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普遍認為老子論天道、重自然,而忽略現實、否定禮樂製度,並且在儒道關係上絕對的二分對立觀點:認為道傢講天道而儒傢講人道;道傢談自然而儒傢重名教。道涵攝天道與人道,先秦道傢的禮樂反省,正好反映其人文思索的重要內涵。可以說,老子的道論為現實世界提供瞭完整的理論基礎;而莊子的禮樂思維,則是隸屬其生命哲學與實存反省的脈絡中。對於禮樂的態度,老、莊並非如一般人認為的隻是一味反對,而是從形上之道賦予禮樂的價值根據。
本書從禮樂的原初型態及其意義、西周禮樂製度之梗概與春鞦時期禮樂思潮的興起、老子的禮樂反思??以道重省周代禮樂製度的價值根據、《莊子》的禮樂反思??貫通實存境域與宇宙視野的禮樂美學、戰國黃老道傢的禮樂反思??歸本於道的禮樂思索等章,兼及文獻依據和理論分析,完整地對先秦道傢的禮樂觀作齣探索,這在研究成果上具有重大突破,同時也填補現今學者在老莊研究上的空白。
★ 本書原始論文榮獲2006年颱灣哲學會所頒「優良博士論文奬」 ★
作者簡介
林明照
*學曆:
颱灣大學哲學博士
颱灣大學哲學碩士
輔仁大學中文係學士
*現職: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助理教授
*經曆:
國科會人文中心博士後研究
東吳大學哲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哲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
道傢哲學、魏晉玄學、中國當代哲學
*著作:
《先秦道傢的禮樂觀》
推薦者簡介
陳鼓應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
*經曆:
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研究員
*主要著作:
《悲劇哲學傢尼采》
《尼采新論》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莊子今註今譯》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老莊新論》
《易傳與道傢思想》
《道傢易學建構》
《管子四篇詮釋》
《耶穌新畫像》
《言論廣場》
導 論
一、關於先秦禮樂思想的研究
二、論及先秦道傢禮樂思想者
第一章 禮樂的原初型態及其意義
第一節 禮的原初型態及意義
一、禮起源於宗教祭祀
二、禮起源於原初的生活習俗
三、禮起源於先民「物品交互授與」的習俗
第二節 樂的原初型態及意義
一、原始宗教祭祀中的樂舞
二、先民勞動生産過程的歌唱
三、起源於生活習俗的樂歌
四、模擬自然界的原初樂舞
第二章 西周禮樂文化之梗概與春鞦時期禮樂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 西周禮樂文化的梗概
一、西周禮樂文化的主要內涵
二、禮樂思潮的興起
第二節 春鞦時期禮樂思想的理論內涵
一、闡發禮、樂相輔相成的關係
二、關於禮的幾層反省
三、關於樂的幾層反省
第三章 老子的禮樂反思──以「道」重省周代禮樂製度的價值根據
第一節 老子的禮學反思
一、道論視域下的禮學反省
二、禮的價值根源
三、禮的雙重性
四、禮之雙重性的具體內涵
第二節 老子樂以顯道的音樂思想
一、「大音希聲」──體現道的聲音
二、大音希聲與古樂的關係
第四章 《莊子》的禮樂反思──貫通人生實存境域與宇宙視野的禮樂美學
第一節 《莊子》立基於人生實存麵嚮的禮學反省
一、莊子關於禮的思索
二、莊子後學反省與批判禮的流弊
第二節 《莊子》的生命本真之樂與道樂
一、莊子的音樂反思
二、莊子後學對於莊子樂論的闡發
第五章 戰國黃老道傢的禮樂反思──歸本於道的禮樂思索
第一節 黃老道傢禮樂思索的脈絡──以道博采眾傢之長的哲學方法
一、黃老道傢博采眾傢之長的哲學方法
二、禮樂思想的邏輯結構
第二節 黃老道傢禮樂思想的理論內涵
一、道的內涵
二、歸本於道的禮樂思想
第六章 總 論
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一 《莊子》論處世的兩難睏境與因應之道
附錄二 「理」在郭象玄學體係中的理論意義
這本書的標題,"先秦道傢的禮樂觀",確實觸及瞭我長期以來對於先秦哲學的一個核心疑問。一方麵,我們知道先秦時期是禮樂製度的鼎盛時期,社會秩序的構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禮”。另一方麵,道傢思想,特彆是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似乎總是強調“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這與“禮”所代錶的人為秩序和規範,似乎存在著天然的對立。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去解讀這種張力。它是否會詳細分析老子在《道德經》中對“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論述,並以此為基礎,探討道傢對“禮”的批判性立場?更進一步,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論證,道傢是否在否定某些“禮”的同時,也提齣瞭自己一套獨特的“禮”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否更加注重個體內在的德行與自然的和諧?比如,它是否會從《莊子》的篇章中,挖掘齣關於“禮”的虛僞性、壓抑性,以及“大道廢,有仁義”的論述,並結閤這些論述,勾勒齣先秦道傢對待“禮”的復雜態度?我渴望這本書能為我呈現一個更加 nuanced 的圖景,讓我們看到,道傢並非是簡單地否定“禮”,而是在更深的層麵上,對其進行瞭反思和重塑。
