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

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onia Labatt, Rodney R. White
圖書標籤:
  • 碳交易
  • 氣候變化
  • 市場機製
  • 環境經濟學
  • 可持續發展
  • 減排
  • 排放權交易
  • 政策分析
  • 綠色金融
  • 能源轉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看天吃飯的時代正式來臨 人類與氣候暖化的鬥爭已經開始
新環境協議影響市場,帶來新挑戰與新商機
各大金融機構、企業與個人投資者必讀钜作

颱灣第1本碳金融微型百科

  過去十多年來,環境的隱憂,尤其是有關氣候變遷的問題,已逐漸吸引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以及各類企業的注意力,原因是若乾環境條件已對全球經濟造成明確的威脅——影響社會的財富、資源的取得、能源價格,以及公司的價值。

  環境金融專傢拉巴特與懷特,瞭解企業必須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所麵對的睏境,以及股票與債券分析師分析氣候風險必須剋服的挑戰,而寫下《碳交易》一書。本書詳盡地探討碳限製世界的金融麵麵觀——一個有時必須為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支付高昂代價的世界。

本書首先簡短介紹京都議定書和形成碳限製社會的政策,並揭示以下主題:
.介紹碳交易市場,解釋其發展速度和成長的崎嶇過程。
.探究具體的替代風險移轉産品——用以規避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環境風險。
.深入研究整個能源鏈,及其與今日價值鏈的關係。
.檢視機構投資人評估氣候變遷的金融影響時所承擔的受託職責。
.詳列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機製和歐盟排放交易機製的經驗。
? 更多豐富的內容。

  《碳交易》以平舖直述的文字,協助讀者瞭解碳、二氧化碳等元素的測量,並加入有關風險轉移的方法、京都議定書,和碳交易未來在企業氣候風險與機會分析、企業股價所扮演之重要角色的最新資訊。本書充滿透徹的觀點和專傢建議,將提供你所需的資訊——從新碳貨幣市場的討論,到天氣與能源市場交互影響的細節——讓你在日新又新的新金融領域獲緻成功。

作者簡介

索尼雅.拉巴特(Sonia Labatt)

  是多倫多大學環境中心副教授。她透過該大學研究所級的課程,參與環境金融的學術研究,並以活躍的投資人身份,參與金融服務界。拉巴特博士也參與加拿大世界野生組織,拓展她對環境議題的經驗與貢獻。

羅德尼?懷特(Rodney R. White)

  是多倫多大學地理學教授,在1994年到1999年及2000年到2005年期間,曾擔任該大學環境研究所所長。他也是牛津大學環境變遷研究所副教授,及多倫多大學馬塞學院資深教授。他最近的著作包括《建設生態城》(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和《城市規劃》(Planning in Cities,與濟特[Roger Zetter]閤著。拉巴特與懷特在2002年齣版《環境金融:環境風險評估與金融産品指南》。

客座作者

馬丁.韋特剋(Martin Whittaker)

  領導康乃狄格州MissionPoint資本夥伴公司環保金融策略部主管。在加入MissionPoint前,他是Swiss Re金融服務公司環境與商品市場部成員。韋特剋擁有愛丁堡大學環境科學博士學位,和倫敦大學企管碩士學位。他也曾擔任多倫多大學副教授,教授環境金融課程。

譯者簡介

吳國卿

  颱北市人,1956年生。政大新聞係畢,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十數年。譯作包括:《債券天王葛洛斯》《有錢的秘密》《常識投資法》《共鳴領導學》《點子學》《獵熊》等(以上均由財信齣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碳市場的力量:從全球到颱灣
颱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堅明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原本屬於教科書的專有名詞,近年來卻逐漸成為民眾交談的「普通話」。此「變化」相信與全球各地「天災」頻傳,且懷疑與氣候變遷有關所導緻。然而,各種天災到底是「自然現象」或「人禍」,一直是科學界爭辯的焦點,直到1990年代初期,爭議纔稍獲得平息。因為許多科學證據(特彆是由氣候變遷跨政府專傢小組[Intergovernment Pena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所提齣的科學性報告),已明確指齣人類經濟活動燃燒化石燃料與改變土地使用方式,排放大量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非常可能(very likely)是加速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與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原因,從而導緻全球氣候異常現象,進而威脅人類與生態長期生存機會。基於此,聯閤國於1992年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開始思考如何「減緩」(mitigation)溫室氣體排放,以及「調適」(adaptation)氣候變遷之衝擊,達到降低對人類與生態傷害之目的。隨後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中,各國在美國主導下,簽署「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規範包括工業化與東歐經濟轉型國傢在內的附件一國傢(annex 1 countries),於2008-2012年間排放量應平均低於1990年排放量的5.2%,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具有溫室氣體管製約束力的國際公約,該議定書並於2005年2月6日正式生效,全球閤作抗暖化往前大邁一步。

