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哲學問題

何謂哲學問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achim Sxhulte,Uwe Justus Wenzel
圖書標籤:
  • 哲學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
  • 問題哲學
  • 思想史
  • 認識論
  • 形而上學
  • 倫理學
  • 邏輯學
  • 哲學導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什麼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呢?這意味著我門要知道:「哲學的」這個形容詞究竟意指什麼?隻為充分而簡潔地勾畫齣哲學的問題嗎?「哲學的」問題真的存在嗎?或者哲學思考事實上就是要讓自己相信,人做齣瞭某些問題呢?這些問題隻是錶麵的嗎?抑或錶麵的問題實即是最嚴正的問題呢?或者人最好完全忘卻對哲學問題的探問呢?

  這些入門問題會引發一係列的問題,無怪乎答覆五花八門。哲學是探討哲學問題的一門學問,釐清「什麼是哲學問題」,自然就能夠順利索解「什麼是哲學」這個嚮來令人睏惑的問題。本書所選歐美著名哲學傢的文章,將問題帶到我們眼前——並由此勾畫齣當代各種哲學思考立場的光譜。

  本書為德語哲學界的兩位年輕學者Uwe Justus Wenzel(Basel大學) 與 Joachim Schulte (Bielefeld大學)於西元2000年閤作齣版的文集。邀集當代德語界與英語界各領域中享有學術盛名的哲學教授,針對「什麼是哲學問題」這個題目,寫作原創性論文。學者包括以研究德國觀念論著稱的Dieter Henrich,知名現象學學者Bernhard Waldenfels,分析哲學重要學者Michael Dummett,新實用主義哲學傢Richard Rorty,女性主義與法律哲學知名教授Martha Nussbaum等等。

作者簡介

吳威.尤斯圖斯.文哲(Uwe Justus Wenzel)

  曾於1991年至1998年間擔任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t Basel)哲學係學術助理,現任《新蘇黎士報》人文科學專欄特約主編,主要著作有《人類律則:康德的自律考古學》(Anthroponomie.Kants Arch?ologie der Autonomie);(編)《論始與末:當代哲學思考中的形而上學立場》(Vom Ersten und Letzten. Positionen der Metaphysik in der Gegenwartsphilosophie)。

尤沃金.舒爾特(Herausgegeben von Joachim Schulte)

  比勒費爾德大學(Universit?t Bielefeld)哲學係兼任講師。在廿世紀的哲學方麵,他撰寫、編纂並翻譯瞭許多書籍。主要著作有《維根斯坦:一個導論》(Wittgenstein.Eine Einf?hrung);(編)《解釋的真理:戴文森哲學之評論集》(Die Wahrheit der Interpretation:Beitr?ge zur Philosophic Donald Davidsons);(編)《閤唱與法則:在脈絡、體驗與錶述中的維根斯坦:維根斯坦的心理哲學》(Chor und Gesetz Wittgenstein im Kontext, Erlebnis und Ausdruck:Wittgenstein Philosophie der Psychologie)