评分《先秦道傢的禮樂觀》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個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哲學睏境。先秦時代,百傢爭鳴,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閃耀。而道傢,以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似乎總是與那個時代的“禮樂文明”格格不入。我總覺得,道傢就像一股清流,試圖洗滌掉那些人為的、僵化的規矩,迴歸本真。但“禮樂觀”這個詞,又讓我産生瞭一種好奇:難道道傢對“禮”就沒有絲毫的關注,甚至有一種獨特的理解嗎?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挖掘老子在《道德經》中關於“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批判,去解讀這種批判背後所蘊含的對“禮”的深層思考?它是否會探討,道傢所追求的“道”與“禮”之間是否存在一種潛在的聯係,或者道傢是否提齣瞭自己一套不同於儒傢,但同樣能夠維護社會和諧的“禮”的觀念?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文本分析,比如從《莊子》的篇章中,找齣那些暗示道傢對“禮”的警惕和反思的語錄,並進行細緻的解讀。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在道傢眼中,真正的“禮”或許並非外在的規矩,而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流露?
评分《先秦道傢的禮樂觀》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哲學上的吸引力。我一直對先秦時期那種思想的爆發力感到好奇,而道傢,以其超然物外的姿態,總是在那個時代顯得與眾不同。然而,“禮樂觀”這個詞,又似乎在拋齣一個有趣的悖論:道傢是如何看待“禮”的?是完全否定,還是有更深的理解?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老子在《道德經》中關於“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觀點,並以此為切入點,分析道傢對“禮”的批判性態度。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無為而治”的錶麵闡釋,而是能夠挖掘齣道傢在對待社會秩序、人倫道德方麵的獨特思考。它是否會發掘莊子在篇章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言論,揭示其背後對於“禮”的束縛和異化的警醒?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撥開曆史的迷霧,為我呈現一個更為立體、更為 nuanced 的先秦道傢形象,讓我們看到,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強調禮樂的時代,用自己獨特的智慧審視並迴應“禮”的。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文本分析,讓我們能更直觀地感受先秦道傢是如何處理“禮”的,例如他們對“道”與“禮”的辯證關係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先秦道傢的禮樂觀》一下子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先秦思想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總覺得“道傢”和“禮”似乎總有一種天然的張力。一方麵,道傢提倡“無為”,強調順應自然,這與強調人為秩序和規範的“禮”似乎格格不入。另一方麵,我們都知道先秦時期正是禮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期,即便是道傢,也無法完全脫離那個時代的語境。因此,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去解讀這種看似矛盾的關係。它是否會深入探討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觀點,並以此為切入點,分析道傢對“禮”的批判性態度?或者,它會從更宏觀的視角齣發,考察道傢在麵對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問題時,是否有其獨特的“禮”的理念,並非全盤否定,而是有選擇地吸取或轉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為我呈現一個更為 nuanced 的先秦道傢形象,揭示他們在那個時代是如何審視和迴應“禮”的,並且這種迴應對於我們理解當代社會依然具有啓示意義。它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先秦道傢如何看待“禮”對於個體自由的束縛,或者他們對“禮”的“虛僞性”提齣瞭怎樣的質疑?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先秦道傢的禮樂觀",這個組閤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穿越時空的魅力。我一直對先秦時期那種思想的勃發期感到著迷,尤其是道傢,總覺得它藏著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一種不被世俗洪流裹挾的清流。而“禮樂觀”這個詞,又似乎在叩問一個我長期以來思考的問題:在那個強調禮樂製度的時代,道傢又是如何看待和處理“禮”的呢?是徹底的摒棄,還是有所保留,亦或是提齣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先秦道傢對於“禮”的態度,不僅停留在錶麵上的“無為而治”,而是去探究其背後對於社會秩序、人倫道德、個體自由的 nuanced 考量。這本書會不會探討老子在《道德經》中對“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批判,以及這種批判是否意味著一種對禮的全麵否定?又或者,它會發掘莊子在篇章中那些看似飄逸灑脫的言論背後,對於“禮”所可能産生的異化和束縛的警醒?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撥開曆史的迷霧,為我呈現一個更為立體、更為 nuanced 的先秦道傢形象,不僅僅是那個超然物外的隱士,而是那個在時代洪流中,用獨特視角審視並迴應“禮”的智者。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文本分析,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先秦道傢是如何處理“禮”的,比如他們是如何理解“道”與“禮”之間的辯證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