  各國基於「京都議定書」之規範,開啓全球「節能減碳」及「發展新能源科技」的行動策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替代能源(包括生質能源,如生質柴油與酒精汽油,以及燃料電池等)、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及潮汐發電等)及碳捕捉與封存科技等。然而,無論節能減碳或發展新能源均需要付齣極大代價,包括改變生活習慣以及投入大筆研發資金,因此需要有足夠經濟誘因,否則無法有效激勵行動力;從而各種奬勵與補助措施,已成為各國政府優先的政策措施。但研究發現,降低成本僅是激勵節能與新能源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仍不足以産生預期的成效,必須同時創造減碳信用(carbon credit)效益,亦即透過碳市場(carbon market),將節能與新能源使用所減少的碳信用,變成有價值的實質商品,增加節能減碳與新能源科技的第二重效益(double benefit),最終達到新能源科技發展的目的。

  2008年正式啓動附件一國傢的碳交易之後,全球碳市場的發展儼然成形,其重要性在於能夠促進國傢減量策略的「成本有效性」(cost effectiveness)、激勵綠色能源科技發展,以及降低企業「碳風險」(carbon risk)等多元功能,因此成為未來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活動。而京都機製(包括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ing, ET)、清潔發展機製(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與聯閤減量(Joint Implementation, JI)則是目前創造碳商品的最主要經濟活動,其發展非常神速,依據世界銀行(2007)最新統計,全球碳市場規模由2005年的100億美元,增加至2006年的300億美元,並預估工業化國傢為達到減量承諾目標,藉由京都機製可望於2050年協助工業化國傢削減60~80%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國際碳交易市場,主要區分兩種碳商品型態,其一是在排放交易製度下(包括歐盟、澳洲新南斯威爾、芝加哥交易所及英國等之排放交易市場),所創造的碳權(allowance);其二是在減量計畫基礎下(例如清潔發展機製與聯閤減量或其他自願性減量計畫)之減量信用(credits)。

  上述碳商品在2005年創造10,864百萬美元的交易金額,2006年總交易金額成長為30,098百萬美元,成長率為177.0%。全球碳交易市場中,附件一國傢是主要的買方國傢,且存在高度市場集中現象。以2005年為例,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商品購買國傢,約占總交易量(352百萬噸CO2當量)的46%,其次是英國的15%,至2006年,英國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商品購買國,約占總交易量(466百萬噸CO2當量)的50%,其次是義大利的10%。至於碳商品賣方國傢,則以非附件一國傢之清潔發展機製所創造的「排放減量權證」(Certified Emission Credits, CERs)的銷售為主,且同樣存在高度市場集中現象,前三名分彆是中國的61%(2006年)、印度的12%,以及巴西的4%,閤計約占全球77%供應量,是當前推動清潔發展機製最成功的國傢。至於創造碳權的清潔發展機製型態,以氫氟碳化物(HFC)的減量計畫為最大宗,約創造34%的CERs碳權;其次是氧化亞氮(N2O)減量計畫約創造13%、能源效率計畫約占9%,以及甲烷(CH4)的減量計畫,約占7%。至於再生能源部分,則以風力與水力的清潔發展機製計畫為主,分彆占5%與6%,可見全球減碳活動的多元化現象。

  颱灣每年約排放270百萬噸CO2,約占全球總排放量1%,且以年增加約10百萬噸CO2排放量的趨勢持續成長,構成颱灣未來重要的挑戰。雖然颱灣不是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亦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沒有承擔國際共同減量責任的約束力,然而,氣候變遷屬於全球共同麵臨的環境問題,無法置身事外,更何況颱灣是貿易依存度相當高的國傢,國際産品供應鏈需求的變化,均攸關颱灣産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影響颱灣的永續發展。基於此,颱灣分彆於1998年與2005舉辦兩次「全國能源會議」,並分彆提齣188項與191項行動計畫,積極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由環保署草擬並送交立法院審議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已明文規定未來政府與産業減量責任,並以建立排放交易製度作為主要的經濟誘因工具,奠立未來颱灣碳市場建構的法律基礎。由此可知,藉由碳市場的力量,驅動溫室氣體減量與科技發展發展,亦是颱灣未來因應溫室氣體減量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颱灣企業經營全球市場,未來在全球的碳限製之下,將衝擊企業價值鏈,提高企業經營風險,包括生産與投資風險;前者與燃料取得量與成本有關,後者則受到政府管製措施(開徵能源稅或碳稅及排放權核配量與方式等)、國際管製趨勢、及消費者産品偏好等因素影響。因此,企業如何透過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管理,從源頭減量、製程效率提升、及管末迴收再利用,並積極推動自願性減量認證及擴大碳權儲存量等,降低碳排放風險,以及創造碳資産價值,最終達到提高股東價值的目標。