譯者簡介

李中文

  輔仁大學德國與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專職翻譯。譯有《神秘古蘭經》、《海盜》、《亞曆山大大帝》、《巫師與巫術》、《HAPPY MONEY》等書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的圖書《宇宙的低語者》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與您提到的《何謂哲學問題》完全無關。 --- 圖書名稱:《宇宙的低語者:失落文明的星圖與迴響》 作者: 阿利亞·文森特 (Aria Vincent) 類型: 硬科幻、太空歌劇、考古學驚悚 頁數: 約 680 頁 齣版社: 恒星際齣版集團 (Interstellar Press) --- 導言:當星辰開始訴說 在浩瀚無垠的黑暗中,人類文明猶如一粒漂浮的微塵,對宇宙的認知僅限於我們肉眼所及的微小角落。我們習慣於仰望星空,將那些閃爍的光點視為永恒不變的背景,卻從未真正聆聽過它們可能攜帶的、跨越億萬年的信息。 《宇宙的低語者》並非一本探討抽象概念的理論著作,而是一部結閤瞭尖端天體物理學、深空考古學以及人性掙紮的宏大史詩。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個令人不安的發現展開:在遙遠的麒麟座星係邊緣,一個被編號為“零點信標”的異常信號源,被證明是失落的、遠超人類想象的超級文明——“先驅者”(The Precursors)——留下的最後遺囑。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人類聯邦最精銳的“遠徵隊七號”任務,他們肩負著解碼這些低語的使命。這不僅僅是一次科學探索,更是一場與時間、距離和未知智慧的緻命賽跑。 第一部:寂靜的信號與星際漂泊 故事始於公元 2478 年,地球紀元已成為曆史名詞,人類已在數韆個殖民星係中紮根。技術的發展並未帶來完全的滿足,反而加劇瞭對自身起源和未來命運的焦慮。 當“零點信標”的信號被截獲時,它錶現齣一種超越任何已知通信協議的復雜性和數學優雅性。它不是電磁波,而是一種通過操縱量子糾纏場域發齣的、近乎於“概念傳輸”的能量波動。 主角,天體語言學傢伊蓮娜·科瓦奇博士,負責領導對該信號的初步解析工作。她很快發現,這些低語並非隨機數據流,而是構建在一個極其復雜的、三維空間時間結構之上的敘事。信號中充滿瞭令人目眩的宇宙圖景、對基本物理常數的新理解,以及一個無法迴避的警告。 為瞭追蹤信號的源頭,遠徵隊七號,搭載著最先進的“麯率驅動器”,踏上瞭一段史無前例的旅程。他們的目的地,是一片被稱為“寂靜之環”的星域——那裏是星圖上公認的“死亡地帶”,已知的所有恒星都在數十億年前停止瞭活動,隻留下冰冷的星骸和黑暗的引力殘餘。 旅途中,讀者將體驗到跨越數個光年的孤獨感,以及在封閉空間內,精英團隊麵對巨大未知時産生的心理壓力。麯率跳躍的理論風險,以及對信號源頭不斷增加的敬畏感,為接下來的考古挖掘奠定瞭緊張的基調。 第二部:深空遺跡與時間悖論 抵達寂靜之環後,遠徵隊發現的並非行星,而是一個人工構建的巨型結構——一個完全由某種穩定態暗物質構成的球形天體,其直徑超過太陽係的柯伊伯帶。這就是“先驅者”的遺跡,被他們戲稱為“時間熔爐”。 本書的中間部分,詳細描繪瞭探險隊進入“熔爐”內部的過程。內部環境完全違背瞭現有的熱力學定律:沒有熵增,時間似乎以一種可控的方式流動。科瓦奇博士和首席物理學傢,堅定的理性主義者卡爾·雷納德,必須閤作破解先驅者遺留下的工程奇跡。 他們發現,先驅者文明並非消亡於戰爭或資源枯竭,而是主動選擇瞭“退場”。他們通過對時間本身的深度乾預,建造瞭這個巨大的檔案館和“保險庫”。 遺跡中的記錄揭示瞭驚人的曆史:先驅者曾是宇宙的“園丁”,他們不僅觀察宇宙,還試圖引導生命的演化方嚮。然而,他們在試圖“優化”宇宙基礎規律時,觸及瞭一個他們無法控製的邊界——一個可能導緻宇宙本身結構瓦解的“底層漏洞”。 這些記錄不僅是文字或圖像,它們是高度濃縮的經驗記憶,需要探險隊員通過神經連接直接“體驗”。伊蓮娜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到瞭先驅者麵對無限知識時的謙卑與恐懼,以及他們最終做齣的、犧牲自身文明以“重置”某些宇宙參數的決定。 第三部:低語的代價與選擇的重量 隨著解析的深入,一個殘酷的真相浮現:零點信標的真正目的,並非分享知識,而是傳遞一個“密鑰”——一個可以阻止即將到來的、由先驅者自己無意間播下的災難的裝置。 這個災難被稱為“維度收縮”,它是一種宇宙級彆的反饋機製,任何文明試圖超越其自然限製時都會觸發。先驅者的錯誤,現在正以光速嚮銀河係的中心擴散。 卡爾·雷納德,相信人類應該繼承先驅者的技術並嘗試“修復”一切,他看到瞭利用這些力量實現人類永恒的可能性。而伊蓮娜,親身體驗瞭先驅者的痛苦和警告,堅信任何力量都不能被濫用,人類唯一的選擇是接受局限。 高潮部分集中在探險隊內部關於如何使用密鑰的激烈爭論,以及隨後與外部勢力——一個一直秘密追蹤“零點信標”的軍事組織——的衝突。這個組織意圖將密鑰據為己有,用以建立絕對的星際霸權。 最終的抉擇,迫使伊蓮娜不僅要成為一個解讀者,更要成為一個行動者。她必須決定,是相信人類有能力承擔這種級彆的知識和力量,還是選擇遵循“低語者”的最終指令:讓某些知識永遠沉睡,以保護尚未成熟的生命。 結語:新的星圖與重塑的視野 《宇宙的低語者》以一個充滿哲學張力的開放式結局收尾。它探討瞭知識的邊界、文明的責任,以及麵對宇宙級尺度時,個體選擇的真正重量。當遠徵隊七號帶著他們的發現返迴時,他們帶迴的不僅僅是關於失落文明的驚人秘密,更是一張全新的、關於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星圖。 這本書是對硬核科幻愛好者的盛宴,它深入探討瞭時間、熵和信息理論的復雜交叉點,同時以引人入勝的太空冒險敘事,拷問我們對進步與智慧的根本定義。它留給讀者的,是對我們腳下這片星空的全新敬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江日新:什麼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哲學問題學導讀
舒爾特:編者序言

1問題、理論問題及哲學問題—畢特納
2達米特:不具定義優先權的概念分析
3芙蕾德:對哲學問題之存在與意義的省思
4哈剋:想要理解
5海金:論概念的記憶
6亨利希:問題之所以為問題
7梅格爾:我的哲學問題與我
8門剋:在文學與辯證法之間
9米特斯特拉斯:在科學與生活世界之間的哲學問題
10努斯鮑姆:緻力於理性文化
11羅逖:從事世界闡發
12瑟爾:六個貌似矛盾的答案
13托美:「你們這些傻蛋啊!世界就是哲學問題」
14瓦登菲爾斯:通嚮不可信認之地
15沃爾芙:概念上的緊張與存在上的難題
16文哲:編後記:問題意識

圖書序言

導讀
江日新:什麼是一個哲學的問題?
楔子

  哲學是以人所能知解(intelligibility)──或譯「可理解性」──的能力或智慧來探問一切之原始或原理(arche / principle)的學問。其實,一切科學研究也都是以探索、揭露原理作為其學科自身之「學問」的課題。甚至大部分個彆科學的成就其實就在於它們都提齣瞭很多而且重要的「原理」。不過,哲學與個彆科學在曆史起源上存在有一個親子的關係,也就是說,在還沒有有效的經驗或實驗工具來作為檢試研究對象的尺度之前,哲學那能讓人以人的智慧來「理解」的觀想(contemplation / theoreien),的確扮演過各門經驗科學的始作俑者,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切科學在其發展史中都要追溯到希臘哲學作為其源頭之故。不過,相對於個彆科學知識的可驗證性──主要是以化約或理想型化來從事,但哲學卻是要以一種不設限的終極性追問來從事。因此哲學也無辜地闖進瞭神學對於終極權能之真理的啓示與信靠的宣告中,甚至挑戰到神學真理的奧秘性和權威。而這也造成瞭哲學與神學長期的緊張關係。不過,由於哲學在學問上的屬人性格,是人自己所能勉力學得的學問,因此它在人類的知識經營中還一直為我們保留著一個至少可作消極論辯的自由思想領域。

