直對古代的“邊界”議題很感興趣。這本書名裏的“漢鬍”,立刻勾起瞭我對漢朝與周邊遊牧民族,特彆是匈奴等族群之間關係的思考。我會想象書中會詳細描繪,在漢朝積極嚮外擴張的同時,是如何與這些被劃分為“鬍”的族群進行經濟上的互動。這不單單是兵戎相見的描述,更可能是關於榷場、互市的設立,關於馬匹、皮毛、糧食等商品的交換,以及這些交換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瞭雙方的矛盾,或者又加劇瞭衝突。作者會如何處理這種復雜性?是傾嚮於將這種關係視為一種徵服與被徵服下的經濟活動,還是會嘗試去展現一種更具協商性和相互依賴性的圖景?我特彆期待書中是否會提及漢朝對這些“鬍”族群的經濟政策,例如羈縻政策中的經濟成分,或者是在邊境地區建立的特殊經濟區。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即使在軍事對峙的背景下,經濟活動也依然能夠扮演著一種潤滑劑,甚至是重要的外交工具。

评分

《漢代貿易與擴張:漢鬍經濟關係的研究》這個書名,讓我立馬想到瞭一種更具戰略眼光的解讀。我會想象作者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羅列漢代對外貿易的商品清單,而是更深入地去分析,貿易活動是如何成為漢朝實施其“擴張”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作者會不會探討,漢朝在邊境地區設立的貿易點,例如榷場,是如何成為控製和影響周邊地區,尤其是“鬍”族群的重要經濟杠杆?我也會期待書中能展現,漢朝是如何通過經濟手段,來塑造其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可能並非完全依靠軍事武力,而是通過提供商品、技術,甚至是一種經濟上的“保護”,來換取政治上的忠誠和經濟上的閤作。書中對於“漢鬍經濟關係”的界定,我猜測會超越簡單的買賣關係,可能會涉及到經濟上的附庸、閤作,甚至是一種互利共贏的模式。我甚至會設想,作者是否會探討,漢朝的經濟擴張,是如何為其軍事擴張提供瞭物質基礎和戰略支撐,比如通過貿易獲取戰爭所需的馬匹、軍糧,或者通過控製貿易路綫來削弱敵對勢力的經濟能力。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古代國傢的擴張,往往是軍事、政治和經濟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

评分

《漢代貿易與擴張:漢鬍經濟關係的研究》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一些關於古代社會經濟史的學術著作。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漢代時期,那些在廣袤疆域內進行的,以漢朝為主導,同時與周邊民族,也就是書中所指的“鬍”,之間形成的經濟聯係。我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是,大量的考古發現,例如來自羅馬的玻璃器皿,來自中亞的葡萄和苜蓿,以及漢朝的漆器、絲綢在中亞和西亞的蹤跡,都在這本書中得到瞭係統的梳理和分析。作者會不會運用大量的齣土文獻,如簡牘、帛書,來佐證這些貿易的規模、路綫和商品種類?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擴張”的解讀,是僅僅指軍事上的版圖擴張,還是包含瞭經濟上的滲透與影響,比如通過朝貢貿易體係,讓周邊地區在經濟上對漢朝形成依賴?對於“漢鬍經濟關係”的界定,我猜測作者可能不會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純粹的市場交易,而是會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政治、軍事和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比如探討這些經濟往來如何影響瞭雙方的社會結構、技術傳播,甚至是觀念形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