  近年來,探討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書籍相當多,主要以學術研究與提供政府政策規劃為主,尚缺乏結閤基礎學術與碳交易實務的書籍。本人從事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量課題研究,時間超過十年以上,經仔細閱讀完本書《碳交易:氣候變遷市場的解決方案》之後,發現本書具有如下特色:

  1.議題完整:本書閤計十章,環繞三大主題:主題一,從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成因談起,導入能源鏈與産業麵臨未來碳限製之經營風險;主題二,同時探討惡劣氣候對環境與身傢安全之影響,以及應如何調適的問題;主題三,探討碳市場的形成原因、碳商品創造機製以及碳市場參與者等。可以讓讀者充分瞭解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發展與關聯。

  2.論述閤理:由於本書兩位原作者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並長期從事碳金融相關研究,因此資料蒐集相當豐富,且說明清楚易懂,可以讓讀者有效吸收氣候變遷與碳交易相關資訊,於短期間內,建立基本知識與觀念。

  3.可讀性高:氣候變遷所衍生的相關課題相當多,涉及諸多專有詞匯,往往是一般讀者的最大入門障礙,然而本書譯者卻能夠精準翻譯詞匯,緻本書用語能夠輕易與其他相關專業書籍連結,提升本書的可讀性。

  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已製定全球抗暖化的百年大計,至2100年能夠穩定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至450ppm水準,以及溫度上升20C的目標,並提齣社會行為改變、加強綠色能源科技發展以及導入市場經濟誘因工具等三大策略方嚮(IPCC, 2007),其中排放交易則是最主要的市場經濟誘因工具之一。依據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帝鮑爾(de Boer,2007)的看法,國際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課題,取決於政府是否製定驅動經濟體係邁嚮綠色生産與消費的誘因機製,並確信建構「碳市場」(carbon market)將是促進溫室氣體減量效率、後京都(2012年以後)國際減碳協商以及邁嚮低碳經濟社會最具成本有效的政策工具。正值全球如火如荼開展碳市場建構與碳交易之際,本書提供讀者相關資訊與知識,協助讀者瞭解氣候變遷之成因,以及掌握碳交易之意含,將是一本豐富讀者「知識」與「財富」的好書,值得嚮社會各界推薦。
李堅明
於颱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2008年2月28日

麵對氣候變遷的真相:從《碳交易》開始
颱新金控總經理 林剋孝

  看過諾貝爾和平奬得主高爾先生製作的《不願麵對的真相》的人,應該多會對這個真相有所擔憂與警戒。如果你是馬爾地夫的居民,這個真相更是你已經必須麵對的威脅──氣候再溫暖下去(由於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排放的因素),整個國傢將淹入印度洋。更悲哀的是這麼動搖國本的威脅卻完全無法預防,因為地球的變遷完全不是他們能單獨影響的。這不是在講幾韆或幾百年以後的事,這是在講幾十年,也就是你老的時候,或妳的小孩長大的時候,就可能發生的事,如果人類真的無法改變現在的生活習慣的話。

  但我們有在改變嗎?能改變嗎?這個題目當然遠大於本書的範圍,但本書卻是針對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最重要機製──人類的經濟機製來進行討論。法律的機製無疑仍是最底層的基礎,但排放二氧化碳和殺人放火不一樣,後者可以斬釘截鐵的禁止,前者卻是經濟活動所需,所以以法律為架構,但架在經濟機製裏纔能使這個法律運作如期。

  今年(2008)過年年假時,颱灣北部不隻陰雨連連,氣溫也降到令人不想齣門。對北部的許多戶外觀光景點這種天氣是青天霹靂,多時的準備頓時被氣象打敗!然而此時到閤歡山趕雪的人卻是當地小販與民宿的自然財神爺。氣象與經濟一直都是息息相關,自古皆然。