  當然,在漫長的人類知識史中,哲學今天已成為一門「專業」,並且「哲學傢」成瞭這行從業者的名號。雖然十九世紀時孔德(Auguste Comte)在其《實證哲學教程》(Cours de la philosophie positive)中宣告一種「進化」史觀,認為思辨的哲學就像它從宗教神學的權威接手而來一樣,勢必也要在現代讓位給各科的「科學」──也就他所稱的「實證哲學」。由於孔德的影響,以及十九世紀以來科學進步所帶動的唯物主義思潮,因而興起瞭一個所謂的「哲學消滅論」的論述。而其中最積極的主張者有十九世紀的馬剋思以及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邏輯實證論者。他們分彆以不同的科學主義態度強硬要求將哲學可理解的觀解和思辨移交給獨斷、化約之被形式化的經驗檢證模式,並認為隻要建立起科學的社會發展模型或統一的科學邏輯語言,哲學也就會煙消雲散,退齣人類的知識舞颱。

  哲學消滅論的主張意指哲學問題的虛假性。然雖如此,「實證哲學」卻也無法真正地擺脫其自身的哲學難題的糾纏,因此我們也就有更多從事闡述馬剋思哲學和科學哲學的哲學傢瞭。哲學沒有因個彆科學的現代成就而消失隱遁,相反地還促進更多在個彆科學上發言的「哲學傢」 介入哲學的學問經營甚或直接地以哲學傢的身分展開其哲學的探索。不管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中,它們都有活生生的哲學問題來啓動它們自身難題的再思考和論述、批判。事實上,「哲學」的探索不是哲學係中專傢的禁臠,而是也要歸給那些敢於闖進哲學難題的個彆科學專傢──不管它們的問題所涉及的是實體對象的本質還是認知理解上的客觀判準的理由給定。

  當然,哲學由於其漫長的知識批判傳統已為我們演繹、析釐齣許多建構理論的判準,但也因為人之理解能力的限製,因此即使有所「洞見」(註1),也都是人們各自在其觀解上做齣最為可能理解的努力。事實上就在這一點的認知上,我們得有如蘇格拉底諄諄警提我們的:不是智者,而是愛智者。由於愛智,所以仍不能說是直知一切根柢無遺,而是要努力「友於吾與」地去與智慧作朋友。當然蘇格拉底在他的自謙中同時也設下瞭引人入彀的詰問圈套,但這也許是西方哲學所以能在時時蛻化為「觀念學 / 意識型態」(ideo-logy / ideology)(註2)的危機中,一直維持著切磋論辯的自由空間之故。

  承繼這種論辯傳統,我們於此推介的這本《什麼是哲學的問題》(Was ist ein ‘philosophisches’ Problem?)文集,它正是要把人所認許為解答「是什麼」的哲學「洞見」,拉轉迴到問題本身成立的批判上。的確,從哲學史我們認識到,哲學的答案不是一種逞直接洞見的迴答,而是要把更深一層次的問題揭發齣來的努力。它似乎就像海德格藉說文解字的特技將希臘文的Aletheia拆解迴A-letheia(去蔽)以定義真理一般,不能將自己擺定在某一個洞見中。因此這種哲學對自己所質問之問題又再提齣質問的做法,其實正是哲學作為一種後設批判的學問的進一步發揮,而哲學也就因此不會被單純地規定為一種隨時會流轉成為意識型態的觀念學學說,而是人在智慧能理解的基礎上追求真理的揭露。

一.本書的作者們及其論述

  Joachim Schulte與Uwe Justus Wenzel兩人閤編齣版這本《什麼是一個「哲學的」問題?》(Was ist ein ‘philosophisches’ Problem?)(註3),為我們在一大堆題名《什麼是哲學?》的哲學導論中,提供瞭另一種契入的門徑。

  從經曆上來看,這兩位編者都不是德國學界席坐穩當、擁有教授講座的「講壇哲學傢」(Kathedralphilosophen)。除瞭兼課及作為學術助理外,他們都是以編輯工作為主要事業。但也許就是因為這一個不矜持高頭講章的理由,他們對於哲學的視野也就少卻那種高椅大座的裝腔作勢,因而能在本書的編輯上兼容英語與德語這兩個哲學傳統的見解。

  然由於本書的主題旨在釐清什麼是「哲學的」問題,這也就是說,哲學問題不同於一般或是其他的問題,而是一種帶有「哲學的」特性的問題。但什麼是帶有「哲學的」特性的問題呢?它是否能擺脫哲學史上既有的各種積極規定而來迴答什麼是「哲學的」問題呢?還是「哲學的」問題的提問與迴答仍得周鏇於哲學既有的答案呢?對提齣什麼是「哲學的」問題並進而徵稿編輯一本談這種問題之書的編者來說,他們當然應該有比一般人更深切的認知和想法。就撰寫前言(Vorwort)的舒爾特(Joachim Schulte)來說,他的切入點是去問:在發現者和發明者間,哲學傢怎樣扮演其腳色呢?由於哲學研究中既有其對象與客觀法則,也得要哲學傢主動構想,因此既有發現者的哲學傢,也有發明者的哲學傢,其結果則是:發現者的哲學傢「他開給自己這樣的任務,亦即不要放調任何東西,以及對其研究領域的所有重要方麵作钜細靡遺的描寫」,而發明者的哲學傢則「必須澄清,他的計劃不單隻是可以執行,並且還要超越此以擔負一般人想要達緻的目標」(10)(註4)。這也就是說,有的哲學傢偏嚮於作為發現者腳色的氣質,有的則是偏嚮於作為發明者的氣質。但無論如何,哲學傢盡可抵進到其性質仍未明之陌生地去「偵查既予的事物」或「創作構想前所未有的東西」。

  相較於舒爾特這位維根什坦研究專傢的「發現─發明」區分,以康德研究取得博士學位的文哲(Uwe Justus Wenzel),他在「後語」(Epilog)中卻轉接手於麥金(Colin McGinn)對哲學的掀底以及維根什坦的治療觀念。麥金執認人類「理性也是自然的、是世界的一部份,因此理性沒有能力整體地以及依所有細節來掌握這世界」(206)這命題,進而批評「哲學問題聳人聽聞,同時還虛張聲勢。哲學問題迷亂,因此引緻對自明事物的質疑。哲學妄斷妄為並暗示玄機,想得知種種事物的可能。哲學探討的問題,似乎是和世上的事物或是見有關,但卻沒辦法『透過對世間事物的經驗性探討』來解決」(206),並進而解消哲學的問題,而他則把這種立場稱做「先驗的自然主義」(206)。但哲學的問題真的解消得掉嗎?依文哲的結論:「TN」──即「先驗的自然主義」──也算哲學思考的某種模式,是對自身活動的描述;但當哲學的謙卑不去麵對問題的迴歸、不接受將愛好智慧等同於愛好問題,那麼這種謙卑就不是哲學的瞭。(參見210)麵對這種哲學問題的不可解消性,於是其思考的可能徑路,就隻有委諸更多的哲學傢來提議瞭!

  在本書中,兩位編者在〈前言〉、〈後語〉針對編輯的問題意識做瞭一些交代外,內文主要是兼容並蓄地從歐陸及英美的哲學思考傳統中,邀請瞭十五位現今仍相當活躍且有所樹立的哲學傢,共同為尋思究竟什麼是「哲學的」問題來提齣他們的說法。由於這些思考都是深深地根植於一種可以稱為「後設哲學」(Metaphilosophy)的提問方式,因此作為「哲學思考」的智慧「愛習」(Philo-sophieren als Philosophieren),自然也要自己對自己的「批判」──也就是對於哲學自身之閤法性及有效性──做齣具有說服力的論述。

  不過由於這些尋求哲學智慧的學者,他們在其研究領域上各有所著重,其中有研究希臘哲學的專傢、有當代著名的語言分析專傢、有以闡釋德國觀念論傳統著名的學者,也有德國傳統下的科學哲學專傢,因此本書可以說提供瞭我們許多不同取徑的思考接點。

  首先特彆令人覺得要注意的是,本書收錄有五篇來自英語世界的文章,它們分彆是達米特(Michael Dummett)〈不具定義高權的概念分析〉、哈剋(Peter M. S. Hacker)〈想要理解〉、海金(Ian Hacking)〈論概念的記憶〉、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緻力於理性文化〉以及羅逖(Richard Rorty)〈從事世界闡發〉。這五人中,除瞭努斯鮑姆特彆以研究希臘倫理學著名之外,其他每個人都是諳熟當代語言分析及所謂的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的學者。不過有趣的是,這些精熟語言分析的哲學傢,他們也有人是以研究德語世界的弗列格(G. Frege)、維根什坦(L. Wittgenstein)哲學作為其探索的齣發點,甚至如羅逖在揭發「語言轉嚮」(linguistic turn)的時代哲學興趣後,便轉而去架接美國實用主義和自海德格(Heidegger)以來德法哲學文化的溝通橋樑,更是為人所注目。而正就是基於這種哲學思維之差異的切磋──特彆是在一種尋求理解對方的努力下,哲學的問題就不再隻是自己所洞見到的那一樣式,而是也要取資於其他一方的自我剋勝

  由是對於「什麼是哲學的問題」的答覆,例如達米特在他的文章中就明確地告訴我們,相較於數學,哲學雖同樣也是以演繹推論和概念分析來進行它的工作──也就是去發現事實,但在概念最內在之結構的分析上,哲學則確認到概念的曖昧混淆,甚至是不可救藥的不一貫,因此達米特在維根什坦的語言治療的觀點下認定哲學的問題乃是在於釐清概念,也就是排除妨礙我們清楚理解事物的障礙。與達米特一樣,哈剋也是基於維根什坦對語言的混淆的批評來展開他對哲學的問題的反思。而他也因此立場而駁斥哲學作為一種認知科學的看法──不管是曆經二韆五百年纔稍達成熟,或為其他科學釐清難以釐清的問題這些涉及知識內容的見解。相對於把哲學看成是認知科學的做法,哈剋認為哲學的問題是原由於概念的模糊或混淆,因此我們可以把作為治療的哲學觀理解作是對於概念混亂的解決或解消,不過由於哲學也涉及藉反思的認許和洞見來說明概念架構,以及因此在知識上可以有增長的認知,因此其所夾雜而來對概念的誤解,當然也是無法避免的瞭。哈剋即在這一認知上宣稱:「哲學的工作是不會結束的,因為誤解概念關聯的形式不會終結。」(70-71)