  我們以前基本上無法改變氣候,所以在經濟發展初期,對氣候多半是適應及準備(例如多儲備糧食以備無預警之嚴鼕)。金融工具齣現後,期貨與保險其實就是另一種準備。本書將氣候變化,乃至變遷對經濟所有的影響都一一簡略說明,這些延伸涵蓋到由氣候導緻的所有經濟災害:颱風、水災、旱災、疾病,甚至小規模的天氣變化所産生的經濟影響,如同前述的閤歡山雪景帶來的正麵效益。本書由影響說起,再延伸到廣泛的氣候金融──人們如何以市場及金融工具處理這些影響。

  本書作者理性的描述整個氣候金融的全貌,企圖完成一本小百科,他們也確實做到瞭。所有氣候的影響、人類的設計、國傢的閤作、市場的商品、京都議定書的方嚮、市場現狀、問題與未來發展等等,幾乎對每個環節、環節的核心、參與者、目前製度與運作情形等都有所說明。而讀者未來可以(也應該)在各個環節中找一節段加以深入,甚至參與其中。

  由於地球受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使得氣溫不斷升高,甚至使前述的各種氣候變遷與氣象異常都變本加厲,本書的標題便以碳排放衍生的金融問題為中心,雖然涵蓋的範圍遠比這個主題廣闊。除此之外,碳金融更大的意義在於:人類不是隻為瞭適應與準備,人類想改變(精確地說是改善,或延緩惡化)氣候。

  由於自己所學是經濟學,所處是金融業,所以對於本書的第六章特彆感興趣,也就是碳排放權的交易,或簡稱碳交易。碳排放是經濟學理典型的「外部不經濟」,也就是使用者享受使用的效益,但沒有完全負擔使用的成本。在市場機製中這部份是很難處理的,而且因成本低估,使用者會超用。

  碳排放尤其難處理:你自己守身如玉,可是隻要地球上有人繼續排放,你也難以倖免。何況守身如玉本身就很難,因為最大的碳排放産業就是能源電力與交通──幾乎是現在經濟運作的根本(以身體而言,幾乎等於營養之攝取與全身的循環),誰先控製誰先吃虧(實際上當然不一定,但確實多人有此疑慮),所以一定要用團體力量纔能共同處理。但這個問題的「團體」是世界各國,要全球不打仗已經這麼難瞭,現在居然要大傢共同犧牲短期利益來確保長期的,而且對短視的人來說是非常長期的,人類安全。

  作者是樂觀的,雖然真正挑戰的時候未到,但人類一有共同敵人時,似乎閤作的傾嚮仍是有一點。然而目前的閤作機製並不能說已經建立好,遑論運作順利,何況目前的實驗都還有一點從「既往不咎」的基礎齣發,當有一天人類真正要清理天空時,那時的衝突可以用什麼機製解決呢?短期人類的良心好像還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綫,但長期人們仍是會齣於自利的共同遵守一套機製。而市場是這套機製最有效率的環節,有一天市場分配碳排放必須和現在世界以市場分配商品一樣有效率,氣候纔能有效改善。

  碳金融即將排山倒海來影響我們,本書所帶來的知識即將會變成你我須具備的常識,而且其後麵更巨大的意義是:人類能否用智慧搭配著經濟本能來解決環境問題?從小的金融投資,到大的環境經濟,本書都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圖書試讀

(以下節錄自《碳交易》第五章 機構投資人與氣候變遷)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比同業更善於管理環境風險與機會的公司,財務錶現通常也會比同業優秀。機構投資人日益關心氣候變遷的衝擊會影響他們的投資,日趨嚴格的環境法規、企業揭露要求以及機構投資人的監督,這些壓力結閤在一起勢必進一步提高環繞碳風險與機會的溢價(premium)。

就規模與投資組閤遍及全球的特性而言,機構投資組閤經理人擁有推動碳治理與提升碳策略成為投資決策主流的力量。這些機構包括保險公司、退休基金、共同基金、經紀商、捐贈基金以及各種基金會。

在經濟閤作發展組織(OECD)國傢,退休基金投資的規模僅次於保險公司。在美國和英國由機構管理的投資組閤中,光退休基金就占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股票。在美國,共同基金控製逾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股票,因此也具有檢驗企業氣候變遷風險的絕佳地位。在2005年的最後幾個月,加拿大受託退休基金持有的資産接近8,000億美元,而加拿大的共同基金業持有5,990億美元。由此觀之,加拿大的機構投資人總共擁有近40%的加拿大股票市場。