  在海金的文章中,他將哲學的問題設定在「我能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希望什麼?人是什麼?」這四個康德的提問──特彆是設問(Fragestellung)的答覆上。(75)事實上,海金很快一撇過哲學史上的各種問題立場,如獨我論、懷疑論、唯名論、實在論等,隨即深刻地指齣哲學的問題其實就是「難題」(aporiai),也就是「兩方共同承認又不産生相互一緻同意之原則的謎題或睏難」(78),接著他並且引用柏拉圖對話錄中蘇格拉底的産婆術詰問以及康德二律背反來作證:「哲學問題則透過先前和後來狀態之不一緻而産生齣來」。(85)而這也意味著哲學的問題乃是一種要在斷裂之概念的記憶中作考古的認知活動。

  相較於前麵三篇長文,羅逖和努斯鮑姆的文章就顯得短小。尤其努斯鮑姆在隻有三頁的篇幅的文章中,她卻能藉由啓動於驚訝、進而尋求普遍解釋以及檢驗自己生命的希臘哲學精神指點人們,哲學的問題是要在尊重相與講論者、謙虛自處以及活絡好奇心來作解釋下工作,以及青少年亦可以藉由這樣的哲學學習而更能參與社群並開發所必須的協商能力。而羅逖在其文中則藉由他的文化論述來摧破褊狹的概念窄化和強調自己為永恆哲學的經院主義態度,從而並呼籲一種有關「關係整體」的建設,也就是要:「通過重新規範我們言說和思考的形式而將事物帶進一個關係整體,從而在這個方式下去調解相互間的明顯矛盾,以及讓關係整體從錶麵的迷亂中生發齣來。」(150)

  至於德語世界學者所貢獻的十篇文章則包括有畢特納(R. Bittner)〈問題、理論問題及哲學問題〉,芙蕾德(D. Frede)〈對哲學問題之存在與意義的省思〉,亨利希(D. Henrich)〈問題之所以為問題〉,梅格爾(Georg Meggle)〈我的哲學問題與我〉,門剋(Ch. Menke)〈在文學與辯證法之間〉,米特斯特拉斯(J. Mittelstra?)〈在科學與生活世界之間的哲學問題〉,瑟爾(M. Seel)〈六個貌似矛盾的答案〉,托美(D. Thom?)〈「你們這些傻蛋啊!世界就是哲學問題」〉,瓦登菲爾斯(B. Waldenfels)〈通嚮不可信任之地〉,沃爾芙(U. Wolf)〈概念上的緊張與存在上的難題〉。

  對於這十位德國的哲學傢,除瞭亨利希、米特斯特拉斯與瓦登菲爾斯三人算是前輩的哲學傢之外,其餘的都屬於青壯年的學者。在他門的研究領域上則又有以詮釋古典德意誌哲學著名的亨利希、畢特納,以研究邏輯、科學哲學著名之耶爾朗根學派(Erlangener Schule)的成員米特斯特拉斯,和以研究德法現象學交涉著名的瓦登菲爾斯。兩位女哲學傢芙蕾德及沃爾芙則在承繼對海德格研究的傳統,同時也從事有關希臘柏拉圖哲學的古典學研究,其中沃爾芙更是親承圖根哈特(Ernst Tugendhat)這位切磋於海德格哲學與語言邏輯分析的實學學者門下,並在接手於分析哲學的基礎上來開發她自己的分析倫理學研究。另外任教於瑞士聖加崙(St. Gallen)的托美亦是從研究海德格開始而接嚮有關生命史的哲學思考。至於更為年輕的少壯哲學傢,門剋與瑟爾的研究重點都涉及美學,門剋的美學則更多地著重於悲劇與倫理的關係,而瑟爾則似乎在審美經驗上展開與理性和道德的關聯性。最後我們要提及的梅格爾,正如他在發錶於本書中的哲學自傳所展現的麯摺發展一樣,哲學的問題除瞭用功於溝通基本概念的釐清以及去發展行動理論的語意學外,逐步地在語世界的現實情況交際間,一個個屬於實踐的倫理抉擇,不但要作為哲學的理論思辨來經營,而且也有不容己的行動良心召喚,而這似乎在揭提「什麼是『哲學的』問題」之提問中的一個值得注目的自我提問。除瞭梅格爾〈我的哲學問題與我〉的告白外,當然書中所收的更多是或為正經八百、或是耍弄遊戲三昧的鴻文钜著。

  首先畢特納在其短文〈問題、理論問題及哲學問題〉中很明確地區分齣一般人所會有的一般問題、科學所專有的理論問題,而在某種意義上作為理論問題的哲學問題,它又是一種怎樣的理論問題呢?畢特納對此卻是開放地攤擺齣:「哲學是在時間過程中齣於各種理由而編訂在同一標題下的思想大雜燴…意即不再提供圖書館員的諮詢瞭。」(26)同樣直接就哲學問題來發言的芙雷德,她在麵對將哲學研究領域縮限(如維根什坦之縮限為「語言治療」)以及惡性增生(如某公司哲學或哲學算命等等)下,重新提問哲學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當然,對於什麼是哲學的問題的釐清,它相對於個彆科學麵對特定且明確之對象作研究,必須麵對開放且不特定對象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來作研究。(46)當然也因此哲學涉入到不一定有最終解答的問題叢結中,當然這些問題叢結仍還是關乎所有人、且要每個人都自己意知之有關基本原理的基本問題。

  雖同樣為女哲學傢,有更多的邏輯及語言分析訓練的沃爾芙,在〈概念上的緊張與存在上的難題〉一文中,她首先指齣科學與哲學的區彆在於「科學問的是,這個與這個的情況為如何?而哲學問的是,設若這個和另一個,那麼這一個是如何可能?」(198)事實上哲學是活動在我已有所知識的領域中,因此哲學問題是具有難題特徵的問題。對此沃爾芙以自由意誌與因果關係為舉例,說明在兩者之間作統一的睏難。而且這之間的難題,更是此起彼伏地讓我們隻能解決個彆的哲學問題,而不是那些標記在人類生存中的哲學問題本身。(201)

  至於極負盛名的亨利希則在其〈問題之所以為問題〉一文中,透過三種問題處理模式,亦即康德的可能條件論題、鬍塞爾對象實在之無預設性直觀之描述,以及解釋閤於概念及語句錶述的意義或使用條件這三條路徑,來釐定問題與哲學問題的區分。這其實正就是二十世紀哲學研究上的三個主要路綫,也就是康德主義、現象學及語言分析哲學。(90-91)不過在具體的哲學工作中,亨利希還是不忘提醒我們,就整體的哲學工作來說,我們不能偏取一條路徑,其次哲學不能下流作為聰明的機巧或智者術(Sophistik),最後哲學是要在無法給予奠基的視域中來從事奠基的工作,這也就是絕大部分哲學傢所共同同意,哲學是以人的智慧對無限的奧秘做齣人可理解的說明這一努力吧。

  門剋的文章很明顯地是延續他的悲劇及黑格爾研究而來的論述。傳統將哲學起源歸因於對自然奧秘的驚訝的說法,門剋追隨著凡爾農(J.-P. Vernant)將從因驚訝而開始的自然哲學傳統牽引到神話對奇蹟的震攝感受,從而關聯到希臘文明中更早起的詩藝傳統,然後由詩藝與哲學的緊張關係(例如蘇格拉底與亞裏士多芬的緊張關係)引齣哲學的辯證切磋(dialektische Auseinandersetzung),特彆是自然與人之實踐間的辯證關係,而門剋即就此認為,「哲學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提交給哲學的問題,它也是一個提齣哲學的問題,哲學自己也參與這個問題。哲學問題是一個為哲學而成立的問題,並且也是一個哲學的問題…」。(126)這是一種弔詭,而辯證的問題概念依門剋的看法,卻也得要在這種弔詭中來確立。事實上,哲學裏頭最關鍵的弔詭是在於其洞見的明證性與大眾之所見間的落差,尤其是哲學思想對於人在社會、文化中之實踐的影響會有如何的可能程度這點,更是哲學在誇誇其談下作為一個哲學的問題的積極意義所在。

  至於米特斯特拉斯則不失其作為科學哲學學派成員的特色,雖然他也切磋於現象學的「生活世界」觀念以及希臘的科學觀,特彆是亞裏斯多德的「難題」論述,但就哲學問題的身分驗證來說,他則果然地指齣,「每個哲學概念總是為自己來規定什麼是一個哲學的問題」。雖然有卡納普(R. Carnap)、維根什坦這些要解消哲學的哲學傢,但就像米特斯特拉所指齣的:「諸如那些像亞裏士多德的十五條難題那樣在某一哲學之內齣現的問題,以及像康德對理性建築與理性完成的反思要歸功於一種事物的哲學觀」(143)一樣,若不停看聽地一缸子地潑水,那麼哲學本身就會與被質疑的哲學的問題一起被潑掉。接著瑟爾在他的〈六個貌似矛盾的答案〉中則簡彆兩組問題並各列齣三種迴應來作答覆。首先他以「一切都是問題;沒有一個是問題;有一些是問題」來答覆「什麼是哲學的問題?」以及以「所有人都有問題;沒有人有問題;有些人有問題」來迴答「誰有哲學的問題?」(156)而瑟爾之所以能這樣地來搬玩,其實正在於人究竟是要趨嚮於哲學來思考還是不要。雖然根本上每個人每件事都涉及到具普遍性的問題,但轉換成問題對象則是在於個彆的選擇。

  至於最後的兩篇,也就是托美和瓦登菲爾斯的文章。托美在切入哲學的問題的討論上,首先似乎繼承著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馬瓜德(Odo Marquard) 「哲學的修辭學」傳統(註5)──特彆是叔本華對自己思想的觀念要素的不耐煩(183),以及馬瓜德對馬剋思《費爾巴哈論綱》所引發餘波蕩漾、有關哲學與實踐(連帶地也包括漢納?阿倫特[Hanna Arendt]首任丈夫安德斯[G. Anders])的評論,並將它們轉換做自己對哲學涉及「解釋抑或改變」的問題的註腳。另外,他把抓住以語言來從事沉思或理論的探討,以及哲學在處理問題上對統一的明晰性與簡彆的復雜性的依違,以及想逃脫哲學概念纏綁的衝動,和努力試圖超脫語言而走嚮自由的世界場所的激情,卻理性十足地肯定說:「筆者偏好的哲學的問題之定義,也許可以看作是嚮語言的撤退來作評價。…[不想躲入概念的碉堡]我更想要的是去確定,哲學…除瞭語言考量之外,它無法在提供其他些什麼。」(182)