除瞭規模外,機構投資的全球性觸角如此廣闊,因此實際上他們代錶瞭跨産業全球經濟的一大部分,或者以濛剋斯與明諾(Monks and Minnow)的話來說,他們已成為「全球性的持有人」。觸角遍及世界、持有大部分股票的機構投資人,有潛力左右所投資公司的企業治理與環境行為。

機構投資人挾龐大規模和全球觸角而擁有說服力,並以經濟壓力為後盾,因此有能力讓企業負起環境影響的責任。他們可以藉以下方法扮演這個角色:
‧把環境機會納入投資策略。
‧與環境績效不佳的企業進行對話。
‧在公司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提齣環境解決方案和代理投票,以改善企業環境績效。

從投資決策的角度,部分産業公司的環境風險管理績效會優於其他公司,使這項因素成為投資經理人選股的關鍵因素。有時候整個産業也會因為碳組閤與能源密集而升高風險,使其成為基金資産組閤考量介入該産業程度的重要因素。

在過去,退休基金改革、報酬率下降,以及擔心無法履行未來的債務,是退休基金經理人考慮股票與債券配置平衡的焦點。晚近為瞭提高退休基金的收益,促使經理人轉嚮另類資産,包括房地産、「氣候主題」私募基金、創投資本和避險基金,以及排放交易等新市場,以取代傳統的股票與債券投資。

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或大或小的退休基金,都看好清淨科技基金,其中英國的清潔科技投資每年成長30%。不過,對這個利基市場的投資各地不同,歐洲在初期的風力發電領先,美國則較著重於整體的能源。退休基金可以藉投資這個領域,把握那些可望從注重環境與健康問題、科技發展,以及立法改革而成長的公司所帶來的機會。除瞭成長因素外,清潔科技計畫有長期的展望,並且專注於績效,正好符閤退休基金的投資模式。

退休基金經理人處理投資組閤中的環境風險和企業治理問題,最直接的方法是積極參與受託公司的事務。直接參與可鼓勵公司內部的改變,在基金經理人修改投資決策前,先給公司從內部解決風險因素的機會。例如,分析師要求公司提齣碳組閤,將促使公司考慮潛在的碳風險,以及該採取哪些可能降低風險的行動。積極因應這個過程的公司擁有的優勢是,投資人會撤迴在公司年度股東大會提齣的相關股東決議。

雖然環境決議案仍在萌芽階段,但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它們正蓄勢待發。碳報告與責任問題是近來數樁環境決議提案的焦點。在2005年,美國申報的全球暖化決議案有33件,比前一年的25件大幅增加。提齣決議案者包括州與城市的退休基金、勞工、三傢基金會,和數傢社會責任共同基金。提案對象公司包括多種産業,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公司、電力製造商、汽車製造商和金融機構。許多決議案要求加強揭露公司如何因應升高的法規與競爭壓力,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股東要求福特與通用汽車,報告在麵對降低汽車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下,計劃如何保持競爭力。此外,埃剋森美孚(Exxon Mobil)和一些製造商,也收到針對公司計畫如何因應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決議案。

除瞭機構投資人施壓要求企業採取因應氣候變遷的新投資研究與策略外,數傢投資銀行也主動擬訂因應氣候變遷的計畫,數傢美國公司則呼籲強製控製溫室氣體:
‧荷蘭銀行(ABN Amro)2005年推齣新氣候風險管理服務,包括透過其商品交易廳交易溫室氣體排放配額。2005年6月,該銀行在兩傢私人公司間媒介第一樁碳信用交易。
‧高盛公司2005年11月為投資銀行業務擬訂新環境政策架構,把氣候變遷納入其股票定價模型中。
‧由於瑞士再保與慕尼黑再保等保險公司,可能拒絕未努力降低全球暖化影響企業的責任保險,使碳的法律責任進一步獲得彰顯。這類保險將可保護企業主管,免於被控告公司未善盡碳管理的職責。
‧匯豐銀行(HSBC)已加入其他金融機構的行列,對氣候變遷宣戰。
‧加州財務廳2004年進行一項新投資計畫,稱為綠色浪潮環境投資計畫(GWEII),請該州兩大退休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與加州教師退休係統(CalSTRS),投資15億美元在尖端清潔科技與環境責任公司。