  相對於托美的自我抉擇宣告,瓦登菲爾斯的論述則又迴到正經八百的講壇宣講:對於哲學的問題的探問,他宣稱首先要將它改變成「什麼是哲學的問題、哲學的看法、哲學的語句?」並準備從哲學與其他知識的界綫劃分、哲學問題的自我關聯性以及哲學與其自身之根源的關係來展開其探討。而他的迴答則是,哲學作為不同於其他知識的學問,他探索的是「本質」的知識,它是在宇宙靜觀中觀察本質。(187)其次,瓦登菲爾斯同本書其他許多作者一樣也看到,哲學問題在哲學中的自我關聯性,也就是哲學問題的屬哲學性,它就像笛卡兒的我思自己錶述自己一樣的弔詭,是無法再推託給其他科學的。最後瓦登菲爾斯想告訴我們有關哲學問題在哲學史中的身分地位,其實並沒有一個自明的必然聯係。哲學直對的是本質這個對象,這就恰如這位身為現象學傢的作者所特彆見識到的,本質的自行啓動,就像在其內在的曆史,哲學問題其實本來就有的,或換用瓦登菲爾斯的說法:「哲學的問題在我們提齣它之前就以自行提齣瞭。」(195)

二.哲學思考的哲學問題:對於「難題」的奮鬥──可理解性的齣位掙紮

  哲學在曆經兩韆多年的發展之後,今日對於它的學問身分以及其在理論體係上各具洞見的解慧獨斷,我們似乎應該而且可以先跳脫開這些韆百年來聚訟紛紛的主張和論述的纏綁,來尋思一種後設哲學的考察。也就把哲學質問問題的問題性,重新提作哲學思考的探問對象。的確在哲學史上一直有這樣的現象,亦即如麵對一位想要哲學速食的人,卡爾、雅思培(Karl Jaspers)的迴答卻是:「一旦我們開始哲學的推究思索,我們即進入哲學的領域,並且一開始處身於重要的事物中。若非如此,就不是哲學。」(註6)這也就是說,哲學的問題本來就應該是為「難題」。個彆科學可以將它們的難題丟給哲學,但哲學隻能將自己的難題還丟給自己。

  從上述有關本書所收諸文之旨趣的介紹中提醒瞭我們,哲學固然必須麵對「我能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希望什麼?以及人是什麼?」這四個康德的設問。但在齣入於理論和實踐間,哲學的問題仍還是要提醒我們,在哲學雖然也有具體的智慧洞見,有相對滿足人心的慰藉,甚至誇誇一座驚人的高談肆論,但哲學作為一種難題,哲學傢事實上必須一直地迎嚮一再翻深的問題「乞丐」,沒有窮盡地一直深陷入一而再、再而三翻齣問題的問題叢結。當然,就作為哲學的問題來看,哲學這一直深嚮於終極性的探究,它較諸神學也同樣麵對的終極性答案的探求,其所憑藉的卻不是啓示的靈感,而是人之智能對可理解性的勉強而行。說明白一點,神學、宗教藉由信仰之完全信賴、憑靠的皈依,將一切託交給無限權能的神靈主宰,因此人也就不必,也不可僭越地用他的智慧來作揣摩推想,一切自有神的安排。但是這種完全的信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一直都有著一個我,而我對於我的認識卻又要如菲希特所說的──我要經由非我來規定,也就是說要在一種「分彆」的活動中來認知我,現在這一我的「自我意識」的確也是如影隨形地一直伴隨作為主體的我而發生影響。我們做人何事都不能撇開我的自我認知,那麼我們又如何能夠輕易地將自己完全託交給上帝,任憑祂的安排呢?

  由於我的自我意識之故,因此我們一直地希望能藉由我們的智慧將一切做到能為我們所理解。哲學其實就是一種對於「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的努力。但這可理解性雖然親切,但是顯然的侷限,卻也是哲學傢在麵對其問題──特彆是所謂的「哲學的」問題時,仍不得不承認的謙卑。但亦如同門剋告誡我們的,「若無誇誇大言的言語也就不會有哲學」(131)。事實上,就像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所提議的,哲學的真正精神不應該是死心眼地追求某一問題的確切解答,而是應該在無法解決的難題中,藉著問題的深掘將問題更掘深一層。隻要我們能確認齣問題的麵貌幅度,那麼人類智慧的可理解性經營,當然也就更推進一層瞭。(註7)

三.結語

  作為尋求與智慧作朋友的哲學,它就像我們不能把朋友看成一個屬於我們的「東西」一樣,哲學也不能把自己所洞見的「智慧」就當作自己的禁圞,或奉為絕對的東西。哲學的真理常常不是在於它所洞見到睿智把握,而是它之所以能夠重新提問是否為哲學的問題,,因此將哲學是什麼的提問改換一下門徑,也就以哲學的問題的釐定作為著手起處,那麼本書也許是可以提供一些起腳的車乘吧!

  註1 這裏我們玩瞭一下中文字意義豐富的曖昧性。「洞穿看透」的洞見或許同時就是在「管洞」的偏狹中看見細微的實在分辨。英文的in-sight似乎隻描寫瞭眼光的看進,不如德文的Ein-sicht在眼光看進(ein常用作「進入」的接頭辭)之外,還可戲解作「一」見之真。

  註 2 在中文被譯為「意識型態」的ideology,本是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傢Antoine Destutt de Tracy所造的新辭,意指「觀念的學問」(science des id?es),並希望用此辭來界定哲學工作的內容。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多捲本的《觀念學要素》(El?ments d’Id?ologie, Paris 1801 ff)即是他想以觀念學說作為哲學工作的核心項目,是一種積極的學問態度。但因為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鄙夷不屑地把坐言觀念學說的人稱做Id?ologues之後,這辭也就橫帶上瞭它的負麵意義。這裏我們權且藉錶示選擇區分的斜槓把它這兩層意義同時寫在一起,錶示我們在哲學的思考中仍一直得要齣入於這兩者間,而不是可以乾淨利落地一刀兩斷切之。英文著作中對此闡述較詳細的可參閱:Brian William Head,Ide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Destutt de Tracy and French Liberalism,Dordrecht / Boston / Lancaster: Nartinus Nijhoff 1985.

  註 3 這種錶達對中文來說實為纍贅,不過為精準還原編者原意,我們於此權且依字麵翻譯本書德文原題的書名如此。

  註 4 請參閱原書第10頁及以下所論列的各項區分特徵。下文引用本書的譯文時,將不再標註,隻以括弧直接注記於引文之後,又由於中文本已注記德文本的頁碼,因此括弧中所標注的數字即德文本的頁碼,中文本的頁碼不另標齣。

  註 5 叔本華在哲學的寫作文體上是一個著名的修辭典範,而新興的馬瓜德以他自我標榜為懷疑論者的倜儻酣恣文風,更是曾經畢須納修辭奬(Geirg B?chner Preis)加桂冠的哲學傢。

  註 6 Karl Jaspers著,張康譯:《哲學淺論》(颱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前言〉,頁1。

  註 7 有關Nicolai Hartmann的「難題學」說法,請參見他發錶於Deutsche systematische Philosophie nach ihren Gestalten, hrsg. von Hermann Schwarz (Berlin 1931),頁281-340。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讀《何謂哲學問題》,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入門讀物,但事實卻遠超我的預期。作者仿佛是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一種親切而又引人入勝的語言,與我進行瞭一場關於生命、關於世界、關於存在的對話。他提齣的每一個問題,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心中緊鎖的關於“意義”的睏惑。我曾一度懷疑自己生活的價值,但這本書通過對“幸福”、“目標”等概念的深入探討,讓我重新審視瞭這些抽象詞匯背後的真正含義。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如何纔能獲得幸福,而是通過分析幸福的構成要素,以及人們對幸福的不同理解,讓我開始主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更讓我驚嘆的是,這本書還觸及瞭關於“死亡”的議題。死亡,這個許多人避而不談的話題,在作者的筆下,卻變成瞭一個引發深刻思考的起點。他引導我去思考生命的有限性,以及如何在這種有限性中活齣無限的精彩。這本書的結構也很獨特,不是按照傳統的學術分類,而是圍繞著一個個核心的哲學問題展開,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它讓我明白,哲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评分

讀完《何謂哲學問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考古”。作者帶領我深入挖掘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哲學根源。他提齣的關於“因果關係”的疑問,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事物之間的聯係。我們總是習慣於將“A導緻B”,但這種必然的聯係,究竟從何而來?這種追問,讓我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産生瞭更加審慎的態度。此外,書中關於“個人身份”的探討,更是讓我陷入瞭沉思。我是誰?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的身體,我的記憶,還是其他什麼?這種對“自我”的追問,讓我對自己的存在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各種思想實驗,引導我 selbst去探索。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而是鼓勵你去質疑、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見解。它就像一位智慧的嚮導,在我迷失在思想的迷宮時,為我指引方嚮,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見前進的道路。

评分

這本《何謂哲學問題》讀起來真是讓人腦洞大開!我一直覺得哲學這玩意兒離生活很遠,都是些雲裏霧裏的大道理。但這本書卻以一種相當接地氣的方式,把我帶入瞭各種我從未想過的思考場景。開篇就拋齣瞭一個我從沒認真思考過的“為何要穿衣服”的問題,從功能性、審美、社會規範等多個角度層層剖析,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日常的舉動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復雜的哲學意涵。接著,作者又引齣瞭關於“自由意誌”的討論,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每一個選擇,究竟是真的自由,還是早已被各種因素所預設?這種不斷追問“為什麼”和“是什麼”的過程,就像是在拆解一個精密的機械,每一個零件都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相互關聯。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什麼是真實”時,那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讓我對感官經驗、記憶、甚至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都産生瞭新的懷疑和好奇。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似乎多瞭一層濾鏡,更能察覺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邏輯和可能性。它不是那種讓人讀完就覺得“懂瞭”的書,而是讓人在讀完之後,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瞭“為什麼”的衝動。

评分

《何謂哲學問題》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對“知識”的本質感到好奇,我們是如何獲得知識的?我們所相信的知識,又有多麼可靠?這本書的探討,讓我開始反思我的認知過程。作者通過對“知識的來源”、“真理的標準”等問題的深入剖析,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可能隻是基於有限的經驗和預設的框架。他引導我去辨析“信念”與“知識”的區彆,去理解“懷疑”在獲取真理過程中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討論“語言”的力量時,那種精妙的分析。他揭示瞭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思想,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日常的言語和錶達,試圖去使用更精準、更清晰的語言來錶達自己的想法。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思維的局限,也激勵我去突破這些局限。它讓我明白瞭,哲學思考,就是不斷地對自己、對世界進行“再定義”的過程。

评分

《何謂哲學問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黑夜裏點燃瞭一盞燈,照亮瞭我認知世界的一些盲區。我一直是個比較務實的人,對於抽象的概念總有點敬而遠之。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它沒有直接灌輸各種哲學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形象的例子和設問,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和思考。比如,在討論“時間”的本質時,作者沒有搬齣復雜的物理學理論,而是從我們日常對時間的感知入手,問我們“昨天真的存在嗎?”,“明天又是什麼?”,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我逐漸擺脫瞭對時間既定的觀念,開始體會到它的相對性和主觀性。還有關於“道德”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一個道德標準,而是通過各種兩難的睏境,讓我們去權衡和判斷,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所謂的“對”與“錯”,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瞭復雜的權衡和取捨。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試圖提供一個終極的答案,而是鼓勵我們保持一種探索和質疑的精神。它讓我明白,哲學不是一套既定的知識體係,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永無止境的追尋。我感覺自己在這本書的引導下,正在慢慢學會如何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想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