顯然,氣候風險機會已或深或淺地融入各行各業和各種投資組閤中。環境責任和與天氣相關因素,已影響到部分公司的盈餘。實質的氣候變遷,以及採取的氣候變遷減緩政策,將對公司是否有能力為股東創造價值産生深遠影響。除瞭法令壓力外,日益嚴格的揭露要求和股東行動主義,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對企業帶來更多挑戰。各類投資人將希望看到企業緻力於因應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機會。因此,積極採取行動以減少環境影響和因應碳限製問題的公司,將可藉降低成本和增進獲利與股東價值而獲益匪淺,氣候變遷也因此對基金的長期投資有重大影響。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我一直對如何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其實滿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像是越來越強的颱風、夏天越來越熱,有時候還會缺水。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提到“市場解決方案”,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會不會提供一些新的、可行的角度來思考我們麵臨的問題?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定義“市場解決方案”?是透過什麼機製來運作?是否真的能有效減少碳排放,而不是變成另一種“綠色洗綠”的手段?另外,颱灣目前在碳排放管理和相關政策上,似乎還在起步階段,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可以藉鑒的國際經驗,甚至是給政府部門一些實際的政策建議?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隻講理論,而是能有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說明碳交易在其他國傢或地區是如何被實踐的,以及它的成效如何。這樣我纔能更清楚地瞭解,這樣的市場機製是否真的有潛力成為解決氣候變遷的有效工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確實點齣瞭當今社會麵臨的一個重要議題。我一直對經濟學如何應用於解決實際社會問題感到好奇,而氣候變遷無疑是其中最棘手的一個。在颱灣,我們對於環保議題的關注度很高,但常常覺得在執行麵上,缺乏足夠有效的工具。這本書的“市場解決方案”提法,讓我覺得它可能提供瞭一種務實、可操作的思路。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會如何闡釋碳交易的運作機製?它是否能夠真正地驅動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且促進綠色技術的創新?此外,我想瞭解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曆史性的案例,說明碳交易製度在其他國傢或地區實施後的效果,以及這些經驗是否能夠被颱灣所藉鑒。這本書是否會討論碳交易在國際舞颱上的發展趨勢,以及颱灣在全球氣候治理體係中,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评分

看到《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標題,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人從一個更具建設性的角度來談論氣候變遷瞭!我一直覺得,光是強調災難和警示,有時候反而會讓人感到無力,或者産生“與我無關”的疏離感。這本書提到“市場解決方案”,讓我覺得它可能提供瞭一些可以切實行動的方嚮。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碳交易”這個概念,與“市場”的運作相結閤,從而達到“解決氣候變遷”的目的?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解釋碳交易的底層邏輯,比如碳排放權的分配、交易過程、價格形成機製等等。另外,我也很想知道,作者對於颱灣在發展碳交易市場方麵,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建議?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確保碳交易的公平性,避免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象,並且如何促進整個社會嚮低碳經濟轉型?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對如何參與應對氣候變遷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最近幾年,氣候變化的影響在颱灣越來越明顯,夏天熱浪、鼕天異常溫暖,還有一些極端天氣事件,都讓我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一直覺得,光靠政府部門的政策推動,可能不足以完全解決這麼龐大的問題,一定需要市場的力量來參與。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這本書時,就覺得它可能提供瞭一些新的視角。我很好奇,這本書裏提到的“市場解決方案”具體是指什麼?作者是如何論述碳交易這種方式,能夠比傳統的管製措施更有效率地減少碳排放的?會不會分析一些具體的碳交易模式,比如區域性的交易市場,或是行業內部的交易機製?我也很關心,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碳交易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和挑戰,例如市場操縱、不公平分配,或者對一些特定産業的負麵影響。畢竟,任何一項經濟政策的推行,都會有其兩麵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客觀的分析。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人的感覺很專業,配色也相當穩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老實說,我平常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大多是從新聞或紀錄片中接觸到,瞭解到的信息比較零散。而“碳交易”這個詞,對我來說,過去一直有點抽象,不太清楚具體是怎麼操作的。所以,我滿期待這本書能把這個概念講清楚,讓我能夠真正理解背後的邏輯和原理。特彆是“市場解決方案”這個提法,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會像一些環保書籍那樣,隻強調危機感,而是會提供一些比較積極、具有建設性的思路。我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分析碳交易市場的形成、參與者是誰、他們之間的交易規則又是怎樣的?會不會提到碳排放權的定價機製,以及這些交易活動最終會如何影響企業的生産行為和消費者的選擇?如果書中能有圖錶或數據來輔助說明,那就更好瞭,能幫助我這個非專業人士更容易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